十日谈
2012-1
北方文艺出版社
薄伽丘
571
633000
戴冕
无
《十日谈》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薄伽丘的一部故事集,作品通过叙述故事,概括生活现象,描摹自然,叙写细节,刻画心理,塑造了国王、贵族、骑士、僧侣、商人、学者、艺术家、农民、手工业者等不同阶层,展示出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同时谴责禁欲主义,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和自由思想。 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大批大批的尸体运到城外。从三月到七月,病死的人达十万以上,昔日美丽繁华的佛罗伦萨城,变得尸骨遍地,惨不忍睹。为了记下这场人类的灾难,薄伽丘以这场瘟疫为背景,创作了《十日谈》。 作品为何称为《十日谈》呢?这部故事集有个楔子。在暴发瘟疫后的一个清晨,七个美丽年轻而富有教养的小姐,在教堂遇到了三个英俊而富有热烈激情的青年男子。七位小姐中的三人是他们的情人,别的几位和他们还有亲戚关系。他们决心带着仆人,离开佛罗伦萨这座正在走向死亡的可怕城市。他们相约两天后到郊外的一座小山上的别墅里去躲避瘟疫。那里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有翠绿的树木环绕,还有曲折的走廊,精致的壁画、清澈的清泉和悦目的花草,地窖里还藏着香味浓郁的美酒。这十位年轻人每天不是唱歌弹琴,就是跳舞散步。在暑气逼人的夏季里,他们坐在绿草茵茵的树荫下,大家商定每人每天讲一个优秀动听的故事,以此来愉快地度过一天中最难熬的时光,他们一共讲了十天,十天合计讲了一百个故事,这些故事收集成集子就叫《十日谈》。 集子中的故事首先批判天主教会,嘲笑传教士的黑暗和罪恶。如在《十日谈》的头两个故事里,薄伽丘就以犀利无比的笔锋,或直接或间接地嘲讽了教会的腐败堕落。其中,一个作恶多端,丧尽天良的公证人,临终忏悔时一通胡吹,死后竟被教会封为圣徒。而另一个犹太教徒,在教廷驻地罗马暗中察访,耳闻目睹,了解到从教皇、主教直到教士,个个都是酒囊饭袋。寡廉鲜耻,他们贪恋女色,还买卖人口。罗马已成为“容纳一切罪恶的大熔炉”,“基督教充满罪恶、黑暗”。这两则故事为整个作品定下了基调。 薄伽丘不止对中世纪传教士的恶行劣迹进行嘲讽,更着力抨击他们的虚伪和奸诈。他在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里生动地揭示出,那些传教士责备教徒心中的淫念,无非是为了把他们吓跑,好让这班身着黑袍的色中饿狼乘虚而入,专门勾引良家妇女。神甫们则谴责高利贷者,说重利盘剥者死后将被打入地狱,永劫不复,他们只不过是为了要别人赶紧支出不义之财,好去填满他们的钱袋。 薄伽丘也不只对传教士的个人品质进行抨击,他的批判要深刻得多。他刨根究底,毫不留情,矛头直指教廷和宗教教义。他在一些故事中展示出,传教士们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骨子里却男盗女娼,是十足的伪君子。其根源盖出于教会的教规,出于教规的虚伪性和反人性。薄伽丘对教会的批判,表达了当时的城市平民阶级对神权的不满。 作品还有另一主题,那就是赞美爱情是才华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薄伽丘叙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说明中世纪鼓吹爱情是罪孽,宣扬神爱和天国幸福的禁欲主义,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也是扼杀人的天性的。“在所有的自然力量中,爱情的力量最不受约束和阻拦。”真正的爱情非但不是罪过,反倒合乎情理,合乎人性,是崇高、可贵的。因此,神爱断然不能代替情爱,人有权享受爱情和现世幸福。 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作者安排了这样一则故事。故事描写青年西蒙“头脑呆笨”、“像个白痴似的”,但在爱情的感召下,竟脱胎换骨成了像模像样的人,“聪颖”、“才艺出众”。这则故事和其他故事中的许多曲折感人的例子都表明:爱情能够激发人身上的聪明才智,具有荡涤人的心灵的伟大力量,爱情使人的品格和情操趋向高尚、完美。虽然主人公们在争取爱情和幸福的道路上,无不遭遇各种各样的障碍,诸如封建等级观念、金钱、权势和其他始料未及的灾祸,但爱情终能战胜这一切,或者至少在道义上取得胜利。这就是爱情的伟大所在。在同时代的作家中,没有一个比薄伽丘更彻底、更热烈地讴歌人世间生活的幸福;他讴歌爱情的高贵,讥讽建立在经济关系上的婚姻。 《十日谈》还抨击了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薄伽丘确信:人的高贵并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决定于人的才智。即便是伺候国王的马夫,其仪表和聪明同国王相比,毫不逊色。因此作品中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在争取幸福的斗争中,出身微贱的人往往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薄伽丘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贫穷不会磨灭人的高贵品质”,穷人家往往出现圣贤,倒是“高贵叫人丧失了志气”,帝王家子弟只配放猪牧羊。他还摒斥中世纪僧侣主义污蔑女人代表罪孽的陈腐观念,赞美妇女是自然的美妙造物,主张妇女应该享有跟男人平等的地位。 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观念,在《十目谈》里也得到体现。在薄伽丘看来,人应当接受良好的教育,多才多艺,和谐发展,既健康、俊美,又聪明勇敢。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人的理想。 作品中的故事大都取材于历史事件、中世纪的民间传说和东方民间故事。在形式上突破了中世纪小说单纯讲故事的方式,在描写自然风貌、勾勒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心理和雕塑形象方面终于探索出新的途径,这对后来欧洲小说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品巧妙地以大瘟疫为引子,点明自然祸害导致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的堕落,为整部作品涂抹出时代底色。这段引子,作者的开场白,和十名男女在别墅的活动,是一个大框架,巧妙地包容和串联了主人公们讲述的一百个故事。这一百个故事,除了第一天和第九天没有命题外,八天的故事各在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展开,使这框架结构浑然一体。而故事中的人物也常常讲述故事。这样,大框架中套小框架,故事中套故事,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观念,又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庞大而活跃、复杂而有序。 正是因为以文学古典名著为典范,又吸收了民间口语的特点,《十日谈》的语言因此很有特色。叙述简洁明快、生动紧凑,没有繁文虚饰,描写事件和人物微妙尽致,灵动多姿,小说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独特形式。 《十日谈》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意大利评论界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媲美,称之为《人曲》。《十日谈》问世后,很快被译成欧洲各国文字,深受欢迎。它的行文对欧洲文艺复兴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法国纳瓦尔的《七日谈》,都是模,仿《十日谈》之作。德·维加、莎士比亚、莱辛、歌德、普希金、济慈等也都曾从《十日谈》故事中汲取过创作素材。 《十日谈》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鼎盛之作,虽然有些部分渲染性欲和庸俗的趣味,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但是,凭借丰富的主题、巧妙的写作技巧、深刻的思想,它仍不失为一部名著,对西欧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
《十日谈》这部故事集有个楔子。在暴发瘟疫后的一个清晨,七个美丽年轻而富有教养的小姐,在教堂遇到了三个英俊而富有热烈激情的青年男子。七位小姐中的三人是他们的情人,别的几位和他们还有亲戚关系。他们决心带着仆人,离开佛罗伦萨这座正在走向死亡的可怕城市。他们相约两天后到郊外的一座小山上的别墅里去躲避瘟疫。那里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有翠绿的树木环绕,还有曲折的走廊,精致的壁画、清澈的清泉和悦目的花草,地窖里还藏着香味浓郁的美酒。这十位年轻人每天不是唱歌弹琴,就是跳舞散步。在暑气逼人的夏季里,他们坐在绿草茵茵的树荫下,大家商定每人每天讲一个优秀动听的故事,以此来愉快地度过一天中最难熬的时光,他们一共讲了十天,十天合计讲了一百个故事,这些故事收集成集子就叫《十日谈》。
《十日谈》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意大利评论界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媲美,称之为《人曲》。《十日谈》问世后,很快被译成欧洲各国文字,深受欢迎。它的行文对欧洲文艺复兴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法国纳瓦尔的《七日谈》,都是模,仿《十日谈》之作。德·维加、莎士比亚、莱辛、歌德、普希金、济慈等也都曾从《十日谈》故事中汲取过创作素材。
卜伽丘(1313-137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热心研究古籍的人文主义者,通晓希腊文的学者,多产作。著有长篇小说《菲洛柯洛》,史诗《苔塞伊达》、《菲洛特拉托》,牧歌《亚梅托》,长诗《爱情的幻影》、《菲索塔诺的女神》等,其最重要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的观点及早期人文主义的特点,如提倡复古文化,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肯定人有享受现世幸福的权利,歌颂人间的爱情和欢乐等,同时,也表现人文主义思想的狭隘性,把个人幸福、个人利益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这正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方面带来的最初的成果。他与但丁、彼特拉克并称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
第一天
引言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
故事四
故事五
故事六
故事七
故事八
故事九
故事十
尾声
第二天
引言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
故事四
故事五
故事六
故事七
故事八
故事九
故事十
尾声
第三天
引言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
故事四
故事五
故事六
故事七
故事八
故事九
故事十
尾声
第四天
引言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
故事四
故事五
故事六
故事七
故事八
故事九
故事十
尾声
第五天
引言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
故事四
故事五
故事六
故事七
故事八
故事九
故事十
尾声
第六天
引言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
故事四
故事五
故事六
故事七
故事八
故事九
故事十
尾声
第七天
引言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
故事四
故事五
故事六
故事七
故事八
故事九
故事十
尾声
第八天
引言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
故事四
故事五
故事六
故事七
故事八
故事九
故事十
尾声
第九天
引言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
故事四
故事五
故事六
故事七
故事八
故事九
故事十
尾声
第十天
引言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
故事四
故事五
故事六
故事七
故事八
故事九
故事十
尾声
跋
《十日谈》的第一天由此开始。作者先交代了书中的几个男女会聚一起的缘由。接着,在潘皮内娅的主持下,大家都讲了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故事。 美丽的女郎们,我向来认为你们生来就富有同情心。我知道,此书的开端会使你们感到过分压抑,因为它叫人们回忆起不久前那场骇人的瘟疫,会叫那些曾经耳闻目睹的人们至今心有余悸。但是我不想让你们觉得此书只会使你们欷歔不已、热泪盈眶,就此吓得没有勇气继续往下读了。其实这个凄凉的开端就好比一座挡在旅行者前面的巉险荒凉的大山,挡着一片景色宜人的平原。翻山越岭虽然很劳累,但在劳累的过程中却能得到加倍的快乐。就像高兴过头会带来苦恼一样,这本书开端的痛苦也会变成快乐。经过暂时的凄凉(我说是暂时的,因为它只有几页),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片甜美与欢快,这是我方才就预告过的,以免你们因我没有预先交代而没有耐心看下去。说实在的,如果有另外一条捷径抵达你们要去的地方,我是不想带你们走这条曲折小道的,只是如果不追溯一下背景,我就无法交代清楚你们将要读到的这些事件是怎么产生的,因此我迫不得已写下这么一个开端。 基督降生以后过了一千三百四十八年,在意大利最美丽的一个城市,繁华的佛罗伦萨,竟然发生了一场致命的瘟疫。不知道这场瘟疫是由于天体星辰的影响,还是威严的天主不满人类作恶多端而降罪于人世。这场瘟疫几年前发生在东方地区,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而且还不停地以燎原之势向西方蔓延。人们采取了很多预防措施:城里下令清除城市的污秽垃圾,禁止病人进城,并且发布了许多引导市民保持健康的忠告。善男信女们不停地向上帝祷告,他们经常组织宗教游行或其他宗教活动来祈求天主,但一切全都徒劳无益。终于到了那年初春,可怕而奇特的病症开始显露出来,情况马上严重起来。这场瘟疫和东方不一样。在东方,病人鼻孔出血就必死无疑。在这儿,则另有一种征兆:得病的男女,刚开始是在腹股沟或者胳肢窝下出现一些肿块。它们有大有小,有的像苹果,有的像鸡蛋,人们把它们称为“加伏乔利”。不知什么时候,致命的肿块便会由这两个部分开始,快速地蔓延到人体各个部分。接着,症状还会出现病变,病人的臂部、腿部和别的部位会连续出现黑色或者紫色斑点,有时大而分散,有时又细又密。这些斑点与初期的肿块一样,都是死亡的预兆,每一个不幸得病的人都得死。如果患了这种病,不管怎么请医服药都没有用。也许这就是不治之症,也许是医生们学识浅薄,查不出病因,也就不知道应当怎样对症下药。要知道,许许多多的男人和女人,虽然毫无医学知识,却也都行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侥幸治愈的人的确是少之又少,大多数病人在我们提到过的征兆出现后三天以内就没命了,大部分人都没有什么发烧或者别的症状就死去了。这种瘟疫来势凶猛,健康的人只要一跟病人接触,就会马上被传染,那仿佛干柴或汽油靠近烈火会立即燃烧一样。更严重的是,别说走近病人或同他们交谈会感染上致命的病症,就算接触到病人穿过的衣服,或者用过的东西,都会立即染上疫病。这件事情说来实在是难以置信,如果不是我本人也曾经亲眼看到过,无论是从多么可靠的人那儿听来的,我都无法相信居然有这种事,更不用说把它形成文字了。这场瘟疫的传染性实在不同寻常,不仅在人和人之间传播,甚至除了人类之外的动物碰了病人或是死者的什么东西以后,也会马上染病丧命。就像我方才所说,我曾经亲眼看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i当一个倒霉的人病死以后,他的破烂衣服被扔到了大路上。两头猪正好碰到,就习惯地用鼻子拱那些东西,然后又用嘴咬起,乱嚼乱挥一阵。不久,它们就如同吃了毒药一般,不停地打起滚来,然后倒在那堆破衣服上死了。 这些骇人的事情,使健康的人们充满了恐怖和各种奇怪的念头,他们甚至采用了一个相当残忍的措施一凡是病人以及他们用过的东西,全都离得远远的,认为这么一来就可以保住自己的生命。有的人认为生活清心寡欲,避免一切过分的行为,就能躲过这场瘟疫。所以,他们三五结伴生活在一起,躲在家里和没有病人的地方,与世隔绝。他们有节制地享用着美味佳肴,喝着最好的葡萄酒,凡事适可而止。他们只字不谈外界的事情,对那些疾病与死亡的消息不闻不问,只是借音乐与其他力所能及的娱乐来消磨时光。另一些人的想法则恰巧相反,他们以为,对付疫病的灵丹妙药就是纵情欢乐、尽量满足自己的欲望,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只是一笑了之。他们果然说到做到,夜以继日地尽情畅饮,从这家酒馆转到那家酒馆,甚至还闯入其他人家中,肆意妄为。这也是很容易的事,因为人们都以为自己过了今天保不住明天,自己的财产都置之不顾,因此许多私宅都成了公共财产,外人可以随便闯进去,似乎那是他们自己的家。他们无所顾忌,为所欲为,连病人见了他们也退避三舍。 浩劫当前,我们城市里所有的法律和规则好像都失去了效力,或者说不复存在了。因为与一般人一样,神父与执法官们也都是死的死,病的病,即使活着的也都闭门不出,无法行使职权。因此人们肆无忌惮,爱怎么干就怎么干。除此之外,还有好多人采取折中的生活方式,既不像第一种人那样与世隔绝,也不像第二种人那样胡作非为、大吃大喝,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不是自我幽禁,而是外出走走,手中拿着鲜花或者芳草,时不时地闻闻这些芳香的东西。他们以为这样的香气醒脑提神,能够除去那些充斥在空气中的尸体、病人与药物的恶臭。还有一些人竟然抱着一种更加残酷的观点,他们认为除了离开病区,再也没有什么药物能够抵抗瘟疫。或许,这的确是一种比较保险的方法。不过有这种想法的人都只顾自己,其余的一切一概不管。他们抛下城市、家宅、农场、亲人与财产,逃到其他的地方去,起码也得逃到佛罗伦萨的郊外,似乎认为天主对人类的惩罚只能降临到城墙之内的人身上,如果走出城门,瘟疫就永远不会影响到他们了。他们甚至认为所有待在城里的人都在劫难逃。 人们各持己见,并没有全都死去,也不是个个都能躲过此劫。实际上,许多得病的人在各地接二连三地倒下。他们健康时是善于养生的榜样,生病之后却遭到人们的遗弃,无人照顾,孤苦伶仃地奄奄待毙。事实上,城里的人们都相互躲避,四邻八舍互不照应,甚至亲戚之问也不相往来。这场瘟疫使得人心惶惶,以至于兄弟、姐妹、叔侄甚至夫妻都互不照顾。更叫人难以置信的是,父母居然不想照顾他们的儿女,似乎他们不是自己亲生的一样。因此,许多得病的男女都无人照顾,他们只能求助于好心的朋友(但这种朋友是极少数的),或者雇佣贪心的佣人。那些佣人不过是贪图极高的工资,并不知道怎样服侍病人。然而这种佣人也不容易找到,找来的大都是一些笨手笨脚的人,从未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完全干不了什么事,只能按病人的要求拿些东西或给病人料理后事。即便是挣大钱的差事,他们也得不偿失,误了性命。因此病人得不到街坊亲友与父母的照顾,而佣人又非常难找,于是一种闻所未闻的做法在城里出现了:假如一个女人得了病,不管她以前多么漂亮、尊贵,她都会毫无顾忌地雇用一个男仆,不管他年老年少,只要病情需要,她都会毫不在乎地将身体的任何部位都裸露出来,就像他是一个女佣。在瘟疫中活下来的女人们再也不像过去那么贞洁的原因或许与此有关吧。就这样,无数病人都在瘟疫中死了,假如他们能够得到很好的调养,有的人是可以得救的。然而,瘟疫来势凶猛,病人又缺乏护理,城内白天黑夜都会有大批大批的人丧命。这件事情听上去都叫人目瞪口呆,更别说亲眼看到了!因此,那些幸存的人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种和过去完全不同的习俗。 根据旧俗(如今仍然可以看到),谁家如果有丧事,亲属与邻居家的女眷都得聚集在死者家中,和死者的女眷一起吊唁死者。与此同时,亲属与男性邻居还有别的市民应该聚集在死者门口,随后神父来到,他们的级别根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棺材被死者的朋友抬着,逶迤前往他l临死前指定的教堂,在烛光与挽歌声中下葬。因为瘟疫越来越猖獗,这种习俗也渐渐地废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规矩。病人临终时不仅没有女人们围着啜泣,就连断气的一刹那都没有任何人在场,能够赢得亲人的真心悲痛与辛酸泪水的人少之又少。恰恰相反,那些活着的亲友们多数都在其他的地方及时行乐,互相戏谑。连女人们都学会了那种风气,为了自身健康,她们不惜违背自己善良的本性。送葬的邻居至多只有十几个,抬棺材的并非什么同辈中有声望的人,而是一些低三下四、自称为“拜契尼”的掘墓人。那些人完全是为了挣钱,他们匆忙把棺材抬到路程最近的教堂,而不是送到死者临死以前指定的教堂。他们后面跟着五六个教士,极少有人拿蜡烛,有的时候连一支蜡烛都没有。这些教士们也不费工夫郑重其事地举行安葬仪式,只要看到空着的墓穴,就胡乱地叫掘墓人将尸体扔进去。下层阶级以及许多中层阶级受的罪就更大了。他们由于贫穷,或者贪图侥幸,大多守在家里。可是天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病倒,因为无人看护,只有死路一条。白天黑夜都有大批的人死在路上,还有许多人病死在家里,直到他们的尸体腐烂变臭才被邻居发现。 ……
《世界文学名著:十日谈(全译本)》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薄伽丘的一部故事集,作品通过叙述故事,概括生活现象,描摹自然,叙写细节,刻画心理,塑造了国王、贵族、骑士、僧侣、商人、学者、艺术家、农民、手工业者等不同阶层,展示出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同时谴责禁欲主义,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和自由思想。
无
内容不错,就是文字很多,要有耐心
基友推荐的书 内容应该很不错 就是封面有点脏 橡皮擦了下 无碍
经典名著,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相。
不错的一本书!!
很厚很好,内容也很有意思
准备睡前读
好好的啦,这本书真的不错。买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