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马科回忆 (平装)

马科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年3月1日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

马科  

页数:

490  

前言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对一些自以为很了解的老朋友其实不太了解。  马科导演是我的忘年之交,最近送来一大堆回忆录文稿,我无暇细读,仅粗粗一翻就十分惊讶:我以前对这位老朋友的理解还是太片断、太零碎了。作为一个中国当代戏剧家,马科导演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概括力。这样的戏剧家不会出现在过去,也不会出现在今后,当然更不会出现在国外。在这种无可替代的特定性里,他又用足了时代给予他的全部信号和机会,处处都是浓笔重彩。结果,他几乎成了一代戏剧家的缩影,成了一个集大成式的人物。对此他没有作过故意的设计,但事实已经这样了。  请看全书第一句话:“在中国元曲的故乡,关汉卿墓东南三十里的地方,就是我的祖居——河北省深县赵八庄村。”仅仅这个生命起点,就幽默地标定了一个现代中国戏剧家出现的前因后果。由此开始,他从小学京剧,训练得既严格又广泛。偏偏又遇上了抗日战争和时代变迁,接受社会责任感的磨砺,辗转颠沛,快速成熟,二十四岁即被戏剧大师周信芳指定为上海京剧院的导演。本来至此已经十分精彩,但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又把他推进了上海戏剧学院,师从列普柯夫斯卡娅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演莎士比亚戏剧。

内容概要

  《马科回忆》是我国当代著名戏剧家、导演马科的回忆录,回忆了作者的童年故事,个人艺术经历,同时总结了四十余年的导演经验等。生旦净丑,吹打弹唱,三国水浒,神话传奇,直闹到元宵进入高潮,各村竞相演出自己的戏,梆子、老调、柳子、昆腔,种类繁多。村与村、台对台还展开比赛,看台下的观众能被谁吸引过去。另有一种“对台戏”,就是在打麦场上面对面搭起戏台,对着唱,台上台下有说不完的趣事佳话,代代流传着。我祖父是村里扮刀马旦的“名角儿”,听说他的拿手戏是《孙悟空三盗芭蕉扇》中的铁扇公主,和水浒戏《扈家庄》中的一丈青扈三娘。可惜我从小没生活在他身边,没有亲眼见过他的舞台风采。

作者简介

  马科,国家一级导演,河北保定人。1942年考入夏声戏剧学校,1949年毕业,随校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文工团,又随团并入华东实验京剧团、上海京剧院。1955年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1958年回院正式任导演。原学京剧武生,受到生旦净丑名家指教,在校已能顶演各种角色,并试着导演话剧小戏。1954年为周信芳名剧《文天祥》做舞台监督,实际任复排导演,1958年起,导演过京剧、话剧、越剧、淮剧、滑稽戏、粤剧等十余个剧种70多出戏,其中京剧《红色风暴》、《赵一曼》、《海瑞上疏》、《武则天》、《战海浪》、《海港》、《宏碧缘》、《曹操与杨修》、《盘丝洞》及越剧《西园记》、粤剧《潮涨潮落》、黄梅戏《红楼梦》等具有广泛影响。他出身戏曲,且系统地接受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系的训练,在长期实践中把中国传统戏曲演剧体系与西洋演剧体系相结合,不失中国戏曲本色,形成独特的导演艺术风格。现为上海戏曲导演学会会长。

书籍目录

序一 余秋雨序二 [瑞典]彼得·奥斯卡尔松(Peter Oskarson)(一)出生在元曲的故乡(二)入夏声戏剧学校(三)游学四方(四)初到上海(五)娃娃剧团文艺兵(六)幸遇伯乐(七)求学于上海戏剧学院(八)京剧《红色风暴》(九)艺术知己(十)在“大跃进”的年代里(十一)马不停蹄的艺术实践(十二)不堪回首的岁月(十三)心声(十四)改革路上的艰难跋涉(十五)神话京剧《盘丝洞》(十六)京剧《曹操与杨修》(十七)黄梅戏《红楼梦》(十八)京剧《程长庚》(十九)去瑞典排《仲夏夜之梦》(二十)让京剧走向青年(二十一)北欧同行的中国之行(二十二)东方“战马”驰骋北欧(二十三)“世界戏剧工程(二十四)梦未了[附录] 马科创作年表后记 马科

章节摘录

  在中国元曲的故乡,关汉卿墓东南三十里的地方,就是我的祖居——河北省深县赵八庄村。  每年秋收过后,收了镰、挂了锄、牛骡又回枥下悠闲地嚼它的苜蓿干草去了,村里热心子弟便成群结伙,拿着粮袋和帐本儿,沿门挨户地开始兜揽“子弟班”的活动经费。出钱的就上帐,出粮的就入袋,二三十个铜元,半斗、三升粮食,悉听尊便,捐过之后你家成员便可到村上请来的教戏先生那里去“恋戏”。过年时,村民就可以看自己村的人唱戏了。而那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的募捐队伍就是一年一度的农民自娱戏剧活动之始。生旦净丑,吹打弹唱,三国水浒,神话传奇,直闹到元宵进入高潮,各村竞相演出自己的戏,梆子、老调、柳子、昆腔,种类繁多。村与村、台对台还展开比赛,看台下的观众能被谁吸引过去。另有一种“对台戏”,就是在打麦场上面对面搭起戏台,对着唱,台上台下有说不完的趣事佳话,代代流传着。我祖父是村里扮刀马旦的“名角儿”,听说他的拿手戏是《孙悟空三盗芭蕉扇》中的铁扇公主,和水浒戏《扈家庄》中的一丈青扈三娘。可惜我从小没生活在他身边,没有亲眼见过他的舞台风采。  少小离家十八年后的1953年,已是上海京剧舞台上青年武生的我回到故乡,让我惊愕的是和我同龄的乡亲们赤着脚。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马科回忆 (平装)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