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胆小如鼠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01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

余华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是我从1986年到1998年的写作旅程,十多年的漫漫长夜和那些晴朗或者阴沉的白昼过去之后,岁月留下了什么?我感到自己的记忆只能点点滴滴地出现,而且转瞬即逝。回首往事有时就像是翻阅陈旧的日历,昔日曾经出现过的欢乐和痛苦的时光成为了同样的颜色,在泛黄的纸上字迹都是一样的暗淡,使人难以区分。这似乎就是人生之路,经历总是比回忆鲜明有力。回忆在岁月消失后出现,如同一根稻草漂浮到溺水者眼前,自我的拯救仅仅只是象征。同样的道理,回忆无法还原过去的生活,它只是偶然提醒我们:过去曾经拥有过什么?而且这样的提醒时常以篡改为荣,不过人们也需要偷梁换柱的回忆来满足内心的虚荣,使过去的人生变得丰富和饱满。我的经验是写作可以不断地去唤醒记忆,我相信这样的记忆不仅仅属于我个人,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世界在某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那是无法愈合的疤痕。我的写作唤醒了我记忆中无数的欲望,这样的欲望在我过去生活里曾经有过或者根本没有,曾经实现过或者根本无法实现。我的写作使它们聚集到了一起,在虚构的现实里成为合法。十多年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写作已经建立了现实经历之外的一条人生道路,它和我现实的人生之路同时出发,并肩而行,有时交叉到了一起,有时又天各一方。因此,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这样的话——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因为我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完整起来。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它们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时,另一个必然会衰落下去。于是,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贫乏之时,我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 这些中短篇小说选集所记录下来的,就是我的另一条人生之路。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虽然岁月的流逝会使它纸张泛黄字迹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让它焕然一新,重获鲜明的形象。这就是我为什么如此热爱写作的理由。1999年4月7日

内容概要

《我胆小如鼠》包括《四月三日事件》、《夏季台风》和《我胆小如鼠》三篇文章,三者的共同之处就是写少年的成长。而且这个成长不同于以往的成长小说,着重的是内心的刻画,但又绝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心理小说。《我胆小如鼠》《夏季台风》《四月三日事件》三篇的主人公依次是“我”“白树”“他”。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浙江海盐人。在文革中读完小学和中学,此后从事过五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

书籍目录

自序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奖词我胆小如鼠夏季台风四月三日事件

章节摘录

我胆小如鼠有一句成语叫胆小如鼠,说的就是我的故事。这是我的老师告诉我的,当时我还在读小学,我记得是在秋天的一节语文课上,我们的老师站在讲台上,他穿着藏青的卡其布中山服,里面还有一件干净的白衬衣。那时候我坐在第一排座位的中间,我仰脸看着他,他手里拿着一册课本,手指上布满了红的、白的和黄颜色的粉笔灰,他正在朗读着课文,他的脸和他的手还有他手上的课本都对我居高临下,于是他的唾沫就不停地喷到我的脸上,我只好不停地抬起自己的手,不停地去擦掉他的唾沫。他注意到自己的唾沫正在喷到我的脸上,而且当他的唾沫飞过来的那一刻,我就会害怕地眨一下眼睛。他停止了朗读,放下了课本,他的身体绕过了讲台,来到我的面前,他伸过来那只布满粉笔灰的右手,像是给我洗脸似地在我脸上摸了一把,然后他转身拿起放在讲台上的课本,在教室里走动着朗读起来。他擦干净了我脸上的唾沫,却让我的脸沾满了红的、白的和黄颜色的粉笔灰,我听到了教室里响起嘿嘿、咝咝、咯咯、哈哈的笑声,因为我的脸像一只蝴蝶那样花哨了。 这时候我们的老师朗读到了“胆小如鼠”,他将举着的课本放下去,放到了自己的大腿旁,他说:“什么叫胆小如鼠?就是说一个人的胆子小得像老鼠一样……这是一句成语……”

媒体关注与评论

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致余华的颂奖词余华,我们很荣幸的通知你,你已成为由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荣誉授予,由澳大利亚与爱尔兰共同举办的悬念句子文学奖的首位获奖中国作家。你的中篇和短篇小说反映了现代主义的多个侧面,它们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并把这种有关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回归到最基本最朴实的自然界,正是这种特质把它们与詹姆斯·乔伊斯及以塞缪尔等西方先锋文学作家的作品联系起来。在作品《芬妮根守灵》中,乔伊斯把利菲河充分溶入了女性的力量,而在《瓦特》中,塞缪尔赋予风以神的力量。你的作品则反映了自然实体的生存状态,它们既不是圣洁的,也不是耸人听闻般的,它们只不过是一种类似于天气般的存在,一种存在于宇宙当中的原始经验。现在,有一种全世界都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与生俱来的环境的不断损毁导致了人类的掠夺天性。而你,一位中国作家赋予21世纪的生活以道学的精神,由此带来一种全新的神野,这也是为什么乔伊斯把《荷马史诗》中和奥德修斯称作领航的大师,他始终与风浪相连,这个人物最终成为他创作《尤利西斯》的原形。 -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


编辑推荐

《我担小如鼠》里的三篇作品,讲述的都是少年茫然的经历和内心的成长。那是恐惧,不安和想入非非的历史,也是欲望和天性的道路。这时候,世界最初的图像就像复印机一样,迅速地印在了这些少年的心灵深处,他们的成长就是对这图像的不断修改。——余华

名人推荐

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致余华的颂奖词余华,我们很荣幸的通知你,你已成为由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荣誉授予,由澳大利亚与爱尔兰共同举办的悬念句子文学奖的首位获奖中国作家。你的中篇和短篇小说反映了现代主义的多个侧面,它们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并把这种有关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回归到最基本最朴实的自然界,正是这种特质把它们与詹姆斯·乔伊斯及以塞缪尔等西方先锋文学作家的作品联系起来。在作品《芬妮根守灵》中,乔伊斯把利菲河充分溶入了女性的力量,而在《瓦特》中,塞缪尔赋予风以神的力量。你的作品则反映了自然实体的生存状态,它们既不是圣洁的,也不是耸人听闻般的,它们只不过是一种类似于天气般的存在,一种存在于宇宙当中的原始经验。现在,有一种全世界都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与生俱来的环境的不断损毁导致了人类的掠夺天性。而你,一位中国作家赋予21世纪的生活以道学的精神,由此带来一种全新的神野,这也是为什么乔伊斯把《荷马史诗》中和奥德修斯称作领航的大师,他始终与风浪相连,这个人物最终成为他创作《尤利西斯》的原形。                   -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胆小如鼠 PDF格式下载



这也是余华的疯狂创作之一,短篇小说,整体风格是余华的一贯风格。但是不及《兄弟》,《兄弟》引人入胜,疯狂中带有生活的深沉思考。这个《我胆小如鼠》带着滑稽的疯狂描述了一胆小如鼠的人。


这本感觉没有余华写的长篇好看。本人阅读能力没到那种可以全面解析的能力 再者这本比较抽象。


超喜欢作者!!!语言生动有味道


余华,文学大师,一代文豪!没人比得上您!


这本书很有讽刺的意味~主人公真的是胆小如鼠么?那个社会背景下的人们都怎么了?


短篇小说,只可惜没让我过瘾……


余华在国内是非常优秀的作家 也很有才华 但是如果你看过那些对余华产生重大影响作家作品 你就会发现余华模仿的迹象是很明显的 尤其是中短篇小说集 比如这本《我胆小如鼠》 当然作为中国读者 看余华的小说可能更加亲切 而且也更加引人入胜


质量好又便宜喜欢余华的必收!但是这次收到的有太大瑕疵封面烂到不行。。。希望下次配送货时挑选好一点的版本


就想总有导演会拍一两部深奥啊深奥的电影一样


听说讲得是胆大如牛的事!


胆子不在大小,就看为了什么


本人比较喜欢余华的活着,所以买了这本想看更多余华的作品,但是看的时候故事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想表达什么,而且书本有很多处重复的问题,估计是出版社校对不认真。


喜欢余华的还是可以看看的


每本都很喜欢。很喜欢余华


比较一般,没有特别的感受。对这本作品比较失望


买时5块4,赞一个!


  第一篇是余华一贯风格,不过作为短篇,倒更像是在为他的中长篇练手。第二篇没有很看懂,只觉得有些混乱,读出了分裂的味道。第三篇我要给个赞。
  
  文中几次提到了四月三日这个特殊的日期,这就像给你设置了个悬念,读得你心痒痒,让你拼命猜测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虽然最后会让你盼望落空。这也使得我忽然有了些许灵感,我也打算莫名其妙设置个日期天气的悬念,然后抓着这根线索来想解决方案。
  
  这是一篇讲少年成长经历的文章。个人解读,这是一场自我迫害的意淫。从文中一个细节我们可以知道主人公"他"已经不再念书,而他父亲也曾一次提及过建议他去读点书这样的说话。很明显,他其实是在混日子。他每天晚上洗碗的时候会偷听父母的讲话,并且产生各种疑心。很显然,他对自我存在价值几乎没有一个概念,他自卑,他明白自己让周边的失望,却又完全没有方向。我觉得他也是善良,他觉得自己没用,对爸妈没用,对朋友没用,对社会也没用,他慢慢地否定,杀死他自己。光自己否定自己还不够,他还要假借自己的幻想,来使得周边的一切都来否定他,甚至是杀害他。我觉得,他的被迫害妄想症,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空壳的灵魂至少得到一种反面的认同。
  
  最后他躲进火车车厢,跟着运煤火车驶向远方。或许,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一个崭新的自己才会蓬勃发展。


  一部余华以余华以孩童的角度来写的书。这是同余华在自序中说的一样:"写作使我拥有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他们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另一个必然会衰落下去。 " 我想,这便是余华飘飘然的写作风格的原因,他游若其中。享受其中。自在非常!


  我真的看不懂,第一个故事还好点儿,后面就不懂了。比较起来,就是这个自序让我看的最明白。想给两星的,想了想是自己没看懂,而且序还不错,就打三星吧。
  
  “
  这是我从1986年到1998年的写作旅程,十多年的漫漫长夜和那些晴朗或阴沉的白昼过去之后,岁月留下了什么?我感到自己的记忆只能点点滴滴地出现,而且转瞬即逝。回首往事有时就像是翻阅陈旧的日历,昔日曾经出现过的欢乐和痛苦的时光成为了同样的颜色,在泛黄的纸上自己都是一样的暗淡,使人难以区分。这似乎就是人生之路,经历总是比回忆鲜明有力。回忆在岁月消失后出现,如同一根稻草漂浮在溺水者眼前,自我的拯救仅仅只是象征。同样的道理,回忆无法还原过去的生活,它只是偶然提醒我们:过去曾经拥有过什么?而且这样的提醒时常以篡改为荣,不过人们也不需要偷梁换柱的记忆来满足内心的虚荣,使过去的人生变得丰富和饱满。我的经验是写作可以不断去唤醒记忆,我相信这样的记忆不仅仅属于我个人,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世界在某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那是无法愈合的疤痕。我的写作唤醒了我记忆中无数的欲望,这样的欲望在我过去生活里曾经有过或者根本没有,曾经实现过或者根本无法实现,我的写作使他们聚集到了一起,在虚构的现实里成为合法。十多年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写作已经建立了显示经历之外的一条人生道路,他和我现实的人生之路同时出发,并肩而行,有时交叉到了一起,有时又天各一方。因此,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这样的话——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因为我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完整起来。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他们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时,另一个必然会衰落下去。于是,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平乏之时,我的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
  ”


  如我之前所述,这本书可以用“囧”来形容。
  余华之风,心理和气氛描写的出神入化。我不知道这个书里面的三篇能不能用彻底的心理学来分析透彻,也不指望谁能分析,文学嘛。
  第一篇所追求的有那种无助的力量,很难想象一个如鼠的心理历程能体现这种力度,70的社会感到只是配角了。
  第二个的那种混乱让人感觉紧张,青年的一丝努力总是被大人们无视着,而那种独特事件期间的各种复杂关系撞击着心灵,不懂,不明白,就是这样。
  最后一个,除了那种氛围的强势塑造外,混乱的少年懵懂幻想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这篇,就这样看着下去,隐隐的和自己年少的某些(很多)心理片段仿佛不断重叠着,填鸭式的青涩少年的想入非非,让你无语。
  
  就是这样


  三个故事,三种心情。
  读完首篇,刚开始有点惊讶,后来我明白,杨高已经做了他能做的一切,他反抗过,但是反抗却给他带来了更大的伤害。就像他父亲一样,选择反抗,就选择了更大的苦难。
  余华,总是这样,从不给人希望。


   看了这本儿书中的一个短篇,《我胆小如鼠》,感到很悲伤。
  
   之前,看过余华的《活着》,还有他的散文集。这几天,看到这本儿书,让我感到余华是一位对于生活很有洞察力,而且富于想法的人。
  
   《我胆小如鼠》其实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七十年代的一个胆子很小的人的故事。通过这个胆小的主人公和他身边的人的对比,体现了社会的不公平,社会发展的畸形。
   “我”胆小如鼠,我勤奋工作,我诚实,我富于同情心。
   而他们胆子很大,他们懒惰,他们欺骗,他们冷漠。
   但是,在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圈子里,
   他们赢了,而我失败了。
  
   按照西方自由主义的说法,一个运转良好的国家机器,最主要的是应当保证每个有意愿有能力工作的人获得良好的生活,在生活中有一个好的结果。
   但是,我们不说现在,至少这部小说中的这个社会,不是这样的。从某种角度上讲,可以把书中的那个社会称作一个畸形的社会,一种不健全的社会,一种不成其为社会的社会。
  
   还有这本儿书的开头,余华写了几句话我很喜欢。让我想到:记忆是大脑中的一块儿伤疤。
  
   余华的写作风格,让我感觉好像部分受到了电影蒙特奇的影响。而且,成功的一点是,他通过反复强调例如“他们都笑了”这些镜头,成功的给小说奠定了一种基调。“他们都笑了”,“他们又笑了”。反常态的社会,荒诞的现实。
  
  


真心不懂2。3个故事~


接触余华是从《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开始的⋯⋯说实话,逆流看了他成名前的《我胆小如鼠》,除了感叹他的进步,别的收获就没了——没错,除了那两部成名作以外,他给我的印象和别的“现代”作家没什么差距:除了做作还是做作。不过话说回来,正是因为这种情结,才让人觉得《活着》为什么是巅峰吧⋯⋯


《活着》是巅峰?
扶不住了真是。


记忆是大脑中的一块儿伤疤。
我真爱这句


呵呵 原文是这样的:...或者说是一个世界在某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那是无法愈合的伤疤。


那是,穷则思变啊,只有羊羔子这样的才热烈渴望平等和自由。但他们的行动力,对现状的适应水平,注定不可能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至于吕前进们恨不得趴在井口朝井下的我们吐口水!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