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莫言·北海道走笔

莫言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

莫言  

页数:

18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莫言最初是以电影《红高粱》的原著作者身份而在日本为人所知,此后,他的主要作品被翻译成日语广泛流传,逐渐成为在当地颇具影响力的中国当代作家。2004年年底至2005年年初,应北海道有关方面邀请,历时12天,纵横三千公里,莫言一行人的足迹几乎遍及北海道。而另一个很重要的吸引莫言前往的原因是,他想亲眼看看他的老乡刘连仁——上世纪40年代初被日军强掳去当劳工,后逃亡——在那儿过了足足13年野人生活的地方。在旅途中,莫言与旅伴们畅谈文学、艺术、人生、动物、战争、过年,与当地普通的学生、影迷、乡民交流,谈吐风趣,见解独到,这些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作者简介

莫言,山东高密人,1955年生。著有《红高粱家族》、《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十一部,《透明的红萝卜》、《司令的女人》等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并著有剧作、散文多部;其中许多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法、德、意、日、西、俄、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阿拉伯、越南等多种语言,在国内外文坛上具有广泛影响。莫言和他的作品获得过“联合文学奖”(中国台湾),“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法国“Laure Bataillin(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NONINO(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中国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以及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书籍目录

卷首语 毛丹青北海道的人 莫言与莫言同行——10天3000公里纵横北海道冰雪北海道温柔的札幌雪在北海道的冷中与《暖》交汇莫言访谈录狞厉襟裳岬坚硬的钏路雪莫言谈文学泡汤赏雪流冰——固体的大海札幌的新年大通公园倒计时北海道神宫祈福莫言谈过年藻岩山的日出伏见稻荷神社莫埃来沼公园函馆——情人的城市温泉旅馆最后的武士饥饿的海峡味蕾的狂欢最好吃的拉面送到札幌市的莫言馒头感言莫言谈动物及其它编后记 郏宗培

章节摘录

书摘莫言谈孤独记者:你在北海道的冰雪天涯中行走,思绪经常会跳转到你的高密东北乡。我们不妨在这一特殊时空让你回忆一下你的文学道路。现在看,是什么促使你走上文学的不归路的? 莫言:可能是孤独吧。小时候我的作文还不错,应该说还是受老师喜欢的,但我从小就喜欢用另外的声音说话,不愿意跟在老师后面人云亦云。那时就想着要占领舆论阵地,办了一个蒺藜造反小报,也就是黑板报,专写那种浑身是刺的打油诗,后来便被学校开除。后来复课闹革命,我也因为有前科而不能上学,只能去放牛。一个人牵着牛从校门经过时,心里备感凄凉。在田野里对着天空的乌、河沟里的青蛙放歌,革命歌曲唱到第三句就改成自己的词了。那时是打着赤脚光着脊梁,一副前路茫茫的样子。但也因此,我有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一段时光。可以说从开除出校到长到十六七岁,我跟牛羊呆的时间远多于和人相处的时间。为把牛羊放得更肥一些,还会到更远的荒地去。母亲用手绢包裹着玉米饼或地瓜给我作午餐,但我常常在路上就把它吃光了。饿了就到地里找野果子吃,还吃过刘连仁吃过的野韭菜。渴了就喝河沟里的水,经常会把小蝌蚪喝下去。这一段对我后来的写作起了决定性作用。一个人最早写作时,往往离不开自己的童年经验。我也是这样。像早期从儿童视角写的《透明的红萝卜》,小孩打铁的事,我自己就有,曾经在一个桥梁工地上给一位师傅当小工。评论家往往认为大自然、动物是我作品的重要构成,这其实就是那段经历造成的。因为天天就是和大自然打交道,一起笔就感到它们向我的作品里面跑。写出来听到的好评很多,以致于我的创作一度有些不加节制,写了七八章了人物故事还没出来。后来意识到这样有意为之远没有自然流露效果好,现在反而主动节制了。记者:最初拿起笔创作是出于什么心态?莫言:那时候我是个战士,在保定当兵,做图书管理员,一心想提干。但是当时总政发文件,不允许从战士直接提,我的事就黄了。到了1980年,我们单位问我想不想当政治教员,暗含的意思是给一个提干机会。我那时哪懂什么政治经济学、哲学啊,但事关前途命运,一咬牙就应承了。花了三个月恶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然后就说着一口山东话上讲台了。那时年轻,记忆力好,一口气往下讲,也能叽里呱啦不断词儿,颇受欢迎。但是有政策在先,我还是提不了干,苦闷中一是躲在图书馆看书,二是写小说。为写小说,也为备课,我每天都到树林里对着白杨树练演讲。放羊的百姓觉悟高,还向我们单位领导汇报,说部队有个战士,每天早晨对着杨树训话,领导则说我是小才子。我的小说《春夜雨霏霏》和《民间音乐》就是这时发表的。发表后领导来考察,单位就安排我讲课,我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边讲一边看政委在下面点头。事后还夸我逻辑性强,哪是我逻辑性强,是人家教学大纲逻辑性强。后来我就被总参特批提干了,还被调到北京来。在延庆写新闻简报,政委说我写得不像,太华丽而没有事实。他讲了自己一件事,我印象深刻。说有一年带几个干事去历史博物馆,因为自认是学历史的,就充当了讲解工作,讲着讲着发现有一个身穿中式罩衫的老头在那儿听。讲完了,老头就走过来说,哪哪讲得不对。问他是谁,老头说:我是沈从文。听了这个故事,我便觉得一定不能目中无人,谁知道哪座深山有高人呢。 记者:还记得第一笔槁费多少钱吗?莫言:七十二元。这个不会忘,因为在1981年,我的工资才二十六元,那一笔就是巨款了。我花了五元八角买了一瓶”刘伶醉”,一帮战士一起喝掉了,余下的,添上一点积蓄,就买了一块手表,是西安产的蝴蝶牌手表。记者:那你最初发作品就是用莫言这个名字吗?我记得你在军艺时用的名字可是管谟业。莫言:应该是莫言。正式改名为莫言是1987年,因为取稿费太麻烦了。那时在部队,改名很容易,给组织部写个报告就改了。P159-160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莫言·北海道走笔》是一本大型行旅图文书。从2004年底至2005年初,历时12天,纵横3000公里,除了西北部外,足迹几乎遍及北海道。莫言在旅途中与同行的媒体朋友畅谈文学、艺术、人生、动物、战争、过年,与当地普通的学生、影迷、乡民交流,谈吐风趣,见解独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莫言·北海道走笔 PDF格式下载



莫言的书很赞,老公喜欢!


我已拥有莫言的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十三步、藏宝图、天堂蒜薹之歌、酒国及许多中短篇小说选。他的作品语言诙谐幽默,不少时间我都是笑着读完的。我喜欢莫言的所有作品。


超级喜欢北海道,想养老的地方啊


书不厚,随笔吧,大师的随笔,也要看看!


还没看完的,一下子买了1700多元的书!


主要就是图片和一些事情的记录,一般般啦。但对于想要了解莫言来说还是不错的一本书。


干吗做那么大一本?里面有的部分字很大,感觉有点偷工减料,而且读起来也麻烦,不过年纪大的人读起来还不错,因为字大.去了很多地方.因为自己也去过北海道,喜欢那里才买的,有一些有共鸣的地方.不过这书送来的时候可真够脏的


还没来的及读,应该是一本好书,可惜和我想的有所不同


以为是小说呢,结果不是,有些失望。


图文并茂 图多文少。本来是想看莫言文字过瘾的。但买它是没有这种效果的。
而且里面是很多人的集锦。只是贴着莫言的牌子。

所说开卷总有益,书也可以。但纯粹为了莫言而准备买的朋友可以收手了。


画面漂亮,体格不漂亮。呵呵


这本画册,是文化机构策划的一次交流和采访。新闻性和商业味比较浓,可以作为文化旅游的一种资料,看自己的文学偶像在日本的旅游生活。图片的构图离专业水平还差了一点,而且是借莫言的名声来招徕看客,其实整本画册,只有开头一篇文章《北海道的人》是莫言写得,此外,还有两个记者访问专题,一个在北海道大学的讲演。最后还有一些杂谈。其余的篇章是随行的记者写的,占了大部分篇幅,而且字很大,有增加页码买好价钱之嫌。如果囊中有物,还是可以买一本来翻翻的。60多元钱,可以买三本莫言的小说了。窃以为,还不如拿这些钱买以下几本书:1、南海出版公司《我在暧昧的日本》,里面有莫言和大江健三郎的精彩世纪对话;2、《红高粱家族》;3、《丰乳肥臀》;4、《檀香刑》;5、《生死疲劳》。


好看的图文书!图片非常美,是专业的风景摄影,装祯设计也特别精致。呈现出的就是我感受的北海道,有雪有风有温泉……。里面有好几段莫言访谈,谈他小时候过年经历的那一段真是生动,几乎能感受到北方小村子里油灯闪烁下吃着饺子的孩子和大人们的心情。还有谈到火狐狸的那一段,非常值得一读。就是太贵了一点。


原来期望挺高的,可是阅读后觉得内容一般,没有太多莫言在北海道的感想。


  在今天,日本和中国的关系日益紧张,但是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样一本书还是让人心情愉快的不错选择。
  莫言的书以前并没有读过多少,不过看过改编的电影。虽然电影和小说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所以我只想说说日本。
  小时候更多是被教导日本如何如何,我们的思想和感情都是被舆论引导,这种舆论却并非官方,而道听途说占了大多数,让我们对这个国家,似乎有太多并不基于自己的判断力而产生的感情。
  离开了被他人言论所控制的日子,日本确实有许多能够让人欲罢不能的爱上的出色点。
  在莫言的这本游记+访谈里,他向我们所展示的日本,也许并不是一个生活化的日本,但是他作为一个游者,日本所有闪光的地方,是能够被描述的淋漓尽致的。
  其中有一张(疑似)航拍的照片,展示了一个村庄,密密的小房子群落被几条笔直的马路分割成一块一块的,在村庄的外围,就是干净的几乎不落脚印的雪地和连绵的玄色群山。
  温泉旅馆里让人神往的与猴子同浴,在照片里看到莫言像个孩子一样蹲在村庄边缘的雪地里喂一只毛色非常漂亮的小狐狸。在某条河里,也许正有一只狗熊站在石堆里等待鲜美的鱼。
  
  我以前觉得,这样人和动物都平等的生存的地方,或许是阿拉斯加,也或许就是北海道,再或许还有世界许许多多的地方。
  但是我丝毫不会想到这样的地方在中国,或者在中国的较多地方。
  
  我走过中国的农村,可是北方农村给我的印象就是土色的房子,土色的山,土色的树,甚至还有人们土色的面孔,一切都像是蒙上了一层黄土,没有这里村庄的充满情趣。
  我在一个山区里爬山的时候,曾经看到过旁边那个山坡上有一只妈妈呱啦鸡,带着一队小呱啦鸡在草丛中迅速的跑过,小呱啦鸡跟着妈妈的足迹,像是一束光线划过时的视觉延迟,完全保持着那种曲折的角度。
  
  但是这种生态的画面给我的感觉,并不是书中北海道的那种静谧与和谐。
  小狐狸在雪地里奔跑,天鹅在散发着雾气的湖里不慌不忙的游动。仙鹤在一片湖泽里起舞,背面是青色的山峦。
  水墨画一般的气息,让人沉迷。
  
  让我印象深刻的两种食物——莫言馒头和高田虾。
  莫言馒头在书中是一个机缘,这位大师将莫言的名字定为自己新的点心的名字。
  这一部分让我体会到,日本是一个认真的国度,所做的职业,似乎都是以一种充满温情的美感来对待。插花可以,点茶可以,甚至是画漫画也可以。
  还有就是做糕点。
  
  高田虾在莫言的笔下描写得令人读来似乎也尝到了它的鲜香美味,但是搜刮记忆,却没有相似的体验可以作为想象的基石。
  作为食物的话题,对比国内,我实在没什么好讲。就是凑合吃吧。
  
  对于我个人,比起读某位作家的文字,我更为习惯的方式是先读他的生活,或者他的传记。
  莫言的北海道走笔,便是他的生活,在此书中,还收录了他在北海道大学的演讲,以及一些媒体采访。从中通过他的叙述和对比,了解到不少他的经历以及生活态度。之后再读他其他书,大抵应该会觉得那些故事也活起来。


  《莫言·北海道走笔》这本书是在这两天临睡前看的。
  
  朋友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说:“莫言?我知道这个人。”我想大概知道《红高粱》的人要比知道莫言的人更多吧。我就是这种。我知道红高粱是因为张艺谋和巩俐。之后才知道莫言,还惊叹地说,哦原来是《红高粱》是他写的。
  
  这本书,和一般的旅游书差不多,眩目的图片让人记住晶莹洁白的北海道,温柔浪漫的札幌,狞厉襟裳岬,还有令人流连忘返的温泉和诱人的高田虾。这些图片让我很想率性一把,收拾简单的行囊再到日本一趟。而在夜里,最诱惑我的是鲜美的蟹和虾,饥饿感汹涌而至。
  
  书中让我觉得受益非浅的应该是莫言的访谈。
  
  昨晚和妹妹讨论的就是莫言谈文学中的一段“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我作为老百姓来写作,我反应的就是我个人感受到的痛苦。当我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所能感受到的痛苦时,我写我个人的痛苦,写我个人的愿望,也就代表了老百姓的痛苦和老百姓的愿望。我说的是我的心里话,恰好也是老百姓他的心里话,这两个点契合了,这个作品就是非常好的作品,而且 也能引起非常好的反响。如果你千方百计地想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居高临下地看着芸芸众生,然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批评政府,批评党派,这未必是在替老百姓说话,实际上你是在作为一个高等人说话。”
  
  因为她和我说写作没有素材。我就问她关于奶奶给我们讲的农村的一些琐碎事儿,都反映了什么。她没有深思。其实如果再进一步思考,对照现行的政策就知道为什么农村的改革一直都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却又一直没有很快实现。许多文学作品反映的其实和奶奶给我们讲述的差不多。倾听别人的故事,反映最真实的生活才是文学最真的一面。
  
  这本书也勾起许多关于日本的回忆,刚到日本在山梨的一个温泉酒店,第一次泡露天温泉,那个冬天只有3-4度的晚上,身体发热,头顶却是清冽的空气。在歌舞妓町一家只能容下八到十个人的小店,吃一碗拉面。当时吃的时候,觉得没有什么特别,心里一直计算着这小小的一碗面要75元人民币,在中国已经可以吃大餐的价格。但是回国之后,不知怎地一直想那个拉面店,想那碗用猪油覆盖的,薄薄的肉片,紫菜,鸡蛋的拉面。想起日本男人略为坚毅的脸部线条和精心打扮的美丽女人……
  
  


  官方游记+采访录。
  虽然观光佳季是夏的7-8月,官方却选择了最鲜明的冬天。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吧,看似最不利的一面才恰好能挖掘出最有特点的地方。冰火两重天的美人泉,硫磺蛋,时速15km的狂风,好爽。
  襟裳岬,这个柔软又稍显锋利的名字,第一次看到是一年半前录汇报的时候,第二次是发现邓丽君翻唱过这首歌。忽然就想到了成山头,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海浪。走在边界线不时被拍湿。但襟裳岬明显是更凛冽更“狞厉”许多倍的。
  见证过黎明和舒淇的爱情的北海道。树木都无法存活的襟裳岬。本身也是挺残酷的一个地方啊。


   这本书其实内容上没讲什么。单纯的是作者旅游杂谈。
   不算实用的书。
   主要看风景照片的。
   排版不错。
   莫言名气真大。
   北海道真美。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