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战争与和平(共4册)/插图版托尔斯泰小说全集

(俄)列夫·托尔斯泰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

(俄)列夫·托尔斯泰  

页数:

1770  

译者:

草婴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年轻的公爵安德烈为了辉煌与荣耀,在法俄开战的时候,满腔热情地从军出征。但是,事情并不如同他所想象的那么美好。他于一次战役中受了重伤,伤愈后侥幸回到家里时,妻子又不幸难产去世,这给他以巨大的打击,从此他消极处世。在他的好友比埃尔劝导下,他才重拾生活的信心。当俄国卫国战争爆发时,为了民族的尊严,他毅然重返前线。最终为国捐躯,展现了俄国人不屈的民族意志……  小说以1805年开始的争夺欧洲战争和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为主线,歌颂了俄罗斯民族的英雄品质和坚强性格,从多方面反映了俄国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面貌。

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未成名时】  1874年因为成绩不好,而被退过学。  [编辑本段]【生平】  托尔斯泰1828年8月28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今属图拉省晓金区)。他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玛丽娅.尼古拉耶芙娜去世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1841年8月30日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1830年8月7日托尔斯泰的母亲玛丽娅.尼古拉耶芙娜去世 1837年1月10日全家从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迁往莫斯科。6月21日托尔斯泰的父亲尼古拉·伊里奇去世。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9月20日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文专业,1845年9月13日托尔斯泰转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俄罗斯殖民地)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结果这件事被果戈理讽刺后写在《死魂灵》中)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绅士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20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第一卷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二卷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第五部第三卷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四卷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尾声第一部第二部附录一略谈《战争与和平》附录二《战争与和平》各章内容概要

章节摘录

  第二卷  第一部  1  一八。六年初,尼古拉回家休假。杰尼索夫也要回沃罗涅日老家,尼古拉就请他一起到莫斯科,先去他家住几天。在终点前一站,杰尼索夫遇到一个同事,同他喝了三瓶酒。杰尼索夫挨着尼古拉躺在驿站雪橇上,尽管道路坎坷,直到莫斯科他都没有醒过。尼古拉则越接近莫斯科,心情越急切。  “陕到了吗?快到了吗?哦,这些街道、小铺、面包房、街灯、雪橇,真讨厌!”在城门IZl验过准假证,进入莫斯科后,尼古拉想。  “杰尼索夫,到了!还睡呢!”尼古拉说,前倾着身子,仿佛想用这种姿势来增加雪橇的速度。杰尼索夫没有理他。  “喏,那是十字路l:3,车夫扎哈尔总是停在这里的。瞧,那不就是扎哈尔吗,还是那匹马!喏,那是卖蜜糖饼干的小铺子。快到了吗?对了!”  “到哪一家?”车夫问。  “哦,就是街头那所大房子,你怎么没看见!那就是我们家的房子,”尼古拉说,“那就是我们家的房子!”  “杰尼索夫!杰尼索夫!我们这就到了。”  杰尼索夫抬起头来,咳嗽几声清清嗓子,却什么也没回答。  “德米特里,”尼古拉转身对驭座上的跟班说,“那不是我们家的灯光吗?”  ……


编辑推荐

  小说以1805年开始的争夺欧洲战争和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为主线,歌颂了俄罗斯民族的英雄品质和坚强性格,从多方面反映了俄国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面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战争与和平(共4册)/插图版托尔斯泰小说全集 PDF格式下载



一直很想买,如愿以偿


名著加名家权威翻译


卖家很仔细,


战争与和平(套装全4册)(插图版)


传说中的经典译本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