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汉书》文学论稿

潘定武 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作者:

潘定武  

页数:

25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汉书》是《史记》之后又一部史学兼文学巨著。本书选取《汉书》为对象,从文学的角度,以通史的眼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具体地说,在绪论部分全面回顾了古今《汉书》文学研究方面的历史,总结《汉书》文学研究在现代遭受极大冷遇的原因,资料翔实,分析精辟。第一章从大文化背景考察历史文学从《史记》到《汉书》的转变,认为《汉书》的文学意义不在步趋《史记》,而在体现时代特色的新变。第二章中,论述《汉书》既断代为史,文具有很强的通史意识,上下洽通,在结构上较《史记》更加注意整体性和规范性。第三章论《汉书》的叙事,指出其既注重信实,追求博洽,也有必要的虚构和渲染,疏密结合、张弛有度。第四章认为《汉书》的语言不限于典重,而呈现出丰赡与简约、典雅与通俗、谨严与风趣等多方面特色的对立与统一。第五章对《汉书》的文学影响作了深入介绍。

书籍目录

序绪论 一、课题的意义与思路 二、《汉书》文学研究回顾 第一章 《汉书》的创作及其文学个性 第一节 《史记》、《汉书》与两汉学术之变 一、《史记》的文化背景 二、两汉之际经术思想之变及其影响 三、《汉书》的背景及创作 第二节 《汉书》的史学与文化意义 一、体例方面 二、思想方面 三、文化方面 第三节 从历史散文进程看《汉书》的文学个性 一、先秦两汉历史散文的进程 二、《史记》文学的不可重复性 三、《汉书》文学个性概述 第二章 《汉书》的结构形态 第一节 整体构思:一部如一篇 一、纪传体总体架构 二、各体内部布局照应 第二节 谋篇技巧:“点次如掌上” 一、单篇结构严整与多样 二、篇中宾主映照、曲折弛张之法 第三节 论赞的地位与特色 一、论赞的地位与作用 二、论赞的特色 第三章 《汉书》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叙述视角与时空特色 一、叙述视角及其变化 二、叙事的时空特征 第二节 叙述内容:虚实与疏密 一、纪实与纪虚 二、内容的疏与密 第三节 叙事类型:概括性叙事与呈现性叙事 一、概括性叙事 二、呈现性叙事 三、以叙为议 第四节 《汉书》的个性化叙事 第四章 《汉书》的语言特色 第一节 语言之丰赡与凝练 一、语言的丰赡雍雅 二、语言的明整凝练 第二节 语言之冷峻与深情 一、语言的冷峻 二、语言的情韵 第三节 语言之谨严与风趣 一、语言的谨严有度 二、语言的生动风趣 第五章 《汉书》的文学影响 第一节 《汉书》著录西汉作品概况及其文学意义 一、《汉书》著录西汉作品概况 二、《汉书》著录西汉作品的文学意义 第二节 《汉书》的传播及“汉书学” 一、早期传播 二、“汉书学”的形成 三、《汉书》传播与影响的继续扩大 第三节 《汉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成为后世史文的楷模 二、对其他文体的影响 三、对后世文学素材等方面的影响 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汉书》的创作及其文学个性  第一节 《史记》、《汉书》与两汉学术之变  一、《史记》的文化背景  《史记》的诞生,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巨大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史学与文学价值)是永远不朽的。对于司马迁“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让我们首先想到的,乃是他那伟大的时代”。我们要想真正认识《史记》的意义,则必须把握司马迁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吴组缃先生曾说:“总认为搞文艺理论决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文学史、文学作品,还不能脱离当时的哲学思潮,当时社会的政治。”而丹纳则称:“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些论断对我们无疑是有启发意义的。  翻开历史,史迁所处的时代无疑是一个昂扬向上的大一统的盛世,雄风所及,建功立业的愿望普遍高涨,太史公父子主动以继《春秋》、著通史为已任,正是强烈的实现人生价值欲望的体现。《报任安书》中“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人称焉”,既是对历史的品评,更是自身心态的表露:不立功名,则与蝼蚁何异!因此,《史记》的出现既是职业使命与历史责任感的驱使,又是时代精神感召的结果。  广而论之,春秋以降至西汉前期,又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创新、选择、整合、定型的阶段,无数志士仁人围绕重建大一统的政治主题而上下求索,士林阶层在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严肃思考中,逐渐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价值观。司马迁创作的巨大动力,恰如英国美学家阿诺·理德所说:“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动因,包括了他过去所有的生活状况,他在创作时的身心差误、意识和气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汉书》文学论稿 PDF格式下载



当代学人注重《史记》,而《汉书》不受重视。作者开辟自己的领域,认真攻读终有成果,可喜可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