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自我放逐

木斋|绘画:东方玉铭 上海文艺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上海文艺  

作者:

木斋|绘画:东方玉铭  

页数:

437  

字数:

329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诗人常常行进在被放逐的道路上。“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惨遭放逐,而正是在楚山漫漫湘水迢迢的流放道路上,他且行且歌,天地间回荡着他抑郁悲愤而又感天动地的歌声。李白、韩愈、苏轼、王阳明都未曾避免被流放的命运,于是帝王的宫殿里少了几个丹心铁骨的忠臣,而文化史上却多了一些为日月增辉的诗篇,文学史上最有光彩的部分恰恰是帝王的流放者书写的。 还有一种放逐,不是来自帝王,而是诗人自己的,是诗人自我的放逐。陶渊明式的放逐是诗人自我的,是精神的,是对君主和以君主为代表的政治思想体系的自觉疏离。萧统在《陶渊明传》中写到陶渊明生平时说:“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每读至此,我都会心一笑。陶渊明也有世俗生活的困扰,“亲老家贫”的生存状况,使他不得已就任祭酒之类的官职,而他本质上与世俗的世界是格袼不入的,因此他“不堪吏职”,内心痛苦,于是只好“自解归”。“自解归”就是主动放弃,自我放逐,重归田园,重归精神的乐园。与屈原式悲悲切切的被动的放逐不同,自我放逐,是愉悦的,欢喜的,是一种精神解放的快乐。所以,当陶渊明解职归来,重回田园时,立刻就有了“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这样难以抑制的欢快。 我欣赏木斋“自我放逐”的题目。我觉得木斋的放逐是陶渊明式的,是自我的,是精神的,是与世俗世界的自觉而主动的疏远。我与木斋先生接触不多,而几次有限的接触,就让我感受到他在世俗世界里的简单和迂阔。木斋是学者,更是诗人,他在《致沃斯教授》中写道: 我天生就是个诗人 这意谓着我命运的悲哀 因为,我生活在 一个不是诗人的时代 木斋的性格是诗人的,其精神深处有着诗人般的天真烂漫。本书有一篇《我在新加坡教孩子学写诗》特别富有情味。木斋在新加坡教两位小朋友学写诗,面对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他选择了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为范本,让孩子模仿练习。李白的浪漫童心,很快感染了孩子,于是其中的一个孩子也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一个大盘子,悬在半空中。两个八天过去了,大盘子不 见了。 一条香蕉来,吃得甜蜜蜜。两天过去了,月亮不见了。 木斋惊讶于孩子们学诗的神速,其实,诗本来就属于孩子的,属于童心的。海德格尔说,诗人总是以第一次发现的目光打量世界,而儿童打量世界的目光,常常是新异的有所发现的,是第一次的。只有孩子的眼中一轮弯月,才被想象成“一条香蕉来,吃得甜蜜蜜”。木斋的散文里,写了与许多鸿儒宿学的交往,而他与孩子们在新加坡写诗的夜晚,却总让我难忘。让我感动的不仅是孩子们非凡的想象,也有木斋本人表现出来的孩子般的童真和快乐,而那一年他已经五十岁了。 带着诗人的想象,也像陶渊明一样,想象着自己的田园: 忽然就有了一个幻觉,到了有一天,不再做教授的职业了,就去一个乡村的所在,自己家养一头奶牛,每天早晨挤牛奶喝。顺便就会想到,还要有一个小菜园。种上五谷杂粮和各种蔬菜。自己家的牛奶和菜蔬吃不了,可以送给邻居享用。忽然就会觉得,人类有一天,也许就会重新回到像是原始的以物易物的时代,每天早晨,邻居会送来一些他家自己养的猪肉、羊肉、鸡蛋之类的,同时,在我家养的奶牛下,自己挤走需要的牛奶。每个人家都生活的很充裕,于是,没有犯罪,人人谦让,也就不必要有警察和法官,每个人的道德修养就会制约着他的行为。 这种乌托邦式的的田园理想注定是不能实现了:陶渊明还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有最起码的安身立命的田园,现代人则早已背离了土地,遗弃了家园,神情落寞,而一无所有,因此陶渊明的田园是真实的,并不虚幻,而我们的田园理想至多是精神溜号式的虚幻的想象。但是,这绝不是说现代人注定要随波逐流,与世俯仰。在木斋式那里。古典的田园理想转换成了一种现代精神家园的追索,对学术事业的追求成了木斋的精神乐园。在木斋的随笔里说得最多的是学术,与世俗世界的辽阔与简单不同。在学术的世界里,木斋忽然有了思想的光彩和的艺术的灵气。 自我放逐,不是理想的放逐,而是精神的坚守。木斋在保持与灼热的现实世界距离的同时,却坚守着对学术的追求与信仰。作者坚信“爱是学术生命的开始”,“可以说,有多深的爱,就有多高的目标和理想,而学术理想和目标,将决定你的学术之旅能走多远。以功利之心求学术者,必难得其功利,以审美之心爱其学术者,则必将得其意外之收获。”作者的话让我深有同感,热爱是学术生命的基石,缺少了热爱,学术研究会变成无聊而乏味的苦熬,而有了热爱,学术才会转化成精神的感动和快乐,才会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术的最高境界是快乐,因为快乐,学术才是充满激情:充满力量的事业。因为有了热爱,木斋笔下的学术也充满神圣充满快乐。作者在一次题为“苏东坡与中国诗歌的演进”的演讲中,说到了唐宋精神的根本区别,是古典与近代之别,这样的创见是富有启发的开拓性的。而第二天他就明显地研究生们的反感和排斥,是发自心底的不能接受,不能容忍。而面对这样的排斥,他不气恼,不沮丧,颇有几分自信,几分自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因为他心中正酝酿着一个宏大的学术构架。没有学术的真诚,没有对古代精神的根本理解,很难想象这样的精神自信。 苏东坡是作者钟爱的诗人,作者的研究课题也常常集中在苏轼文学精神的探索。在作者笔下苏轼是一个富有近代精神的诗人:“苏轼的那种对于隐逸田园的思慕和一生锲而不舍的人世精神,这种看似矛盾的仕隐情结,或说是心隐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旷达超脱,正是现代文人所推崇的‘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的早期表达。”其实,苏东坡也是一个自我放逐者。本来,苏轼最初是君主放逐的,是被动的,因为乌台诗案而身陷囹圄,流放远方。但苏轼不像屈原那样一路呼天抢地,悲愤绝望,最终自沉泪罗。苏轼则在流放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越来越快乐,他先是被放逐,最后则成了自我放逐。离开了政治的险恶,他的精神越来越放松,越来越快乐,陶醉于“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自然境界,所到之处,诗意盎然,欢欣一片,苏轼的快乐是放逐者的快乐,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少见的。木斋对苏轼的思想解读,让我们感觉到了他与东坡的精神相通。 与古代自我放逐的诗人一样。木斋也经常行进在旅行的道路上。作者自称喜欢自然而随意的旅行,没有目的,信马由缰,兴来而往,兴尽而归。只是比起传统士大夫,木斋的脚步已经不局限于中国,他到了韩国、新加坡、英国、加拿大,异域风光让他新奇,也扩展了他的视野。有时他也感到几分孤独,在莎士比亚教堂前。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他明显感到了灵魂对话的艰难。孤独的时候,他会想起鲁迅,想起苏东坡,便渐渐有了坚定,有了力量。没有目的,并不是没有思想,木斋一方面行进在路上,一方面放纵着自己的思想,放纵着自己的精神,他的思考是广泛的,话题原是广泛的。他说古道今,纵论中外,有时会说起自己的错误,自己的尴尬,甚至是性的问题也不避讳,比起木斋来,我觉得自己精神上多少有些拘谨,有些矫情。因此,读木斋的散文,便渐渐卸去了伪装,不由有了几分思想的放松和精神的自由。我相信,陶渊明式的“自解归”,不仅仅是卸去官职,更是卸去精神的负担与重量,回归心灵的家园。是为序。

内容概要

《自我放逐:木斋随笔》或针砭时弊,如同“救救孩子”;或批评当代诗坛的“越难懂越仰慕”;或以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字,阐发人类的审美家园,倡导审美人生,体现人类关怀的终极思考。
作者木斋自本世纪初开始,分别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韩国全南大学讲学或者工作,此一栏目,是作者在海外生活的见闻或者日志,写出了奇异的海外风光,有趣的风土人情,以及寂寞孤独的羁旅乡愁,读来令人颇有新奇之感。
《自我放逐:木斋随笔》是木斋的网页博客的日志选载。作者自从2005
年建立《木斋文学》、《木斋搜狐》博客,由于其博客日志文笔生动思想深邃,而当年年底就被中国博客网评为四大文学博客之一(其余三人为余华、李碧华、徐兆寿),此次选录其中优秀者,阅读者可以深入进入到一位著名学者的日常生活之中。

作者简介

木斋,原名王洪,木斋为其笔名。现任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陶渊明研究会(筹)副会长,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理事,中国欧阳修(筹)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研究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访问教授,韩国国立全南大学邀请教授。
代表作有学术专著《宋词体演变史》(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吉林省2009年年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走出古典——唐宋词体与宋诗的演进》《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苏东坡研究》《宋诗流变》《唐宋词流变》《与中国作家对话》,自传《历史的化石——知青十五年》,并在《文学遗产》、《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五代声诗曲词发生史》。

书籍目录

序 傅道彬
第一篇 学术之旅
创新的困惑
关于专栏的设立及写作构想
爱是学术生命之始
从不合时宜之梦想起步
梦里,手捧那面明镜
思想统一的历史与现实
学术造假的社会渊源
古今别样的学术造假
当今学术的历史责任
我写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救救孩子
东山高卧时起来
越不懂越仰慕
审美文化与人类未来的精神家园
科举制漫谈
金鸡唱晓在暗先觉
中国古典的现代价值
在三亚海滩的读书和漫步
一个时代的神话
由梁祝文化想到的
生命意义探求的历程
中国文学的精神
谈谈——性
再谈:性是丑恶的吗?
解读苏东坡
我的乡村生活梦想
残阳晚照烟雨霏霏——华夏文化的最后辉煌
难忘的回忆
三省吾身与顾影自怜
漂泊灵魂的安顿——关于学术研究方法的阅读和思考
时代呼唤高雅
月季花
落叶并序
新师说
篮球博弈纪实
我之生命观
书法感悟
答客说
诗与真实……
第二篇 天涯游子
难忘新加坡
在新加坡上班
新加坡:动物世界
新加坡:都市中的原始
双语制的新加坡
我在新加坡教孩子学写诗
多伦多周记残篇
附:多伦多郊外踏秋
希望
绝望
永恒
万圣节之夜
饮酒与赏乐
致沃斯教授
嗥吼在多伦多之夜
致库娃
飘逝鲜活的生命——纪念巫宁博士
韩国日志·丽水之行
我是一只大雁
巴士台米拉
晨光的沐浴
上班的路
寂寞
松鼠
寂寞秋雨洒丽水
附:昨夜,我从睡梦中醒来
台风
菜刀随想
购物旅游
今夜无人人睡
附:《无题》
韩国海南游
今天是中秋
在韩国的教堂
今晚在街头吃小铺
照顾好你的后花园
今晚全南大学中国节的狂欢
我的乡村小镇
昨晚于韩国遭遇车祸
第一次在韩国参加学术会议
夜宿光州
冰儿学徒
身在丽水
附:皎皎空中孤月轮
从窗口飞进来的蝴蝶
告别韩国国立全南大学
俄罗斯印象
赴英日志
在伦敦午夜的灯光下
第一次在英国上课
在游戏中学习

丹尼斯
在英国生活一个月应该带什么?
拜谒莎士比亚故居
观看莎士比亚的戏剧
闲话漫游
西安行
九寨沟
哭泣的白帝城
桂林与柳州
海南岛
第三篇 博客日志
我看网络文学
感受网络时代
说不尽的网络——网络与姓名
一个学术思想自由飞翔的天空——首届学术沙龙演讲的致词
生日的祝贺
文化接受的千差万别(一)
文化接受的千差万别(二)
文化接受的千差万别(三)
文化接受的千差万别(四)
文化接受的千差万别(五)
想去海南度假
歌词中的情境
窗外,已经是姹紫嫣红、芳菲弥漫
这钱怎么就邮寄不出去
暑期还是长春好
踏访魏武故里
网球·买书·开会
喜欢有压力的活着
南行纪游
京沈高速路开车随感30l
渴望北方
通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长工资——我对中国经济的粗浅看法
打网球随想
西西佛斯
清晨,窗外飘起了雪花
春雨春雪
是谁夺去了傅彪的生命
喜爱自然随意的旅行
期待
买鸡蛋的故事
大觉寺之行
快乐每一天
感受死亡
傍晚在列车上
2010年岁末在海南独过元旦
第四篇 读书谈诗
诗歌的毁灭与再生
关于粘和失粘
真诚·写诗·博客
回复友人关于诗的来函
话说曹操
鲁迅:中国传统文化的传人
伟大的孤独
闲读杂感
苏东坡性格的魅力
苏东坡的读书生活
北京的书店:珍贵的门前小溪
给儿子编写教材
充满了写作的渴望
早晨从痛苦中醒来
理性的思索,情感的倾注——读《傅璇琮学术评传》
久别读书
夜读李泽厚
读罗根泽
多数人的暴政与个性的生存空间——读《杨澜与木子美》
评《写得好不如卖得好》
读马雍著作
关于《三国演义》诗歌的写作意图和妙用
脱略原型的性灵文字——读《做你的知己》与《情人节》之感悟
《纪晓岚批点宋诗》序
台湾李约著《秦始皇大传·序》
张亚新著《曹操大传·再版前言》
附录
我的学术之路
自我放逐(代后记)

章节摘录

我在新加坡教孩子学写诗 去年,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研究员,闲暇的时候,教新加坡的孩子学写诗。让我颇为惊讶的是,新加坡是个典型的西方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学校教育虽然是双语制,但华语的地位远远不如英语,而用华语来学习写作诗歌,孩子们能有兴趣吗?事实却恰好相反,孩子们对于学习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经过诗歌的启蒙之后,他们的作文写作,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事情的起因完全是偶然的,在新加坡作股票经纪人的表姐惠龄,十分爱好文学,她得知我的专业是古典诗歌,就提出,希望给她的儿子凯伦和女儿讲讲诗歌。凯伦12岁,凯仪11岁,他们的母语都是英文,华语说得不流畅,能学习用华语写诗吗?一开始我也很怀疑,但经过几个月每周一次的学习,我发现,每人的心底,其实都有一个诗的梦想,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天然的诗人,只不过需要有人给予启蒙。而儿童一旦经过启蒙开窍,走人了诗的殿堂,诗的王国,他就会具有诗人的眼光、诗人的感受,而终生受益。而且,越是在新加坡这样经济富裕的环境下,对于传统文化、艺术人生就越有渴求。 我首先给孩子们讲:诗歌是诗人对于宇宙世界、对于人生美好的独特的发现。而要表达这种发现,首先要知道,诗是形象的。我就讲了李白的一首小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然后,让他们模仿来练习。妹妹凯仪想了想,开窍了,写了这样的诗句:“一个大盘子,悬在半空中。两个八天过去了,大盘子不见了。一条香蕉来,吃得甜蜜蜜。两天过去了,月亮不见了。”写完,她还作了插图,画上弯弯的月亮。看来。我一说她就懂了。懂得使用形象和比喻,以及随着这种比喻的感觉。我就又进一步讲:诗歌是想象的。李白:“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心脏怎么会挂到树上去呢?这就是想象。所以,诗歌常常是不合理的,。是艺术的真实、想象的真实。于是,凯仪又练习写《星星》这个题目:“有个东西,浮在空中。如果看它,它会眨眼,不看它啊,还会眨眼,好像要和我们说话。”全诗没有一个字说到星星,但却没有一个字不是说星星,这也是诗歌的特点之一,是含蓄。“如果看它,它会眨眼”,这是现实的真实,是合理的;“不看它啊,还会眨眼”,这就是想象的真实了,是不合理的合理。“好像要和我们说话”,就更是这种不合理想象的延伸。 孩子们第一次作诗就作出这样的好诗,令我惊讶。他们也很兴奋。诗歌应该是精炼的,这是诗歌与散文的主要区别。哥哥凯伦因为华语的程度不好,所以,在凯仪学会写诗之后,他才开窍,在第二次学习时,写了《落日》,当时写了十二句,后来,我给他修改成六句:“日落时刻太阳橙,面向大海慢慢沉。它把大地染成金,敲开家户几窗门。太阳一被海吞掉,月亮是我同窗人。”此诗前五句都是凯伦的原诗原句,一字未改。只有最后一句是我的修改。此外,他的原稿另有六句没有必要的诗句,就显得哕嗦。说落日“敲门”,说“太阳被海吞掉”,这些都是大人已经很难想象的意象了。 当然,一首诗歌不能句句都是这样的奇怪的想象,应该有平铺的、现实的描述作为衬托,否则,就会成为贾岛、李贺那样的诗人。贾岛“僧敲月下门”,李贺也有“羲和敲日玻璃声。”十二岁孩子在我没有给予任何有关联想启发的情况下,写出和古人相似的想象,令我十分惊讶。 当然。我也告诉孩子们。不能指望一首诗的每一句都是这样美丽的想象。就像是人的身体最为美丽的是眼睛,但是,人不能全身都长满眼睛,谁看过全身长满眼睛的人呀?孩子们都笑了。以后,他们就将这种雕琢的现象,说成是眼睛太多了。 诗歌可以是描写自己的经历的,也可以是没有经历过的事物。比如,我讲了宋祁的一句诗:“红杏枝头春意闹”,让孩子们讨论,孩子们说:新加坡没有春天,但在我描述了春天之后,凯伦写了:“鸟儿在树上造窝,纷纷下了蛋。……春季又来了,大自然又团圆了。”描写“下蛋”用“纷纷”,这也是一种“闹”吧!说大自然“又团圆了”。这是拟人手法,而且是非常自然的运用。 学习写诗,还需要多读多背,多读多背之后,就会自然使用诗歌语言。雨尘随我去新加坡,当时9岁,他原先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由于我教亲戚孩子学习,他旁听之后,也练习了诗歌写作。当时,我让他背诵了一些唐诗,于是,在练习写作《云》这个题目的时候他就问我,能不能使用唐诗上的话?我说,当然可以了。其实也涉及古人作诗的一个经常讨论的问题,就是黄庭坚讲的:“自作语最难”的使用典故的问题。于是,他写了这样的《云》:“天上有一物,好像跑马群。又疑一团烟,原来是流云。”(原稿第二句是:“好像一群马”,修改后就押韵了,诗歌不一定押韵,但是押韵会更为好听、好记。押韵和节奏是诗歌生命的脉搏和律动;“流”字是我改动的)。 我也带孩子们到新加坡植物园写生了一次。最多的孩子一个上午写了五首。不爱写诗的雨尘则写了植物园里的一棵榕树:“榕树的气根像滑梯,榕树的气根像瀑布,榕树的叶子像小鱼。啊,好美的榕树!”也已经有些味道了。 后来,其他的亲戚朋友听说,也送来他们的孩子让我来教,他们也都写出了很多的好诗。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通过练习写诗的启蒙,开始对文学产生兴趣,在不自觉之间,就提高了作文写作的能力,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P146-149

后记

自我放逐 从来没有想过将自己的散文随笔结集出版,对我来说,虽然自2000年被批准加入到作家协会,由此也就承当了作为学者之外的一种身份——作家,但由于学者的身份,命运已经将我牢牢地固定在学术思考、学术写作的窠臼中,早年的诗人理想、诗性语言,诗体表达,已经在学术的量化统计和逻辑思考的沙漠中枯萎。 多数情况下。是在学术专著和论文写作的间隙,在不情不得已的时候,我才会随笔写下自己的一些随感,却从不敢有“作文”之意。所说“情不得已”,有多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出于愤怒,“愤怒出诗人”,这话是不错的。对社会、对诗坛、对学术、对人类生存方式等现状,我常常会有不合时宜的认知,因此不得不写,这些,大多收在这本随笔集的《随笔》等栏目中;而另种情况,却是出于某种审美的愉悦,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但我确实不是在有意的、有计划的进行所谓的随笔创作,否则。当下收人到这本随笔集中的《天涯之旅》栏目,应该能完满得多。其中譬如在多伦多的生活,原本有英文日记,已经丢失,只能采用几首诗来作为日志弥补了。 在随笔集进入到编辑之后,我才意识到,这本书还缺少一个像样一点的,能基本代表其主要精神的一个题目。想了一想。居然就想到了“自我放逐”这四个字。有朋友笑谈,说“自我放逐”四字,为“木斋专属”。是否专属,我不知道,但这四个字确实是我人生的影像。何谓“自我放逐”?没有查阅词典,也不知道辞典中是否收有这个词汇。以我来看,所谓自我放逐,就是为着某个远大的人生理想,放弃现实的物质利益,去过流放者、被放逐者的生活。古今中外,自我放逐者代代有其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未尝不是自我放逐;释迦牟尼,放弃王子生活,去过苦行僧侣生活。未尝不是自我放逐;苏东坡“满肚皮不合时宜”,笑谈“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未尝不是自我放逐;司马迁忍辱就刑,发愤著书,完成一部“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未尝不是自我放逐。 放逐,有被动放逐和主动放逐之分。司马迁《报任安书》说:“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其中屈原放逐,貌似被动放逐,实则也是一种自我选择,放逐乃是屈原坚持人生理想的必然结果。 自我放逐,就意味着放弃现世的享乐和安逸,而去追求一种也许终生不能实现的,远在虚无缥缈之间的人生理想,这在当今这个尽快捞钱,尽快富有的功利世界,是何等的不合时宜呀!但我,却不合时宜地选择了自我放逐这一条人生的不归之路。一切,可能都是性格的决定,命运的抉择。 在我的另一部自传《历史的化石》中,我曾经描述过我童年时代的一个生活片段,在看完一部前苏联电影之后,我模仿苏联水兵,搬来石子,要在石子上入睡。你也许会说,这不过是一个孩子的模仿,确是如此。但我在后来的人生经历中,却无数次地选择了睡石子的人生抉择,平生最让我感动的书中主人公,也都是这种悲剧性的人物。我曾在阴郁‘的暮霭中阅读《牛虻》时痛哭流涕;我曾为韩信忍受胯下之辱而长久徘徊;做一个浪迹天涯的苦行僧侣,也曾经是我梦中的幻境。 因此,在后来的人生之旅中,每当有人生抉择的路口,我都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自我放逐。因此,这种选择就意味着对于现世功利的放弃,同时意味着对于未来,或说是根本没有未来的精深追求。当我在草原流放十余年回到家乡北京的时候,我选择了不去单位报到,而是每日白馍就水、早八晚九的图书馆苦读考研生活,一读三年,一直到花干身上的最后铜板;在九十年代的商品大潮中,我曾经是一个成功的编书人,无数人告诉我编写言情武打畅销书的经济利益。而我选择的却是编纂大型学术工具书,并由此转向学术研究的领域;在随后的出国淘金的浪潮中,我虽然数度出国访问,却屡屡提前归国,放弃延期邀请和高薪诱惑。因为,我深知学术才是我的生命之树。祖国才是我这生命之树最为适合的土壤,贫穷是我别无选择的命定:在我费尽千辛万苦,才从莽莽荒原的十五年放逐中回到北京我的家乡之后。在原任教大学没有学术前途的背景之下,我放弃了去南方海边大学枕着海涛人梦的诗意人生,而选择了重回北方漂泊。我,再次成为故乡的异乡人。回家,也许将会成为我一生难以实现的梦,漂泊,将会成为我一生的宿命。 凡此种种,也许都可以视为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或说是潜意识中的主动支配。但这些,还仅仅是外在的,可见的人生行为。更为内在的,也是更为严峻的,是我的学术人生,选择的是一条如此艰难的道路。浅显而言,写作一部畅销书,或是一部畅销的小说,是我需要养家糊口的燃眉之急(而不是出版散文集,更不用说诗歌集,论文专著),譬如写作曹植甄后的恋情故事,其素材已经细致入微,反复地在我的梦境中组成蒙太奇,但我就是腾不出时间来写;即便是写作古典文学专业之内的选题,写作一部通俗的、畅销的书,也许是折中的方案,但我也还是腾不出手来。我的手,已经完全被学术占据了,或说是。我的生命完全被学术占据了。而这些随笔,不过是学术之余的一些心绪的碎片和点滴。可以说,这本《自我放逐》只是我学术人生的一部篇外篇。 选择学术,并不一定就是自我放逐,恰恰相反,我们不得不承认,21世纪,中国在文化领域,渐次要进入到一个学术的时代,或者说,21世纪,中国将是一个学术的时代。成为著名的学者,不仅有着无上的荣光,而且,至少也能摆脱“著书都为稻粱谋”的尴尬。但我,当年睡石子的偶然模仿。也许会成为禁锢我终生的符咒——即便是在学术的旅程上,我也别无选择的在走自我放逐的人生之路。 譬如从学术研究的范畴来说。当今学者早已经习惯于严格的体裁、时段的划分,而我,一般将我划入宋代文学研究,或说是苏东坡研究专家,宋词研究专家,这其实是我的老黄历,早已陈旧。我的研究就目前为止,上起先秦,下迄两宋,其中最为用力的,是对五言诗发生史和曲词发生史这两个起源的研究。概括而言,完成一部《中国诗歌源流史》,是我的终生学术理想。 傅道彬先生,身兼著名学者和作家(黑龙江省文联主席),更兼先生对我的学术研究有着兼容并包的海天胸怀,百忙之中赐写精彩大序,颇令此书有蓬荜生辉之感,特此鸣谢! 这本小书,文字虽然是我一字字写来,但却随写随丢,我的几位研究生将其从各种网页、旧作中复制复印下来,集腋成裘,而成一书,所谓敝埽自珍,倒成为了敝埽她珍,特此鸣谢! 上海文艺出版社,慧眼拔拙,在当下图书市场不够景气的情况下,与我签约付梓,感谢总编通稿审阅,给予高度评价,责任编辑夏宁女士,提出了一些中肯的修正意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11年8月1日晨疾草于长春木斋寓所


编辑推荐

木斋喜欢自然而随意的旅行,没有目的,信马由缰,兴来而往,兴尽而归。只是比起传统士大夫,木斋的脚步已经不局限于中国,他到了韩国、新加坡、英国、加拿大,异域风光让他新奇,也扩展了他的视野。 《自我放逐:木斋随笔》或针砭时弊,如同“救救孩子”;或批评当代诗坛的“越难懂越仰慕”;或以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字,阐发人类的审美家园,倡导审美人生,体现人类关怀的终极思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自我放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