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独在异乡
2011-9
上海文艺出版社
王宏图
273
145000
无
阚宁辉 王宏图先生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很尊敬的一位学者。因为职业关系,这些年我们之间的联络比较多。2008年冬季,我们几位朋友一起小聚,那时宏图已经到汉堡的孔子学院任职超过了一年吧,正好回上海度假。宏图与我谈到在德国从事海外文化交流的心得和体会,我听了以后觉得很有意思,就征询他有没有把这段特殊经历记录下来的打算。宏图自然是笔耕甚勤的人,时常把他在海外阅读和观察当代中国文学的文字发表在国内报刊上,号读者和朋友们分享。记得他当时的反应是确有此意。于是,用一年有余时间以日记的方式,将一个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真实生活与所读所思所见完整地呈现出来,就列入了宏图的计划。2010年初,我成为这部日记最早的读者。点名让我为这部日记作序,我揣度宏图恐怕是出于对朋友的一份雅意,考虑到我是他这部作品从创意到完成的见证人。 人们都知道宏图是王运熙教授的哲嗣。看到的多是他家学渊源温雅谦冲的一面。其实,他的经历、学养、趣味和性格,却有着不同凡属的另一面。我们共同的好朋友,也是他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同学和同事严锋曾经说,宏图是“跨界”的典型,此说确为的论。以我对宏图的了解,大致可作如下描摹:他幼承庭训,从小受到著名学者的父亲古典文学修养的熏染,成年后选择的却是现当代文学领域:他如今从事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的教学研究工作,同时也是一位作家,已经发表多部中短篇小说,正式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他在中国、美国先后获得了两个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又回到复旦大学取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他精通英文,翻译过文学理论批评著作,还自学德文,以阅读德文原著为乐事;他在与人交谈时显得谦谨优雅,不大挥洒大才子汪洋恣肆的豪气,但是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却有痛彻心肺的大爱大恨,有一次,我还听到过他在作家作品研讨会上语惊四座的真率发言,从此对他理性与感性交织的批评风格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此来看,这样一位学兼中西的中青年学者就任汉堡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是最顺理成章的事了。而宏图不同凡属的经历、学养、趣味和性格,在他的孔子学院院长任期内及其所著的日记中,都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现。 阅读这部日记,每一位读者都会读出不同的感受,从喜怒忧乐中读出酸甜苦辣。至少,我在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大背景下,看到了“跨界”跨得不亦乐乎、身份不断转换却始终坚守责任与使命的宏图: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不遗余力的使者,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与歌德学院院长对话的学人,夜灯下苦读德文原著的书虫,忙着修改长篇小说新作的作家,时常向老人家问安的儿子。为能不能与女儿进行良好沟通而纠结的父亲……因为有宏图在“异乡”对家国、亲人、师友以及事业的眷念和期待,他的才情和动力得以高密度地发挥和释放。其实,如果给宏图更多的时间,或者让宏图卸掉一些事务性的负荷,以他在人文学术和思想领域的兴趣、学殖和建树,还可以利用在德国的机会,与那里的学界同行展开更多精彩的对话和更深层次的讨论吧。 以我的谫陋所见,中国古今学人的日记,陈左高先生许多年前就进行过大量文献文本的考辨梳理,李辉先生则以大象出版社为基地,聚焦新旧时代巨变中的现当代学人,主持出版过一批极有价值的日记。就海外生活与见闻而言。我们熟知的有三部代表性的名人日记:郭嵩焘的《使西纪程》,胡适的《胡适留学日记》,季羡林的《留德十年》。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段特别是不同时空的日记作者,为中国知识分子“看世界”、“走出去”的心路历程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现场写真。随着当代中国更多地融入世界和新一代学人的不断成长,他们正在以新的身份、新的使命、新的视角进入和打量当代西方社会。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宏图的这部日记虽然是一个孔子学院院长一年的原态记录,却为中国当代学人的海外生活呈现了一个独特、真实、鲜活的阅读文本和研究文本。我很荣幸成为这部日记的最早的读者,我相信,会有更多的读者和学者关注、开掘、研究这一填补空白的文本的价值。 爰撰此序,向王宏图先生致谢并致敬。 2011年6月
《不独在异乡——一个孔子学院院长的日记》是2008年11月至2009年11
月,作者王宏图在汉堡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第二年任期上的工作生活日记。
作品以翔实生动的第一手资料,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孔子学院创始阶段遇到的各种不为人知的具体困难和幕后细节。人们可以看到作为中国汉办派出的涉外工作人员,作者如何努力与德方同事沟通,化解因文化传统、工作理念不同而产生的诸多摩擦与碰撞。通过域外生活的种种趣事,读者可认识到孔子学院这一新兴的中国文化传播机构的性质、功能与运作情形。
作为学者型作家,作者兼具冷静的理性与热忱的激情,在日记体的体裁形式中,用细腻、富有个人色彩的语言,叙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旅行见闻,并对欧洲多种语言的文学作品、多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进行了不乏学理意味的比较和思考。
《不独在异乡——一个孔子学院院长的日记》以坦诚的文字,为读者点点滴滴地还原了一段派驻异乡工作的人的真实生活,剖陈了自己或慷慨激越或孤寂无聊的复杂心情,在同类选题中可属首创。
王宏图,上海金山区(原金山县)人,分别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和复旦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著有:长篇小说《Sweetheart,谁敲错了门?》、《风华正茂》;中短篇小说集《玫瑰婚典》,理论专著《都市叙事与欲望书写》;批评论文集《快乐的随涂随抹》、《深谷中的霓虹》等。
8月27日周四 上午8点45分抵达布达佩斯,比时刻表晚了十来分钟。下车前,程勇告诉昨天敲诈我们钱款的乘务员(捷克人),他是记者,来采访欧洲风情,并向他索要加票的收据,他明显有些尴尬。最后,我们并没有强要收据,程勇只是给他一个警告,以后不要再欺负中国人。 旅馆就在车站对街,但由于时间早,还无法马上人住。我们寄存了行李,在邻近那家汉堡王吃了早餐,便开始探索布达佩斯这座城市。法国人说它是世界上最安静的首都。我们沿途进了一家古玩店,有不少中国古董,但没有珍品。沿多瑙河畔,遥望对岸绵延在台地上的宏伟的城堡。随后顶着烈日,走过链子桥,坐索道车上山。原来我们以为还有个完整的城堡,后发现它已被毁灭,留下的部分已被改建为国家美术馆——它是昔日国王办公的场所。它收藏了匈牙利本国作家的画作,19世纪画家SzekelyBertaloan的作于1880年的《女性头部研究》我非常喜欢。一个女性的正面像,优雅,染着淡淡的忧郁。 随后在城堡大院内周转一番,走到东侧的马加什教堂,不远处是渔人堡。随后坐索道车下山,从布达一侧回到河东边的佩斯,走到宏伟的国会大厦,它以英国国会为蓝本。它每天分发数量有限的入场票,可在导游带领下参观大厦。但今天已无票。 过后我们回到旅馆,休息了一会后外出就餐。一家“乐口福”招牌在远处显现,莫不是又找到了中餐馆?它是一家快餐馆,一个来官中国的女服务员的脸色爱理不理的,我们吃完了便走,心里颇不痛快。 和布拉格相比,布达佩斯的游客不算多,大街小巷楼房有些破旧不堪。它是一座颓废的城市,被人忽视了的城市。 8月28日周五 用了早餐后,我们退了房,径直到英雄广场。今天温度很高,7点多便感到阳光逼人。广场的中央矗立着一座36米高的纪念碑,名为千年碑,它是1896年为了纪念匈牙利人进入喀尔巴阡盆地一千年而建。碑后方,有两个半圆形廊柱。 程勇发现这儿有个中国美术馆,它离英雄广场不远,过后我们便去参观。离它不远处是中国大使馆,他向使馆工作人员打听美术馆的情况,他们对此一无所知。这个小型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来自几个到过中国的旅行家的捐赠,有些藏品价值颇高。 过后我们坐地铁到歌剧院,它规模比维也纳小一些。我们沿着那条布满名牌店铺的大街来到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圣史斯蒂大教堂。程勇很想再逛几个古玩店,问了路人后,我们来到Vaci,它是一条很长的步行街,让人想起哥本哈根人潮如涌的商业街。遗憾的是,他没能淘到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了一个小时。大概出于节约的原因,堂堂国家博物馆竟然不开空调。对匈牙利打击最大的除了土耳其占领时期外,莫过于一战后丢失了三分之二的国土,国力大减。 回旅馆取出寄存的行李,在邻近的麦当劳和汉堡王吃冷饮、晚餐,消磨时光。一个黑人(手背一面墨黑,手心雪白)与一名来自澳大利亚的女子搭讪,非常热乎。他看上去像个勾引女人的高手。'7点多到车站,上车后空调开得很小,闷热难捱。晚了近半个小时才发车,到德累斯顿后肯定赶不上后面的火车。总算我们房间的上铺早已收起,不会再有来时敲诈的事发生。 8月29日周六 一夜几乎无眠。5点多便起床,乘务员说要晚点40分钟。6点20分到德累斯顿后,原定接续的车早已开走。我们坐7点04分车到柏林总站,再换ICE,11点多回汉堡。 程勇还是意犹未尽。我陪他出门到市中心,找他来那天发现的古董店。店是找到了,但未开,从橱窗里看,没什么看得上眼的东西。少女堤一带全被各式食品铺占据,煞是热闹。 今天汉堡温度骤降。与昨天在布达佩斯水火二重天。午后突然下雨,我们在西式快餐店吃了面,随后去超市和文具店买了些东西。3点到豫园茶楼,今天汉堡中国文化沙龙是关愚谦和夫人海佩春讲他们新推出的书《中国人眼中的德国人》。听了一会发现有不少常识性错误,感到疲惫,我们旋即离开,先到湖边,随后到苏丝黄饭店用晚餐。 晚上8点多入睡。 8月30日周日 睡到6点多醒来,又连续休息了九个多小时,还是挺舒服的。上午处理了些邮件,便带着程勇到花卉植物园散步,随后又到苏丝黄饭店用餐。走过教堂门口,看到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在草地上玩耍。恰好遇上了KWB(汉堡市教育管理和就业协调协会)的吴莉莉,她的孩子上这儿教堂所属的幼儿园,今天来参加活动。 郜元宝将评论写完了。他尽情地展示着曲折深微的文笔,说是在评论我的小说,更多在展示他的才华,讥嘲文坛。不过,他说我缺乏灵魂探索,我觉得不到位。我可能写得不好,但其实是想往这方面努力。程勇看了说。他有点江湖郎中的风格。 回住所后小憩了一会,程的朋友介绍的黄镇便和丈夫开车而来。我跟着车到机场,目送他进入安检区域。 天气依旧有些阴冷。下午飘起了一阵大雨。奔波忙碌了一个月,四处旅行,现在终于可以安静下来了。但独自一人,又有些惘然。 8月31日周一 昨晚9点入睡,睡到5点多。看来得调节一下生物钟,拖到近10点入睡。 上午重新构思有关日内瓦的随笔,国家汉办张勇打电话来,说要我将十月法兰克福书展的新的展示板和登记表发给他。我立马去办公室,对去年秋天做的展示板的文字和照片作了调整。 和康易清商量接待复旦代表团的事宜。本来想为他们订大学附近的旅馆,没想到都已客满,因为九月中旬是汉堡会展的高峰期。康易清重新打电话联系,基本订妥。 方铁来短消息告知,我的《风华正茂》头批书已在复旦华联一条街的学人书店售完。 在办公室里读了一会儿《超级通缉犯》。今天新一期汉语强化班开课,去年春天和秋天,我曾教过两次。今年师资力量充足,我就不必再上了。学员中有个汉堡当地的导演MonikaTreut,她常去美国,我过去的学生石飞在加州大学时与她结识,在我来德国时将我介绍给她。2008年1月,我们曾见过一次面。她常去台湾拍片。这次她下决心学汉语。我已和她约好,明天中午见面。 ……
《不独在异乡:一个孔子学院院长的日记》是作者从2008年11月21日到2009年11月23日在德国任汉堡孔子学院院长期间的日记,记录了他每一天的工作、生活以及文学创作的历程。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学院在国外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不为国人熟知的情况,比如在学院活动经费申请到最终审批过程中的艰难;以及学院宣传招生、举办学院活动时所经历的各种趣事和意外等,对后人认识和研究孔子学院这一新兴的中国文化机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时,作为学者型作家,作者在本书中也融入了个人在日常具体生活里对于文化、民族、精神等主题的生动思考,小中见大,内蕴丰厚。
无
第一本正式出版孔院院长日记,耳目一新的书名。但看了觉得沉重,......
真实客观的生活反映
我是即将去孔院任教的汉语教师,看了这本书,让我从另一个侧面来了解孔院,很真实,终于找到一本非官方的言论。
可以扩大视野,增长见识
完好无损。
流水记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