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丰子恺艺术随笔

孙冰 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3-1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

孙冰 编  

页数:

242  

字数:

131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从丰子恺先生(1898—1975)大量的著述中挑出十几万字的艺术随笔,应该不是很难的事吧。说实在话,刚开始这项工作的时候,我是怀有这种想法的。可是,当我重新把丰子恺的文章和著作读过一遍之后,我发现我面临的困难是一种“美好的困难”:与好文章不够,勉强找一些凑数的情形正好相反,丰子恺谈艺术的好文章太多,取舍之间,颇费思量。而不管如何思量,斟酌来斟酌去,割舍总得割舍,因而遗珠之憾也只能让它存在。艺术与文学虽然是亲密的近邻,但艺术家未必就要做文章,文学家也未必就多谈艺术。丰子恺却是一身二任的,而且在艺术和文学两个领域都有不凡的独特造诣,以文字来谈艺术,对于他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深厚的艺术修养,趣味,渗透到随意、平和、亲切的文字中,读起来真是特别的艺术享受和文学享受。 早在1940年,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出版日译本,译者吉川幸次郎写过这样的话:“我觉得,著者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这并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作漫画,写随笔的缘故,我所喜欢的,乃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日本著名作家古崎润一郎写过一篇《读(缘缘堂随笔)》,说“这本随笔可以说是艺术家的著作。他所取的题材,原并不是什么有实用或深奥的东西,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虽然《缘缘堂随笔》并非专门谈论艺术的书,这两位异国的欣赏者却从中感受到了艺术家的心胸、才智、品性和风韵。他们所道出的,真是对丰子恺随笔风格的很恰切的揭示和概括。 眼前的这本艺术随笔集所选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大致上看,第一部分注重普遍性的内容,谈美说艺,意在增进读者对美与艺术的观念、艺术的多种形式、艺术教育、艺术人物等多方面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第二部分注重个人性的内容,其实是关于“我与艺术(主要是绘画)”的自述,连贯起来读,隐约可见丰子恺一生所走的一条艺术道路,也可以说,这些文字大致上勾勒出了一条自传性的线索。这里所选自述文字的最后一篇写于1971年,那是在最黑暗的时期,丰子恺身心遭受污辱,既老且病,自觉来日不可期,而旧作都已散失,“因追忆画题,从新绘制,得七十余帧。虽甚草率,而笔力反胜于昔。因名之日《敝帚自珍》,交爱我者藏之。今生画缘尽于此矣!”读到这样的话,不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内容概要

  眼前的孙冰编写的本书所选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大致上看,第一部分注重普遍性的内容,谈美说艺,意在增进读者对美与艺术的观念、艺术的多种形式、艺术教育、艺术人物等多方面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第二部分注重个人性的内容,其实是关于“我与艺术(主要是绘画)”的自述,连贯起来读,隐约可见丰子恺一生所走的一条艺术道路,也可以说,这些文字大致上勾勒出了一条自传性的线索。这里所选自述文字的最后一篇写于1971年,那是在最黑暗的时期,丰子恺身心遭受污辱,既老且病,自觉来日不可期,而旧作都已散失,“因追忆画题,从新绘制,得七十余帧。虽甚草率,而笔力反胜于昔。因名之日《敝帚自珍》,交爱我者藏之。今生画缘尽于此矣!”读到这样的话,不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一起来翻阅本书吧!

书籍目录


从梅花说到美
从梅花说到艺术
美与同情
绘画之用
儿童画
音乐之用
儿童与音乐
女性与音乐
SWEETHOME
读画漫感
照相与绘画
漫画艺术的欣赏
画鬼
日本的裸体画问题
房间艺术
卅年来艺术教育之回顾
为青年说弘一法师
访梅兰芳
我的学画
写生世界(上)
写生世界(下)
甘美的回味:
学画回忆
谈自己的画
谈自己的画——《色彩子恺新年漫画》
我的画具
我的书:《芥子园画谱》
《漫画阿Q正传》初版序言
《子恺漫画全集》序
画展自序
《画中有诗》自序
漫画创作二十年
《又生画集》自序
《幼幼画集》自序
香港画展自序
护生画三集自序
《子恺漫画选》自序
杭州写生
《敝帚自珍》序言

章节摘录

版权页:关于“美是什么”的问题,自古没有一定的学说。俄罗斯的文豪托尔斯泰曾在其《艺术论》中列述近代三四十位美学研究者的学说,而各人说法不同。要深究这个问题,当读美学的专书。现在我们只能将古来最著名的几家的学说,在这里约略谈论一下。最初,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这样说:“美的东西,就是最适合于其用途及目的的东西。”他举房屋为实例,说最美丽的房屋,就是最合于用途,最适于住居的房屋。这的确是有理由的。房子的外观无论何等美丽,而内部不适于居人,决不能说是美的建筑。不仅房屋为然,用具及衣服等亦是如此。花瓶的样子无论何等巧妙,倘内部不能盛水插花,下部不能稳坐桌子上。终不能说是美的工艺品。高跟皮鞋的曲线无论何等玲珑,倘穿了走路要跌交,终不能说是美的装束。“美就是适于用途与目的。”苏格拉底这句话。在建筑及工艺上固然讲得通,但按到我们的梅花,就使人难解了。我们站在梅花前面,实际地感到梅花的美。但梅花有什么用途与目的呢?梅花是天教它开的,不是人所制造的,天生出它来,或许有用途与目的,但人们不能知道。人们只能站在它前面而感到它的美。风景也是如此:西湖的风景很美,但我们决不会想起西湖的用途与目的。只有巨人可拿西湖来当镜子吧?这样想来,苏格拉底的美学说是专指人造的实用物而说的。自然及艺术品的美,都不能用他的学说来说明。梅花与西湖都很美,而没有用途与目的;姜白石[姜夔]的《暗香》与《疏影》为咏梅的有名的词,但词有什么用途与目的?苏格拉底的话,很有缺陷呢!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也是思想很好的美学者。他想补足先生的缺陷,说“美是给我们快感的”。这话的确不错,我们站在梅花前面,看到梅花的名画,读到《暗香》、《疏影》,的确发生一种快感,在开篇处我早已说过了。然而仔细一想,这话也未必尽然,有快感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例如夏天吃冰淇淋,冬天捧热水袋,都有快感。然而吃冰淇淋与捧热水袋不能说是美的。肴馔入口时很有快感,然厨司不能说是美术家。罗马的享乐主义者们中,原有重视肴馔的人,说肴馔是比绘画音乐更美的艺术。但这是我们所不能首肯的话,或罗马的亡国奴的话。照柏拉图的话做去,我们将与罗马的亡国奴一样了。柏拉图自己蔑视肴馔,这样说来,绘画音乐雕刻等一切诉于感觉的美术,均不足取了(因为柏拉图是一个轻视肉体而贵重灵魂的哲学家,肴馔是养肉体的,所以被蔑视)。故柏拉图的学说,仍不免有很大的缺陷。


编辑推荐

《丰子恺艺术随笔》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丰子恺艺术随笔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