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针灸治疗学

高树中 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高树中 编  

页数:

195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医教材是培养中医人才和传授医学知识的重要工具,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中医药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的精神,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教材的质量,更好地把握新世纪中医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让高等中医药院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教材可供选用,以促进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中国传统医学,让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牢固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管理研究会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组织,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积极参与,共同编写了本套供中医药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  “精编教材”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教材编写、出版的经验,是对中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规律探索的体会,是对中医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本套教材是以国家教育部新版的教学大纲和国家中医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为依据,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以突出中医传统和特色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五版)及反映学科发展新成果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九五”规划教材(六版)为蓝本,充分吸收现有国内外各种版本中、西医教材的合理创新之处。从教材规划到编写的各个环节,层层把关,步步强化,重在提高内在质量和精编意识。既体现在精心组织,高度重视,以符合教学规律;又体现在精心编写,在“三基”、“五性”和“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下,确保内容精练、完整,概念准确,理论体系完整,知识点结合完备,并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以切合教学实际,结合临床实践,力求“精、新、实”的特点。同时,教材编排新颖,版式紧凑,形式多样,主体层次清晰,类目与章节安排合理、有序,充分体现了清晰性、易读性及和谐性。  在本套教材策划、主编遴选、编写、审定过程中,得到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各位专家的精心指导,得到了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一纲多本、形式多样是高等教育教材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殷切希望各中医药院校师生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使本套精编教材更臻完善,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更符合现代中医药院校教学的教材。自作主张。

内容概要

  “精编教材”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教材编写、出版的经验,是对中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规律探索的体会,是对中医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本套教材是以国家教育部新版的教学大纲和国家中医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为依据,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以突出中医传统和特色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五版)及反映学科发展新成果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九五”规划教材(六版)为蓝本,充分吸收现有国内外各种版本中、西医教材的合理创新之处。从教材规划到编写的各个环节,层层把关,步步强化,重在提高内在质量和精编意识。既体现在精心组织,高度重视,以符合教学规律;又体现在精心编写,在“三基”、“五性”和“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下,确保内容精练、完整,概念准确,理论体系完整,知识点结合完备,并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以切合教学实际,结合临床实践,力求“精、新、实”的特点。同时,教材编排新颖,版式紧凑,形式多样,主体层次清晰,类目与章节安排合理、有序,充分体现了清晰性、易读性及和谐性。  在本套教材策划、主编遴选、编写、审定过程中,得到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各位专家的精心指导,得到了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针灸治疗总论第一节 针灸治疗原则一、补虚泻实二、清热温寒三、治标治本四、三因制宜第二节 针灸治疗作用一、疏通经络二、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三、调和阴阳第三节 针灸临床诊治特点一、辨病二、辨证三、辨经第四节 针灸处方一、穴位的选择二、刺灸法的选择第五节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二、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三、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六、郄穴的临床应用七、下合穴的临床应用第二章 头面躯体痛证第一节 头痛第二节 面痛第三节 落枕第四节 颈椎病第五节 漏肩风第六节 臂丛神经痛第七节 肘劳第八节 腰痛第九节 坐骨神经痛第十节 痹证第十一节 膝骨性关节炎第三章 内科病证第一节 中风[附]假性延髓麻痹第二节 眩晕[附1]贫血[附2]白细胞减少症第三节 高血压病[附]低血压第四节 面瘫第五节 痿证第六节 癫病第七节 狂病第八节 痫病第九节 震颤麻痹第十节 痴呆第十一节 郁证第十二节 不寐[附]嗜睡第十三节 心悸第四节 感冒第五节 咳嗽第十六节 哮喘第十七节 疟疾第十八节 胃痛[附]胃下垂第十九节 呕吐第二十节 呃逆第二十一节 腹痛第二十二节 泄泻第二十三节 痢疾第二十四节 便秘第二十五节 胁痛第二十六节 黄疸第二十七节 水肿第二十八节 癃闭第二十九节 淋证第三十节 尿失禁第三十一节 遗精第三十二节 阳痿[附]慢性前列腺炎第三十三节 阳强第三十四节 早泄第三十五节 男性不育症第三十六节 消渴第三十七节 瘿病第四章 妇儿科病证第一节 月经不调第二节 痛经第三节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第四节 经闭第五节 崩漏第六节 绝经前后诸症第七节 带下病第八节 不孕症第九节 胎位不正第十节 妊娠恶阻第十一节 滞产第十二节 恶露不绝第十三节 缺乳第四节 阴挺第五节 阴痒第十六节 小儿惊风第十七节 疳证第十八节 遗尿第十九节 小儿脑瘫第二十节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第五章 皮外伤科病证第一节 瘾疹第二节 蛇串疮第三节 痤疮第四节 斑秃第五节 神经性皮炎第六节 扁平疣第七节 疔疮第八节 丹毒第九节 腱鞘囊肿第十节 痒腮第十一节 乳痈第十二节 乳癖第十三节 肠痈第四节 脱肛第五节 痔疮第十六节 疝气第十七节 急性腰扭伤第十八节 急性踝关节扭伤第六章 五官科病证第一节 目赤肿痛第二节 麦粒肿第三节 眼睑下垂第四节 眼睑蜩动第五节 近视第六节 斜视第七节 视神经萎缩第八节 耳聋、耳鸣第九聤耳第十节 鼻渊第十一节 咽喉肿痛第十二节 牙痛第十三节 口疮第七章 急症第一节 晕厥第二节 虚脱第三节 高热第四节 抽搐第五节 内脏绞痛一、心绞痛二、胆绞痛三、肾绞痛第六节 出血症一、鼻衄二、咯血三、吐血四、便血五、尿血第八章 其他第一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第二节 戒断综合征一、戒烟综合征二、戒酒综合征三、戒毒综合征第三节 肥胖症第四节 衰老第五节 针灸美容一、雀斑二、黄褐斑附篇参考资料第九章 子午流注针法与灵龟八法第一节 子午流注针法一、概述二、子午流注针法的起源和沿革三、子午流注针法的内容四、子午流注推算法第二节 灵龟八法一、概述二、灵龟八法的基本内容三、灵龟八法的临床运用[附]飞腾八法第十章 针灸临床研究进展一、神经系统及精神心理疾病二、呼吸系统疾病三、心血管系统疾病四、消化系统疾病五、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六、运动系统疾病七、内分泌系统疾病八、妇产科疾病九、皮肤科疾病十、五官科疾病十一、痛证十二、其他病证

章节摘录

  胃痛(gastralgia)是指上腹胃脘部发生的疼痛,又称“胃脘痛”。古代文献中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  胃痛的发生常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胃气失和、胃络不通或胃失温养。无论是胃腑本身病变还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胃腑,使胃络不通或胃失温煦濡养均可导致胃痛。  西医学中,胃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系溃疡、胃肠神经症、胃黏膜脱垂、胃痉挛、胃扭转、胃下垂等疾病。  【辨证要点】  主症上腹胃脘部疼痛。若暴发疼痛,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者,为实证;痛势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者,为虚证。  寒邪犯胃 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恶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饮食伤胃 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嘈杂不舒,呕吐或矢气后痛减,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肝气犯胃 胃脘胀满,脘痛连胁,嗳气频频,吞酸,大便不畅,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心烦易怒,喜太息,苔薄白,脉弦。  瘀血停胃 胃痛拒按,痛有定处,或有呕血便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脾胃虚寒泛吐清水,喜暖畏寒,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温,舌淡,苔薄,脉虚弱或迟缓。  胃阴不足胃脘灼热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或细数。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则 和胃止痛。取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中脘足三里 内关公孙  配穴寒邪犯胃配梁丘、胃俞;饮食伤胃配下脘、梁门;肝气犯胃配太冲、期门;瘀血停胃配三阴交、膈俞;脾胃虚寒配脾俞、关元;胃阴不足配胃俞、内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针灸治疗学 PDF格式下载



针灸治疗学高树中


精编教材:针灸治疗学(供针灸推拿学专业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