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公元前277年
2008-8
郭景华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8-08出版)
郭景华
163
在中国农历的节日中,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很特殊的。它本来是一个与历法和气候变化有关的节日,又称端阳。早在周朝,在五月五日就有“蓄兰而沐”的习俗,但自两干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自尽以后,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成了中国农历中J性一的一个因真人真事而被纪念的节日。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搜索到洞庭湖,却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一天,恰逢是个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原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后来,楚国人民为了寄托哀思,经常荡舟江河之上,又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又传说在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经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是大多数食品却被蛟龙吃掉了,后来他们在屈原魂灵的提示下才改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我们今天看到的粽子模样。这样说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都与纪念那位历史上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那么,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楚国人民那么敬爱他?为什么在楚地兴起的习俗慢慢地会变成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内容了呢?屈原的才华又如何的了不得呢?就连唐代的天才大诗人李白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屈平辞赋悬日月”,称赞屈原的文章可以和日月争光;还有那个出口成章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他说自己写文章就像有万眼泉水发出,不动笔则已,如果动笔就是干言万语,但是,他却说自己和屈原比起来,尽管使出浑身所学的本事,也还是比不上屈原文章的万分之一。公元前277年的屈原投江,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件大事。屈原是中国历史所记载的第一个因为政治理想破灭而自杀的伟大诗人。我们现在只知道屈原开创了楚辞体裁,从而形成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抒情传统,后来的许多文学家都受屈原的影响。但是,我们可知道,屈原当初是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活跃在楚国政坛的。建功立业,帮助楚王复兴楚国,最后统一全中国,始终是屈原的一个强烈的政治愿望。屈原这样的政治理想并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因为自春秋初期以来,楚国就曾经称霸过。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方圆五千多里,北到如今的河南中部,南到抵达如今广东的北部,东到江苏的中部,西到四川的中部,国境涵盖了如今中国的十一个省区;同时代的六国领土加在一块,也不过和楚国面积相当。所以凡是觊觎中原,有着一统天下野心的诸侯国家理所当然地都要把楚国当做竞争对手,开始是齐楚争霸,接着又是晋楚争霸、秦楚争霸、吴楚争霸。诸侯国家总是千方百计地要削弱楚国的实力和势力影响范围。俗语说,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这话真是说得太对了。楚国在楚平王的时候,国势开始出现下滑,楚国的政治腐败黑暗的局面也开始出现。到了楚怀王的时候,国家局势出现了相当大的危机。屈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登上楚国的政治舞台。屈原虽然是楚国贵族,但他并不像其他贵族那样为自己一分私利而保守。他是一个有学识、有远见、有抱负的政治家。他积极改革,但是这些改革措施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这些保守派害怕失去自己的荣华富贵,就联合起来一个劲地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于是疏远了屈原。楚怀王之后的楚顷襄王更是个昏庸无能的家伙,到后来干脆就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去。由于保守势力的破坏和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屈原没有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成就国家的繁荣富强。可以说,屈原创作中的一些重要篇章,是在诗人生命最后的几年里诞生的。这些篇章,从内容上看,是忧患现实的悲愤诗,由于政治的黑暗,屈原无法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他在孤立无助的处境中,只能够通过大量的想像、抒情,来寄托自己的心愿。从形式上看,它打破了《诗经》四言写诗的格局,采用楚风楚调,开创了“楚辞”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是用自己整个的生命拥抱诗歌艺术,用自己全部的精神和情感吟唱着一个悲剧时代。屈原终其一生,恋恋不忘的是如何报效自己的祖国——楚国。当他因为谗言而受到楚王疏远乃至被流放蛮荒之地时,他也只是在诗中表达对楚王的怨恨,诅咒奸臣的无耻卑鄙,日夜思念自己的祖国,时刻挂念它的安危,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楚国,到他国谋取荣华富贵。顷襄王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王朝被迫迁都到陈这个地方,楚国人民开始流离失所。在这种背景下,诗人创作了充满爱国思乡之情的《哀郢》。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军又攻下黔中郡,逐渐逼近屈原的流放地。江山零落,惨不忍睹国事。屈原的“美政”理想终于破灭,自己又不忍去国,不忍去民,于是我们的诗人对污浊的尘世感到万分厌倦,终于选择在汨罗江边怀沙自沉。屈原逝世后。楚国人民很怀念他。他的弟子宋玉写了不少悼念他的文章。西汉初年,长沙王太傅贾谊途经湘水,也作了《吊屈原赋》来追悼他。淮南王刘安。热心收集屈原的作品,他将屈原及屈原以后的楚国作家宋玉等人的作品,连同西汉时期模仿屈骚的辞赋,编辑成集,共16卷,题名为“楚辞”,并进行了解释。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作家文学总集。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巨著《史记》中也为屈原立了传,并称赞屈原心志高尚,行为廉正,冰清玉洁,可与日月争辉。唐代宋代以后,诗歌盛行,歌咏屈原的诗歌作品,慢慢地就多起来了。
草木葳蕤的初夏,天地间散发着芬芳,正是万物生机勃发的好时节,却有孤零零一人,一大清早便久久徘徊在汨罗江畔。他身心俱疲,形容憔悴,谁也没认出这就是多年前的三闾大夫屈原。 遥望着怎么也看不到的郢都,回味自己的一生,他叹息,复叹息。最终,他纵身一跃,投赴滔滔江水。只留下光华灿烂的文章,令后人吟咏,感慨,怀念……
引言 屈平辞赋悬日月第一章 泪罗寻踪一 江边对答二 楚王族三 屈氏一脉第二章 少年屈原一 诗人的诞生二 从陈国来的美人三 伍子胥的报复第三章 初露锋芒一 《橘颂》明志二 出使齐国第四章 改革者的悲伤一 修改宪令二 楚国历史上的保守派三 忠良被黜第五章 《离骚》:爱国者的告白第六章 张仪欺楚第七章 神奇的《九歌》一 《国殇》:唱给勇士的战歌二 《九歌》其他篇目第八章 魂兮归来一 谏武关之会二 怀王之死三 《招魂》:唱支哀曲君王听第九章 放运悲歌一 奇文《天问》二 愤懑自沉第十章 日月齐光
一 江边对答公元前277年,在属于今天湖南汨罗市境内的汨罗江边,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正沿着山边的小道向江边走来。他形容枯槁,憔悴不堪,他的脸上,在果敢、刚毅中分明写满绝望。正值暮春时节,可谓南方最美丽、最温和的时候,满山遍野,葱茏苍翠,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充满无限生机。汨罗江面,波涛汹涌,浊浪排空,江上的小船随浪起伏,纤夫的号子,此起彼伏。但是面对如此景象老人却紧锁眉头,他似乎在思索着什么。是啊,此时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正处在风雨飘摇的历史关头。另外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家——秦国的军队即将要占领这块地方。就在老人刚才行走的小道上,不时有逃难的人群从远处奔来,向南方行进。在他们匆忙的脚步声里,依稀夹杂着这样的对话:“你是从哪里逃来的啊?”“郢都!”“郢都吗?我是从长沙那边逃来的。你知道我们的大王现在到哪个地方去了吗?”“唉……郢都早就被秦国的军队占领了。我们一家都已经在路上走了好几个月了。至于我们那昏庸无能的大王,谁知道他跑到什么地方去了。”“是啊。我们在长沙也听说郢都的事了。听说秦国的军队已经向长沙这边进攻了,这不,我们一家,还有许多乡亲父老,都连夜赶紧逃到这里来了。听说秦国的军队可是残忍无比……”“秦国军队确实是比虎狼还要凶狠的军队。赵国和秦国在长平打了一场仗,打败了,赵军可是被活活地埋掉四十万人。我们郢都失陷那天夜里,秦国军队放火烧城,那火光可是红透了半边天,一直到天亮才慢慢消退。”听到这些令人沮丧的消息,老人的心在颤抖,在流血。楚国啊,楚国,你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啊?可怜的落难的君王,他们又在哪儿呢?难道我的选择是错误的吗?对于这个昏庸好色的君主,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他的猜忌,他的打击,还不够狠毒吗?想到这些,老人心如刀绞一般。老人不禁想起两三个月以前在江边和一个老渔夫的一场对话。那是个薄暮时分,天边的晚霞绚烂无比。江边的渔船星星点点,忙碌了一天的渔夫开始三三两两收网准备回家。一个老渔夫,似乎一点也没有收网的意思,他边摇着小船,边唱着渔歌。当他摇船经过老人身边时,看着老人衣装整齐、发冠巍峨但又满面愁容的样子,不由得停了下来。事实上,自从这个老人流落到这个地方,地方民众对这个整日在江边沉吟徘徊的怪人已经悄悄议论猜测很久了。老渔夫今天终于忍不住,他想结识了解这位老人。老渔夫招呼老人:“听说你是我们楚国的三阊大夫?那你怎么会来到了我们这个山野之地,又怎么会沦落到这等地步呢?”老人回答说:“全天下的人都污浊肮脏而只有我清白干净,大家都像醉汉一样糊涂而只有我清醒,所以我才被楚王流放到这里。”老渔夫不以为然地说:“我听说圣贤的人对于眼前的事物,往往不会固执地坚守以前的信念,而是根据世俗的改变而改变。现在整个的世界都已经混浊不清了,那你为什么不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呢?既然大家都喝醉了犯糊涂,那你为什么不装疯卖傻,连糟带酒也一起吃掉。你呀,就应该和他们同路,一起醉生梦死才对啊!你呀.为什么偏偏在这个世界充当思想者忧国忧民来显示自己清高孤独呢?你呀,是自己把自己放逐了啊。”老人看着老渔夫那饱经风霜的脸庞,心想:这个人可能是个隐居在民间的智者啊,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不是经常遇到过许多这样的人吗?但是他还是固执地坚持说。
《屈原公元前277年》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你哲学家一样思考;像史学家一样睿智;像文学家一样才华横溢……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这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