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少年博雅文库 漫步艺术殿堂

蓝文青 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9  

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

蓝文青  

页数:

173  

Tag标签:

无  

前言

1831年。这年,法拉第经历了近十年的艰辛探索,终于完成了磁铁产生电的实验。这年,雨果写了他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达尔文开始了他的环球旅行。也就是在这一年,9月,最后一个星期二的下午。肖邦,带着一个装满了他自己的和他深爱的巴赫与莫扎特的乐谱的箱子,以及他亲自挑选和设计的衣饰,独自一人,进入了“世界之都”——巴黎。那天,肖邦是乘着拥挤不堪的公共马车从斯特拉斯堡出发,来到巴黎的。从1830年离开波兰开始,他就在欧洲寻找专属于他的天地,而直到1831年,他才刚刚确定,巴黎,是他的目的地。年仅21岁的肖邦,身高5英尺7英寸(1.6 8米),体重在45公斤左右,面色苍白,蓝色的眼睛,身形纤细,清秀俊逸,有几分忧郁,又似“多愁多病之身”,一副典型的艺术家气质。肖邦自幼只接受过单纯的钢琴教育。幸好他的父亲比莫扎特的父亲更懂得爱护儿子,没有让他从小就开始举办音乐会或者进行巡演。于是,他得以跟从名师专心学琴。同时,在波兰民族音乐中浸润多年的肖邦又十分偏好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从中不断地吸取营养。因而,到达巴黎的肖邦,缺少的仅仅是一个机会而已。之前,当他才开始巡游欧洲、展现才华的时候,他曾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认为我离开是为了永远地忘记故乡,我认为离开是为了死去——死在别处,而不是死在一个人生活过的地方,那该有多么令人不快。”可不,他其实就是为了探索更多展示他音乐天分的空间而离开波兰的。也可以这样说,肖邦是为了去征服巴黎而离开的。事实上,后来他就用自己的能力证明,他的确用钢琴征服了巴黎,他甚至改变了钢琴的命运。肖邦抵达巴黎那天,看到的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虽然,刚刚于1830年夏天结束的“七月革命”让动荡的法国再次进入路易·菲利普治下的君主时代,但此时的法国国王已经不再是“法国的国王”而是“法国人民的国王”了,波旁王朝的统治在“光荣的三日”中最终崩溃。日后成为肖邦好友的欧仁·德拉克洛瓦,便因“光荣的三日”完成了他的著名油画《自由引导人民》,成为绘画界的浪漫主义之父。可是,纵然当时参加无数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大多数是小生产者,,纵然他们不惜牺牲性命,前仆后继地试图改变法国的命运,却依然有大批工人因失业而陷于贫困。这时候,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作家开始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关注这些人的生活,她的名字叫乔治·桑。而1831年她也正好离开自己的丈夫,独自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了巴黎。同时,这一年也是巴黎瘟疫大规模爆发的一年。据载,瘟疫肆虐时,巴黎每天有上千人死于非命。大哲学家黑格尔就是死于这场瘟疫,甚至巴黎执掌首相印的培里埃也在1832年5月死于瘟疫。另外,此刻的法国文化界已经进入后期浪漫主义(亦称“积极浪漫主义”),其领军人物是不再满足于自我的狭小空间、渴望正视社会现实、渴望斗争、崇尚自由解放精神的维克多·雨果,其追随者有大仲马、诺迪埃、圣勃夫、戈蒂耶等人。雨果于1831年完成了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奠定了他在文学领域“浪漫主义之父”的地位,而这部巨著却引起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异议,歌德写下了“反对雨果在小说中写丑恶和恐怖”这样的文字。不过,无论当时的社会斗争、文坛斗争进行得如何激烈,巴黎,已经是显赫的“世界之都”,这座城市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优秀人物,对于19世纪的世界来说,这里早已是一个文化精英聚会的地方。同时,这座城市也充满了所有叫做“文化'的东西:音乐、文学、美术,等等。仅音乐一项,这里就有最好的歌手,最好的管弦乐队,以及无数品位、档次、规模都不同的音乐会。更难得的是,这里也是众多音乐家的汇聚之所,有史学家曾经感叹,从来没有那么多音乐家如此时这样聚会于巴黎,比如李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等,“相比之下,甚至维也纳也成了落后地区”。肖邦,便在这个时候走近了巴黎。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波兰。自1831年9月的那天开始,肖邦是世界的肖邦了。

内容概要

钢琴诗人——肖邦是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十位音乐大师之一。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我国广大的少年儿童介绍肖邦大师的国籍、出生年月、家庭背景、成长道路、爱情生活以及斐声世界乐坛的辉煌一生,讲述了肖邦在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伟大乐章时的许多有趣故事或者令人心酸的背景故事。

作者简介

http://www.douban.com/people/suyunxin/

书籍目录

引言 1831年的秋天第一章 波兰有个小神童 1.小村里诞生小神童 2.授业有名师 3.手挽手变奏曲第二章 名扬巴黎的天才 1.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2.“过境”到巴黎 3.一名称职?钢琴教师第三章 “创造力”和“革新”精神 1.“钢琴家第一人” 2.音乐之外的兴趣 3.大师第四章 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1.天伦之乐与告别圆舞曲 2.一份接一份的友谊 3.音乐会圆舞曲第五章 第三次伟大罗曼史 1.初识乔治·桑 2.“我的苦难” 3.一个崇拜你的人 4.雨滴前奏曲第六章 优雅梦幻之夜曲 1.夜曲的魅力 2.肖邦的“夜曲” 3.音乐会“练习曲”第七章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 1.叙事诗·叙事曲 2.诙谐曲·谐谑曲 3.最幸福?一个夏天第八章 最“波兰”的肖邦音乐 1.庄严壮丽之波罗乃兹 2.亭亭玉立之玛祖卡第九章 骑士灵魂归何处 1.创造性的最后时期 2.最后的日子 3.将心脏带回祖国去

章节摘录

插图:1.小村里诞生小神童在全世界的音乐家中,神童很多,而属于波兰的音乐神童,迄今为止,只有一个,他的名字叫——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FranciszekChopin)。虽然,肖邦在世上只行走了39年,他却拥有一段平常人没有的精彩人生。他与同时期的门德尔松和舒曼一样,都没有老年阶段,因此,他所有的作品都充满了朝气,极少显露颓废和沮丧的负面情感。对于我们来说,肖邦留下来的音乐大多数都可以算作“励志”作品。曾有人说,失落时候听肖邦最能激励人心,特别是他的“波罗乃兹”。在肖邦在世的时候,他几乎把他所拥有的绝技都投入琴键之间,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也都是精品,这些作品表现力极为丰富,虽然都带有一丝淡淡的因离开故土而挥之不去的忧郁,但在那些和谐的音色中,依然具有极强的个人陛格,以及丰富的装饰,那些挥洒青春的激情,那些层次分明的浪漫情绪,叫人听之不忘。而他生平里的许多故事,也和他的音乐一样,有着很闪亮的华彩。现在,我们就从头开始讲述他的故事吧。在位于波兰首都华沙以西52公里处,有一个风景宜人、山明水秀的小村,名叫兹拉佐瓦一沃拉。1886年出版的一本肖邦传记中,有一段描写这个地方的文字:波兰的乡村大致都差不多:小小的树林,环抱着一座贵族的宫堡,谷仓和马房围成一个大院子;院子中央有几口井,姑娘们头上绕着红布,提着水桶来这里打水。大路两旁种着白杨树,沿着白杨林荫的是一排草屋;再远一点,田里一望无际的都是油菜、金花菜、紫云英,开着黄的、紫的小花,天边是黑压压的森林,远看只是一长条似蓝非蓝的影子一这便是沃拉的风光。1810年2月22日,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诞生于此。肖邦的父亲迈克拉·肖邦是法国苏兰省人,1787年来到波兰,先到法国人办的烟草厂当出纳。1794年他曾参加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他靠教学度日。不久,他接受一户小贵族的邀请,来到华沙附近的兹拉佐瓦-沃拉小村,担任这家人家五个孩子的法文教师。据说,肖邦的祖父只是法国一个很普通的农民,他种植葡萄,农闲的时候还制作车轮。按照西方血统论的说法,肖邦的父亲遗传了其祖父所具有的农民本性:实际、拘谨、勤奋。至于这些朴实的本性在肖邦身上留下了多少,只有日后慢慢从他的音乐之中才能感受到。作为这家小贵族的家庭教师,迈克拉·肖邦很自然地结识了主人家的一位远亲。这位远亲便是后来肖邦的母亲——嘉斯蒂娜。嘉斯蒂娜是个孤儿,她勤劳能干,从20岁开始便担任这个贵族家庭的管家,她会弹钢琴,有一副悦耳的女高音歌喉,音乐素养不低。因为年龄相仿,迈克拉·肖邦和嘉斯蒂娜经常一起在厨房吃饭、聊天、演奏乐器。他们处于相同的等级,加上共同的爱好,关系逐渐亲密起来。在与嘉斯蒂娜认识四年后,腼腆的青年迈克拉·肖邦才向嘉斯蒂娜求婚。婚礼在11公里之外的一座乡村小教堂举行,这个教堂的名字叫圣罗赫教堂,1810年4月23日肖邦出生刚满两个月,就按照天主教的教规在这里受洗。肖邦,是这对夫妇的第二个孩子,奇怪的是,在那个已经能准确记录出生年月的时代,关于肖邦的出生日期,却存在着一些小小的迷惑。据载,肖邦的诞生年有两个说法:1809年和1810年;出生的日子也有两个说法:2月22日和3月1日。1809年3月1日,这是肖邦的母亲一直坚称的肖邦的出生日期,也是很多传记作者认同的时间。而事实上,1810年2月22日才是肖邦真正的出生日期。因为,这是那个给肖邦受洗的教堂所开具出生证明上的日子。按照当时规范的出生统计,这个日子才应该是真正的出生日期。看上去这两个记录之间似乎差得不多,仅仅一岁而已,但实质上,却包含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期望和喜爱。因为,这位对肖邦期许很大的母亲,期望儿子诞生于一个特别的容易被记住的日子,可实际上,不管是哪个日子,出生于小乡村的肖邦都会是音乐史上一位很特别的音乐家。当然,嘉斯蒂娜当初可能还无法产生这样的远见。肖邦的父亲迈克拉·肖邦是法国苏兰省人,1787年来到波兰,先到法国人办的烟草厂当出纳。1794年他曾参加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他靠教学度日。不久,他接受一户小贵族的邀请,来到华沙附近的兹拉佐瓦一沃拉小村,担任这家人家五个孩子的法文教师。据说,肖邦的祖父只是法国一个很普通的农民,他种植葡萄,农闲的时候还制作车轮。按照西方血统论的说法,肖邦的父亲遗传了其祖父所具有的农民本性:实际、拘谨、勤奋。至于这些朴实的本性在肖邦身上留下了多少,只有日后慢慢从他的音乐之中才能感受到。作为这家小贵族的家庭教师,迈克拉·肖邦很自然地结识了主人家的一位远亲。这位远亲便是后来肖邦的母亲——嘉斯蒂娜。嘉斯蒂娜是个孤儿,她勤劳能干,从20岁开始便担任这个贵族家庭的管家,她会弹钢琴,有一副悦耳的女高音歌喉,音乐素养不低。因为年龄相仿,迈克拉·肖邦和嘉斯蒂娜经常一起在厨房吃饭、聊天、演奏乐器。他们处于相同的等级,加上共同的爱好,关系逐渐亲密起来。在与嘉斯蒂娜认识四年后,腼腆的青年迈克拉·肖邦才向嘉斯蒂娜求婚。婚礼在1l公里之外的一座乡村小教堂举行,这个教堂的名字叫圣罗赫教堂,1810年4月23日肖邦出生刚满两个月,就按照天主教的教规在这里受洗。

媒体关注与评论

肖邦属于三个民族:波兰给了他骑士的灵魂和苦难的记忆,法兰西给了他美丽,德国给了他浪漫主义……他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和德国人——他的出身更为高贵,他真正的故乡是莫扎特们、拉斐尔们、歌德们的故乡,是梦想和诗的国土,肖邦是个真正的音乐诗人。  ——海涅


编辑推荐

《漫步艺术殿堂:肖邦1831年》:少年博雅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少年博雅文库 漫步艺术殿堂 PDF格式下载



书内容很好,不过是黑白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