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人文学术的发展/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丛书
1
上海古籍出版社
高瑞泉、颜海平
139
无
在“全球化”成为关键词的同时,“本土化”以及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被学者所关注。他们的研究不仅涉及到知识生产的问题,而且更深的折射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如何开掘传统资源、展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的问题,以及对现代现象的总体性反省。人文学术就其现代学术形态而言,属于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体系;但就其与自然科学的知识性生产的不同而言,人文学术同时必定包含了人文价值。这种价值以往可以用人文主义来概括。但是自我分裂的现代性使得“西方知识分子常常引以自豪的人文主义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道德上都映射着扰乱人心的变动。”《全球化与人文学术的发展》所收8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全球化人文学术之间的关系,既具有学术前沿性,又显示了宽广珠视野。
高瑞泉,1948年6月生。江苏无锡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全国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师学报联络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四川大学客座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行政学院客座研究员。曾与挪威卑尔根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研究中心、日本大阪大学等校进行课题合作研究。 担任中国哲学史、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史、中国古代哲学专题研究、中国近代哲学专题研究、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等课程的讲授。 出版《天命的没落——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出版)等专著,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或正在主持的科研项目有:教育部重大项目“新时期中国社会思潮及其走向”; 上海市教委项目“中国近代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研究”; 上海市社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一百年”哲学卷;“中国现代哲学研究”(紫江集团项目);华东师范大学211项目“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等。 1998年,论文《论近代社会思潮研究的若干方法问题》(学术月刊,1996年1月)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 2002年、2000年,专著《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4月)分别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
序一序二全球化与人文主义地方化和人文学科 ——评皮科拉的《全球化与人文主义》人文学科的有待与无待全球视野中的人文学再定位 ——对赫威茨论文的评论情感之域:对中国艺术传统中戏剧能动性的重访我们走向何方? ——对现代文化的诞生与终结的某些考察对中国研究及中国在世界上之地位的再思考 ——20世纪漫长岁月中的战争、革命和全球化国际体系与性别 ——对塞尔登教授的一个回应
“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丛刊,并非只是泛泛地参与到对时代核心问题的讨论之中,而是自觉地意识到现代性研究中两个相互勾连的环节:第一,“中国的现代性”;第二,现代性视域中的人文学术。它们构成了本丛书所措意的核心对象,希望以此为中心来贡献我们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它提示了巨大的研究空间,在提倡以一种持续、局部的具体问题之研究,尝试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地逼近这个目标。对于中国的人文学者而言,无论是中国的现代性,还是现代性语境中的人文学术,都是道地的“为己之学”。 本书为其中一册,探讨了全球化与人文学术的发展。
无
全球化与人文学术的发展/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丛书 PDF格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