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资治通鉴皇家读本(上中下)

陈生玺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3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陈生玺  

页数:

613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重视教育的国家,上至封建帝王,下至庶民百姓,无不如此。远在周代,就有“王太子年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的规定(《大戴礼记·保傅》)。宋朝的大教育家朱熹也说“人生八岁,自王公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及十有五年……皆人大学”(《大学章句序》)。可见在中国古代,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庶民百姓,年至八岁,虽然各人条件不同,但按理都应该入学学习。对一般人来说,“学而优则仕”,可以做官。对于王公贵胄来说,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历代帝王,为了使自己的江山传至千秋万代,对以太子为代表的子嗣教育更是十分重视,专设保傅之官负责太子的教育。所谓“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大戴礼记·保傅》)。太子对保傅官要执弟子之礼。唐代设有三师(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三少(太子少师、少傅、少保),执掌太子的教育事宜。由于教育太子的重要,三师、三少成为当时品级最高的官阶。宋代建有资善堂,专为皇太子、皇子肄业之所,规定每年春二月至五月端午、秋八月至冬至为固定讲读时间,所授之书有《论语》、《孟子》、《孝经》、《尚书》、《易经》、《诗经》、《礼记》、《春秋》、《贞观政要》、《唐鉴》、《陆贽奏议》等。明代设有詹事府,负责太子的生活和学习,由春坊大学士与翰林官轮流进讲经史,有《尚书》、《春秋》、《资治通鉴》、《大学衍义》等。万历皇帝朱翊钧六岁时被立为皇太子,到八岁时,隆庆四年(1570),身为太子太傅的大学士张居正就上书明穆宗朱载重,请求皇太子出阁讲学,明穆宗御批说“年十岁来奏”。所以到了隆庆六年三月,朱翊钧十岁时才正式出阁讲学。在封建帝王时代,太子出阁讲学是一件大事,有着隆重的仪式,三师、三少和东宫僚属都要参加,初讲时内阁大学士要连侍五日,以后每月三、八日一至。据《大明会典》卷52《礼部10》东宫出阁讲学每日讲读仪:每日早朝退后,皇太子于文华殿出阁升座,内侍以书案进,不用侍卫、侍仪、执事等官。惟侍班、侍读、讲官人,行叩头礼毕,分班东西向立。内侍展书,先读“四书”,则东班侍读官向前伴读十数遍,退复原班。次读经书或史书,则西班侍读官向前伴读亦如之。务要字音正当,句读分明。读毕各官退。每日巳时,侍读、侍讲及侍书官,俟皇太子升座毕,人,东西向立。侍班内侍展书,先讲早所读“四书”,则东班侍讲官进讲一遍,退复原班,次讲早所读经史书,则西班侍讲官进讲亦然。务要直言解说,明白易晓。讲毕,内侍收书讫。侍书官向前侍习写字,务要开说笔法,点画端楷,写毕各官叩头而回。午膳后(时已回宫)从容游息,或习骑射。每日晚,读本日所授书各数遍,至熟而止。凡读书,三日后一温,须背诵成熟。遇温书日免授新书,讲官通讲,须晓大义。凡写字,春夏秋月每日写一百字,冬月每日写五十字。凡遇朔望节假及大风雪,隆寒盛暑,暂停讲读写字。这就是皇太子读书安排的全部过程,除了仪式繁琐,有展书官、有伴读的侍读、讲课的老师侍讲有两人(一人讲经,一人讲史)而外,学习的程序和普通人差不多,先熟读课文,然后讲解,而后习字,课余时间要熟读,还要背诵。一些帝王尽管自己耽于酒色,胡作非为,但他们也和常人一样,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好皇帝,所以很重视教育,要选择一班品学兼优的人担任讲官。据目前所知,朱翊钧开始就学时,读的是《三字经》,然后是《四书》中的《大学》和《尚书》中的《虞书》。当时负责太子学习为首的是大学士张居正,其次是东宫的辅导官高仪、张四维、余有丁、陈栋、陶大临、陈经邦、何洛文、沈鲤等十余人,都是内阁和翰林院的主要成员。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读《三字经》是比较容易的,而读《大学》和《虞书》,要听懂讲官的讲解,明了其大意,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朱翊钧从小就很聪慧,据万历元年朝鲜来华祝贺万历帝登基的使者在北京所闻:“皇上年方十岁,圣资英睿,自四岁已能读书,以方在谅阴,未安于逐日视事,故礼部奏惟每旬内三、六、九日视朝,仍诣文华殿御经筵,《四书》及《近思录》、《性理大全》皆已读毕,自近日始讲《左传》。”(《李朝实录·仁祖六年》)可知朱翊钧在正式出阁听经筵之前,在内宫已经开始读书认字,也有了相当的基础。由此亦可见当时的皇家教育还是相当严格的,课程负担也不轻。朱翊钧出阁就学刚三个月,隆庆六年(1572)五月廿六日,他的父亲穆宗朱载■就死了。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朱翊钧于六月初十日即皇帝位,明年改元万历。张居正乘新皇帝年幼无力独立处理朝政之机,联络宦官冯保驱逐了高拱,成为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表示自己不负穆宗的重托,想把朱翊钧培养成自己理想中的皇帝,穆宗还没有安葬,就上书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于八月十三日便开始为小皇帝进行“日讲”。规定每旬逢三、六、九日视朝,一、二、四、五、七、八、十日到文华殿就读。早晨先读《大学》、《虞书》十遍后,由讲官进讲,讲毕休息,近午时又进讲《通鉴》节要,讲读后习字。根据万历元年十二月张居正的《进讲章疏》称:“臣等谨将今岁所进讲章重复校阅,或有训解未莹者,增改数语,支蔓不切者,即行删除,编成《大学》一本,《虞书》一本,《通鉴》四本,装潢进呈,伏望皇上万机有暇,时加温习。”《通鉴直解》一书,就是隆庆六年下半年开始日讲至万历元年十二月期间给小皇帝讲解《通鉴》和进呈阅读的讲稿。此书最初二十五卷,以后陆续增至二十八卷。另外《大学》、《虞书》逐步增补成《四书直解》和《书经直解》两书。在此期间,隆庆六年十二月还曾进呈了《帝鉴图说》一书。这几部书都是由当时的讲官分头编写,最后由张居正修改删定,进呈给皇帝的,所以它反映了张居正的思想和观点。《资治通鉴》为北宋司马光所编,司马光编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给当时的宋英宗进讲之用,每编完一段,即进呈一段,给皇帝讲读,上起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韩、魏、赵三家分晋,终止五代末后周显德六年(959),共294卷。而《通鉴直解》一书则上起三皇、下至宋元,战国以前采摘自宋代刘恕的《通鉴外纪》,宋元部分则采摘自明薛应旃的《宋元通鉴》。所以《通鉴直解》一书涵盖的时代,远比《通鉴》为长。刘恕曾经参加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编纂,负责南北朝和五代部分,他在修《通鉴》之余搜集资料,打算将宋代一祖四宗(从宋太祖到宋英宗)的各事修成《通鉴后纪》,战国以前史事修成《通鉴前纪》,刘恕只修成前纪就病倒了,故而定名《通鉴外纪》,共十卷,起自伏羲,终至周威烈王二十二年,《通鉴外纪》也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宋元通鉴》乃明嘉靖年间,浙江按察司提学副使薛应旃采辑辽、宋、金、元四史及个人文集、笔记,花了十年时间撰成的,上起宋太祖下至元顺帝,凡482年,157卷,着重于义利与君子小人之辨,所以《通鉴直解》一书事实上是一部以《通鉴》为主,采摘其他史书而成的编年体通史。当时皇帝读书是先经后史,认为经以载道,史以纪事。经是讲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经的道理要表现在事物上,才能见其长短,所以也要讲史,因为皇帝要亲自治理国家,相比较讲史就更有现实意义。宋代以前多讲《贞观政要》,宋代以后多讲朱熹的《通鉴纲目》。明孝宗朱{;占樘(1407一1505)喜读《通鉴纲目》,但患其篇卷繁多,曾命李东阳等撮《纲目》之要,撰《历代通鉴纂要》(92卷)。《纲目》重视纪纲和正统,《通鉴》重事实,张居正不选《通鉴纲目》而选《通鉴》,说明他对这两部书持有不同的观点和倾向,他比较重视历史事实。《资治通鉴》是我国古典的史学巨著,网罗宏丰,卷帙浩繁。《通鉴直解》一书则选取一些重要片段,加以通俗的讲解,一方面继续发扬中国传统政治的某些固有观念和优良传统,如重视道德修养,强调德治,崇尚节俭,反对奢侈,主张轻徭薄赋,善于用人等;一方面针对明代当时政治和社会的特点,重视历史上的各种改革,总结历史上的兴亡教训。同时,也对某些重大的治国策略和历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1)唐玄宗为什么先治而后乱。唐玄宗初即位时先用姚崇(元之)、宋璟而治,后期用杨国忠、李林甫而乱。对此《直解》说:“玄宗之任元之,真可谓知大体矣。然需是真知宰相之贤,乃可以委任责成,不劳而治。若不择其人,而轻授以用舍之柄,将至于威权下移,奸邪得志,其危害又岂浅浅之哉。故以玄宗论之,开元之中,专任姚元之、宋璟而治;天宝之中,专任杨国忠、李林甫而乱,委任非不同,而治乱效如此,岂非万世之明鉴哉!”(卷17)这就是说,同样是用人,委以专责,信任不疑,但用了姚崇、宋璟就治,用了李林甫、杨国忠就乱,原因是选择不慎。所以用人,知人和选择是关键。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与宰相崔群讨论唐玄宗何以先治而后乱,“上问宰相:‘玄宗之政,先理而后乱,何也?’崔群对日:‘玄宗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颞、韩休、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对此《直解》说:“夫古之英君,始未尝不用君子,然多不能保其终者,盖由天下已治,每厌勤劳而喜逸乐。厌勤劳,则但见君子之拘检,而势必见疏;喜逸乐,则但见小人之可狎,而情必相契。所以始治终乱,皆出于此,非独玄宗、宪宗为然也。”(卷21)正确地回答了为什么同一个玄宗,前期而用君子,后期而用小人,其根源在于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在心理上从喜欢君子而变为喜欢小人。(2)唐高祖李渊和唐睿宗李旦的建储问题。唐睿宗即位后,要立太子。宋王李成器是嫡长子,本应先选,而第三子平王李隆基诛除韦后乱政,中兴唐室有大功,究竟立谁好呢,睿宗犹豫不决。由于李成器主动提出让贤,才立了李隆基,成就了后来的“开元之治”。对此《直解》说:“高祖不能舍建成而立太宗,故建成不保首领,而太宗亦贻万世之讥;睿宗能舍成器而立玄宗,故成器得享富贵,而玄宗以全友爱之名,二事相类,而得失之效较然矣。”(卷17)张居正是主张太平时建储以长,非常时建储以功,谁有功就应立谁为太子,把皇位传给他。李世民有功,继位后成就了“贞观之治”。李隆基有功,继位后成就了“开元之治”。李旦的英明之处在于主动把皇位传给了李隆基,也保全了李成器;李渊的错误是不能舍弃长子建成,导致了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建成被杀。这是古代拘泥于立长的重大历史教训。(3)关于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欲用王安石,群臣反对,神宗说:“人皆不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知经世务。”安石对日:“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帝日:“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日:“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直解》对此解释说:“大抵天下之事,久则不能无弊,固宜通变,然须合乎人情。宜于土俗,从容改图,而后天下蒙其福。宋至神宗,国势颇不振矣,安石所谓变风俗、立法度,未为不是,但其不达事理,不识时宜,直任己见而专务更张,逐使天下嚣然丧其乐生之心,而君子为之一空。有才而无识,可胜惜哉!”“若王安石,其初不可谓非君子也,特因性执而少容,好学而泥古,遂至引用小人,基宋室之祸。可见人之才,不能无偏,用其所偏,亦足以召乱,而与小人同归矣。”(卷26)认为一种制度,时间长了,自然要产生许多弊病,必须改革。神宗时,宋代的国势也急需变法,王安石’变法的主张“变风俗、立法度”都是对的,之所以失败,是由于王安石操之过急,没有从当时的人情风土出发,逐步实施,使天下得到变法的好处后再逐步推广,而是急于求成,想一蹴而至,又不能容纳有不同意见的人一道工作,性格过于偏执,导致了任用非人,使朝政日益混乱。张居正以一个政治家的经验来评论王安石,有他独到的认识和体会,是比较公允的。张居正在万历初年的改革,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也由于他能借鉴于这种历史经验。(4)崇尚法治。张居正是明末的改革家,很崇尚法治。他针对明朝后期制度废弛,纪纲不振的情况,主张以法治国,治国从严。汉桓帝元嘉元年(151),京师地震,诏百官举独行之士,涿郡崔寔撰《政论》一文曾说:“为天下者,自非上德,严之则治,宽之则乱。何以明其然也?近孝宣皇帝明于君人之道,审于为政之理,故严刑峻法,破奸宄之胆,海内清肃,天下密如,算计见效,优于孝文。及元帝即位,多行宽政卒以堕损,威权始夺,遂为汉室基祸之主。”认为汉宣帝治国以严,取得的效果,比汉文帝还要好。汉元帝多行宽政,是汉朝衰败的原因。对此《直解》解释说:“但看本朝孝宣皇帝,明于君人之道,审于为政之理,综核名实,责任考成。有功的必赏,而卑贱不遗,有罪的必罚,而贵势不免。故严刑峻法,警惕人心,内外奸宄,震慑破胆。”(卷12)在此张居正把自己在隆庆二年(1568)提出的改革主张“综核名实,责任考成”也加在了崔寔的头上。可见他是主张以严治国的。建安十九年(214)诸葛亮随刘备入蜀,法制较严,法正曾提出反对说:“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弛禁,以慰其望。”诸葛亮回答说:“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矣。”(卷12)对此《直解》解释说:“诸葛孔明此言,诚为识事务知政体者。然所以行之,则有本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鉴至明,而丑者忘怒,孔明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既有此平明之心,故其用法虽严,乃能使廖立垂泣,李平致死,贤愚佥亡其身,而人心无不服,真可为万世相天下者之法矣。”他认为治国就要像诸葛亮以法治蜀那样,法虽然很严,但执法很明,故人人畏服而无怨言。(5)严华夷之辨。明代有严重的边患,北有蒙古,东北有女真,南有倭寇,所以他继承中国传统的内中华而外夷狄的思想,主张严华夷之辨。晋惠帝时江统撰《徙戎论》,他说:“有道之君牧夷狄也,唯以待之有备,御之有常,虽稽颡执贽而边城不弛固守,强暴为寇而兵革不加远征,期令境内获安,疆埸不侵而已。”“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所居,未闻戎狄宜在此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卷13)对此《直解》说:“其后仅一再传,而胡酋刘渊,果以五部倡乱,羯则石勒,氐则符洪,羌则姚弋仲,鲜卑则慕容■,迭起乱华。终晋之世,海内纷扰,以至于亡。”至于西晋之亡,是八王之乱开其端,而少数民族“五胡”乘其虚。所以张居正认为对待边疆的少数民族或境外夷人,以防御为主,不使来犯,戎夷跑了也不要派兵远征。应该把居住在关中地区的夷人迁至塞外本土。贞观四年(630)三月,太宗消灭突厥,威声远播,于是四夷酋长都来朝于阙下,请上太宗为天可汗。对此《直解》说:“这虽是太宗抚御夷狄权宜,然以堂堂天子之尊,而甘同虏酋之号,则陋莫甚矣。是以终唐之世,其治杂夷,至于中季,往往借夷兵以平内乱,遣宗女以嫁番虏,驯至五代,而中原之地,悉为戎马之场,然皆天子好大喜功之一念启之。故先王之制,内华外夷,正名辨类,不以夷狄乱我中国,亦不以中国变于夷狄,太宗此举,不足法也。”(卷15)认为唐末之乱,都是由于太宗允许夷狄居中国,并任用夷人为官所致,派宗女和亲也是错误的。他是主张边疆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的华夏各居其地,互不相扰,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严防其入侵,即使他们俯首称臣,可以进行贸易,但绝不许入居内地。隆庆年间,明朝与蒙古俺答汗的“封贡”议和,就是张居正本着这一主张而实施的。从以上各端,可以看出张居正编纂《通鉴直解》一书的概况与特点。尽管万历皇帝当时还是一个十岁的小孩子,但张居正利用这一教育机会,灌输自己的政治思想,以期在执政中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可喜的是,在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1573—1582)张居正执政时期进行了若干改革,没有遇到来自万历皇帝方面的掣肘。但可悲的是,在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万历还听信谗言,将张削官夺爵,满门查抄。但张居正执政时期,造成晚明一度的国家繁荣,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由此可见,《通鉴直解》一书,有它特殊的文献价值,它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皇家的教育情况,一方面也是万历初年君臣求治局面的产物。因为当时万历皇帝还是一个十岁的孩子,所以《通鉴直解》所选内容采取了量力的原则,以正面教育为主,是改编《通鉴》的一部代表作;今天我们把它整理出版,有助于普及历史知识。为了便于读者对本书的内容一目了然,我们按其实际内容改定为今书名。本书1998年曾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受到读者欢迎,本次重版我们又对注释、评议做了精简,不当之处,仍恳请读者指正。 陈生玺2005年11月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代名相张居正为皇太子朱翊钧(即后来的万历皇帝)系统讲解《资治通鉴》的精编讲义,调度浓缩了从上古到宋元数千年间的历史事实,是中国古代政治艺术、处世经验的集大成之作。张居正的讲评用当时的流行口语娓娓道来,老于官场、明乎事故的真知灼见比比皆是,对现代的读者具有多方面的借鉴价值。本书由知名学者陈生玺教授主持整理,不仅系统地标点校勘,而且对重要人物、名物制度、生僻语词加以简明的注释,并撰写了精彩的评议,用现代意识关注原著,进一步发掘其中的丰富意蕴。

作者简介

张居 (明) ,政治家。字叔大。号太岳。湖北人。有《张文忠公全集》。

书籍目录

前言编辑凡例卷之一卷之二卷之三卷之四卷之五卷之六卷之七卷之八卷之九卷之十卷之十一卷之十二卷之十三卷之十四卷之十五卷之十六卷之十七卷之十八卷之十九卷之二十卷之二一卷之二二卷之二三卷之二四卷之二五卷之二六卷之二七卷之二八附录进讲章疏(张居正)通鉴直解叙(钟惺)重刻通鉴直解序(高兆麟)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黄帝之玄孙也,姓姒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尧时洪水滔天,鲧治水无功,殛死。舜既摄位,举禹使续父业。禹为人克勤敏给,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禹伤父鲧功不成而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之门不入。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左准绳,右规矩,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命益予众庶之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而均给诸侯。 张居正讲评: 史臣记,夏禹王乃黄帝第五代玄孙也,姓姒氏。起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项,颛项生鲧,鲧生禹。当尧之时,洪水滔天,尧使鲧治水无功,舜既摄位,殛之于羽山。以禹圣智过人,就举他使继父鲧之职,以终其治水的事业。禹为人勤谨,才又敏捷,无有所为,件件速成;其德不违于理,其仁慈爱可亲,其言诚实可信。他的声音,洪亮中节,就可以为乐中之律吕,他的身体,长短有则,就可为量物丈尺,其圣质本于天成如此。禹痛父鲧功不成而受诛,于是劳苦其身体,急焦其心思,汲汲要成治水之功,在外十三年之久,虽便道经过家门,也不肯到家里一看。其子启才生数日,呱呱而泣,禹亦不顾,其为国忘家如此。当治水时,在平地上行,则乘车;在水中行,则乘船;在泥地里行,则乘橇,以板为之,其形如箕,■行泥上,取其不滑也;在山上行,则乘撵(ju),以铁为之,其形如锥,长半寸,安在履下,以上山取其不蹉跌也。他一举一动,都合乎法则,左有所为,就是为平直的准绳;右有所为,就是为方圆的规矩。盖随他行出来的,或左或右,无不当也。前此天下,虽有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九州,被洪水昏垫,疆界不甚分明。至此水土既平,始分别开九州,通了九州的道路,陂障九州之泽,遍历九州之山。看那下湿之地,宜种稻子,命伯益与百姓稻子,使种于下湿的水田。水土初平,五谷难得,命后稷教之播种五谷,与百姓以难得的粒食。播种虽同,所收未免多寡不一,食有不足者,则调转那有余的以补之,均平给与诸侯,使无一国一民之饥者。夫大禹平水土,教稼穑,不惟终君之命,又且盖父之衍,泽溥九州,功被万世,此所以为有夏一代圣王也。 今评 禹吸取了他父亲鲧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用凿浚疏导的办法,把滔滔洪水引入江海。他以大公无私的献身精神,劳神苦思。胼手胝足,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将洪水平息了。他是中华民族的开辟者之一。 P17-18

后记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典籍浩繁,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对于其中精华理应继承故此我们整理出《通鉴直解》一书,献给读者。整理分工情况如下:第一卷至第五卷,由南开大学陈生玺和中州古籍出版社康华注评;第六卷至十二卷,由天津师范大学王淑艳注释,评议部分为陈生玺撰写;第十三卷至十六卷,由天津师范大学刘湘玲注评;第十七卷至二十二卷,由天津师范大学何程远注评;第二十三卷至二十八卷及附录,由天津师范大学贾乃谦注评。全书由陈生玺主持编撰并审核定稿,贾乃谦参与策划并协助组稿。本书初版时得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张晓敏、郑明宝、江建忠的协助,本次重版又得到第二编辑室诸位同仁的协助,特此表示谢意! 编者2005年11月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皇家读本》(上中下)是明代大学士张居正等人为了给万历皇帝讲述和阅读而编写的,以《资治通鉴》为蓝本,撮取简要段落,予以通俗的白话文写成,既通俗易懂,而且很贴近生活,很有时代特色,整理此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皇家的教育情况,以及万历初年明廷的政情和大政治家张居正等文的改革思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资治通鉴皇家读本(上中下) PDF格式下载



《资治通鉴皇家读本(上中下)》有原文、说明、注释、张居正讲评、今评;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学习起来很方便,很容易读懂。要学习资治通鉴就选择《资治通鉴皇家读本》。


由明代第一相张居正评析,并给当时正年少的万历皇帝朱翊钧深入浅出地讲解,质量必然上乘。


这本书是张居正讲给万历皇帝听的资治通鉴里面的选集。推荐刚刚看中国古代史的初级历史爱好者看~因为本书当时的对象就是小皇帝。然后书送过来的时候被压到了,让人有点惋惜。


这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按理说这个出版社的出品应该比较不错的,但实际上出品比较粗糙,纸质相对较差,有毛边。

就内容而言,因为是明朝张居正的点评,加上是皇家的教育读本,相对《资治通鉴》的原文要浅显许多,再者张居正做为万历首辅,集理论与实践之达成,点评相当独到。另外书中还有编著者的点评,颇有画蛇添足之憾。

综上,强烈推荐本书,但最好换一个出版社。


《 资治通鉴》本是一部佳史,万历首辅张居正乃是一代名相,珠联璧合,日月相映,真真是物超所值!以古鉴今,以古驭今。现在只不过是过去的翻版。


资治通鉴皇家版本是张居正特别为皇子准备的,讲解的角度很高,且大多选择一些很有意义的章节,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常常是反复吟读,真是不错。


原本的资治通鉴动辄好几百,买不起= =本书是张居正专门为万历小皇帝编写,并不全是资治通鉴里的内容,不过都相当令人深思,适合初学者


《资治通鉴》的精华节选(文言文),加上张居正的讲评(半文半白)以及今评(白话文),值得慢慢细读。版式纸张也都很好。


刚看了开头感觉相当不错是资治通鉴的张居正选本以张感兴趣的历史事实为主因为是给小皇帝的课本所以张的解释深入浅出看起来不费力很有收获


经典的张居正为皇帝解读资治通鉴精华本,受益匪浅


宋末元初胡三省评价此书:“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1]   司马光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巨大,他提出的天地是万物父母,人类是万物之灵,主张各民族平等,爱护生命的主张对中华民族发展产生了进步作用。他生活的时代虽然是中国分裂的时期,但是他却受到各政权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尊敬。元朝在统一进程中司马光的思想是主要指导理论,被成吉思汗称为“天赐蒙古的人”耶律楚材,父亲耶律履和荐举他任职的承晖都是司马光的崇拜者,都是杰出人物,耶律楚材主张的仁义改变了早期蒙古残暴政策,推动了蒙古进步、文明。建立元朝的蒙古杰出君主忽必烈出征时也让贾居贞给他讲授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贾居贞也同样是名臣,反对攻日本,父子皆是副宰相。木华黎的后裔相威也担任宰相,向忽必烈敬献《资治通鉴》蒙古译本,可见木华黎家族对司马光思想理论的重视,就像木华黎对史氏家族的重用那样。史氏家族最有影响的史天泽是司马光的崇拜者,最喜欢《资治通鉴》,他是汉人中任职最高、最有实权的大臣,他担任右丞相封镇阳王,汉人中少数封王的很多原是国公,只是去世数十年后延祐年追封,很多地位比史天泽低的都封公爵,史书载只有史天泽未封国公,只封王。忽必烈时代有人谗言说史天泽势力太大,可见其地位和影响。史天祥主张仁义,救助过吾也儿、木华黎最亲近的史天祥和解救严实的史天倪都担任要职统领蒙汉众军,都主张仁义爱民。元朝是各民族联合政府,是中原文化向各民族和世界传播的时期,先进和文明的理论、科学也被各民族接受。司马光的理学思想也得到推广,也正是这一时期司马光逐渐开始被尊为儒家三圣,在许谦的著作中,他称司马光去世为理学发展阶段的标志,与古代把孔子去世作为经学发展阶段标志同样,认为司马光与孔子相仿,说元朝统一前的战乱是因为司马光去世后,伦理败坏的结果。元朝在统一不久后就开始在全国发行蒙文、畏兀儿文的《资治通鉴》,如同司马光提倡的民族平等、统一、仁义的理想那样,元朝早期社会发展进步是建立在进步思想、文化基础上的。尊敬、崇拜司马光,认真学习《资治通鉴》的元朝杰出人物都是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


页面设计和印刷、装订质量均好,错字甚少,为如今所少见。张居正讲解资治通鉴,重点突出,见解独到,并对生僻字义作通俗解释,看后获益匪浅。


张居正讲评皇家读本系列中的经典,解读思想深刻,文笔流畅,即使在今天仍有极强的可读性,受益良多。


浅显易懂,懒得读厚厚的资治通鉴的人可以先来读一读,而且张居正编的,一定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精华啊~


既然是张居正为小皇帝编写的,当然适合我们现在中国大学以上文凭阅读——可见现在文化水平掉了多少。
虽然明黄黄的皮子和红通通的瓤子让人不大好意思,但做的不错。没时间没条件看全版《资治通鉴》的,推荐这个。


这套书是张居正专门为皇帝讲评的书。如今,我有机会读到此书,此乃三生有幸也。书整体内容是很不错的,讲解的非常生动,适合有耐心人看,看的时候,自己也可以做下读书有感,对做人,做事等等都有所帮助。


资治通鉴+张居正组合 一定要收的


资治通鉴是一本包含大智慧、大道理的好书,本朝太祖视之为枕边书,从中汲取了大量知识。这本张居正版的,删去了许多内容,留下了适合帝王治国的精华。虽然,我们也许用不上这些知识,但是看看历代帝王的行为,学习一下,也非常有益。


由于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去看全套的《资治通鉴》,在看了《张居正》以后,对张居正蛮敬佩的,故买了他点评的这套,看的时候重点看了他的点评,然后再自己写一些感想,感觉很不错的。


对喜欢资治通鉴又没多少时间的朋友,看看张居正的精编版确实不错。


张居正对资治通鉴的解读也是独树一帜阿!


只是节选资治通鉴的一笑部分,但是张居正的评论很经典~


张居正给万历的启蒙教材,著名的皇家图书,做人做事


封面不喜欢呦!皇家读本!真是吓死人....读书要务实点嘛...还有就是封面容易脏。。。。内容好呦!!张居正的评注是大卖点~~!喜欢呢~!又是一套评价的大好书,买到真是捡到大大的便宜了!!


皇家版本的资治通鉴,培养皇帝用的,有不同的角度,值得一看!


粗看了下《资治通鉴皇家读本》,应该还不错,需要静下心来读。 另几本小人书,很喜欢,一口气翻完了,是我童年的美好回忆!


资治通鉴皇家读本


一个是阴险老辣的张居正 一个是聪明绝顶的万历 看看 博弈 品品人生


张居正讲评这套书,我买晚了,好几本都没有货了,希望当当能再进货!!!!


张居正的讲解非常精彩!


资治通鉴皇家读本书写的不错,印刷质量很好,是EMBA推荐学习的书,值得看看。,第一次在当当网购物,很方便,以前都是去书店买书,停车很费心,自从在网上买书后,觉得很方便,送到手。值得表扬。


大开本装订,双色印刷,有古文,张居正点评,还有适度的现代评语,物超所值


正文中用不同的字体和颜色区分开了原文、张居正解读和现代解读,让人一目了然,全新排版方式很有历史感。


纸质不错,字体颜色很 ,内容也就这样,因为是张居正注释版,所以有所删减。推荐


性价比高,不仅有原文,还有张居正的讲解!可能是节选版,所以读起来比较舒服,没有枯燥的感觉,对入门者来说绝对是买得值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鉴本身就是镜子,经张居正照过后,更加光亮。


历史部分比较科普,但是,张居正评注部分不仅基本白话,而且绝对是经典!


世上再无张居正,中国再无朱容基


知到很多的故事,没有串联起来。我认为这本书的优点在于:有史,有评(张居正),还有今评。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让人读的时候可以相互参照的去思考一些东西。


以人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张居正是有明一代的中兴之臣,作为帝师讲史十分浅易,达到晦人的目的.这本书对为人处事非常有指导意义.


张居正解得好、上海古籍印得好、当当网服务好。


非常好的书,其实有张居正的点评就可以了,现在的编者的点评都是画蛇添足


张居正 点评很到位哦

书包装不错 就是纸下面有些毛边


张居正点评的,不错


送货及时 纸张很好 封皮最帅~ 张居正真牛B啊。。。。学习古文的好帮手 太给力啦


通俗易懂,但内容含义不适合小朋友观看,为张居正感到可悲


装订很好,挺精致的,有原文,生字注意,张居正评论,今评张居正点评是核心部分,由张翻译和评论组成,讲得非常好,很有启发性


总以为这些都是一些很艰涩的文章,但一旦读下去,却是意犹未尽,不忍放手,张居正的点评可圈可点.很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可以让我们在做人或做事方面都得到很大的帮助.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好好读一读,好书呀好书.


超级好的书,对于古文不是很好的人来说,这个版本很白话了,而且还有张居正的自己的见解。


内容丰富,包含了资治通鉴中没有的一些内容,值得一看


一代名相讲解资政通鉴,从为政的角度,以古鉴今,除了了解历史,更让我们以史为鉴!值得一读!


通俗易懂的解读资治通鉴的好书


内容很好,对理解资治通鉴很有帮助


很好早就想看资治通鉴了,有这个版本,会节省不好时间


《资治通鉴》〈柏杨版资治通鉴〉再加上这一本,虽然内容上有部分重叠,但感觉还算值得。


对于想了解资治通鉴的人来说,读这个版本容易入门,而且书的质量特别好。


分上中下三册,85万多字,16开,平装。字迹清楚,纸质可以,是一本古代的教科书,可读性强。


一代名相,万代精评


看通鉴,享受皇家子弟的待遇。读本通俗易懂,黄色装帧贵气!


皇家读本,受益匪浅


皇家读本,印刷质量优良!在这个价位,很值得收藏!


一直想用心研究中国历史,实在史学知识太贫乏。看当当买四送一,其他要买的书也都不便宜,那这套属于不要白不要的了。翻看了一下,编辑排版很有皇家典范,看着还是很舒服的,值得好好研读一下,学习中国历史就从这本开始吧。


不管从内容还是印刷排版上讲,都非常适合收藏的一本书~
纸质微微泛黄,很有历史厚重感;除黑色字体外,在边栏有红色注释……
排版印刷的效果相当好……


不愧是一代名臣,句句箴言 啊


可以看看一代名臣的书


版本好,纸张好,字体大小好,也喜欢帝师的讲评,比今人讲的好哈哈


有讲解,有评论;
评论极其精彩。


很系统地讲述历史,虽然有一些主观的解释,但的确很有启迪。


简单易懂,印刷精美,封面设计有皇家的意思,不错


皇家读物,可以阅读,可以收藏。


很喜欢该书的封面,有皇家气派!


不愧是老张的力作,,呵呵,应该算是皇家普及版吧!


政客对政治的直接解读,有价值!


内容,印刷,排版都非常好.讲解内容很丰富.只是所选的段落,主要用于给小皇帝讲解御人治国之术,不能反映<通鉴>的全貌.不过已经非常好了.


同意名称的书就有好几种版本,尤其是古文书籍,选一本适合自己读的书,是一门艺术,他需要你花一定的时间,但绝不是价格决定可读性,适合自己最重要。


总而言之,讲解很详细,内容也比较详实


内容讲解的深入浅出,透彻。


虽然讲解的内容包含了大量张老先生自己的观点,但是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的印刷质量也非常好。


书是历史老师推荐看的,肯定是好书,容易看懂,就是印刷不太好,不过也不影响阅读。


很喜欢历史类的书籍,买来细细品味,和珍藏


有很多标注和解释,适合对历史有兴趣但是对古文不是很精的人


适应俺这种初读历史初读古文的人,能看懂。循序渐进地看吧。


一直想好好学习历史,但又怕文言知识不够.这套书刚刚好达到我的要求.


不错,用于孩子们的历史教材。


包装精美,内容丰富,注解详实~


外观好看,内容丰富!值得收藏和阅览!


昨天刚到,很喜欢,中国是的凝缩版本


丢了一本,郁闷,这本书是一个老居士介绍给我的,真的很好看!


这是给别人买的,说实话我没有读过着本书
不过当当是老牌网上书店了,一直都在这里买书。
货到付款,送货及时,快递态度好。


书本的封面一般 纸质较差同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书比我上次买的世说新语差远了 感觉这本书是盗版的


本书质量很好,内容评点很到位,值得拥有的一本好书。


是管理层人员值得学习的一本书。


这本书不错,价格也很便宜


值得购买和阅读!非常好


很不错的一套书,看了三遍,已是买第二套了,准备送人,只是两套的外包装塑封都是坏的,里面的书有些脏,对一个爱书的人来讲确实心里不是很舒服,还是给个好评吧。


买来也不看。唉。以后消费要理智。


整体印刷还是不错的 值得我的银子


今天收到开始看起!


看出来编者很用心在编这套书,排版很清晰。书的纸质不错,摸着很舒服,拿在手里也轻。唯一遗憾的是书的序有一页纸掉下来了


书的内容很好,买来送人,只是外包装塑封损坏了,其中有本的封底也弄脏了,我是一个很爱书的人,感觉心里不舒服,退换货又难得麻烦,就将就吧。这是买第三次了,有两次都出现类似情况,商家应该多注意。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