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恶
2006-12
上海古籍
任博克
291
400000
无
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却在中土。自东汉时输入,经诸多朝代之努力,将原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经译为汉语,并通过手工抄写到印刷技术之运用,终于使佛法深人人心,广大信众,同沾法益,此功德无量之善举前后持续了千年有余。 佛理探究,自古以来即有僧伽、居士之分,虽无“研究”之名,而出于信仰之诚,寻求佛教精义者,彪炳史册,所在多有。佛教,为古老的宗教之一,海外研究也日见蓬勃,从东瀛至南亚,从德意志、法兰西至英吉利,于研究南传佛教圣典及历史文化方面卓有成效。 本书对“特殊性”的天台佛学采取了“普遍”诠释的原则,其首先关注的是天台遍中论的构成来源:本土中国思想的遍中整体论、印度佛学的价值诡谲表达。然后对早期中国思想在语法层面上进行“整体论”的类型学分析。就八字的天台佛学语境自身而言优秀教师突出了开权显实说在天台基础理论中的核心地位。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交互主体性与汉语整体论、价值吊诡一般理论的反思地基、印度佛学的价值与反价值、知礼的价值吊诡概念、伦理动机与意涵等。
作者前言译者前言致谢与体例第一章 导论:问题 价值对立的问题 一个价值空无的世界 反道德律的第二章 价值、交互主体性和整体:哲学参数与中国的背景 第一部分 整体论——界定与区分中 交互主体性与汉语整体论 作为焦点和场的物体 一中论、多中论和遍中论的意蕴 第二部分 价值 价值吊诡一般理论的反思地基 工具价值和终极价值的倒置金字塔 汉语修辞中的吊诡 早期中国思想中的整体论的应用及其价值论的结局第三章 印度佛学的价值与反价值第四章 天台基础:遍中整体论 第一部分 基础 四教与三谛 三轨 十如 十界 相待妙与绝待妙 开权显实(转化性的再脉络化) 一念三千/性具 第二部分 后期天台的转化史思考 华严宗与“性起” 《楞严经》与早期禅宗中的“清净心” 湛然复兴天台 山家/山外的分裂第五章 知礼理解的天台传统中的交互主体性 自行即化他 感应 交互主体的遍在 作为山家山外之争焦点的交互主体性的首要性第六章 天台思想中的价值与反价值 第一部分 智(岂页)湛然思想中的善与恶 天台方便论的价值吊诡结局 性具恶的道德利益及智(岂页)对反道德律的质疑 湛然论性恶与修善 第二部分 知礼的价值吊诡概念 交互主体性的基础:恶的不可去除及与善的相即 究竟蛄蜣 知礼与智(岂页)、湛然的比较 与山外的比较 反对与回应 知礼的修恶第七章 为何要说恶这样的好:结论与意涵 形而上学的意涵 知识论的意涵 伦理动机与意涵参考文献术语索引译者后记
无
你绝对需要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从小接受的教育方式对此书的描述手法较为习惯。
佛教善恶论 如何与西方善恶思想做逻辑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