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

成云雷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01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成云雷  

页数:

217  

字数:

209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就圣人人格与社会秩序建构之间的理论关联进行了反思,认为儒家圣人不仅是个人修身的道德典范,也是社会秩序建构的主体。作者利用相关典籍文献与出土材料,对先秦儒家圣人和秩序建构的内涵作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先秦儒家圣人构建社会秩序的途径、条件和依据。此外,本书通过先秦诸子对儒家秩序建构思想的批评,指出了这一思想的现实命运,即以“王的圣化”和“圣的王化”两种方式在秦汉现实政治中获得部分实现。本书不仅对于先秦儒家圣人构建秩序思想的探讨具有理论意义,同时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文明形态的构建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成云雷,1968年3月生,江苏南通人,哲学博士。现为南通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伦理学教学和研究。主要著作有《榜样论》(合作)、《趣味哲学》、《哲学的误区》等。在《哲学研究》、《孔子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完成省厅级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圣人:先秦儒家建构社会秩序的主体 第一节 圣人探源 一、殷文化中的“圣” 二、西周与春秋时的“圣”与“圣人” 第二节 先秦儒家圣人的内涵及其成因 一、圣人的内涵 二、圣人成为秩序建构主体的原因 第三节 先秦儒家圣人所要建构的秩序及其核心价值第二章 德化:先秦儒家圣人建构社会秩序的途径 第一节 圣人德化的渊源和内涵 一、德化的渊源 二、德化的内涵与发展 第二节 圣人德化在政道和治道两方面的表现 一、孔子德化思想的表现及《大学》的发展 二、孟子德化思想的表现 第三节 圣人德化何以可能 一、人类情感的共同性是圣人德化的心理前提 二、身体呈现是德化的现实通道第三章 德位与时命:先秦儒家圣人建构社会秩序的条件 第一节 圣人之德:建构秩序的内在条件 一、圣人之德的演变:从多能到仁且智 二、仁智之德的形成 第二节 圣人之位:建构秩序的外在条件 一、位对于秩序建构的作用及其获得 二、德位关系 第三节 时与命:圣人建构秩序的限制性因素 一、时与命的内涵及其在秩序建构中的作用 二、时与命的限制与先秦儒家的选择第四章 天道与人性:先秦儒家圣人建构社会秩序的依据 第一节 天道:圣人建构秩序的终极依据 一、圣人建构的伦理政治秩序及其运行规则来源于天 二、圣人建构秩序的主、客观条件来源于天 三、天是圣人建构秩序的价值之源 第二节 人性:圣人建构秩序的现实依据 一、秩序建构的核心价值与人性 二、秩序建构的具体措施与人性 第三节 圣人建构秩序的两种依据的关系 一、孔子思想中的“性与天道”及《中庸》、《易传》、孟子的发展 二、荀子思想中的天人关系第五章 理论与现实:先秦儒家圣人建构社会秩序思想的历史命运 第一节 诸子对于先秦儒家圣人建构秩序思想的批评 一、墨家对于先秦儒家圣人建构秩序思想的批评 二、道家对于先秦儒家圣人建构秩序思想的批评 三、法家对于先秦儒家圣人建构秩序思想的批评 第二节 先秦儒家圣人建构秩序思想与秦汉政治演进现实的互动 一、王的圣化 二、圣的王化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圣人:先秦儒家建构社会秩序的主体第一节 圣人探源先秦儒家思想作为我们研究的传统,又是更为悠久的殷周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在探讨先秦儒家圣人内涵之前,有必要先对先秦儒家之前的“圣”与“圣人”的内涵进行探讨。在殷文化中,“圣”是大巫尤其是殷王通天的能力,而在殷代,殷王的政治作为主要就是通晓天意、顺从天命。西周至春秋时期,随着巫术一宗教政治走向伦理政治,圣的内涵受重德文化的影响,转向人的内在心灵素质,主要指与处理政治事务有关的聪明、能干,这一时期出现的“圣人”概念是指智慧、美德、功业并重的理想人格。一、殷文化中的“圣”“圣人”是先秦诸子共有的话语,要搞清楚什么是圣人,首先要理清“圣”的文字学渊源。许慎《说文解字》对“圣(里)”的解释是:“圣(聖),通也。从耳,呈声。”那么,这里所谓“通”是什么意义呢?应劭《风俗通》说:“圣者,声也,言闻声知情,故日圣。”顾颉刚认为“闻声知情”的意思是听到音乐声就知道人的内心情感。《韩诗外传》卷五说:“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这就是闻声知情的一个具体例子。《韩诗》接着又引传说:“闻其末而达其本,圣也。”也就是说,圣是从耳闻的具体事物而通晓其根本。


编辑推荐

《先秦璺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不仅对于先秦儒家圣人构建秩序思想的探讨具有理论意义,同时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文明形态的构建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