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

[美]张春树,[美]骆雪伦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美]张春树,[美]骆雪伦  

页数:

330  

译者:

王湘云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们这本书是1992年出版的,到了1998年因初版已售尽,出版社便又重印纸本,以供应用并广流传。原书是用英文写的,由密西根大学出版社刊印,共五百多页,是一本相对来说既重又贵的书。到了2005年,北京清华大学李伯重博士来密大任客座教授,乃建议将此书译成中文,并托加州理工学院王湘云博士负担泽事,又得上海古籍出版社慨允将译本尽快印出。湘云长于译事,快于译文,陆续将全书于2006年秋译竣,但当时我们各忙于他事(雪伦正在写她的明代的帝国与社会的专书,春树忙于校正《中华帝国的兴起》的新刊两册本),所以一时不能抽空细为校正译文。至2007年春,我们乃开始将译文校改加添。数月以来,专于此事,终于完成任务,全此工程。不过现在这个本子,已不全是一本译书,而可以说是一本旧文新书。何以如此,原因很多。原书是外文写成,立意构文皆与以中文写书者大不相同。一个真有学问的学者读一部从“真”的译书,总是会格格不入的。如果以“典”“雅”为的,则又失“真”,也是不成。其次,我们的原书所涉及的学科太多太广,有文、史、哲等科,也有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宗教各门学问,还涉及自然科学与医学(细节可见本书“导言”)。因此,专用术语与各类各种名词也特别繁多,所以选择适当之译文与译名甚为费时。

内容概要

本书材料方面,则仅是稍有增改,并无大变动,因为这本书的总体结构,所用分析概念与方法,广引明清当代通俗史料等等各端,都是当时的“新史学”研究开路先进的,所以这些年来未见这方面的重要著作问世。就从这本书之总结论来说,近年也未见有新义之著作发表。当然,在本书所论及的某些个别科目与问题来说,如明末之物质文化、明清时代之文士与思想家、个别科学家、明清之际的政治与动乱等等,中外文中都有些新作,但与本书无直接关涉。其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像我们这种研究,必须先要贯通人文与社会科学之各主要科目才能人手,但这种多元吃力的工夫似已无人愿意坐熬了。  这本书原著之完成得益于多国多地之图书馆特藏珍本善本,各方各门学者之指教与批评,许多大学与研究机构之多种奖助金。

作者简介

张春树,生于山东梨园张庄。幼读旧式私塾长大,后入台湾大学历史系、考古人类学系,毕业后人“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工作。20世纪50年代去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学位完成后执教于密西根大学历史系至今。其问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任历史系主任。治学专长于政治史、军事史、社会经济史、文学与思想史、边疆史、民族史、法律史、考古与人类学、科技史。主要学术专著有Nation,State,and Imperialism in Early China,ca.160017.C—A.D.8(2007);Frontier,Immigration.and Empire in Han China.130B.C—A.D.157(2007、t Rede—fining History(与骆雪伦合著,1998);South China in theTwelfth Century(1981);War and Peace with the Hsiungnu in Early Han China(1980);The Han Colonis and Their Settlements on the Chu—yen Frontier(1966),《汉代边疆史论集》(1975);《国电、国学与国家——浅释民初清华国学研究院四位史家之思想与史学》(2006)等十余部。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言导言绪论 李渔其人及其世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一、历史形象与文学评价 二、社会价值与文学批评 三、道德、人品、文学 四、李渔其人、其事与其社会第一章 政治社会的变革以及个人的反应:过渡时代中李渔的生平事迹 一、攀登成功的阶梯与挫折:明朝时代的李渔 二、破灭与醒悟:明清朝代兴替与个人世界 三、清朝统治下的秀才遗民与职业作家:明朝士人 四、李渔在南京:集学者、作者、出版商、企业家于一身 五、“落叶归根”:新朝、异族、故人与旧地第二章 明清时期的危机与蜕变:朝代兴替与经济革命中的新社会与新思潮 一、士人与政权:“士民”阶层与朝代的更替 二、兰溪和金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特征及地区的文化一思想传统 三、晚明社会文化的转变:作家及其社会环境 四、自由创新及个人主义:李渔的文学思想的主脉第三章 戏台与阁台之间:李渔剧作中所反映的国家和社会 一、朝代转换,历史戏与爱国主义 二、深思王朝的衰落和灭亡 三、社会风俗与经济境况 四、戏剧作家与忠节问题的探讨第四章 小道与大道之间:李渔小说中所反映的个人和社会 一、李渔的小说:真实性与内容 二、《无声戏》的世界:社会形象与个人精神 三、《十二楼》:爱情、人性与社会 四、新社会、新经济与新文学:白话小说的价值与功能第五章 明清过渡时期知识分子的危机和思想革命:从历史角度看李渔的世界 一、崩溃中的帝国 二、晚明社会的都市化、男风及民间宗教 三、李渔思想中的理性批判和实证观念 四、晚明时期新的思想发展和“科技革命” 五、李渔及其时代结语 李渔的世界的现代性:政治变迁与社会文化蜕变之中的个人 一、个人与朝代转换 二、思想秩序与政治秩序 三、“现代性”时代的挑战 征引书目中文日文书目西文征引书目

章节摘录

董含说李渔有伤风化,这样一个形象一定在与董含同时并与他持有同样伦理观的文人当中有着广泛的认同,因为据《李渔传》所载,李渔当时是闻名于世的。还有一些说法也与董含大同小异,可以证明这一形象。[1]其实,董含批评李渔的诗文集《笠翁一家言》“坏人伦、伤风化”不但没有根据,反而说明董含自己从未认真读过《一家言》。显然,董含对李渔的诋毁是源于儒家道学的主流文化与实用开放的新兴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董含出身权贵之家,熟读五经四书,1661年举进士,自认是正统儒家文化的传道者,是已确立的儒家价值观的卫道士。在董含看来,儒家学者必须遵循基本的儒家伦理和功名事业,包括(1)以农为本,经商则有损个人道德;(2)文以载道,文体当取说教式,内容一定要讲求道德;(3)个人行为必须符合儒家规范,诸如忠、义、勤、俭、忍,以及自我节制,不求奢华享乐。所以,当李渔公开表示经商发财,组织家庭戏班创收利润,撰写煽情的通俗小说来赚钱,纵容物质奢侈和感官享乐,随心所欲谈论性爱及其两性关系的开放,这些都触犯了董含所主张的基本的儒家思想意识。他自然要对李渔表示蔑视,甚至盲目指责李渔,也就是说,当任何人的价值观只要是倾向于个人化的新兴文化时,那么董含这类人都会提出批评;而这种新兴文化产生于城市中,其特点是在事业追求和生活价值上都主张个人主义、思想开放以及物质上的实用主义。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此书曾荣获美国第一权威之书评杂志《精选》(choice)所评的“当年杰出学术著作奖”(Outstanding Academic Title of the Year)。其评语为:“该书从宏观视角给人以启迪,不但以严谨负责的学者态度阐明中国的艺术、文学与文化,而且还能做到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尤其令西方读者感兴趣的则是那些有关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处境的章节及段落……这部丰富而有趣味的著作描绘出一幅很有光彩又独到精致的李渔肖像,历史学家张春树与骆雪伦对明末清初这一时期价值观的转变进行了透彻的阐述。这不仅是一部传记,而且是对于一个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的相当杰出的考察。”李渔是一位奇才:他一生专长于戏剧创作与表演、古今体诗文与评论、医学、园艺学及机械工程,同时又为史学家、法学家、出版家、书商等等。所以要全面研究李渔这个奇人的一生非具百科全书之学识是不能竟工的。但是今日张春树与骆雪伦之专著却是这样包罗百科的万全之书!——《亚洲史学》(Journal of Asian History)一个极佳的开场乐章,从而进入囊括从货币流通、妇女教育、出版历史,直到男同性恋、建筑设计及望远镜的制造和传播这众多的文献与史学的细节。——《亚洲研究杂志》(Journal of Asian Studies)张、骆二氏这部“大书”真是一本研究17世纪中国之百科知识之宝库。……只就研究17世纪中国之戏剧与小说来说,它是一部必备必读之书。——《中国文学评论》((Chinese Literature;Essays,Articles,Reviews)


编辑推荐

《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以李渔为线索讲述了明末清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研究李渔的人不妨一看。


至少看起来不假。围绕着李渔,引出了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不会觉得枯燥。


以李漁為線索對明清社會變革時期的剖析十分詳細,語言平實易懂,資料的引用也十分豐富,尤其是最後附錄的引用書籍值得明清史研習者作為參考書目,且所議之事于今日之中國社會頗有啓發作用。


参考资料丰富,喜欢其中的细节,一些史料在国内少找到,作者很有学术水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