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佛学研究十八篇

梁启超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07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梁启超  

页数:

374  

Tag标签:

无  

前言

清末民初,在社会改革思潮的冲击下,积弱已久的中国佛教出现了全面复兴的景象。杨文会作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创始者,先后创办了金陵刻经处和祗洹精合,前者广搜佛经,刻印流通,后者办学授课,培育佛教人才,一代佛教义学之风由此而得以开启。自此以后,佛教团体和组织,如中华佛教总会、上海佛教居士林(后改名为“世界佛教居士林”)、中国佛教会等相继诞生;佛学院和佛学研究会,如华严大学、观宗学社、支那内学院、武昌佛学会、闽南佛学院、三时学会、汉藏教理院等陆续成立;佛教出版机构,如上海佛学书局、北京刻经处、天津刻经处、重庆刻经处等纷纷涌现;佛教刊物,如《佛学丛报》、《佛教月报》、《佛学半月刊》、《海潮音》、《内学》等不断问世;《大藏经》、佛教辞典、佛教经律论,以及佛教注疏、论著、史传,如《频伽精合校刊大藏经》(铅印本)、《续藏经》(影印本)、《佛学大辞典》、《法相辞典》等源源刊行;佛教各宗,如华严、天台、法相、净土、律、禅、密宗均受到弘扬;中外佛教,如中国与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国的佛教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语种,如日文、梵文、巴利文、藏文佛典的汉译工作积极开展。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佛学研究十八篇》的校点本。校点工作由我和宋道发(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共同完成。其中,第二篇《佛教之初输入》至第十篇《佛典之翻译》九篇,由宋道发校勘;其余皆由我校勘,并负责全书的统稿。校点所用的底本是中华书局1936年版《饮冰室专集》本,校本为《佛学研究十八篇》中提到的各种著作,亦即资料来源,如《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出三藏记集》、《历代三宝纪》、《开元释教录》、《魏书-释老志》等。 《佛学研究十八篇》涉及的史料众多,由于时间关系,难以一一查遍、校正,不到之处,祈请读者批评指正。不过相信即便是目前的这个整理本,对读者来说也是有助益的。这也是我要在前言文字中对校点的情况作出说明的原因之一。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1929年病逝。

书籍目录

前言 陈士强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 附录 佛教大事表佛教之初输入 附录一 汉明求法说辨伪 附录二 《四十二章经》辨伪 附录三 《牟子理惑论》辨伪印度佛教概观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 附录 说无我佛教与西域又佛教与西域中国印度之交通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翻译文学与佛典佛典之翻译 附录 佛教典籍谱录考读《异部宗轮论述记》说《四阿含》说《六足》.《发智》说《大毗婆沙》读《修行道地经》《那先比丘经》书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见于《高僧传》中之支那著述附录一 《大乘起信论考证》序附录二 佛教心理学浅测附录三 支那内学院精校本《玄奘传》书后——关于玄奘年谱之研究附录四《大宝积经·迦叶品》梵藏汉文六种合刻序

章节摘录

插图:(二)民间迷信对象之蜕变。吠陀纯属多神教,祭典极繁重,到那时人民渐厌倦那严格的仪式,往往在诸神之中择一神为信仰中心。那时最时髦的神有三个:一、梵天;二、毗纽孥天;三、湿婆天。信仰对象,渐有由多神趋于一神之势。(三)《奥义书》之哲学的研究。《奥义书》虽为四吠陀之一,但其中关于哲学理论方面的话极多。所谓“梵即我,我即梵”之最高理想,以视前三吠陀,实际上已夺胎换骨。与佛教先后并起之数论Samkhya、瑜伽Yoga两派哲学,虽仍宗吠陀,精神实已大生变化。吠陀派本身形势即已如此,此外不满于吠陀教义的人,当然是益趋极端了。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当佛生前一二百年间,印度始终以恒河上游俱虑地方为文化中心。俱虑文化,纯然为婆罗门所造成。到佛生时,东部南部新创立四个王国,就中摩竭陀、拘萨罗两国尤强(后二百年统一全印的阿育王即摩竭陀王)。这两国都是最奖励自由思想的国家,无论何派学者都加保护敬礼。所以“反吠陀派运动”都以这两国京城——合卫及王合城为大本营。自此印度文化中心也随政治中心而转移到东南了。自“反吠陀运动”发生以来,印度思想界极灿烂而亦极混杂。佛教即此参加此运动中之一派,而最能应时势以指导民众者也。


编辑推荐

《佛学研究十八篇》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佛学研究十八篇 PDF格式下载



名家之作,有兴趣可研究。


梁启超的研究文章 可以读一读


刚拿到书,这个世纪文库系列不错,我是作为上海古籍的“蓬莱阁”丛书的补充而买的,纸质、排版都不错,值得推荐!
看了陈士强写的《前言》,对本书有个大致的了解,梁氏在1920-1925年的六年间集中研究佛学,本书是他的十八篇文章的结集,他本是要写中国佛教史的,后来搁置没有完成,故“《佛学研究十八篇》形式是论文集,其实质是《中国佛教史》的未定稿及其衍生品”。留下来慢慢读!


有些观点很独到精辟,但有些却不敢苟同,怀疑没经过太多时间来推理论证


佛法无边!


不愧是大师的作品 不过看懂此书需一定功底


该买


佛学博大精深,八万四千法门。梁启超的这本书,建立了佛学的梗概。研究佛学不可多得的好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