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水集
2010-2
上海古籍
王纲怀
271
无
铜镜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历史文物,其起源早,传流长,分布尤为广袤,而且对周边国家、地区有深远影响,兼有艺术价值与学术意义。铜镜见于著录,始于北宋晚期的《宣和博古图录》一书,但当时仅作为铜器的一个品类,和钟鼎彝器等并列,这种情形延续下来,直到近代。清朝学者虽有专书,如梁诗正的《西清古鉴》,钱坫的《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梁廷的《藤花亭镜谱》,以及后来罗振玉的《古镜图录》,梁上椿的《岩窟藏镜》等,从学科来说,一般仍认为从属于铜器研究。一些对此有贡献的外国学者,如日本的富冈谦藏、梅原末治,瑞典的高本汉等,也视之为铜器研究的组成部分。 建国以后,随着考古事业与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铜镜大量发现,这方面的研究才得到蓬勃发展,确可比喻为“小邦蔚为大国”。试看《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00-1949)》,铜镜只是处在“美术考古”项中,条数甚少,到了《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49-1966)》,便已列为“考古学专论”的子目。特别是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铜镜研究长足迈进,出现了许多有份量的图录和论著,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学者队伍。 上海王纲怀先生是近年铜镜研究领域中成果非常卓著的一位。他是我们清华大学的校友,1964年毕业于土木建筑系,在工程设计、环境保护等方面殊多建树,而于退休后对铜镜情有独钟,自2003年起发表了一系列论作,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注意和好评。王纲怀先生是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的理事,我有机会与之切磋,对其学识风度得以认识。现在他将近著论文汇集成编,题为《止水集——王纲怀铜镜研究论集》出版,让我写几句话,自然不容推辞。 我认为,王纲怀先生这部论文集的内涵丰富,涉及铜镜研究的多角度、多方面,如果结合作者已经问世的几种铜镜专著同读,更足以概见他在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对其学术工作的特殊取向更能有所了解。
这部论文集的内容,大致可分作汉镜、唐镜、唐后镜及和镜四个部分,王纲怀先生于此四个方面各有独到的贡献。 汉镜是中国铜镜发展的高峰,历来受学者重视,而王纲怀先生尤重其铭文。他在2004年出版的《三槐堂藏镜》前言中说:“文字乃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演变史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史的重要篇章。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秦汉之际,铜镜上就出现了铭文。由标准的小篆起,依次是西汉的缪篆、简隶,新莽复古行悬针篆,东汉中晚期的标准隶书,桓灵之际开始流行楷书、行书、草书,魏晋南北朝则盛行各种书体。”从收入论文集的有关文章可知,王纲怀先生研索汉镜铭文着重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如从镜铭论儒家思想及酒文化等,都能发前人所未发。 唐镜是铜镜发展的又一高峰,王纲怀先生别辟蹊径,与孙克让先生合撰《唐代铜镜与唐诗》一书,充分发挥他对“铜镜文化”的理念。他说:“唐诗是唐代非物质文化的一个瑰宝,而唐镜亦是唐代物质文化的一个奇珍,唐诗与唐镜堪称唐代文化的双璧。笔者既热爱唐诗又喜欢唐镜,将唐诗和唐镜这两种精品文化加以综合比较与研究,力求从‘边缘学科’这样一个互为交叉的新视角,对探索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一次大胆的尝试。”读者由论文集中几篇有关论文,也不难看到他的尝试是成功的。 唐以后镜的研究,带有开拓性质。过去我为程长新先生的《铜镜鉴赏》作序,曾谈及由于战国、汉、唐铜镜多有珍品,吸引了研究者的注意力,以致忽略了后世的大量铜镜,“结果是我们对古镜发展的后一半历史半明半暗,许多疑难说不清楚”。很希望王纲怀先生在论文集所收诸篇基础之上,在这方面再多有新作。 和镜即日本镜。1991年,饶宗颐先生为拙作《比较考古学随笔》撰序,曾讲到“以某种特产在商业活动上来代表文化之交流”,“铜镜之路”和丝绸之路同样重要。中国铜镜传统对外国之传播影响,最显著的是在日本,日本学者因此对中国铜镜、在日本发现的中国铜镜,以及日本铜镜与中国铜镜的关系等学术问题,有非常众多而细致的研究。然而中国学术界,除了王仲殊先生等专家外,对日本铜镜可说罕有涉及,应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欠缺。2008年,王纲怀先生《日本蓬莱纹铜镜研究》一书问世,专门讨论了在日本称为“纯和式”的蓬莱纹镜,“期望通过和镜蓬莱纹这一专题,尝试探讨蓬莱纹和镜与唐诗宋词以及和歌俳句之间的文化关联,以了解并重温中日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这本论文集中关于和镜的文章,也自当作如是观。 中国铜镜著录和研究的历史虽长,真正在系统和规模上形成一个足以分立的学科分支,还是晚近的事,正有着许多工作需要承担,许多问题等待解决。热盼有更多学者,像王纲怀先生这样到这一领域中来,共同推动研究向深入前进。
序西汉铭文镜 一、西汉早期铭文镜 二、西汉早中期草叶铭文镜 三、西汉中晚期圈带铭文镜 四、西汉中晚期重圈铭文镜 五、西汉中晚期其他铭文镜西汉镜农政铭考释——文景之治重视农政为“雄汉”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农政镜铭 二、命名刍议 三、农政略考莽式铭文镜 一、总述 二、尚方铭莽式镜 三、新有铭莽式镜 四、新兴铭莽式镜 五、王氏铭莽式镜 六、其他铭莽式镜 七、结语新莽镜单于举土铭释考——证实西汉末新莽与匈奴之间的一段和平历史新莽镜单于举土铭续考两汉儒家思想铭文镜 一、西汉早中期-忠信以为高铭文镜 二、西汉中晚期-居必忠必信铭文镜 三、西汉末至新莽-贤者戒己仁为右铭文镜 四、新莽-幸逢时年获嘉德铭文镜 五、新莽至东汉早期-岁考五德商羽声铭文镜 六、东汉中期-察言之纪孝为右铭文镜 七、东汉晚期-敬奉贤良铭文镜两汉镜铭中的酒文化汉镜十二地支与唐镜十二生肖 一、概述 二、汉镜十二地支 三、唐镜十二生肖 四、唐镜生肖品种研讨汉唐铜镜寄相思 一、时代背景 二、汉初镜铭 三、唐初镜铭日本正仓院藏镜 一、概述 二、献物帐考 三、镜例 四、古尺考订从中日出土同模唐镜说起——为日本奈良高松塬古坟发掘35周年而作 一、存世概况 二、镜种特征 三、定名刍议蟠龙纹海兽葡萄镜的由来与演变 一、由来 二、剖析 三、演变 四、结语……有柄如镜尺度考
秦末劳役繁重、烽火遍地,百姓离乡背井、妻离子散,导致了陈胜、吴广大起义;紧接着“楚汉之争”;汉朝建立后又面临吕氏篡位、匈奴入侵等内外矛盾。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形势渐趋平稳,国力逐步增强,解决长期威胁中原的匈奴之患,才能成为现实,于是,派出大量军队出征边陲。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会面对离别的境遇,每次战争的准备,前方兵役加上后方劳役,皆有数十万之众。因为战争频繁以及修筑宫殿、皇陵等浩大工程的需要,成千上万个家庭,都出现了“爷娘妻子走相送”的告别情景,无数个壮丁抛妻别子,外出服役(兵役、劳役、差役等)。所以,汉初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相思文化。此外,还有因爱情与友情而离别的相思背景。“修相思”铭蟠螭镜之出土器物仅见《六安出土铜镜》图34,传世器物除表一外,瑞典高本汉《早期中国铜镜》F5、F12皆为此类镜,另在日本梅原末治《汉以前的古镜研究》的书中亦见踪迹。《淮南子·叙》:“以父讳长,故其所著诸长字皆日修。”李学勤《缀古集》第164页载:“‘修相思’即‘长相思’,系避淮南王刘长(前196至前174)的名讳。” 2、缠绕式四螭四凤镜(图1-2) 从纹饰分类看,可认为是属于缠绕式蟠螭镜。从铭文内容看,皆属于相思文化的范畴。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皇帝(刘彻)陈皇后(阿娇)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两者对照,镜铭用词与汉赋内容有同属一个时代的文风。此类镜有一定存世量。中国国家博物馆有4面,直径在10.5 ~11.3 厘米;陈学斌藏1面,直径10.5 厘米,重量112克;张宏林藏1面,直径11.0厘米,重量125克;湖南长沙、上海福泉山、浙江安吉皆有出土器物。
无
本来我买过一本,后来我们导师觉得好,又让我替他也买了一本。
这书里面的文章都很不错,是研究铜镜的必备书。
对于我这个刚开始关注铜镜研究的人来说,本书可以算是入门读物,不同于以往读过的铜镜专著那般罗列资料稍嫌枯燥,本书新颖独到的论点,缜密的论述,广泛齐全的论据和资料,配以纤毫毕现的精美插图,读来津津有味,有醍醐灌顶之感。
昔乎有个别错别字,略有遗憾
不错!适合铜镜爱好者学习的一本书!
很好的资料,值得一读的书。
好书,读不够的感觉,时常伴我左右
非常好,言之有物
王纲怀先生的铜镜研究论集可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