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诞生图研究
2009-12
上海古籍出版社
【日】吉村怜
552
卞立强
无
吉村怜先生今年2月喜迎古稀,3月从早稻田大学退休离职。据说先生从小就身体瘦弱,年轻时论文为数不多,就是由于不断生病的原因。本书是他曾经发表的中国、朝鲜、日本佛教美术史论文的汇集。提起吉村先生,就会想到莲华化生。从莲花中现出佛、菩萨、天人上半身的莲华化生的图像,现在不只是专门的学者,就连佛教美术的爱好者也都知道。这都是由于有着先生的研究的原因。先生在云冈石窟中发现了莲华化生的图像是1959年,距今已整整40年。他以后的学者生活,可以说是以云冈的莲华化生研究为出发点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他论述云冈第18窟本尊是原初的卢舍那像的论文《卢舍那法界人中像研究》,是一篇值得纪念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通过周密的观察而发现了佛出现的过程——即从涡形纹中出现莲华、莲华化生,接着当莲华的茎一消失,就立即变化成坐在莲华上的佛的过程。在发表了关于充溢在云冈石窟中的莲华化生的表现的论文之后,先生的研究很快就由云冈石窟发展到龙门石窟。在龙门,他发现了不可思议的图像、即异形的莲华化生图,命名为“变化生”。这种不可思议的图像,如果没有发生论的理论,是任何人都无法理解的。通过对这种变化生的阐明,而弄清了云冈石窟中由“天莲华一莲华化生一天人”的天人诞生过程和龙门石窟中由“天莲华一变化生一化生一天人”的天人诞生过程的区别。龙门的天人诞生过程,使人联想到就好像长着艳丽的翅膀的蝴蝶由“卵一幼虫一蛹一蝶”的完全变态的过程。因而云冈的天人的形象则没有蛹的时期,而是由幼虫直接变为成虫的,如同蜻蜓、蝉那样的昆虫。
《天人诞生图研究:东亚佛教美术史论文集》为日本早稻田大学著名学者吉村怜教授多年来对于东亚佛教美术相关研究论文之集合。全书共分三部。其第一部分主要关注佛教美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要素——天人诞生图的产生、发展、变化等过程,解决了这一多年来学界论争不断的问题。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了中国南朝的佛教美术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的美术样式的输出,认为后二者受南朝的影响十分巨大,反驳了以往日本学界忽略南朝的观点。第三部分是个别研究,对云岗石窟、昙曜五窟等个别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此外,书中配有数百幅精美图片,对于读者理解佛教美术相关内容有着巨大的作用。书中所收论文有不少在初发表时即产生较大反响,受到学界的普遍好评。
作者:(日本)吉村怜 译者:卞立强吉村怜教授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著名学者,多年来致力于佛教美术研究.其关于莲华化生、中国南朝风格对日本之影响等方面的论述在整个佛教美术界都有相当大的影响。此书汇录了他数十年来的重要论文,分为“天人诞生图研究”、“止利样式起源南朝论”、“个别研究(中国)”、“个别研究(日本)”四部分,并配有大量珍贵图片。
自序——关于本书的构成序原中文版前言第一部 天人诞生图像研究卢舍那法界人中像研究一 序论二 关于人中像的记载三 人中像的形态四 异形的卢舍那佛五 西域发现的人中像六 云冈第十八窟本尊像云冈石窟中莲华化生的表现一 序论二 天莲华中神圣的诞生三 窟顶——净土的天空四 莲华化生像的诸相五 愿生净土的思想云冈石窟中莲华装饰的意义一 序论二 莲华——生命的象征三 莲华座思想四 莲华——光明的象征五 结语龙门北魏窟天人诞生的表现一 序论二 龙门式天人的出现三 装饰龙门世界的天莲华四 如蝴蝶般羽化的天人五 石窟顶棚上的新式天人六 结语巩县石窟的化生图像一 巩县石窟的创建二 巩县石窟的营造顺序三 净土的圣者诞生四 两种系统的天人诞生图五 顶棚装饰——净土的天空六 结语百济武宁王妃木枕上所绘的佛教图像一 武宁王陵的发现二 武宁王的出生秘话三 中国南朝文化对百济的影响四 王妃木枕上所绘天人诞生图五 变化生是南朝的创造六 结语天寿国绣帐和金铜灌顶幡上的天人诞生图像一 序论二 天寿国绣帐是否是净土图三 金铜灌顶幡大幡上所绘的天人诞生图四 关于金铜小幡五 结语论南北朝佛像样式史一 序论二 梁武帝制作的佛像三 南朝样式对北魏龙门的影响四 南齐帝陵砖画上的天人像五 中国佛像样式的南北问题六 结语敦煌石窟中天人像的系谱一 序论二 敦煌的西方系统图像三 敦煌的初期汉化与正式汉化四 敦煌南朝系统天人像的流行五 敦煌南朝系统天人像的消失六 结语南朝天人图像向北朝及周围各国的传播一 序论二 南朝天人诞生图的产生三 南朝式天人向北魏的传播四 南朝式天人传播到北朝全境五 南朝文化向朝鲜三国的传播六 南朝佛教文化向日本的传播第二部 止利样式起源南朝论论止利样式起源南朝——止利式佛像的源流一 序论二 北魏式传播日本说的矛盾三 南朝式佛像对日本的影响四 南朝文化圈的扩大五 鞍作止利的家系六 结语法隆寺献纳宝物王延孙造光背考一 序论二 认为高句丽制造说三 铭文的形式四 王延孙的出身五 飞天光的样式六 结语论龙门样式起源南朝——答町田甲一的批评一 序论二 云冈样式的定义三 绅带式佛衣的起源四 龙门样式的定义五 从北魏风格到南朝风格六 结语——南朝佛像对北朝的影响成都万佛寺址出土佛像与建康佛教——关于梁中大通元年铭印度式佛像一 序论二 梁中大通元年铭释迦造像记的研讨三 建康佛教和成都佛教的差距四 梁朝益州刺史的奉佛事业五 建康与成都之间的漕运六 结语日本早期佛教像中梁、百济样式的影响一 序论二 南朝佛教向百济的传播三 佛教传来时的外国像四 飞鸟寺的根本本尊像五 南朝文化圈的扩大六 结语……第三部 个别研究(中国)第四部 个别研究(日本)日文版后记译后记
插图:这无疑地是驾在云上的神仙似的天人。在其周围可以辨认出有许多既非天莲华也不是云朵的某种奇异的飞行体。它们有的像长着尾和鳍的鱼,有的像长着许多腹脚的多足类动物,令人联想到一种蠕动的生物的形象。图69是魏字洞天棚上的天空世界。可以辨认出这个天人的手中已经产生了莲华的蓓蕾,绽开的五瓣华在前面飞舞,上面有一个奇妙的飞行体与天人并列着飞行。这种飞行体在云冈是根本看不到的,是龙门独特的新设想。在龙门,几乎可以说凡是有神仙似的天人的地方必定有云朵,而且必定有这种飞行体在飞行。这种真相不明的飞行体以各种各样的姿态装饰着龙门世界,其情景十分壮观。水野清一、长广敏雄把它看作是一种蔓草纹饰。他们在《龙门石窟研究》中称它是“流丽的蔓草纹饰”,说:“在其空白处飞行的蔓草的中心,有一物如环如袋,其实体为何物不明。”⑦并谈到与响堂山石窟等所见的宝珠形装饰的形态相似。龙门装饰中到处可以看到的这种奇妙的飞行体,过去基本上未受到注意而被忽视的原因,是由于把它看作是一般的纹饰,没有深究其含义。我和他们两位的看法不同之处是,我推测天人的存在既然和天莲华、云彩等有着紧密的关系,那么这种飞行体也就是组成天空世界的一员,它的存在也必然相互形成紧密的关系。忽视与其他装饰的关连性,仅抽出是特定的装饰这一点来谈论,那就只能把它看作是单纯的纹饰。但是,如果探索其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必然性,就会重新认识到潜藏在这种装饰物中的思想意义。在佛教艺术可能具有真实意义的时代,即使是一个纹饰,也一定是在某种佛教信仰的理念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加以描绘。
坦率地说,我承担这部书的翻译是很吃力的。尽管我懂点日语,也翻译过几十部书,但佛教美术并非我的专业,平时接触得少,知之不多,翻译起来当然很费劲。不过我还是勇敢地承担起来,前后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坚持译到最后一页。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勇气、干劲和耐心呢?现在回想起来,这首先是作者做学问的态度使我深受感动。作者从在早稻田大学读研究生起,中间经历了当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一直到以古稀之年从早大退休,几十年如一日,不为名不为利,一心扑在被视为“冷门”的佛教美术的研究上。这部论文集可以说是他几十年孜孜不倦、苦心钻研的心血结晶。像这样一位毕生献身于一门学问的学者的精神和态度,难道不令人感动、钦佩吗?我先是通读了一遍这部著作,以后在逐字、逐句、逐篇斟酌、推敲、翻译的过程中,愈来愈深刻地感受到这是一部论据充分、论证周密、富有创见的高水平学术论著。作者在云冈、龙门石窟中发现了天人、菩萨、佛乃至佛教世界中一切有情、无情诞生的过程,发现了化生和变化生,论述了西方式天人与中国式天人的差异以及佛教美术从理念、内容到表现形式逐渐中国化的过程。本书的另一个创见是:在中国佛教鼎盛的南北朝时代,尽管北方遗留下云冈、龙门等许多石窟的实物,但作者敢于向日本学术界传统的北朝中心论挑战,并根据大量的史料,提出继承和发展了汉文化的南朝中心说,坚持认为中国南方的佛教美术作为汉文化的一部分,不仅逐渐浸透、影响、改变了北方的佛教美术,而且扩大到朝鲜和日本。正如大桥先生在序文中所说的那样,对于日本学术界来说,这些观点是一种“革命”、“冲击”,体现了早稻田大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一种传统的叛逆精神。
《天人诞生图研究:东亚佛教美术史论文集》:域外汉学名著译丛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