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比较文学研究

吴光 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吴光 编  

页数:

295  

前言

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陌生的名词走进了中国的大学校园,在那批如饥似渴汲取文化知识的大龄学生中广为流传:比较文学!“什么是比较文学?”带着惊奇,带着惊喜,带着好奇,带着渴望,这群饱经沧桑、一身土气、又不失前卫的大学生开始几近疯狂地寻觅着那寥寥无几、哪怕只是蛛丝马迹的相关信息,试图从这个陌生的称谓中寻找出一条属于未来的知识之路。事后数年,他们方才得知比较文学是一门有着百年历史的学科,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有过短暂的辉煌,到70年代末,在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前夜复兴。那一代的大学生就这样在一知半解中开始认识比较文学,有的还永不回头地走上了比较文学之路。一般认为,比较文学的第一缕霞光是在西方破晓的。1816年的法国,两位中学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第一次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一名称。他们在编写一部给小学生看的文学读本时取名为《比较文学教程》。1829年的法国,一位名叫维尔曼的学者第一次在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为比较文学进入大学课堂开辟了道路。1877年的匈牙利,一位名叫梅茨尔的人创办了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比较文学杂志》,用多种语言向读者介绍了欧洲及欧洲以外国家的文学。1886年的新西兰,在奥克兰大学任教的英国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出版了第一本比较文学理论著作《比较文学》,“标志了比较文学的时代已正式开始”(1)。1895年的法国,一位名叫戴克斯特的学者完成了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他也是第一位比较文学讲座教授。1897年的法国,一位叫贝茨的学者编辑出版了第一部比较文学工具书《比较文学书目》。在这里,我们用了这么多的“第一”,就是为了证明比较文学“名称”的提出、比较文学“讲座”的开设、比较文学“刊物”的创办、比较文学“著作”的出版、比较文学“学位论文”的完成、比较文学“工具书”的编撰、比较文学“教授”的职称等,都是在西方首次出现的。大学是比较文学的摇篮,欧洲是比较文学的故乡。从星星之火到星火燎原,在比较文学的旅途上,贡献最大、影响最深远、成果最丰厚、理论体系最完整的是法国。这块曾孕育了众多世界一流作家和艺术家的神奇土地,也孕育了比较文学。1896年,比较文学结束了在高校作为“讲座”的历史,成为里昂大学的一门正式课程。在创立者戴克斯特的带领与推动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法国的大学宣告诞生。当时光的脚步跨进20世纪的时候,比较文学作为正式课程几乎在法国所有的文科院校里开花结果,比较文学的研究机构和研究刊物也先后在很多大学成立和创办,比较文学一时间成为很多大学生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的热门选题。

内容概要

  比较文学是一门跨学科、跨文化的学科,发端于十九世纪的法国,至二十世纪在西方学术界影响很大。可以说,不了解比较文学理论,就无法把握现当代西方哲学思想史。上世纪末起,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显学,甚至可以说是世界比较文学的重镇。本集所收录的由该学科代表人物乐黛云等撰写的一组比较文学论文,多角度地反映了比较文学在我国的产生、发展及未来的走向;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该学科的特点、文化功能和价值。

作者简介

吴光,现任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兼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杭州师范学院双聘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暨学术委员等职。著有《黄宗羲著作汇考》、《儒道论述》等多部学术专著,并主持了《黄宗羲全集》、《刘宗周全集》等多卷本古籍的整理编校。

书籍目录

比较文学的今与昔(代序)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全球化”时代与比较文学新时期30年比较文学的贡献与走势论普希金的世界性论比较诗学及其他者视域的异质文化与非我因素文明诗学视域中的典籍翻译通过孔子的道德观重新评价希腊悲剧中西古代美育之比较中西散文的内容和民族特色中外文学关系的史料学研究及其学科价值传统舞台形象的现代阐释——评析红娘的文化符号意义不约而同:《雕鹗堡》、《长明灯》、《红花》比较生命超越主题学研究概述建国后30年巴尔扎克研究影响与接受——福克纳与余华创作转向间的关系简论《上帝知道》与《圣经》的互文性解读接受、误读、变异——影响研究的延伸和拓展

章节摘录

在研究领域建设等方面,如民族文学比较研究、译介学、东方文学、海外华人文学、人类学、比较诗学等开拓创新,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在比较文学复兴的起始阶段,季羡林即倡导把民族文学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进行独立研究,他指出:“西方一些比较文学家说什么比较文学只能在国与国之间才能进行,这种说法对欧洲也许不无意义,但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家来说,它无疑只是一种教条,我们绝对不能使用。我们不但要把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学纳入比较文学的轨道,而且我们还要在我国各民族之间进行比较文学的活动,这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在这方面,陈守成、庹修宏等率先将外国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进行系统比较,并主张编写一本适合民族院校使用的比较文学教材,先后出版了《外国文学发展简史》、《中国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成立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会”。随后,在刘献彪、刘介民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中,也把“中国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列为专章介绍。在中外文学关系史尤其是东方文学研究方面:有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乐黛云主编的比较文学丛书《中日古代文学交流史稿》(严绍鋈著)、《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王晓平著)、《中印文学关系源流》(郁龙余编)到90年代乐黛云、钱林森主编的“中国文学在国外”丛书、戈宝权的《中外文学因缘》,再到新世纪初期钱林森主编的大型比较文学丛书《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10卷集)、乐黛云主编的“国别文化关系”丛书等相继出版,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


编辑推荐

《比较文学研究(8)》是中华文化研究集刊之一。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比较文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