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吐鲁番学研究

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 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 编  

页数:

92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2008年第三届吐鲁番学暨欧亚游牧民族起源与迁徙国际学术讨论会,汇聚俄美英德法日匈波乌哈等十多个国家最高水平的200多名专家。本书精选近90篇论文分2册出版,从史前到近代的历史跨度和从考古,历史、语言、宗教、美术等多元角度,体现了国际学术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方向。其中吐鲁番文献文物,欧亚古代民族起源和迁徙的国外遗址、文物、史料,匈奴、突厥、粟特等民族历史和文物,以及考古、研究的新方法、新成果尤其受到关注。本书收录300多幅照片图表,是极其珍贵的视觉资料。

书籍目录

贺电贺词考古卷历史、宗教、语言卷

章节摘录

  墓地所处的火焰山一带,沙质的土层,干燥少雨的气候,以及封闭的墓室空间,使难以保存的木质、毛皮质器物都悉数保存下来。墓葬中出土了许多木器、骨器、皮革制品和毛织物,还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玛瑙珠、玻璃珠等。木器的器类有碗、杯、盘、钵、豆、桶、刀鞘、簪、锥、扣、橛、纺轮、弓箭、镰刀柄、拐杖、冠饰、假肢等。皮质品主要有皮靴、皮扣、扳指、护套、刀鞘、弓袋箭囊、绘有图案的羊皮画等。陶器多为素面,有些外施红色陶衣,打磨光洁,器物造型规整。主要有杯、碗、钵、壶、盆、双耳罐等。金属器物有铁刀、铁带钩、铜刀、铜耳环、金耳环、动物纹金饰件等。在墓道或墓口填充物中,还出土了为数较多的小麦、黍、黑果枸杞、芦苇、香蒲、骆驼刺、稗子、虎尾草等植物。  木质冠饰奇特而且多样,其中一件通体用薄木板加工粘合而成,呈四方长筒状,中空。底口近方形——因为四个面中只有一个面是平直的,其他三个面都略弧,向外先鼓出以后又逐渐细收成尖状体,中间略粗,与直面相对的那个斜面上方安装一个三角形“尾鳍”或“翼”——像船之尾舵状的薄木片。下端有双小孔,插入木销钉,固定一枚安装在筒中的木条。木条为一细长方体,上面有条形孔,并缠绕头发,以便将木冠饰固定在头顶上。这样的木冠饰为成年男性专用。用于成年女性头上的冠饰有两种,一种是与上述男性相同形状的装饰性器物,用整块生牛皮缝制,整体要小一号,比木质冠饰要轻巧得多,销钉、尾鳍具全。这种皮冠饰的后面安装两根起支撑固定作用的柽柳棍,从底部一直延伸到顶端。牛皮筒从后面缝合,至二分之一处收小分开,连尾鳍一起包紧粘牢在两根柽柳棍上。出土时置于头顶部,里面尚有头发和黑色毛线编织的发网残片。还有另一种冠饰,下部呈圆筒形,用薄木板弯曲粘贴而成。顶盖与圆筒组装在一起,口微敞,口沿上有两段突起,薄沿,像一个倒扣的木桶。顶盖中部有两个半圆形或长方形孔,便于发辫从双孔内穿出后打结,好将木桶一样的冠帽稳定在头顶之上。桶顶两侧分别安装一根微曲的圆木棍(冠翅),并向两侧叉开一定角度。木冠冕成型后,通体外包羊皮,并染成黑色,类似于长着动物双角的木冠饰才算做成。上述类似的冠饰都有多件,它们的基本形态和用途、用法也相同。  成套的弓、箭和弓套箭囊(古称韬菔、帐,俗称弓箭袋)是胜金店墓地考古发现中的又一个亮点。弓套箭囊出土时用自带的皮带悬系在墓室口木盖板上。弓套箭囊十分豪华,用皮条缝缀在一起,皮带头上系牛角制成的精致角扣,可与宽皮带联结,因此可背在肩上或系在腰间。弓套用羚羊皮缝制,呈梯形,上宽下窄。箭囊实际上是两个圆筒,也用羚羊皮缝制,一长一短,长者带盖,短者敞口。想必平时不用时,箭保存在带盖的筒内,将要用时把箭放入无盖的短筒中,箭尾向上露出一截,用时方便。弓为反曲的复合弓。这种弓不仅个体大、强劲,而且加工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吐鲁番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收入很多大家的论文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