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刘师培 上海古籍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上海古籍  

作者:

刘师培  

页数:

1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论述汉魏六朝文学变迁特点与诸家文章优劣得失,褒扬藻韵,推重美文,严辨“文”、“笔”二体之别,为声偶之文争正统。作者认为,“非偶词俪语,弗足言文”,那些据事直书、弗尚藻彩的散体之作,不能称“文”,而只能称作“笔”。

作者简介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盦,汉族,江苏仪征人。1902年中举,l903年在上海结识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并改名光汉,参与反清宣传。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兼职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l919年ll月20曰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钱玄同等搜集整理,计74种,称《刘申叔先生遗书》。

书籍目录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导读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第一课 概论
第二课 文学辨体
第三课 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
第三课 附录
第四课 魏晋文学之变迁
甲傅嘏及王何诸人
乙嵇阮之文
丙潘陆及两晋诸贤之文
丁总论
第五课 宋齐梁陈文学概略
甲宋代文学
乙齐梁文学
丙陈代文学
丁总论
(甲)声律说之发明
(乙)文笔之区别
附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
弁言
一 绪论
二 各家总论
三 学文四忌
四 论谋篇之术
五 论文章之转折与贯串
六 论文章之音节
七 论文章有生死之别
八 《史》、《汉》之句读
九 蔡邕精雅与陆机清新
十 论各家文章与经子之关系
十一 论文章有主观客观之别
十二 神似与形似
十三 文质与显晦
十四 文章变化与文体迁讹
十五 汉魏六朝之写实文学
十六 论研究文学不可为地理及时代之见所囿
十七 论各家文章之得失应以当时人之批评为准
十八 洁与整
十九 论记事文之夹叙夹议及传赞碑铭之
……
附录
刘君申叔事略
甲辰年自述诗

章节摘录

版权页:在纯文学观念发达之前,汉语中存在着易于构成韵偶的因素,但毕竟有点“六经注我”的武断意味。但当他致力于考察东汉以降质文递嬗的文学动向时,则显示出弘通允当的史识。如他以清峻、通悦、骋词、华靡四端概括建安文学“革易前型”的特点,在具体阐述过程中,亦能注意当时人对“文而无实”之弊的反省,称许桓范《世要论》数则“于当时文弊,全论至说”(第三课)。再如为了全面勾勒魏晋文学的“变迁之迹”,除了证以当时诗文各体,还从注经、史传等所谓非纯文学文本中看出文风变化的消息,这对文学史的研究而言就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他所言:“王、何注经,其文体亦与汉人迥异。如《易·乾卦》三爻,王注云:处下体之极,居上体之下,在不中之位,履重刚之险。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也;下不在田,未可以宁其居也。纯修下道,则居上之德废;纯修上道,则处下之礼旷在。故终日乾乾,至于夕惕,犹若厉也。……又何晏《论语集解·为政篇》‘百世可知’注云:‘物类相召,世数相生,其变有常,故可预知。……举斯数则,足审大凡。厥后郭象注《庄子》、张湛注《列子》、李轨注《法言》、范宁注《觳梁》,其文体并出于此,而汉人笺注文体无复存矣。”魏晋时期的经典解释学在思想史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对王弼、何晏注经的变古意味,向来较多留意其思想或哲学方面的地位,而像刘师培这样揭示其文体方面由单趋复的特色,眼光就相当独到。又如他一方面严辨文笔之别,从梁至唐“诗、笔”对举的用例,断言“诗有藻韵,其类亦可称文;笔无藻韵,唐人散体概属此类。


编辑推荐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编辑推荐:刘师培在处理白汉末至宋、齐、梁、陈这一段文学的变迁史时,能够相当明晰地反映这个时期文学的风貌和异彩。这不得不首先归因于其褒扬藻韵、推重美文的文学观。其次,作为一位成熟的文学史家,他还相当清醒地意识到,应当尊重历史变迁的本来的态势。其三,在文学史编纂手法上,他汲取了古代文章志的长处,不仅表现为甚见功力与识断的“摘录”法,使相关资料各聚门类,线索历然,而且在案语提示中也强化了考镜源流、厘清部派的意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PDF格式下载



老师推荐买的,说是中古文学史最经典的本子……不过没有较为深厚的古文涵养和文学修养,是挺难读懂的。准备买来慢慢啃


对中古文学有兴趣的必看这本书


可能是阅读的障碍,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是很大。看这个,不如看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萧统的《文选》。因为文中很大部分是这里的引文。遗憾啊,有点浪费钱。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