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昆曲装扮艺术

刘月美 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

刘月美  

页数:

454  

字数:

491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为纪念上海市戏曲学校建校55周年和上海昆剧团建团30周年,戏曲舞美学者刘月美同志撰写了《中国昆曲装扮艺术》一书。提到昆曲,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它的文学性、舞蹈性、歌唱性、表演性,就会想起魏良辅创造的“水磨腔”、梁伯龙的《浣纱记》,眼前会浮现出昆曲大师俞振飞的书生形象和他那动听的优美唱腔,但却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昆曲演员在舞台上的装扮和穿戴。昆曲的折子戏有几千折,常演的也有几百出。而每一出戏里的各种人物就有各种不同的打扮和穿着,俗话说:“人要衣装,马要鞍辔”,因此,昆曲戏中的装扮艺术就极为丰富多彩,许多著名艺术家除了精彩的表演、演唱艺术外,还有就是那让人眼前一亮、久久不能忘怀的衣着打扮。梅兰芳的雍容华贵,马连良的“二白”,俞振飞的潇洒俊俏,都和他们在舞台上光彩夺目的“打扮”分不开。可以这么说,每一位著名的艺术家都有着一套与众不同、绚丽多采的“装扮艺术”,可见戏曲的装扮,在整个戏曲演出中是何等的重要。我记得小时候学戏,老师除了拍曲教身段外还会给学生——点明这个角色应该穿什么服装、戴什么盔帽、穿什么鞋子等,特别讲究的老师还会叮嘱学生什么颜色、什么花样是符合这个人物的。同时还常常警告学生不要乱穿乱戴,在戏曲界有句重要训诫:“宁穿破不穿错。”可见我们的前辈在穿戴上是极其严肃认真的。

内容概要

《中国昆曲装扮艺术》系上海市教委(2006)科研项目,是我长期研究课题《中国戏曲的装扮艺术》系列之一,也是继《中国京剧衣箱》、《中国戏曲衣箱——角色穿戴》(京剧)出版后,又一本介绍中国昆曲传统重要剧目折子戏的装扮艺术专业工具书。作为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戏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大中专院校容装、表演专业的教科书,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资料性、实用性与操作性,对演员、戏曲工作者,乃至服饰研究者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刘月美,高级舞美设计师,中国画家。1964年毕业于上海京剧院舞台美术班,先后在上海京剧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艺术研究所从事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现受聘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戏曲容装教研室主任。
主要著作:
《中国京剧衣箱》、《梅兰芳与古装》、

书籍目录

序一、昆剧十门脚色二、开场戏 《跳魁星》 《跳加官》 《男加官》 《女加官》 《跳灵官》 《跳财神》 《报台》 《三星上寿》 《大赐福》 《天官赐福》 《八仙上寿》(《仙聚》) 《财源福臻》三、传统折子戏 《单刀会》 《训子》 《刀会》 《马陵道·孙诈》 《不伏老·北诈》 《吴天塔·五台会兄》 《西游记》 《认子》 《胖姑》 《借扇》 《升平宝筏.北饯》 《安天会·偷桃盗丹。大战》 《四声猿·打鼓骂曹》 《吟风阁·罢宴》 《荆钗记》 《绣房》 《参相》 《见娘》 《开眼》 《上路》 《钗圆》 《白兔记》 《赛愿》 《养子》 《送子》 《出猎》 《回猎》 《琵琶记》 《南浦》 《辞朝》 《吃糠》 《赏荷》 《卖发》 《盘夫》 《廊会》 《书馆》 《描容》 《别坟》 《扫松下书》 《金印记》 《不第》 《投井》 《归家》 《荣归》 《金圆》 《牧羊记》 《小逼》 《望乡》 《寻亲记》 《出罪》 《府场》 《饭店》 《茶访》 《连环记》 《起布》 《议剑》、 《献剑》 《问探》 《小宴》 《大宴》 《梳妆》 《掷戟》 《绣襦记》 《乐驿》 《卖兴》 《当巾》 《打子》 《收留》 《教歌》 《莲花》 《剔目》 《古城记·古城》 《三国志·挡曹》 《西川图·三闯》 《西川图·负荆》 《草芦记·花荡》 《霄光剑》 《闹庄》、 《救青》 《功宴》 《幽闺记》 《踏伞》 《请医》 《拜月》 《千金记》 《起霸》 《鸿门》 《撇斗》 《追信》 《拜将》 《别姬》 《八义记》 《评话》 《闹朝》 《扑犬》 《南西厢记》 《游殿》 《惠明下书》 《寄柬》 《跳墙·着棋》 《佳期》 《拷红》 《长亭》 《宝剑记·夜奔》 《浣纱记》 《回营》 《打围》 《拜施》……四、其他(时剧、武戏、新排本戏等)后记

章节摘录

4.官生:又称“冠生”。小生之一种。意指做官或戴冠的男子。分大官生、小官生两类。大官生多为帝王将相,如《长生殿》的唐明皇、《铁冠图》的崇祯帝、《千忠戮》的建文帝。《太白醉写》的李太白虽然官职不高,但因系大诗人,气度超人,亦归此家门。小官生一般为青年官吏,职位较低,穿戴一般为纱帽、官衣,故俗称“纱帽小生”,如《荆钗记》的王十朋、《白罗衫》的徐继祖、《金雀记》的潘岳。大小官生有严格区别,不同人物有不同家门;同一人物在不同剧目中有不同家门;即使同一人物在同一剧目中,也有可能因剧情需要出现家门的变化,如《琵琶记》的蔡伯喈,《书馆》前是小官生,《书馆》及其后则为大官生。演唱官生要求大、小嗓结合,转换自如。尤其是大官生,需要堂音充足,底气饱满,具有堂皇的气度。小官生则需兼具官员和书生的气质。大官生戴胡子(一般戴黑三,少数例外。如《千钟禄.惨睹》中的建文帝戴黑一字髯,以展示他仓皇出逃乔装僧人的狼狈形象;又如《长生殿.哭像》中的唐明皇戴花(黪)三髯,以展示他悲痛凄怆的衰年形象),有“戴胡子的小生”之称,亦为此家门的表演特点。小生戴髯也是昆剧特有。大、小官生是昆剧小生家门的主体。5.巾生:又称“儒生”,俗称“扇子生”。小生之一种。扮演年轻书生,如《玉簪记》的潘必正、《狮吼记》的陈季常、《西厢记》的张珙、《牡丹亭》的柳梦梅、《西楼记》的于叔夜、《红梨记》的赵汝舟等。因头戴方巾、必正巾(又称“桥梁巾”)等而得名。又因常持折扇在手,亦称“扇子生”。另外,小生行中的武戏,如《雅观楼。擒海》的李存孝、《射红灯.探庄》的石秀,也有武功底子较好的巾生演员应工。

后记

《中国昆曲装扮艺术》系上海市教委(2006)科研项目,是我长期研究课题《中国戏曲的装扮艺术》系列之一,也是继《中国京剧衣箱》、《中国戏曲衣箱——角色穿戴》(京剧)出版后,又一本介绍中国昆曲传统重要剧目折子戏的装扮艺术专业工具书。作为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戏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大中专院校容装、表演专业的教科书,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资料性、实用性与操作性,对演员、戏曲工作者,乃至服饰研究者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国戏曲的装扮艺术》系列的研究、编著,最早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初我进入上海京剧院舞台美术班学习期间。经过长年累月的观摩演出、舞台速写、后台操作,走访艺人、昆剧曲家、京剧票友,查阅报刊杂志、戏曲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几经修改、增删,基本定稿于20世纪末。今因上海市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容装教研室把“装扮艺术”列入穿戴课教材,故在已编写成稿中选出昆曲重要剧目,又增加了部分经典的折子戏,重新撰写。请林剑龙先生打印成文稿,并请上海昆剧团舞台主任技师庄德华、窦云峰先生、国家一级演员兼导演张铭荣先生、上海昆剧团团长郭宇先生通阅修正,最后由国家二级演员兼舞台监督、剧务郑亚庆先生校对定稿。在出版过程中,上海辞书出版社薄铁炼先生付出了艰辛劳动。经过多位同行师友们的大力协助,《中国昆曲装扮艺术》终于面世了。这部著作是建立在几代管箱老师的经验及前人诸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在此致以诚挚谢意。


编辑推荐

《中国昆曲装扮艺术》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昆曲装扮艺术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