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纸醉书迷

张国功 上海辞书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上海辞书  

作者:

张国功  

页数:

34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开卷书坊·纸醉书迷》共收录张国功关于读书、藏书、淘书、编书等方面的文章30篇,分上中下三编,即:“书生情怀”、“书边杂写”、“书事漫说 ”。《让旧书店更纯粹些》、《粗头乱服毛边书》、《回乡间读书过年》等随性的读书、淘书、编书札记,让人倍感亲切,《民国日本在华留学生读书与购书生活的剪影——读〈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及其他》、《从共识到冲突——导读书目的历史及其文化意义》等学术随笔,使读者在娓娓道来的历史事件中深思。《开卷书坊·纸醉书迷》既有真性情的呐喊,又有理性的思考;字里行间充满对书、对读书的热爱,对构建理想读书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书籍目录

上编:书生情怀书目传统中的人文情怀——漫说鲁迅日记中的书账选本视野中的鲁迅《胡适思想批判》的版本意义两本旧社论,一腔报人魂——兼议“别一种旧刊新版”如今哪里还有可以住读的图书馆?——读《劬堂学记》随札旧书三题书犹药也可疗疾帝王焚书千古罪书香如梦粗头乱服毛边书书房“乱象”回乡间读书过年江南书香流传故纸里的人生温度寒士精神故纸中中编:书边杂写从余英时先生写长序说起魂兮归来,札记体日记:穿着“肉色紧身小衫裤”的“私人写作”日记文本的论断之难——有感于两次学术性质疑与析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稿多投”多读说文解字书盗版与学术图书读物化时代被忽视的大多数出版业急需“生态保护”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下编:书事漫说民国日本在华留学生读书与购书生活的剪影——读《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及其他太平天国运动与江南藏书文化的命运——兼论太平天国文化上的内在局限性从共识到冲突——导读书目的历史及其文化意义潜流与泛化——解读世纪之交的书话类图书热潮书话热“退烧”后的反思后记

章节摘录

  书目传统中的人文情怀——漫说鲁迅日记中的书账 现代文人学者中,生前坚持记日记者可谓多矣,身后已经出版日记的也不在少数。“传记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谢泳语),日记这种相对真实的私密性材料,为后人对撰写者本人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鲁迅先生的日记,无疑是现代学者文人日记中的突出代表,也是现代文学史、学术史与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与他人格外不同的一种做法就是,鲁迅日记除记录一天的主要活动外,还会特意将自己购藏图书的情况巨细无遗地一一胪列出来,包括购买地点、书名、册数、书价、品相和题跋等,其中书价一项,几近锱铢必录、毫厘无误。每至年末,鲁迅又会特意在日记后增附“书帐” 一项,详细登记、统计一年所购图书名称、册数、购书日期、书费几何等情况。自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抵北京开始记日记,直到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逝世,鲁迅只有少数时日间断过日记。但即使如特殊原因而未能将购藏图书的情况记下,事后他也总是尽力补上。如一九三六年六月“月初以后病不能作字,遂失记,此乃追补,当有遗漏矣”(一九三六年 “书帐”)。这种特色鲜明的书账记录,想来应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文人中独一无二的文化细节。关于它,许多“读书心细丝抽茧”的学人们,写过不少随笔文章。以我寡陋的阅读,当代学人中就见过李国文、韩石山、王稼句、余斌等人的文字。他们论及的问题,主要是想说明鲁迅购藏图书到底是多是少,哪段时期最多或最少,体现了鲁迅读书思想、趣味的何种变化,鲁迅的经济状况如何,等等。在作家中难得有精深的考据功夫的韩石山先生,为了证明鲁迅“买书是很仔细的,并不怎么大方”的说法,在《也谈鲁迅的买书》(见人民文学出版社二〇〇一年版《寻访林徽因》)中甚至算出了鲁迅一生京、沪两个时期购书到底花了多少钱,平均每月多少钱,占其当月总收入比例多少,与钱穆、胡适等同代学人的购书情况相比如何。最有意味的则是当代作家孙犁先生,他在《耕堂书衣文录》一书中,几次表述过“余购置旧籍,最初按照鲁迅日记中之书帐,按图索骥,颇为谨慎”之类的意思,这就有一点郑樵 “求书之道有八论”中所说的即类求书或因人以求的意思了。  作为一个鲁迅先生文字的爱好者,我也常常浏览先生的日记与书账。但在研究界已经基本认同鲁迅“毫无疑义地成为我国第一代市民化、职业化作家的杰出代表和典范”(李肆《鲁迅在上海的收支与日常生活——兼论职业作家市民化》,刊《书屋》二〇〇一年第五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以卖文获得经济独立的中国现代文人这一结论的今天,我无意于统计先生购藏图书的情形到底体现了他是在一种怎么样的经济状况中度过一生的;以自己读书的浮浅与时下旧书业的凋零衰落,我也不可能按照先生的书账来搜集旧书故籍。但每次在静夜的灯下翻开先生的日记,检视着一行行整齐排列的书账,我就总是不由得发出这样的疑问: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绪,使先生一次次如此仔细、乐此不疲地记录自己的书账?每天一笔一画地详细记下自己购书的花费,数目毫爽不。  差,巨细无遗;年末再做一总账,然后按时间顺序一一列出,这种琐屑细活,肯定是要费去不少工夫的。  以先生一生之匆忙、紧张与劳累,竞丝毫没有忽视这种小小的人生细节,我想肯定有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在时刻地提醒着他,催促着他,使他于此投入了如此之大的人生热情。  中国文人自古就有“囚首垢面谈诗书”的说法。  当年批判鲁迅的“绅士”们,也常常将其丑化诋毁为一个黑面黄牙、烟酒无度、衣衫不整的落魄旧文人形象。但实际上,对生活极不讲究的鲁迅,对书事却极为认真。少年时为了一本新买的《毛诗品物图考》上有一点点墨痕与装订歪斜,他不辞麻烦地跑来跑去到书店换了几遍,直到书店伙计厌烦了,对他戏说这书比姐姐的脸还白呢——从此他再也不去那家书店;成为文坛中心人物后,他为围绕于周边的文学青年的书稿做编辑校对工作的认真程度,至今仍值得每一个编辑后来者引为学习的榜样;对自己著述或所编辑图书杂志的装帧设计、编校质量,他用心之考究,几近吹毛求疵的程度,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生性放达的郁达夫先生常去鲁迅家中,就对他整齐有序、一尘不染的书房很是惊讶。以郁达夫的名士气揣测,鲁迅的书房无论如何杂乱,也是不过分的。曹聚仁先生在《鲁迅评传》一书中,就以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为例,说鲁迅不独有文学天才,而且有艺术天才。  ……


编辑推荐

  《纸醉书迷》是文学中心“开卷书坊”的一种,作者张国功,现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编审。长期从事图书的策划、编辑工作,曾在《新华文摘》、《中国出版》、《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等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及大量文学作品。 本书共收录张国功关于读书、藏书、淘书、编书等方面的文章30篇,分上中下三编,即:“书生情怀”、“书边杂写”、“书事漫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纸醉书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