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像的历史
2011-8
葛涛、 石冬旭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08出版)
葛涛 石冬旭
235
无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实现长久以来的梦想插上了翅膀。其中照相的发明与运用,就使人类在认识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真实表象方面迈出了坚实而具有决定性的一步。作为忠实记录及传播真实性的工具,照相于近代社会可谓须臾不可分离。《具像的历史:照相与清末民初上海社会生活》以19世纪40年代中叶至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社会为背景舞台,论述了照相传入以及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故事”,阐述了这一近代科技发明在近代中国社会的遭际及其意义。
葛涛,1970年出生于上海。日本关东学院大学经济学学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硕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韩国国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研究所教授。曾获多项国内外研究及交流基金。主要从事上海史、中国近现代史、城市史、西物东渐史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照相与清末民初上海社会生活》、《声音记录下的社会变迁——20世纪初叶至1937年的上海唱片业》、《电波中的唱片之声——论民国时期上海广播唱片的社会境遇》、《“党义”与“风化”之间——从审查制度看民国时期政治对唱片的影响》、《“百代”浮沉——近代上海百代公司盛衰纪》等,翻译、出版了日本学者小浜正子的《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石冬旭,1976年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法学硕士。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政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治、政治社会史等。
序言绪论第一章 “捕风捉影”的开始——清末民初上海照相业的演变轨迹一、传人之初二、规模初显三、照相盛景四、阻碍小析第二章 社会生活中的照相一、照相与人物写真二、镜头中的风雅——照相的娱乐功能三、照相与石印第三章 影像与情义——照相的纪念意义-_一、旅沪名人的拍照志奇——以郑孝胥为例二、殊途留影——纪念人生的特殊时刻第四章 “画影图形——照相与身份确认一、“画影图形”传奇二、“犯人留影”——新版“画影图形三、验明正身第五章 幻象与权谋——照片背后的政治角力一、权贵政治与摄影二、宫廷政治中的照相三、照片中的共和先烈四、时事摄影中的政情结语附表一、清末民初上海照相馆及照相材料商行简表二、清末民初上海照相业大事年表参考文献
版权页:插图:难怪在“飞燕新妆、惊鸿态度”的倌人队中显得格外出挑,令看客“头皮发痒”。为之争风吃醋,亦在情理之中。青楼女子爱照相,各照相馆自然会为了吸引这个大主顾而大展身手。除了在拍摄技巧、布景装帧、照片制作方面竭尽所能外,还采取价格优惠等经营手段。如耀华照相馆西号曾推出“倌人半价”的活动,以对折优惠价格吸引妓女前往照相。[36]晚清上海青楼照片,大多精心拍摄,背景精致典雅,人物穿戴人时,神情自然而不失妩媚,成为彼时社会风貌的绝好写真。清末民初沪上“名花”请人所摄照片,并不仅限于赠送“情郎”,或挂在影楼出售,有时也会“荣登”杂志的封面或插页。但这并不等于青楼女子对于自己照片的态度过于随意。以包天笑创办杂志的经历为例。清末民初之际,他陆续主办或参与创办过《妇女时报》、《小说时报》、《小说大观》等。当时,为杂志选登照片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那么,包天笑是如何应对这个难题的呢?他在《钏影楼回忆录》中对此有一番描述,为今人留下了当时照相生活的生动、宝贵的历史资料。办《妇女时报》之际,为筹措可供刊登之照片,一度曾使包天笑深感棘手。因为“要向那班闺秀名媛去索取照片,休得问津”,“也只有几位开通的女士们,方肯取出照片来,给我登载”。一般的良家女子虽然对拍照已渐以为常,但对于公开展示其照片却“深闭固拒”,因为凡正派女子皆不可以色相示人乃是具有约束力的闺训。包天笑在良家淑女处碰了壁,便想到“花丛”中去试试运气,但结果却大失所望,只能“偶然”地“索取”到“一两张照片”。这对于报刊的正常运营而言,显然是杯水车薪。于是他又心生一计:到照相馆去购买。
《具像的历史:照相与清末民初上海社会生活》是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之一。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