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格调
2011-7
上海辞书
淳子//伟立
281
无
一个人有没有腔调?在上海人的眼中,是门面、是店招、是商标、是外套……在上海人的嘴上,是评语、是判词、是口碑、是广告……在上海人的心里,是分水岭、是验钞机、是化学试纸、是交际评估的先导……一个人的格调高不高?在上海人的眼中、嘴上和心里,都是一道躲不开的风景,仰望、俯视、对瞧、自照,熙熙攘攘、芸芸众生都能一览无余。就像卞之琳的《断章》所言:“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今天,我们在这里议论格调,明天,人家在别处议论我们的格调,谁也逃不掉的。腔调是有没有的事,上海人是不能没有上海人的腔调的,那是上海人在某一段时间里,时尚流行的形象和做派的特征。格调是高不高的事,上海人是崇尚经典、讲究高雅的,大多低调奢华,骨子里却透着浓浓文人趣味的风范,那是上海人社会等级的标杆,只能通过个人教养、品位的提高体现出来。再没有其他的办法,可能提升你的社会地位和等级了,即使你嘴上说的上海方言,或者怀里揣着上海户籍,或者名片上挂满醒目的上海头衔,或者在上海银行里存着万贯家产。上海滩上的上海人很多,其中有本地土著的后裔,有开埠后移民的后代,也有改革开放各地来创业打拼的新上海人,还有外裔上海人(详见本书《阿拉上海人的中产梦》一文)。但是,上海滩上有腔调、有格调的上海人却不多,有些背影渐渐正在远去,许多老上海对着黄浦江水低声呼唤,归去来兮,上海的格调!腔调,本义是指一个人说话的声音、语气,自然可以引申为各人说话时,所反映出的一种语言形象。我们说话时,除了词汇、语法因素外,体现个人形象的主要因素是语音、表情及肢体动作。记得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曾经说过,听人家说话,55%取决于对方表情、动作的视觉效果、38%取决于对方语音、语调、语速等听觉效果、还有7%是词汇表达的意思。(大意如此,原话记不清楚了)。上海腔调,自然最好用上海方言,像个上海人。然而,上海方言是个“混血儿”,随着近代以来的开放和都市化,烙上了深深的海派胎记。兼收并蓄了全国各地方言和外来语特点的上海方言,真说起来可谓千人千面、万紫千红的。早年上海话的成分中,“苏州话最多,宁波话次之,本地土话又次之”(王昌年《大上海指南》1947年),其他地方如苏北、广东、山东等地的方言也多少都融合进来。加上这么多年西风渐入,各国外来语的输入,上海话讲起来,只要哪些成分凸显出来,就会有些腔调的不同,甚至档次的差异了。(可参见本书《“闲话”里头的那点骨气》一文)上海话语调里的灵魂,是保持吴语的那种儒雅温婉、低声清丽和矜持适宜,上海人就是说普通话,也是这番腔调,否则,就有失了上海腔调的危险。上海话里还混杂着一些行话、切口和下层社会的“白相话”,包含着一些戏谑性、庸俗性的词汇,在大庭广众之下用起来,腔调就有些粗俗低下了。上海腔调,不仅仅在于讲话带出的“腔”与“调”,也包含眉眼的表情是否亲善,手脚动作及坐立姿势是否文雅。更要紧的,当然是讲话时的仪态、风度、气派,应该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地位等协调,这似乎就跟格调有些“搭界”了,与西装、香水或“头势”清爽不清爽,关系倒不太大。格调,本义是指一个人的风格或品格,有时,也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由此看来,上海人的格调,该有些优劣、高下的区别的。前几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保罗.福赛尔写过一本书,书名叫《CLASS》。在英语中, Class有阶级、阶层和等级的意思,也有品位、格调的含义,所以,中文翻译就将书名直接译作《格调》。福赛尔教授在书的开篇第一章中有几段话,对我们今天理解上海格调很有帮助,摘录如下:1、尽管绝大多数美国人感到,他们的确生活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当中,他们甚至怀疑,正是对社会地位的种种顾虑,左右了置身其中的人们的言谈举止。2、美国的等级差别是如此复杂和微妙,以至于国外的访客常常会忽略那些细微的差异,或者有时甚至意识不到等级结构的存在。3、等级尤其应该成为一个严肃的美国话题。因为在这里,我们并没有一个世袭的头衔、地位和荣誉的体制可以从容展开分析,每一代人不得不重新界定等级体系。这个社会比世界上任何其他社会都要变化得更快。4、尽管我们对政治和法律平等公开表示欣然接受,但就个人的感知和理解而言——-其中的大部分很少表露——-我们纵向地将事物进行分类,并坚持价值观上的差异至关重要……似乎,我们从内心深处需要的是差别,而不是聚作一团。差别和分离令我们兴趣盎然,融合则令人油然生厌。我觉得,这些看法似乎也迎合了今日上海的一些社会现象。上海社会不仅贫富差异在扩大,等级差异也在拉开,没有世袭的头衔、地位和荣誉,只有怅然怀旧的记忆和民国范儿的故事,像一面面镜子,反映出当代的“王子与贫儿”们,即许多富人和穷人们,都自惭形秽而手足无措了。最困惑的是处于富人与穷人两极之间的“大多数”人,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却不清楚自己属于哪个社会等级?他们收入越多,疑虑也越大,事实分明在提示他们,花钱越多,并非档次等级提升得越快越高!外来的访客,也同样经常忽视上海人细微的言谈举止上的差异,意识不到格调层次差异的存在,盲目地模仿、追逐时尚流行的节拍,晕头转向地,身在上海而迷失了上海……上海高雅格调的根,深深扎在民国与三、四十年代那种趣味、风尚的美学精神里;这种上海格调的躯干,吸取的营养,主要来自本地民俗的土壤和太平洋吹来的海风;这种上海格调的枝叶,幽幽散发的都是稳重自信、典雅高贵的气息。上海格调是十分感性的,靠五官感觉,有时,更需要用心去感受它的存在。格调反映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中,体现在一言一行、一招一式之中,真可谓“枝枝叶叶总关情”,平凡琐碎。“情调”所在,内里蕴藏着个人长年教养、气质和学识修炼的精华。一个人可能一天改变命运,也可能一夜暴富,但不可能一下子改变自己的格调。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经常会看到那些全身上下都是名牌装束,大方出手、挥金如土的富豪款爷、那些身居高位号令百姓,附庸风雅收藏不菲的达官贵人,心理却还挣扎在卑下猥琐的窘境里,品位还停留在原始的贫困线上。过去讲“三代培养一个贵族”,高雅的格调就是一种贵族精神,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养成,除了环境的熏陶,要紧的是从细微处的讲究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高雅的风格。也许一个低垂的眼神;也许一声委婉的谢谢;也许一瓶旧日的花露水;也许一条很少有人走的小道……孤独的时候是那么不起眼,耐着寂寞,守着无聊,偏偏又不时闪烁清亮、飘逸幽香,使人久久难忘。这是一种上海格调的魅力,开放在一些人生的边上,散发出全部生命的芬芳……上海人的腔调,是形象;上海人的格调,是精神。我以为,上海人的腔调是横向的,不断发展前行,固步自封就会落伍;上海人的格调是纵向的,持续提升向上,有厚实的根底,也有开拓的空间,单纯地沉迷怀旧也会浮华迂腐。这些年,上海人的形象变化很大。过去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形象的评价都不太高,“精明、骄傲、会盘算、能说会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大起领导、缺少政治热情、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淡、吝啬、自私、赶时髦、浮滑、好标新立异、琐碎、市俗气……”(余秋雨:《上海人》)自然,余先生概括的是外地人贬义的看法,上海人的角度则不同,对此大多不屑一顾,我行我素的。改革开放的潮流,不断融合上海与外地的情感,“做可爱的上海人”的呼声,发自越来越多上海人的心底。特别是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以来,上海人的形象与时俱进,热情好客、宽容大气、见多识广、聪明机灵、典雅端丽、浪漫时尚等等特点,日益得到全国各地更多的认同。上海腔调,虽然大多只是讲话时表现出的一种形象,但是,讲究的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全靠平时做人修炼的功夫。如果光练一张嘴皮子,摆出一副腔调当滑稽表演,为赚几声鼓掌而“诱”腔“花”调,即使挂着清口的牌子,也难免会浊口,让人生厌的。上海格调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弥散在大街小巷的每座楼房、每个角落,依赖这里生活的每个上海籍和非上海籍的市民发扬光大。
《上海格调》以衣、食、住、行、玩为主要线索,介绍上海人的生活格调,兼顾上海的历史与当下。全书分为四大部分——上海格调·日常生活、上海格调·前世今生、上海格调·他与她、上海格调·未来,正文后附有海派格调哈哈镜,用以读者自测,形式活泼。
《上海格调》两位作者淳子、伟立熟悉上海格调,文笔优美,气格优雅。其中作者淳子文笔细腻、偏重画面感,胡伟立行文大气、逻辑性强,这两种文风搭配在一起能给读者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
淳子,上海籍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史及张爱玲研究者,同济大学海派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作有文化散文集《上海闲女》、《上海留声》(与陈钢合作)、《玻璃电台》(与陈钢、李黎合作)、《上海才子》(与宋路霞合作)、《上海老房子里,点点胭脂红》,《前天》、《白天睡觉的女人》、《与名人约会》、《张爱玲城市地图》系列等以及剧本六百万字。
伟立,上海人。生于斯,长于斯。“上海话发音人”的合格候选人。“老三届”中学生,“高考一九七七”的幸运者,都市文化的精神漫游者,关注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及海派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序 李天纲
上海人的腔调与格调
上海格调·日常生活
过“日脚”的心气与精明
盛家女子超然物外
“闲话”里的那点骨气
若亚方舟里的上海话
“翻行头”里面的派头
旗袍中的上海女子
看吃相,猜心相
咖啡里的上海人
交情是私人珍藏的隐痛
李叔同结义城南
永不凋谢的面子
爱因斯坦上海惊鸿一瞥
啥叫“门槛精”
精明也聪明
白相出点情调来……
用海明威的方式
“轧三胡”的魅力
上海格调·前世今生
乐园与染缸的变通
小南门警种楼,上海的埃菲尔铁塔
“规矩”给人生买保险
罗宋汤,香草猪排,红肠色拉
藏在大街小巷里的风情
历史语境中的石库门
流浪贵族的血统
终究是侠女与文人
补气提神的古典音乐
点绛唇
阅读的养颜美容
画室里的文人气
海派诗人气质
对面,施蛰存先生
梅兰芳的担当
留辫子的海派名医张骧云
上海格调·她与他
丈夫当家,老婆做主
她比他晚走
“黑漆板凳”上的幸福生活
影后和博士
时代新女性
戏子的尊严
静水微澜话情欲
他们是戏子
上海格调·未来
少做洋盘,多长见识
永远的法语,永远的上海话
劫持VIP的上海梦
千金散尽,不回来也罢
与众不同的迷人腔势
蝴蝶才子
饭碗里盛些什么?
味道
择校不亚于择偶
拗造型、摆功架与搭架子
海派心眼与心胸
阿拉上海人的“中产梦”
自家看看看 海派哈哈镜
版权页:丈夫当家,老婆做主妻子,在上海男人口中的称呼各式各样。有叫“屋里厢的”、“孩子(阿毛)娘”或者“老婆”的,这就像说一件贴身的棉毛衫,散发着丝丝体温,有拦截非分之想的作用。也有称“爱人”、“太太”或“夫人”的,那很像在说一件华美的礼服长裙,高贵端庄,美丽动人,有时还会激起一种占有的冲动。其实,在上海本土方言里,对妻子还有个“家主婆”的叫法,更加神形皆备,象征了上海妻子的地位。在上海人的户口簿里,“户主”通常都是丈夫。然而,了解上海家庭情况的人都知道,大多数的人家,当家的是丈夫,做主的却是妻子。上海女人把嫁为人妻当做改变自己命运的“第二次投胎”。她们中间,打天下的女强人很少很少。大多数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读书、享受,学会做个上海好女人,嫁个好人家,相夫教子,持家小康,是她们中大多数人的人生理想。上海男人心仪的妻子,都是有教养的。如果再追溯她们的前辈,很多都是金陵女大、圣玛丽女中或者中西女校等教会贵族学校毕业的洋学生。上海女人最早接受西方教育,她们的女人味里,最先有了追求个性的自主性。上海男人娶妻,更多时候是上海女人选丈夫,她们情愿守着“高价”(文化上或者物质上)当剩女不嫁,也不肯勉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当然,上海女人一旦看中某个男人,她也会不顾一切地率性追求,直到做了他的妻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上曾流传大家闺秀裘丽琳看戏迷上麒麟童周信芳的事。裘小姐到处打听周信芳的为人品行,虽然知道对方已有家室,但是她还是十分满意周信芳,想嫁他为妻。裘家绝不允许最受宠爱的三小姐下嫁一个戏子,全族动员,规劝、训斥、严加看管,不让裘丽琳再出家门一步。裘丽琳被关在家里,大哭大闹都无济于事,只好假装听话,趁家人管束懈怠时,她抓住一个机会,连衣服都来不及换,穿着睡衣拖鞋逃出家门,找周信芳去了。周信芳将裘丽琳藏在苏州,裘家人非常愤怒,扬言一定要报复周信芳。裘丽琳躲在苏州给母亲一连写了几封请求宽恕的信,希望父母能同意她与周信芳的婚事。裘家不但不理会,反而登报公开谴责裘丽琳败坏门风,声明与她脱离关系。在压力与威胁面前,率性要强的裘丽琳也干脆委托律师在报纸上登启事:“当事人已经成年,依法享有法律规定之公民权利,任何人无权限制其人身自由和侵犯其合法权益。”裘家勃然大怒,利用一切关系施加压力,想逼迫“三小姐”回心转意。裘丽琳拖着周信芳逃离上海,开始在外埠跑码头唱戏为生。直到多年以后,裘丽琳和周信芳已经有了三个孩子,他们才得以重回上海。裘丽琳穿上洁白的婚纱礼服,周信芳穿起崭新的燕尾服,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上海女人要做什么人的妻子,心里是很有主张的。所以,她们为人妻子以后,即使会收敛些清高,但还是时时能让人感觉到她们的主意。上海妻子总是给人娴雅端丽、秀外慧中的印象,让丈夫“带得出去”、为丈夫撑足了“面子”。许多外地人不明就里,揶揄上海男人都怕老婆。其实,在外人面前,上海妻子从来都是用忍让柔顺来衬托丈夫的威信的。而造成“上海男人怕老婆”的感觉,或许正印证了上海妻子的精明聪慧,她们给了自己的丈夫一个万能的挡箭牌。丈夫在外面遇到任何尴尬为难的事情,都能用“我得回去跟妻子商量一下”,或者“对不起,我太太不同意”等理由来委婉拒绝。上海丈夫都是乐得挂着“怕老婆”招牌进退自如的,上海妻子也总是心甘情愿维护丈夫“当家人”脸面,这种夫妻默契,即使关起门来矛盾分歧闹得再大,外人一般是看不出来的。虽然,跟别的地方一样,上海夫妻间争吵也是很普遍的,但是,上海夫妻间的相互忍让和庇护是第一位的。上海妻子就是情绪不好,也会在别人面前折中自己的感受,轻描淡写一些。她们自我调节的办法很多,比如逛街买衣物,或者去美容院做头发。优雅时新的服饰、飘逸靓丽的美发,能帮她们一扫阴霾,很快找回好心情,高贵自信地面对烦恼黯淡。因此,讲究形象格调的上海妻子,不管是花园洋房里的阔太太,还是石库门弄堂的家庭主妇,走出来时,都有种香奈尔香水的派头,暗香浓郁、潇洒经典,似乎从来没有颓唐落魄的时候……
《上海格调》讨论这些争议话题:上海人要不要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上海要不要保存自己的街区风貌?一代代的上海人,如何在与外界交往中保持相互尊重、交流的姿态?如何在内部融合时既自我,又合作?…… ——李天纲本书的两位作者,因1977高考而邂逅于黄浦江畔。这一对才子佳人,即便人到中年,也能让人依稀想见其年轻时的风华。他俩醉意传统,怀旧亦不斥新;他俩静观沉思,体微知著,用心触摸现代大都市发展品位与格调的脉搏,融汇为笔端的汨汨溪流。 ——汉夫
《上海格调》:为何上海有重穿着不重人的风气?上海的契约精神和市民精神从何而来?上海崇洋而不媚外到底是为什么?上海人怎样过“日脚”?上海人该不该讲上海话?上海男人怕老婆的本质是什么?淳子、伟立新著《上海格调》分日常生活中的上海格调、上海格调的前世今尘、她与他的上海格调、面向未来的上海格调四大部分,分别讲述上海格调的日常体现、渊源、性别因素及发展,同时向读者演示,真正有格调的上海人如何对待自己、他人,如何生活和怎样看待生命,并探讨上海格调该如何取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可与接受。
无
因为好奇,想要了解上海,那么阅读上海本地人自己写的有关上海的历史、文化的书,我想是最恰当的。读此书好像打开了一扇窗子,听作者娓娓道来上海的故事。很有韵味。
喜欢这本书的风格,有老上海的味道,文笔也细腻。
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了上海。
特具小资情调,真实的上海
真是喜欢淳子的书,看完还会再买的
喜欢淳子
是本好书,平凡之中却见生活的真谛,推荐。
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写的很细腻,发货速度很快
读者很贴切
写了很多不为人知道的历史,的确是本好书!
不是一本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书 需要有一定的阅历才能与作者有同感
很有质感的一本书,很喜欢书中赠送的旗袍形状的书签。包装很漂亮。。。
还挺好看的。内容比较丰富。
第二遍读书开始,现在看的是精华!书写的很棒!
纸张印刷都没问题
了解上海文化的好书
书的包装很漂亮,旗袍的书签很喜欢,书的内容也非常的好看
装帧很漂亮,特别喜欢送的那个书签,纸质也很好。内容倒是不是很丰富,有配图就更好了
书的封页,内页及旗袍书签都很有味道
不错,到货及时。
格调是什么 可能是性格 或者说是别的
上海人的格调是什么呢 很想拜读 拜读
本来是先买一本关于上海的文化方面的书,这本不太是我想要的那种。书的印刷质量是非常的好。
很好,十里洋场、外滩花园,都是近在咫尺的生活
我还是喜欢把书那在手心里看
给同事买的,从书的质量上看挺好
明明这本书缺货没送到,而送到的白皮书却不能让我评价
没有全部看完,只是读了其中的一部分,还不错值得一读,上海人眼中的海上风貌,概况而言,海派风华,我自婉约.喜欢这种风格图书的,值得拥有.算是一本不错可读性强的图书.
文中分章节两位作者以不同的视角解读了上海滩的风土人情,风物记事,人情事理,娓娓道来.
在书店看到过这本书,觉得还不错所以买了,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完,感觉兴趣不是很大。
这本书实在不能反映上海的格调,看后内容很失望,没什么收获!服务很好,包装、印刷都好,送货也好,但内容不具吸引力!遗憾!对于我们这样喜欢纸质书的人来说,买书,不仅好看,且放在书柜不用担心它占据了你的宝贵空间!
见到SUGAR帖子 忍不住说2句彼文之标题 似乎更适用于回复他/她自己的文字 :)主观与否 与地域、籍贯有必然联系么?少年臆断了吧老舍的北京,沈从文的湘西,汪曾祺的高邮。。。印象中,真想不出来 外来者能写得传神出世的或许是我读书少另 上海人的格调和素养要怎样才算高呢?能不能提供量化指标?或示例说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彼此依靠 互相扶助近20来年(或者说开埠以来)无数的外来人口涌入这个城市我个人倒是以为 现在的上海 比20年前更宽容了
讲上海的书,写得不错,读的津津有味
给老妈买的,说老上海的事情,作为上海人了解了解以前的历史和故事蛮有意思的,书的质量很好,封面很精美
个人觉得非常不错的商品
内容是用心写的,读着有趣的,书的设计也很有格调
停下脚步来看一看曾经以及现在的上海格调。提高文化和精神品级。
总体还行吧,是为了了解上海买的。 作家太主观了,因为是上海人嘛,可以理解。 大部分上海人的格调和素养都没那么高,我认为。 只不过他们出生在这片珍贵的土地上而已。
这是一本能真正让你了解上海风骨的书,从中可以细细品味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格调,读懂这里所蕴含的深意,你就能读懂上海。
非常精美 还有书签 到得也很快 喜欢~
很喜欢这本书,写的很好。里面有一张书签,是旗袍的造型,大爱,听说是作者之一的淳子的创意,浓浓上海味,格调很高!
书的质量挺好,内容新颖,富有风韵
上海格调
淳子的书读过,文笔细腻。
了解自己童年的上海
有品味的人读的书。
笔风清新,阅读起来不错。
如果你想了解上海,这是一扇不错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