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上海风情

钱乃荣 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

钱乃荣  

页数:

26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上海风情》是“精品上海书系”一种。
本书作者钱乃荣熟悉上海,笔下的上海带有浓郁的时代特征和海派风味。回忆上海作品不少,相较而言,回忆上海20世纪50年代这一段的生活则相对较少。作者主要回忆叙述了那个年代的上海平民生活,其中作者如数家珍描述的当时广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曲、电影、歌曲等文娱活动作品读来让人心驰神往。
全文《艺苑探幽》一章重点介绍了上海的戏剧、电影、唱片等作品,夹叙夹议,不但作者兴趣之所在一览无遗,也可见作者搜集研究之能力。
该部分正如序中所说“具有浓厚史性,完全可充研究上海社会史的史料”
。读者能从中欣赏到当年响档“沈薛调”作品,感受到王无能的老牌滑稽,甚至能隐约听到50年代的动人歌谣。从这一角度而言,《上海风情》可说是上世纪50年代上海文艺青年对于当时文娱活动的全面回忆。

作者简介

钱乃荣,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文系主任,上海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上海民俗学会理事,上海诗词学会理事。出版专著《当代吴语研究》、《杭州方言志》、《上海话语法》、《上海文化通史·语言编》、《沪语盘点——上海话文化》、《北部吴语研究》、《上海语言发展史》、《上海方言》、《海派文化的十大经典流变》、《上海话大词典》、《上海俗语》等,发明“上海话输入法”软件,主编并撰稿《现代汉语(重订本)》、《中国语言文学导论》、《汉语语言学》等。长期致力于吴方言及上海文化研究。

书籍目录

岁月印痕
 心中永远年轻的复兴公园
 小乐惠在八仙桥
 平民乐园城隍庙
 海派淮海路
 上海旧书店
 泰山文具店
 难忘的圣地少年宫
 青山碧水长风情
 啊!上海弄堂
 荡马路
 吃零食
 水仙腊梅缘
 有花作伴一生乐
 我刚进中学的时候
 打开心中的百叶箱
 “文革”时期两月流水账
 五伢山放牛
 搜集老唱片
艺苑探幽
 滑稽戏的腔调
 从苏滩到滑稽
 苏滩名角郑少赓
 老牌滑稽王无能
 东方卓别林徐卓呆
 早期申滩戏中的草根生活气息
 当年沪剧中的男女情爱
 百听不厌的沪剧《雷雨》
 评弹在上海的落户和发展
 响档“沈薛调”
 朱慧珍与徐丽仙
 人间苦难的真实写照
 博爱、平等、自由的银幕追求
 人性人情的复杂电影表现
 民族救亡的银幕呼声
 与世界同水平的上海有声影片
 为孩子们祝福
 女篮五号
 不夜城
 影星王丹凤
 不老的上海老歌
 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海派杂说
 月份牌的前世今生
 土山湾出版的上海方言著作
 用中国戏剧形式传教
 海派文化奇迹
 五说海派文化
 面对民生的“海派清口”
 “桥归桥,路归路”
 上路·识相·拎得清
 风云际会“上海话”
后记

章节摘录

  现今上海有个弊病,就是不分地名和路名。香港有旺角、油麻地、尖沙咀,东京有上野、新桥、秋叶原、目黑,它们每个“地下铁”站头和“电车”站头,都有一个地名的称呼,而上海的站名却大都是“某某某路”。须知一条马路有多长,到底在哪一段,不熟悉者见到了这个站名等于零。现在只好用“某某某路某某某路”来弥补,站名太长了,结果弄得大家都记不住,叫不出,像没有站名。这对于外地人、外国人来说真是太大的麻烦。  上海过去也有不少地名,如漕河泾、曹家渡、大自鸣钟,后来车站命名多弃用地名代之以路名,人们便渐渐将许多地名遗忘。如只用徐家汇,遗忘了卢家湾;用了打浦桥,丢弃了八仙桥……浦东现正在城市化进程中,但愿不要学浦西那样不断地抛弃地名。  “八仙桥”这个地名,名字极雅。据说有过一座桥,取名“八仙桥”,然而这儿却并非真有八仙曾来会聚,而只是开埠后上海人把这块土地建设得十分温馨。“八仙桥”之地位,十分要紧,原来在法租界往公共租界去的相接之要津,从淮海中路(前霞飞路)要穿过延安中路(前洋泾浜)到人民广场(前跑马场),龙门路就是抄近路斜穿过去的重要马路。这里有一圈热闹的街市。解放前,此处不但有黄公馆和杜公馆,还有大戏院、咸肉庄。一头接着新城隍庙、关帝庙,一头出去就是大世界、跑马厅。就在20世纪50年代一扫上海滩淫黑势力之后,它在后40年里,仍然是上海市中心的一块风水极好的宝地,是一处人口稠密、街市齐全的上只角,是小市民十分喜欢访临之地。八仙桥解放后成了上海平民小乐惠生活的圣地,八仙桥演绎着一段市民社会精彩生活的历史。  吃,这里崇尚小吃吃,这里搞得精致的是“小吃”。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也曾有一次机会走进这儿最高、最典雅的建筑“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由母亲带去参加一个亲戚的结婚典礼,吃了一套像样的“大菜”,即西餐,那是很正宗的“大吃”。不过,当第一道一大盆浓汤吃完,我已把肚子填满,以后也就没吃什么,或是吃了什么都很快忘记了。到后来,我到青年会那儿去,只有去排队买火车票之份了。我在八仙桥吃到的,都是美味而难忘的小吃。有个著名的室内大菜场叫“八仙桥小菜场”,19世纪后期就已存在,称“华洋菜场”,一直延续到21世纪。那儿的百姓买菜十分方便,菜肴搭配的花色当然也格外出彩。我见识过70年代的“盆菜”,那时平民生活还很艰难,连买洋山芋都得排队,之后创新出来一种花样,把几样蔬菜搭配起来放在一只大盆里,也不过是把有些菜场上少见的菜放在一起,便于顾客买回家可以即炒,这样的“盆菜”卖价略高些。我见到的“盆菜”在这个菜场里花样比别处丰富,就很眼热。这里的平民都住小弄堂小房间,闲时只须躲进小阁楼,傍晚时分,心情十分舒坦。因为他们不去追求高档,有点“螺蛳嗍嗍,蹄□笃笃”就好,“评弹听听,老酒渳渳”,再养养眼神,这样悠哉悠哉的“小乐惠”日脚,即使在60年代初三年严重困难时期也不会放弃,也会设法重温,苦中作乐。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上海风情 PDF格式下载



上海这座城市,我从小向往之,无意中觉得很亲近,只要有机会就想方设法品读这座城市,《精品上海·上海风情》就给了只要的机会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