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

(巴西)保罗·科埃略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10-1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巴西)保罗·科埃略  

页数:

210  

译者:

周汉军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是当今拉丁美洲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作品主要描写了女主人公皮拉尔与其初恋情人自小一起长大,在分别了十一年之后两人重逢。皮拉尔随他一起布道、旅游,互诉爱慕之情。然而,男友要独自去承担宗教义务,皮拉尔十分伤心,在彼德拉河畔边哭泣、边写她那凄婉而动人的

作者简介

  保罗·科埃略,一九四七年出生于里约热内卢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少年时期便立志成为像若热·亚马多一样成功的职业作家。在从事文学创作之前,曾担任过编剧、剧场导演和记者,为巴西最著名的摇滚乐歌星创作过《减生于一万年之前》 等六十余首歌词。后沉迷于研究炼金术,魔法、吸血鬼等神秘事物,作为媒皮士周游世界,与一些秘密团体和东方宗教社会有过接触。

书籍目录

作者序
彼德拉河畔
译后记

章节摘录

  我席地而坐,潸然泪下。传说所有掉进这条河里的东西:树叶,昆虫,羽毛,都会变成石头积成河床。啊,但愿我能掏出我的心投进流水中,这样,我就再也没有了痛苦,没有了离愁,没有了回忆。  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冬天里的寒冷让泪水冰凉地贴在脸上,这泪水滴人冰冷的河水中,顺流而下。这条河在某处与另一条河汇合,然后又与另一条汇合,直到——在远离我目光和心灵的地方——汇入大海。  愿我的泪水如此这般流向远方,让我的爱人永远不知有一天我曾为他而哭泣。愿我的泪水流向远方,由此我将忘却这彼德拉河、修道院、比利牛斯山脉上的教堂、浓雾,还有我们两人共同走过的道路。  我终将忘却我梦中的道路、山峰和田野,我的梦,不曾相识的梦。  我想起了我那神奇时刻,那时,一个“行”或者“不”就可以改变我们整个人生。这好像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然而,这仅仅是发生在一个星期之前,我和我的爱人重逢了,然而我又把他失去了。  在彼德拉河畔我提笔写下这段故事。我的手冻得冰凉,我的腿坐着发麻,因此我不时得停下笔来。  “得生活下去。回忆是上岁数人的事,”他曾说道。  也许爱情使我们提早衰老,而青春逝去时,又使我们变得年轻了。然而为何不回忆那些时刻呢?因此,我就提笔写起来,好让忧愁变为思念,让孤寂化为回忆。这是为了等我把这段情史讲给自己听后,把它抛入彼德拉河中。有位圣女说得好:水能泯来火所写的东西。  所有的爱情故事都是一样的。    我俩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像其他离开小城市的男孩子一样,他也走了。他说他要出去见见世面,他说他的梦想早已飞出了索里亚这小小的城市。  他一走多年,杳无音信。后来偶尔能收到他的来信,仅此而已。他再也没有回过我俩童年一起走过的森林和道路。  中学毕业后我就搬到了萨拉戈萨,由此我发现他是对的。索里亚太小了,该城惟一知名的诗人曾说过,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上了大学,还交了个男朋友。为了一份公开竞争的工作,我开始发奋学习。为了付学费我曾经做过售货员。工作最终也没得到,我和男朋友也分手了。  他的信开始多了起来,看到信封上不同国家的邮票,我心生嫉意。他比我大,周游世界,无所不知,他在生出双翅,而我却在试图生根。  突然间,他从法国某一地不断寄来的信中总谈起上帝。在其中一封里他说他想进神学院,终身从事神职工作。我回信让他三思而行,请他在准备献身这么严肃的工作之前,再体验体验自由。  当我读了自己写的信后,我却把它给撕了:我是何人来谈论自由谈论献身?他懂这些,而我不知。  有一天我得知他在传教。我吃了一惊,因为像他这么大年龄,教点儿什么东西还太年轻了。然而,两个星期前,他给我寄来一张明信片,说是要去给在马德里的一个团体布道,并且非要我去不可。  我花了四个小时从萨拉戈萨赶往马德里,因为我想与他重逢。我想听他讲话。我想和他坐在酒吧里,回忆我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光,我们那时觉得世界很大很大。    必须去冒险,他说。只有当我们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后,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奇迹。  每天,上帝在赐予我们阳光的同时,还赐予我们一种有可能改变种种使我们处于不幸境地的时刻。而我们每天却装作不知道这一时刻,认为它并不存在,认为今天和昨天一样,明天和今天也没什么区别。然而,如果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就会发现这一神奇时刻。它可能在人们不经意中发生,比如早起将钥匙插入锁眼的那一刻,或是晚饭后的宁静时分里,总而言之,它隐藏在让我们看来千第一律的种种日常琐事之中。这一时刻确实存在,在这一时刻,所有星球之力降临我们身上,让我们能创造奇迹。  幸福有时是一种上天的恩赐,但通常它来自于奋斗。神奇时刻帮助我们去改变现状,让我们去追寻梦想。在这之中我们会遭受痛苦,历经艰辛,面对种种失望,然而这一切都是过眼烟云,不会留下什么痕迹。这之后的将来,我们就会骄傲且自信地回首往事。  害怕冒险的人是很可悲的。也许他从不会感到捻或说幻来,更不会遭受那些寻梦人所经历的痛苦。然而,当他回首往昔时——因为我们总在回顾过去——,他会听到一个来自心底的声音:“当上帝赐予你神奇时刻时,你做了什么?当上帝赐予你才智时,你又做了什么?当上帝赐予你才智时,你又作了什么?你把它们深埋起来了,因为你害怕失去它们。你必定虚度一生,这就是你的归宿。”  听到此话的人是很可悲的。因为当他真要去相信神奇时刻时,生活中的这一时刻已与他擦肩而过了。    我周围的颜色开始变得愈发鲜亮:我觉得我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而且我往桌上放杯子的响动也越来越大。  我们这十来个人是一出会场就直接去吃的晚饭。大家七嘴八舌争着说话,而我只是微笑着,我微笑是因为这个晚上与众不同。这么多年来这是我第一个没有事先计划的夜晚。  真叫人心旷神怡!  当我决定去马德里时,我的情感和言行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突然间,一切都变了。我现在来到了这里,一个从未涉足过的城市,虽说这个城市离我出生的城市不到三小时路程。我坐在这张餐桌前,桌上我只认识一个人——而大家都与我交谈,好像我们是多年前就认识的老熟人。而更令我惊奇的是我居然能和他们交谈,一起喝酒,一起欢闹。  我在这里,是因为突然间,生活让我重新回到了生活之中。罪过感、恐惧或羞涩都荡然无存。当我越是接近他,越是聆听他,就越是确信他是对的:有时真需要冒冒险,做出一些疯狂之举。  “我日复一日地面对着书本,付出超人的努力,成为学习的奴隶,”我心想。“我为什么要去谋这份职呢?它能让我活得更像个人或者说更像个女人吗?”  不可能。我可不是生来就得坐在办公桌前帮助那些法官们处理文件的人。  “我不能这样考虑自己的人生。这星期我得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也许是酒的缘故。但总而言之,不劳动者不得食。  “这是一个梦。会结束的。”  然而,我能让这个梦做多久呢?我头一次想在往后的几天里陪他进山。总而言之,一个星期的长假开始了。  “你是谁?”同桌的一个漂亮女人问我。  “我是他儿时的女友,”我回答她。  “他小时候就已经能做这些事了吗?”她又问道。  “什么事呀?”  桌上的谈话声似乎小了下来,并且停住了。  “你知道的,”这个女人继续说道。“那些奇迹呀。”  “他从来就口才不错,”我应答着,也没搞明白她在说什么。  大家都笑了,包括他在内。我不知道他们为何而笑。不过,由于喝了酒的缘故,我身心舒畅自在,无须事事谨慎。  我顿了顿,环视了一下四周,然后又说了一个什么事,转眼就忘了。这之后我心中又开始盘算起假期来了。  在这儿真好,能认识新人。大家都不失幽默地讨论着一些严肃的话题,我也有一种参与社会的感觉。至少在这个晚上我不再是一个守着电视和报纸了解世界的女人了。  等我回到萨拉戈萨时,会有很多故事可讲了。如果我接受邀请与他共度无原罪始胎节,那么这整整一年里我都将有许多新的回忆。  “他对我谈论索里亚小城的话题不感兴趣,他是有道理的呀,”我心中暗想。我为自己而悲哀:这么多年了,我的记忆里还是那些陈年往事。  “再来点儿酒吧,”一个满头白发的先生说着就为我斟满了酒杯。  又是一杯下肚。我坐在那里,心想假如不是这次,将来我还有什么东西讲给自己的子孙听呢。  “我跟你说啊,”他悄声对我讲。“咱们到法国去。”  酒让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那只有搞清楚一件事,”我回答道。  “什么事?”  “演讲前你在咖啡馆里说的事。”  “纪念章?”  “不是,”我望着他的眼睛说道,同时尽力显得有板有眼。“你说的那句话。”  “咱们回头再谈,”他想转移话题。  他说他爱我。我们没来得及深谈,但我可以让他相信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希望我跟你一起去旅行,那你得听我说,”我说道。  “我不想在这儿谈。我们现在不是玩儿得很开心吗。”  “你很早就离开了索里亚,”我继续说。“我只是你与故乡连接的纽带。我让你有根的感觉,这使你有了继续向前走的力量。  “不过,仅此而已。不可能有任何爱情可言。”  他一句话不说听着我讲。这时有人想听听他对一个什么问题的看法,我们之间的谈话就此中断了。  “至少我表达了我的看法,”我心里想。除了在神话故事里,他那种爱是不存在的。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爱必须是可能实现的。即使不能马上有结果,但不管等待多久,有希望赢得自己的爱人,爱才能存在。  其余的都是幻想罢了。  他似乎猜到了我在想什么,在桌子另一边冲我举起杯子说道:  “为爱情干杯!”  我看他也有点儿醉了。于是我也就不失时机地说:  “为明白某些爱不过是些稚气行为的聪明人干杯。”  “聪明人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他在爱,愚蠢人之所以愚蠢,是因为他认为他能明白什么叫爱,”他应答道。  同桌的人听到这番话后,转眼间就都热烈地讨论起爱情来了。大家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这酒自然也就越喝越多了。最后,有人说时候不早了,餐馆老板要关门了。  “我们有五天假呢,”另一桌上一个人喊道。“如果说老板要关门,那是因为你们的话题太严肃了点儿!”  大家都笑了,除了我。  “那在哪儿我们可以谈论严肃的事呢?”他问那另一桌上喝醉的人。  “在教堂!”那喝醉的人说。这回是引来哄堂大笑。  他站了起来。我以为他要去打架,因为我们都像是回到了青少年时代,而青少年的夜晚就是打架,还有亲吻,抚摸隐私部位,震耳的音乐和飙车。  他并没去打架,而是拉起我的手,朝门口走去。  “咱们还是走吧,”他说。“时候不早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作者序  一位西班牙传教士造访一海岛时,遇上了三位阿兹特克的神父。  “你们怎么祈祷?”传教士问。  “我们只有一句祈祷文,”其中一位阿兹特克的神父回答说。“我们说:‘主啊,你是三位;我们也是三位。怜悯我们吧。”  “精彩的祷词,”传教士说。“不过,这并不是真正让上帝听的祷告。我来教你们一句更好的。”  于是传教士就教了他们一句天主教的祷词,然后就又继续他的传教之路了。几年之后,他乘船回西班牙,再次路过这个海岛。在甲板上,他看到那三位神父正在海滩上,于是就向他们招手示意。  三位神父看到后就开始涉水朝他走过来。  “神父!神父!”快到船边时,他们其中一个叫道。“再教一下那句让上帝听的祷告吧,我们给忘了!”  “忘了没关系,”这传教士如此说道,因为他看到了奇迹。接着,他请上帝宽恕,宽恕他以前不知上帝懂各种语言。  这个故事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的意图所在。我们极少察觉到我们身边的不凡之事。奇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上帝在指引我们道路,天使在恳请我们聆听他们。然而,我们因为只知道靠那些业已存在的成规法则才能找到上帝,而根本就没有去注意身边的事。我们不知上帝无处不在。  传统的宗教仪式常规不无它的重要性:它让我们与他人共享崇拜与祈祷的共有经验。但是绝不能忘记心灵经验尤为一种爱的实践经验。爱无法则。我们可以试着去遵循法则、去控制自己的内心、去遵循行为准则。然而,这一切都是愚蠢的。让心来做决定,心之所决就值去为。  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过这种经验。在某一时候,我们含泪说过:“我在为一份不值当的爱而受罪。”我们感到在受罪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付出的比得到的多。我们感到在受罪是因为我们的爱未被承认。我们感到在受罪是因为我们无法实施法则。  我们在盲目受罪:因为在爱之中蕴藏着我们生长的种子。我们爱得越多,我们就离心灵经验越近。那些真爱在心中燃烧的感悟之人,才能战胜一切世俗偏见。他们歌唱,他们欢笑,他们高声祈祷,他们婆娑起舞,他们分享圣徒保罗所说的“圣洁的疯狂”。他们是愉快的——因为有爱的人能够征服世界,不怕失去什么。真正的爱是一种全部付出的行为。  本书就是一本关于这种付出之重要性的书。皮拉尔和她的男友是虚构的人物,不过,他们是我们在寻找自己另一半时所遇各种冲突的缩影。我们终究要战胜心中的恐惧,因为只有通过日常中爱的体验,才能进入精神境界。  修士托马斯·默顿曾说:“精神生活归根到底就是爱。行行善事、帮助或保护他人,并不是爱。因为我们如果这样做,那我们只是在把他人当成简单的物品看待,自认为自己是慷慨明智之人。这根本与爱无关。爱是与他人心灵相通,在他人身上发现神的光辉。”  愿皮拉尔在彼德拉河畔流下的泪水引导我们走上这心灵相通的道路。  保罗·科埃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 PDF格式下载



书的第一句“我席地而坐,潸然泪下”,读完我潸然泪下。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一个人,所以当时看得时候很难过。看过之后,直道现在还不敢看第二遍。


痛心!!!!还会去再买一本的,,,,


静静流淌思念的眼泪,如彼德拉静静的河水。



想当爱情小说来看的
会让你失望
笑~~~


书的质量一般,没有看到电视里的那么漂亮,内容还不错


  似乎大部分爱情故事都是从平淡开始,在历经七曲八折的坎坷之后,回归到了圆满或者幸福当中。保罗·柯艾略的《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也没有逃脱这一途径和发展过程,然而它更大的不同却在于保罗写的故事似乎更像一部童话,一部远没有现实那么残酷的童话,书中大大地省去了在其他爱情故事当中不乏少见的苦情细节和悲惨剧情。读完整书,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感悟和反思。我们悲伤,我们痛苦,我们哭泣...这一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归宿。至于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就如我们被暂时一个人呆在了漆黑而阴冷的深夜,除了哭泣,我们更多的怕是在等待黎明的带来,晨光乍现的那一刻吧!


  我不是很会写书评 我不是个文笔好的人 没有能力把自己心中的想法用文字清楚地表达出来 我只是写给自己看罢了
  关于这本书 只是无意间看到的 觉得不错就接着看了 用了一个早上就看完了 总是觉得有所得 又不知得了啥 混混沌沌
  1 关于爱情
  两个主人公是虚构出来的 在看时很佩服男主 很懂女孩子的心 知道怎么步步攻心 让猎物无法逃脱 同时 又觉得作者对于女孩子心里的描写十分到位 有很多感觉 我自己也曾有过 但不知如何描述 现在看到作者的文字才恍然大悟 就是如此啊
  2关于宗教
  首先 我是一个无宗教信仰的人 所以对于宗教的认知非常浅薄 虽然有个信仰基督教的表姐 但也只是曾今浅薄的翻过几页圣经 阴差阳错 十一出去游玩时在湖边碰到个讲解圣经的修女 她宣传的思想正巧与书里男主人公的思想一致 所以看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关于上帝女性一面的认知我是非常赞同的


  记得08年的时候,买过这本书,记得是在淘宝网上的一个台湾网店买的,,繁体的 感觉非常的后 后来给朋友借去看了 再到后来 我都不知道是谁借的 感觉很可惜。。。。如果能找到的话 就再买一本。。


  柯艾略的书看多了会吐的,到处宣扬女性上帝。难道麦琪的礼物中因为失去自己的最特别一件事物就不再被对方所爱了吗。噱头很大,而实在没写出感觉。貌似很懂女性,但把一种心理描写太多遍就没意思了。
  ………………………………………………………………………………


   看了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以后,对保罗的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相继看了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波特贝罗的女巫和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
   保罗的大部分讲灵修,更讲了爱、理解与自由。个人对这类作品有些偏好。可是《哭泣》一书不在此范围内。
   女主角始终在与自己内心的纠结之中,被猜测、疑虑等妄动控制着自己。这正是现实中大多数人的样子吧,所以这样的主角才让人心生间隙。
   一开始为着自己为自己铺好的平凡路线,努力抗拒着并拒绝承认相互的爱。终于决定放手一搏,接受这爱,可是心里又设定了既定的路线,当对方没有按照她的期待去做的时候,又崩溃了。
   这是典型的控制心理吧,企图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策划,并按照既定的路线去进行。她细心思考,并认为自己接受了即将遇到的任何困难,但只要这条路有一点偏颇,朝着不一样的,她毫无准备的方向发展,她就会手足无措。
   有时候,对未来的希冀和准备是一件为人生注入能量的好事,但是一旦进入这个圈圈,就更容易毫无准备的接受命运的洗礼。现实中,把自己束缚在这圈圈里的人,通过强势的要求别人,或示弱哭泣的威胁来最终达到自己的愿望。故事中,女主角最终也确实达到了自己的愿望。不过尚好的是,既然她一开始能突破自己不敢爱不敢破除陈规的圈圈,那么这一层,也许她最终能明白并走出去。
  


  不知道其他人看到的是什麽,我看到的,是信仰,是祈禱。當然,還有愛情。
  
  人類對愛的追求是永恆的,如果在追求愛的旅途中,還能找到并擁有信仰,才是幸福的。
  
  只是很遺憾,自小長在紅旗下的我,深受無神論影響,始終無法相信任何一位神祇的存在。對此,我無能為力。
  
  只能一再說:I don't believe Bible, but I prefer to have a faith.
  
  再說愛情。“愛是永存的,變換的只是男人。”
  
  理想中的狀態當然是這樣。可是,現實中,愛卻限量。揮霍完了,就沒了。哪怕是揮霍在無謂的人身上。
  
  這是最悲催的,一個人的愛是有限的。在錯的人身上浪費掉了,哪怕對的人出現,也沒什麽能給予了。
  
  怎麼越說越難過呢,這應該是本讓人重拾信仰和愛的書嘛。
  
  在未來的生活中,但願我們都能心存美好,期待一切精緻如夢。


  这本书跟牧羊少年不同,很宗教,而且是很天主教。
  
  我不排斥其中对于圣母的看法,但觉得作者过于急迫地想要表达自己对圣母的爱而忽略了许多,譬如叙事,譬如故事。 以女性角度写重逢初恋,再度相爱的故事不可谓不出色,只是大概是牧羊少年给我的震撼太深,比之相逊不少。
  
  文字还是一如既往地优美,随便摘摘几句都是可以作为格言的。
  
  主题是爱,爱情的爱,爱神的爱,世间万物都在神的手上,通过圣母的爱展现出来。为此一再运用种种神秘主义的隐喻来描绘——作者本人善用隐喻,大概就跟他坚信炼金术一样,觉得世界是由同一种语言说的吧。
  
  怎么说呢,我觉得很多基本架构可以理解,我也可以接受说神男女一体,但不太能接受圣灵等于圣母这一概念。大概在我的信仰系统里神是没有性别的,硬要区分出来反倒显得生硬。


  为什么噶多人只看到爱情、噶多人都在谈论爱情?我怎么觉得是作者对一点纠结认知的梳理呢——你看,开头多迷惘,简直像彼德拉河的流水,湍急,神秘;过程很耐心,虚构出两位主人公,让他俩相处、冲突、相知,从而化解自己认知上的矛盾;结尾平心静气,仿佛雪后晴空,鸟儿飞过旷野——是的,干净、清冽决不仅仅是读者的感受,我想,画上句号的作者也该有。那么,困扰作者的究竟是个什么问题呢——我们必须通过特定的仪式才能完成对上帝的侍奉吗,而上帝也必须通过特定的法则才可能引领我们?小说的最后,答案一目了然——不,完全不必。在接近上帝的过程中,尽可以丢开形式,既不用刻意约束个性或是违背本愿以考验意志也不用无谓地让身体经历苦痛,我们所要做的,只需服从自己的内心,让心主宰我们去做重要的事,爱身边的人,接纳大自然并感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以上,就是对上帝的诚服,我们也以此感受上帝的庇护和恩泽。而上帝对我们的引领也并非独特难求,相反,它无处不在——每天早晨睁开眼睛,听见心跳,感谢上帝,你就在我们枕边;生活不易,尚有空闲读一本书喝一杯咖啡,感谢上帝,你就在这段安静的时光里;雨后放晴,感谢上帝,你就是灿烂的阳光呀……当然,不是什么人都能轻易察觉上帝的存在,唯有心中有爱的人,只要去爱,就可以。


   长久以来,我一直生活在另一个自己的规划之中,就如同派拉一样。很多时候总是理性绝对压倒感性,冷漠绝对压倒热情,好像是一个早就被设计好一切的看似有理想会进步的正常读书人。然而,我只有在一个人与孤独为伍的时候审视自己,也许我也只能在这种时候看到些些内心模糊的影子。想到过去的生活,似乎只能想到平静二字罢了,也能说是平静的幸福吧。
   很喜欢小说开头那段写彼德拉和的文字,那条河可以沉淀所有,就好像是一个积聚着世界上所有秘密的地方。而派拉却说想要将自己的心撕碎让它沉入到河底,我不知道她是真的想要将自己的心变成石头然后沉淀然后遗忘,还是想要保持住自己心中对他的爱、想念以及伤痛不让他们变质。
   作者对于派拉的描写多在于言语及其内心的对话上的,纵然是这样,我也在我的脑海中已然勾画出派拉的形象,可以说是一位坚韧内敛的女性,我想她或许会有着长发但必定是一丝不苟的,她或许穿着一件普通的衬衫但必定是庄重的,有时候她也能露出一些些不符合年级的稚嫩笑容那也必定是在自己完全放松的时候。小说中的那个“另一个自己”一直在控制着派拉十几年或者说是二十多年没有差错平稳的生活,时间久了,就连派拉也真正觉得那就是自己所追求的。这样看来很合乎现在人的观念,平平稳稳地度过看似幸福的一生就很好了,可是偏偏在世界上有他的存在,有上帝存在有圣女玛利亚存在更有信仰的存在。以上所说的那些存在都实实在在地一点一点影响着派拉,当然部分也能影响我。
   小说中,他的存在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作者把他描述得具有特殊功能,感觉把他比作了接近神一般的存在的。他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他心中的派拉而存在,在过去的十多年的时光中他更是作为一名爱世人的修道院学生存在的。这真是一种很妙的结合,把凡人与神之间的距离拉得如此之近。
   我不敢说这本书就是现今的人们所不想去面对的很多事情的集合体,但是在我看来,书中的想法都是我原来不敢想也不敢做的。
   我知道自己其实是一个真正的小疯子,这个可以在小时候还为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人的时候体现出来。一直没有办法承认自己曾经是一个坏到有些令人难过的孩子。还记得小时候喜欢把任何我觉得能拆的东西都拆个彻底,却没有组装回去的概念;小时候看到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自主地去破坏,完全没有怜惜的意思;小时候玩到尽兴的时候完全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彻底地沉溺在自我之中。我不知道自己的小时候怎么会令现在的自己这样费解,但是似乎那时候的自己才是最真实最真心的自己,是人之初,性本恶吗。
   越长大自己的真心就隐藏得越密不透风,有时候自己很矛盾,不知道这是该喜还是忧。正如派拉一般,现在的生活中我被那“另一个自己”规划得好好的,没有差错。但是当我沉入思想之中我知道我不过是在假装罢了,不可避免地假装自己有理想,在奋斗,好像日子过得真的是如自己心所向往的那样。不知道自己该怀着怎样的心境来看待自己,矛盾的,复杂的,无奈的。在读小说的过程中,我在埋怨派拉的胆小派拉的犹豫,那真的是有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味在里面,生活中的自己何尝不是这样一个胆小犹豫的人呢。
   小说除了通过写派拉这一类人的性格引起我的关注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事情就是派拉和他之间的爱情了。他们是初恋情人,却分开了十多年;他们在十多年间有各自多段感情,但是自他们再次遇见彼此的那时起,不过是否愿意感情又重新滋长了起来,且势头迅猛。
   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信仰的变迁的。十几年的时间他们没有忘记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本就令人动容了,而最让我感动的是派拉经过长时间的斗争终于顺从自己的心。他们的爱情也许不像是想象中的荡气回肠却由始自终地透着一股文艺矫情的劲儿,别扭却也舒服真实。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也就开始思考一些符合这个年纪的事情,一些很抽象的东西。我在想着“爱”这么一个在平常不过却也神圣的感情。我一直不敢逃离现在拥有的生活,是因为作为一个智者一个爱人来引导我的他还没有出现。周围的人都是一样的,和我一样貌似充满理想充满希望地不知所谓地活着。很多时候总是能看到如“为爱牺牲”这种看似伟大的字眼,殊不知,在作者眼里这是多愚昧的行为。就好像那个有着表的男孩和有着秀丽长发的女孩之间的故事那样令人惋惜却也可笑。“为爱牺牲”并不是一件多么令人崇敬的事情,那会令所爱之人陷入无限的自责、羞愧、懊恼以及谴责之中。人作为一种有丰富情感的生物,总能有一种自己无法察觉的骄傲感,或者说是自以为是,他们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很伟大,理应被人称颂。可是,在爱情中,怎么能有牺牲可言?爱情中有的只是自己的心,自己逐渐转变的态度,与恋人不言而喻的默契。
   小说很不错,没有紧张的情节,没有过多的文字,有的只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发生在现在社会中的故事应有的叙述。
   思考吧,我久未阅读的大脑。


再次看完中央车站,来看朵儿的评论,一种相互照应的感觉。
只要去爱,就可以~~谢谢朵儿的文字。


小蘑菇不客气。。愿三月的小雨浇灌你茁壮成长:))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