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
2001年9月1日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高尔基
351
安东
无
本书系俄罗斯作家、苏联文学的奠基者高尔基创作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着重叙述十一岁的少年主人公佩什科夫为生计所迫,不得不离开亲人,外出独立谋生。在社会底层,他先后当过皮鞋店和圣像作坊的学徒,轮船上的洗碗工,绘画师家的帮工等,受尽欺凌压榨,备尝人间的辛酸和痛苦。同时他在厨师斯穆雷的影响下,爱上了读书,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作品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这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展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揭示了形形色色人物的众生相。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 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世界社会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他将自己的一生写入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1901年发表《海燕之歌》,标志着其创作的新发展。主要作品还有《母亲》、《小市民》。《母亲》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每逢有女顾客走进店堂,老板就把手从衣袋里拿出来,抚摸着唇髭,脸上露出一副甜甜的笑容,可是却挤出了满脸皱纹,丝毫没有改变瞎眼的模样。大掌柜笔挺地站着,两条胳膊紧紧地贴在身子两侧,手腕却毕恭毕敬地悬空着。萨沙胆战心惊地眨着眼睛,竭力藏起自己一对金鱼般的眼睛。我站在门口,偷偷地抓挠双手,留意着他们做生意的一套规矩。 大掌柜跪在地上,张开五指替女顾客试鞋。他的手在发抖,小心翼冀地触摸着女人的脚,好像惟恐把那双脚碰断似的。其实,那只脚肥得出奇,活像一只瓶口朝下的长颈酒瓶。 有一次,一位太太蜷缩起身子,登着一条腿说: “哎哟,你弄得我好痒痒啊……” “这是出于礼貌,”大掌柜赶紧热情地解释说。 我看着他对女顾客这副甜腻腻的样子,觉得十分可笑。为了不笑出声来,我只好背过身去对着玻璃门站着。可是我又忍不住想看看他们怎样做生意,因为大掌柜的这一套手法真的把我逗乐了。同时我在想,我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像他这样有礼貌地张开五指最脚的尺寸,这样灵巧地把皮鞋穿到别人的脚上的。 老板常常离开店堂,走进柜台后面的一个小房间,并且把萨沙也叫进去,只留下大掌柜一对一地应付女顾客。有一次,他摸过一个红发女顾客的脚后,就把三个指头撮到一起,送到嘴边吻了一下。 “哟,”那女人吸了一口气说,“瞧你这淘气鬼!” 可是,他鼓起腮帮子,使劲咂了一下嘴: “啧!” 我禁不住哈哈大笑,生怕笑得摔倒在地,赶紧抓住门把手,门一下子打开了,我一头撞到门玻璃上,把门玻璃撞得粉碎。大掌柜用脚跺我,老板用戴在手指上的又粗又大的金戒指猛敲我的脑袋,萨沙也动手拧我的耳朵。傍晚在问家的路上,他厉声呵斥我: “你竟做出这种蠢事,会被老板撵走的!哎,你说,这有什么可笑的?” 我解释说,要是太太们都喜欢大掌柜,生意会更加兴旺。 “即使那位太太家里有鞋,她也会再来买一双的,为的是看一眼这位讨人喜欢的人掌柜。可是你,连这一点都不懂!真让人操心……” 这话说得我很生气,谁也没有替我操过心,尤其是他。 每天早上,厨娘,一个满脸病容、爱发脾气的女人,总是提前一小时把我叫醒,然后再去叫醒萨沙。我起身后,先把老板一家、大掌柜和萨沙的鞋子、衣服洗刷干净,接着烧茶炊,给所有的火炉送劈柴,最后洗好装午饭的提盒。到了店里,我就扫地,抹灰尘,烧茶水,给顾客 送货,然后再回家去取午餐。这时我站在门口迎客的活儿就由萨沙来替代。他意识到这个差使有损于他的尊严后,就开口骂我: “这家伙!让我来替你干活……” 我心里很难受,很寂寞,因为我过惯了放荡不羁的生活,从早到晚流浪在库纳维诺的沙土铺设的大街小巷、浑浊的奥卡河的岸边、田野上和树林里。可是,在这儿,没有外祖母,没有伙伴,没有人和我说说话,生活使我恼怒,它向我揭示了丑恶虚伪的内幕。 常常发生这样的事:女顾客什么也不买,看一下就离店而去。这时他们三人觉得受了委屈。老板立刻敛起甜甜的笑容,吩咐道: “卡希林,快把贷收起来!” 接着,就骂起娘来: “嘿,这头母猪闯到这儿来啦!这蠢娘儿们在家里呆腻了,就出来逛商店。你要是我的老婆,瞧我怎么教训你……” 他的老婆,形容干瘦,黑眼珠,大鼻子,常常朝他跺脚、吼叫,就像对仆人一样。 我常常看到他们在熟识的女顾客面前低头哈腰,喋喋不休地说着客套话,等把这个女顾客送走,他们马上就用不堪入耳的脏话咒骂她。我真想跑出去,追上那个女人告诉她,他们怎样在背后说她坏话。 当然,我知道人们总喜欢在背后说对方的坏话。可是,这几个人说别人的坏话特别令人厌恶,似乎有人承认他们是社会的英才,任命他们来当世界的审判官。他们看到谁都嫉妒,从来不称赞别人,总要从碰到的人身上找到一点碴儿。 有一天,一位少妇走进店里,她容貌艳丽,眼睛里流光四射,披着一件镶着黑皮领子的丝绒斗篷。毛皮衣领衬着她的脸蛋,仿佛一朵绽放的奇葩。她摘下斗篷,交给萨沙,越发显得漂亮了:窈窕的身材,外面裹着一件青灰色的绸衣,耳朵上钻石闪闪发亮。她使我联想起美丽的瓦西丽莎。我敢肯定,她就是省长夫人。他们像突然见到一团红彤彤的火似的,对她特别殷勤,低头哈腰,说一连串的客套话。他们三个人像魔鬼似的在店堂里窜来窜去,货柜的玻璃上不时地掠过他们的影子,使人觉得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在燃烧,都在熔化,眼看就要变成另一种模样。 可是她很快选中一双价格昂贵的皮鞋,走出店门后,老板马上咂一下嘴,憋着嗓音说: “这条母狗……” “总之,是个女戏子,”大掌柜轻蔑地说。 于是他们开始议论这个女人有哪些情人,怎样纵酒作乐。 有一次,老板吃完午饭,到店堂后面一个小房间里睡觉去了,我趁机打开他那块金怀表的表壳,往机芯里滴了一点醋。不一会儿,我见他睡醒后,捧着怀表走进店堂,神色慌张地嘟哝道: “真想不到!怀表一下子冒汗了!以前从来没有过——怀表会冒汗!莫非是不祥之兆?” 这就是说,你简直是头猪,是头蠢得不能再蠢的猪。干脆说,你是桶猪食……” “你干吗骂人?”亚科夫惊讶地说。“男人都是一棵橡树上结出的果实。你别骂人,你骂我,我也不会改邪归正……” 这个人一下子把我牢牢吸引住了。我用无法掩饰的惊奇目光看着他,张大嘴巴听他说话。我认为,他有自己独特的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用“你”称呼所有的人。他无论见到什么人,船长也好,餐厅管事也好,头等舱有身份的旅客也好,他浓眉毛下面的两道目光都是同样坦诚,同样率直——他好像把他们跟自己,跟水手、餐厅的仆役和在甲板上休息的旅客一视同仁。 有时他站在船长或者轮机师面前,把两条长长的猴子似的手臂抄在背后,默默地听他们训斥。他们责骂他偷懒,或责骂他赌牌的时候不费吹灰之力就赢得别人的钱。他站在那儿,一看就知道,这种责骂对他是不起作用的,他们威胁他说,一靠码头,就赶他下船。这一招也没有把他吓倒。 他跟“好事儿”一样,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性格。看得出来,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性格有点与众不同,别人无法理解他。 我从来没有看到他生气或者着又想心事,也不记得他什么时候老半天不说一句话。从他那张被浓的胡子遮盖起来的嘴巴里永远会不经意地唠唠叨叨说出一大串话来,仿佛滔滔不绝的流水。别人骂他或者他听别人讲有趣的故事的时候,他的两片嘴唇总是微微颤动,好像在默默重复别人的话,或者轻轻地继续说他自己的话。每天值完班,他从锅炉房的舱门里钻出来,光着脚板,汗流浃背,身上沾满了柴油,穿着一件不系腰带的湿衬衣,敞开胸膛,露出一片浓密的汗毛。于是,他那平静单调、有点儿嘶哑的声音立刻在甲板上传开来,他的每一句话就像雨点似地洒落下来。 有个姓克列晓夫的、长得很瘦小的马具匠唱得最好,他唱的歌特别动听。这个人萎靡不振,蔫头耷脑,火红色的头发都结成一绺一绺的;他那条鼻子像死人的一样,泛着亮光;睡意蒙眬的眼睛呆滞的,一动都不动。 有时他闭上眼睛,后脑勺靠着桶底,挺起胸膛,用平静而又压倒一切的男高音自然流畅地唱起来: 唉,旷野上弥漫着白雾, 它遮住了远方的道路…… 这时他站起身来,把腰靠在柜台上,仰着身子抬头望着天花板,动情地唱着: 唉,我走向何方?走向何方? 哪儿是我要寻找的康庄大道? 他的嗓音不大,但是强劲有力。他仿佛用根银弦缝住了小酒馆里低沉嘈杂的喧嚣,他那凄凉的歌词、哀叹和呼喊征服了所有的人,连喝醉了的人也顿时变得神情异常严肃,默不作声地看着面前的桌子。这时我的心都碎了,充满了被美好的音乐唤起的、触及到灵魂深处的强烈感情。 小酒馆里变得十分安静,好像教堂里一样,而歌手好似一个仁慈的神父。他虽然没有在讲经布道,然而却是真心诚意地为全人类祈祷,大声地表白对人生的贫苦和痛苦的思考。那些满脸大胡子的人从四面八方看着他,在他们的凶相毕露的脸上若有所思地闪动着充满稚气的眼睛,小酒馆不时听到有人叹气,这清楚地表明歌曲具有一种征服人心的力量。此时此刻,我总是觉得所有的人都仿佛过着一种不真实的、虚构的生活,而它——歌曲才是人的真正的生活! ……
译后记 1905年的一天,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上,马克西姆·高尔基对前去看望他的列宁讲起自己苦难的童年和艰辛的流亡生涯。列宁全神贯注地听完以后,对他说:“您应该把这些全写下来,老朋友,应该写!这一切都是非常有益的,非常有益……” 于是高尔基前后用了十一年时间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我早在上中学的时候,就看过从这三部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正是从它开始,我认识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俄罗斯作家——高尔基;也正是从它开始,我了解了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社会和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正是从它开始,我领略了俄罗斯文学的殿堂。 《在人间》描述高尔基少年时代出外谋生的苦难历程。当我重新翻开这部文学名著的时候,少年佩什科夫(高尔基的原名)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似乎又成了他的旅伴去经历人间沧桑,和他一起感受生活的艰难,和他一起发泄心中的愤怒,和他一起追求光明的未来。 主人公佩什科夫刚满十一岁,就离开抚养他长大的外祖母,外出独立谋生。他当过皮鞋店和圣像作坊里的学徒,轮船上的洗碗工。还在当绘图师的表舅家里当过帮工。十多岁的孩子正是花季的年龄,理应背着书包上学读书,可是少年佩什科夫却不得不从事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繁重的体力活儿。这对于今天正迈向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来说,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可是在一个世纪以前,这却是活生生的现实。然而,高尔基正是经受了不平凡的生活洗礼,才磨炼成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我认为,包括《在人间》在内的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小说的范畴。它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社会的生动写照。高尔基在三部曲中,除了追忆自己早年的生活历程以外,还极其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例如,聪明善良的外祖母,爱好读书的船上厨师斯穆雷,能干泼辣的洗衣妇娜塔莉娅,冰清玉洁的“玛戈王后”,还有虚伪狡诈的鞋店老板,充满小市民习气的绘图师一家,道貌岸然的经学家彼得·瓦西里伊奇等等,构成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缩影。 在这些众多的人物中间,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是佩什科夫的外祖母,她是俄国文学史上最鲜明和最富有诗意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善良、慈祥、聪明、坚强,集中了俄罗斯妇女最优秀的品德。她心里有一座取之不尽的民间文学宝库。她用优美的故事陶冶外孙幼小的心灵,使他从小爱憎分明,培养战胜艰难困苦的毅力。当然,作家在衷心讴歌外祖母的同时,也并不回避她的缺点:毫无怨言的逆来顺受,笃信上帝……这恰恰是旧社会的生活习俗在俄罗斯妇女心坎上打下的烙印。第二个是船上厨师斯穆雷,他是引导佩什科夫热爱书籍的第一位老师。他有一箱子书,工作之余,让佩什科夫念书给他听,并且开导他:一个人想聪明,就必须多读书,而且要读正经的书。正是在斯穆雷的影响下,佩什科夫才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并且把这种习惯和爱好传布给周围的人。在圣像作坊里,佩什科夫为雇工们朗读莱蒙托夫的长诗《恶魔》的一段情节描写得多么生动,充分表达了雇工们对自由的渴望。《在人间》中,作家用大量篇幅叙述他寻觅书、阅读书、传播书的经历,说明书籍在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高尔基后来写了几篇关于读书的文章,如《我怎样读书》、《谈读书》等,他总结说:“凡是我身上一切好的东西,都要归功于书籍。”“书籍使我的智慧和心灵受到鼓舞,帮助我从生活的泥沼中爬出来。如果没有书籍,我会在泥潭中被愚蠢和庸俗憋死,书籍渐渐开拓了我的眼界,它告诉我,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斗争中是多么伟大,多么坚强。它告诉我,人们在世界上完成了多少丰功伟业,并为此经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苦难。”可他读书道路上的第一个向导并不是某个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而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轮船上普通的厨师斯穆雷——这个平凡而崇高的名字永远留在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记忆里。第三个是洗衣妇娜塔莉娅。她聪明能干,敢作敢为,她为改变自己的命运,把未来寄托在女儿身上。她用自己的血汗钱供女儿上学读书,希望日后能摆脱被凌辱、受欺侮的地位。她见义勇为,当她看到两个作坊雇工酒后斗殴,围观的人见死不救的时候,她挺身而出。然而,她仍然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女儿的背叛使她彻底绝望,她最终走上出卖自己肉体和灵魂的道路。和娜塔莉娅有着同样悲惨命运的人很多,如圣像作坊里的年轻雇工达维多夫,和佩什科夫同是当学徒的巴维尔。这是高尔基对沙皇制度的血泪控诉。他告诉人们,只有彻底摧毁吃人的旧社会,才能真正改变劳动人民的命运。 ……
《在人间》不仅是作者童年时代的自传,不仅是一个少年的生活史,而且也是一个时代艺术性的史册,它反映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成长引起的小资产阶段手工业的瓦解过程。对于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其文学价值更引人注目。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