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宪政之谜

苏珊·马克斯 上海译文
出版时间:

2005-10  

出版社:

上海译文  

作者:

苏珊·马克斯  

页数:

201  

字数:

185000  

译者:

方志燕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源于我在英国剑桥大学答辩博士论文时的工作。我很幸运,有詹姆斯·克劳福德教授担任我的导师,在此,我要对他的鼓励和建议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我还要感谢剑桥大学和伊曼纽尔学院给了我一年的假期,使我得以进行论文的写作;并感谢哈佛法学院人权项目组当年的盛情接待。  本书着重提到了四位国际法学者的名字,我想借这个机会强调,从他们每一位身上我都获益匪浅。托马斯·弗兰克和安妮一玛丽·斯劳特把民主问题提上了当代国际法研究的议程。如果我曾把他们的著作单列出来批判的话,那有一点我希望说明,我这么做是想加强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前景广阔的可能性,我相信,正是由他们的论辩开创的。戴维·肯尼迪和马尔蒂·科斯肯涅米把理论问题摆上了当代国际法研究的议程。正是他们富有启发性的论述,将我引向了我如今在此表达的观点,虽然整个过程不无迂回。他们两位还在我整个论述演进的关键点上给予了我特别的指导。  在本书及其之前的博士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人慷慨的帮助,他们在不同的阶段伸出了各种援手。为此,我想在此衷心地感谢玛丽一克莱尔·贝洛、纳撒尼尔·伯曼、罗斯玛丽·布卢姆、朱莉’布朗、德博拉·卡斯、戴维·弗里德曼、丹·亨特、尼尔·利奇、贾扬·纳亚尔、斯蒂芬尼·帕尔默和纳塔莉·普鲁韦兹。

内容概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法是否应致力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建制?如果是,对于民主这一本身歧义丛生的概念,我们又应该如何有选择地加以运用?围绕之一主题,作者以批判的眼光,对当前国际法领域以“民主规范论”为代表的各种主流理论和方案,进行了一番精彩的巡视,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书笔触清晰流畅,直面当今国际法的核心议题,将民主追求和国际法的思考和阐述巧妙地熔于一炉,以回应这一永恒的宪政之谜。

作者简介

苏珊·马克斯(Susan Marks),英国剑桥大学法学博士,剑桥大学法学院资深讲师。师从著名国际法学者詹姆斯·克劳福德,以批判理论见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法、人权法。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序导言第一章 国际法意识形态批判序言第二章 国际法和“自由主义革命”第三章 自由主义革命的局限性Ⅰ:低度民主第四章 自由主义革命的局限性Ⅱ:泛国家民主第五章 国际法和世界主义民主方案第六章 结语:批判性知识结论参考书目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最后,意识形态还经常被发现运行于自然化的模式之中,在这种模式中,社会体制看起来像是显而易见、不证自明的,仿佛它们是属于“外在”世界的自然现象。因此,如同物化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中,历史产物开始表现为自然的力量。正如伊格尔顿所描绘的,“与其说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其他思想正面对抗,还不如说它把它们赶出了思维领域的疆界之外”。如果根本不可能想到其他更平等的社会关系的话,那么统治也就得以稳固了。齐泽克认为,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形态像一个“母体,掌管着可见与隐形的关系,可想与勿思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变化”。马克思通过引证王权,贵族和资产阶级统治中分权的原则来解释这种母体是如何起作用的。他观察到,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这种原则变得不像是一个政治决定,而是一条“永恒的规律”。让事物变得不证自明有一种非常常用的论证策略,即对需要证明的地方予以假定。这种方法会鼓励我们将这个世界想当然,而不是从选择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世界。我们可能将之视为一种我们不得不接受的客体,而不是一个通过斗争和协商来定义的政治事物。因此,有些有争议的概念可能会被作为是先定的;有些成问题的行为可能被看成是给定的;应当被公开讨论的制度可能被视为是毫无问题的。另一个将现有社会体制自然化的常用论证策略是两分法推理,即在考虑其他的社会体制时,从截然相反的方面提出另一种方案,使实际情况和另一个极端看起来似乎是惟一的选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宪政之谜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