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丧钟为谁而鸣

(美)海明威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8-1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美)海明威  

页数:

426  

字数:

445000  

译者:

程中瑞  

Tag标签:

无  

前言

  一九三六年初秋到一九三九年春的西班牙内战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今天已不大为人们所提及。然而它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线的序幕,是全世界进步力量和德意法西斯政权之间的第一次较量。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进步力量在这场斗争中失败了。以文学形式来反映这一页历史的作品为数不多,而今天尚被人推崇、广泛阅读的恐怕就只有这一部《丧钟为谁而鸣》了。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  一九二九年席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恐慌,对经济落后的西班牙打击极为沉重。在强大的群众运动的推动下,共和党、社会党和一些资产阶级政党于一九三一年四月组成联合政府,建立了共和体制。当时工人阶级处于分裂状态,其中以推行温和的改良主义的社会党势力为最大,而无政府一工团主义也吸引了不少群众。年轻的共产党不得不在对这两股势力作不断斗争的情况下逐渐成长起来。  共和国初期,执政的社会党人和共和党人不能坚决贯彻最起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而逐渐被右派政党组织占了上风。一九三三年秋,右派政党在大选中获胜,新政府倒行逆施,工人以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来回答,农民也展开了夺地运动。西班牙共产党纯洁了队伍,建立了以伊芭露丽等为首的战斗的领导班子,迅速壮大起来,在第二年十月各地工人总罢工及武装起义中起了骨干作用,但结果被政府的优势兵力所镇压,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一九三五年,人民阵线在法国大选中获胜,在这种形势的鼓舞之下,西班牙进步势力各派克服了分歧,团结起来组成人民阵线。共产党又转为公开活动,积极参加人民阵线的工作。一九三六年二月国会选举中,人民阵线获胜,在四百七十三席中得到了二百六十席,着手组成联合政府。共产党只得了十四席,因此总理和各部部长基本上由左派共和党人及社会党人担任,成分复杂,矛盾不少,这是导致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  这时国内的反动势力不甘心于失败,阴谋叛乱。西班牙的军队一向掌握在贵族地主资本家的子弟之手,共和国成立后,仅仅要求他们宣誓对之效忠,没有改组。因此,佛朗哥将军于那年八月十四日在西属摩洛哥发动叛乱,立刻得到各地驻军及法西斯组织长枪党等右派集团的响应,很快就占领了西北部及西南部,使位于全国中央的首都马德里处于三面受敌的境地中。一开始形势就对共和政府不利。  西班牙的法西斯分子早就和纳粹德国和墨索里尼独裁政权勾勾搭搭,这时德意两国公然以飞机、大炮、坦克等军用物资源源不绝地支援佛朗哥,并派教官及军队参战,残酷地屠杀西班牙人民,激起了进步人类的公愤。但英法等国却对希特勒采取所谓的“绥靖”政策,害怕西班牙人民阵线的胜利会影响自己国内的政局,在“不干涉”政策的幌子下对西班牙实行可耻的封锁。以各国共产党人为中坚的工人阶级以及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分子,纷纷以实际行动来声援西班牙人民,把共和政府的事业看作全体进步人类的事业。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有的志愿参加医疗队,抢救伤员,有的直接参加作战,如著名的国际纵队,在第一年冬季马德里保卫战中,和英雄的首都军民并肩作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有不少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例如英国年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拉尔夫‘福克斯及克里斯托弗·考得威尔。其他在内战期间亲赴西班牙的知名人士有白求恩大夫、荷兰电影大师伊文斯、智利诗人聂鲁达、苏联作家爱伦堡等,而本书作者海明威也是非常活跃的一个。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在意大利北部前线经受战火洗礼并受了重伤的海明威,对西方文明的传统价值观念感到幻灭。战后,于二十年代初在巴黎从通讯记者成为专业作家,在第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1926年)中,形象地刻划了一些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战争创伤的英美青年男女,浪迹巴黎、西班牙等地,在酒吧间、斗牛场等等场合寻找刺激及解脱。海明威就此被公认为这“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一九二九年出版的著名作品《永别了,武器》写主人公不堪忍受战争的残酷,毅然向武器告别,做了逃兵,和爱人逃到风光旖旎的瑞士,过着田园诗式的生活,但好景不常,爱人在难产中死亡,使主人公不得不向爱人的怀抱告别。作者表达了强烈的反战立场及对人生命运的绝望态度。  但是时代在前进。经济大恐慌激化了阶级矛盾。三十年代美国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学的高潮。不少有良心的作家通过思考,开始向左转。这时海明威早已回国,因不喜欢跟纽约等大都市的文艺界人士来往,定居在美国东南端佛罗里达州南端的基韦斯特岛,和古巴首都哈瓦那仅一水之隔。他出入于那一带海滨小酒店、码头等场所,经常和渔民打交道,观察社会众生相。他笔下的人物开始起变化,觉悟到“一个人单枪匹马是……什么也干不成的”(以基韦斯特岛和哈瓦那为背景的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中主人公亨利·摩根语),这反映了他本人当时的思想。  这时西班牙正面临着一场生死搏斗。海明威二十年代初任驻欧通讯记者时,就和西班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爱上了这片浪漫的土地和热情的人民,尤其爱上了斗牛赛。他在作品中歌颂这种在死亡面前无所畏惧的斗牛士,充分体现了他提倡的“硬汉子”精神:人终有一死,但不能死得窝囊,在紧急关头要保持尊严和体面。他精通西班牙语,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于一九三二年发表了关于斗牛和斗牛士的长篇专著《死在午后》。当法西斯魔爪企图扼杀西班牙人民的革命成果时,海明威挺身而出,写文章,作讲演,挞伐法西斯主义。他以记者身份于一九三七年初来到被围困中的马德里,借了钱买救护车支援共和国政府。他出入百花旅馆和盖洛德饭店,广泛接触政府军人士、国际纵队的军官、各国记者和普通的西班牙士兵。第二年,为影片《西班牙大地》撰写脚本并发表了他唯一的剧本,以马德里为背景的《第五纵队》。由于缺乏武器和粮食,加上内部敌对分子的破坏,政府军的防线于那年年底被叛军突破,一九三九年一月下旬不得不放弃东北部滨地中海的大城市巴塞罗那,二月底,英法即迫不及待地承认了佛朗哥政权,英雄城市马德里终于在三月底陷于敌手,人民阵线的政府就此被葬送了。  海明威这时在哈瓦那郊区“观景庄”别墅里开始埋头写作《丧钟为谁而鸣》。该书于第二年问世,得到批评界和读书界的一致好评。  这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说,但全书情节局限于三天之内(一九三七年五月底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写得紧凑非凡。那时候,由于三月中政府军在首都东北瓜达拉哈拉城附近大败意大利侵略军,首都已转危为安。戈尔兹将军这时正准备在首都西北向瓜达拉马山区叛军山上防线发动进攻,为了切断敌人的增援路线,派美国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到敌后深山中和游击队接上关系,等战斗一打响,炸毁一座铁桥。本书即从老向导安塞尔莫带乔丹到桥头哨所侦察写起,接着两人就向游击队的营地进发。老人唤来了小组头头巴勃罗,乔丹和他立刻进行了交锋,矛盾就一步步展开了。巴勃罗当年原是马贩子,给部队和斗牛场供应马匹,后来在斗牛场做帮手时结识了和斗牛士菲尼托同居的比拉尔,菲尼托被牛挑伤死去后,她跟巴勃罗待在一起。革命爆发时,巴勃罗率众在家乡小镇包围了民防军的兵营,逮捕了所有的法西斯分子,把他们都处死了。三天后,遭到反动军队的反攻倒算,撤至深山中打游击,一年来,袭击了几次敌人的据点,炸了一次火车,弄到了几匹马,开始酗酒,意气消沉,只求能在这山区混下去。他得悉了乔丹的来意,当场提出他所谓的狐狸的原则:要在一个地区待得下去,就只能到别的地区去活动,不然会被敌人赶走。比拉尔是个直爽热情的妇人,和几个苦出身的斗牛士生活过来,多少尝到了些人间的欢乐,因巴勃罗当初富有男人气概而倾心于他,但如今年近半百,看他堕落成个鼠目寸光的酒鬼和胆小鬼,心里非常懊恼,和那些苦大仇深的游击战士一样,正苦于无法为他们所热爱的共和国作出贡献。在这节骨眼上,共和国派来了爆破手。当晚大家聚集在山洞里,比拉尔带头反对巴勃罗,赞成炸桥,大家一致表态支持她,她豁出去说:“这儿我作主。”在这剑拔弩张的关头,乔丹不由得伸手按在手枪上。巴勃罗屈服了,但后来出尔反尔,处处只从他个人的安危出发,乔丹不得不在比拉尔和大家的帮助下,克服了他的破坏活动以及敌机敌骑兵的干扰所带来的困难,于星期二早晨及时完成了炸桥任务,但不幸以身殉职。  海明威发挥他独特的叙事艺术,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及丰富多彩的对白,紧紧环绕着罗伯特·乔丹的行动,一气呵成地把这故事讲到底,同时,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及回忆,使这个主人公的形象非常丰满。这位美国蒙大拿大学西班牙语系的青年讲师,十二年来,常常到西班牙度假,寻访名胜古迹,走遍了全国,对西班牙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痛恨法西斯主义,一九三六年夏,向校方请了一年假,志愿赴西班牙,怀着“为全世界被压迫的人们鞠躬尽瘁的感情”,“反对所有的暴政,为你所信仰的一切,为你理想的新世界而斗争”。他投入了马德里保卫战,后来转到西部敌后搞爆破,炸火车和铁桥。他从小受他祖父,南北战争中的北军骑兵军官的熏陶,爱好军事,自以为在西班牙干得不错,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星期一清晨突然出现敌骑兵巡逻队时,他能沉着应付,领导大家布置阵地,排除险隋。雷管和引爆器被巴勃罗偷走后,他想出用手榴弹引爆来解决问题。但他毕竟人世未深,不脱书生本色,因此对革命队伍里的一些落后现象的态度有时不免有些偏激。当深夜得悉引爆装置被盗后,回到睡袋里,跟自己大发脾气,怨天尤人,把巴勃罗和所有的西班牙人都骂到了,活像个任性的孩子。作者还特意在书中加上一段爱情插曲。乔丹头天下午到达营地,小姑娘玛丽亚端来饭食时,两人彼此就产生了好感。这苦命姑娘亲眼看到父母亲被民防军枪杀,自己随后被长枪党匪徒们铰掉了头发,然后被糟蹋了。后来被解往南方,半道上火车被炸,比拉尔吩咐把她带回营地,做了她的保护人。老于世故的比拉尔知道只有真挚的爱情才能治疗玛丽亚心灵和肉体上的创伤。她成全了他们俩。乔丹那年轻的心灵渴望着爱情,想不到在这奇突的环境中找到了。他明知道这次任务艰险,而且认为“只要炸掉桥,送命不送命关系不大”,然而这一来使问题复杂化了。他憧憬着和玛丽亚一起到马德里度假,甚至战后带她回蒙大拿,做他的妻子。作者通过乔丹的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探讨了生与死的问题、爱情与职责的问题、个人幸福与人类命运的问题。凭着坚强的政治信念,乔丹胜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当炸桥后撤离现场时,他不幸受伤,大腿骨折断了。他不愿带累同志们,决意独自留下,想起和玛丽亚两情缱绻时,感到心灵沟通,合二为一,这时就坚决劝姑娘跟大家一起撤走,因为这是她的责任,她走就等于他们俩一起走。乔丹一心以集体利益为重,要求最后走的游击队员把那支子弹剩下不多的机枪留下,因为其他那两支能弄得到子弹。他独自等待敌人前来。当屠杀另一个游击小组的刽子手,骑兵军官贝仑多中尉终于露面时,他激动地感到心脏抵在松针地上怦怦地跳。乔丹以他最后的一些行动深刻地体现了本书的题旨:人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每个人都与人类难解难分。  作者在本书中还塑造了一系列活生生的西班牙人的形象,其中着墨最多的为比拉尔和巴勃罗。比拉尔热爱生活,热爱共和国。她爽朗泼辣,嫉恶如仇,眼看巴勃罗一天天沉沦下去,恨铁不成钢,冲着他就骂“醉鬼!”乔丹长得壮实,生气勃勃,她一见就打心眼里喜欢。她看出玛丽亚对乔丹的爱意,就要求他爱护这姑娘,炸桥后把她带到共和国去。她全力成全他们,但看到他们相亲相爱,不禁有些妒忌。她缅怀自己过去的好时光。她自称曾和西班牙三个收入最少的斗牛士生活过九年。当年轻的游击队员轻蔑地说菲尼托没什么了不起,患着肺病,长得矮小,本来就不该做斗牛士时,她沉不住气了,满怀激情地讲述菲尼托这苦孩子如何为了出人头地,发愤苦学,好歹当上斗牛士的经过。她当他孩子似地疼他,一直侍候到他悲惨地死去。她巴不得到共和国去,为此和乔丹争吵。多亏她的帮助,乔丹完成了任务。  巴勃罗当初拿下了民防军的兵营,亲手枪杀四个俘虏,后来组织群众,在广场和镇公所内把逮住的二十多个法西斯分子都活活打死,做得未免太过分。但内战期间法西斯分子干下的暴行罄竹难书,令人发指。例如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六日,纳粹飞机疯狂地屠杀了西班牙北部滨海小城格尔尼卡的几千手无寸铁的平民,毕加索为此创作了巨幅油画,向全世界控诉敌人对他祖国的暴行。出于对剥削阶级的深仇大恨,巴勃罗当年的作为似乎还情有可原,但当他在山中待了一年,滋生了苟安保命的思想,他竟拿了乔丹的爆破装置出走,但又合不得自己的人马,才到别的小组去招了五个弟兄和五匹马,及时赶回来。乔丹炸桥后,巴勃罗带那五人拿下了公路下段的哨所,但在向断桥靠拢的半途,他返身一梭子杀了那五人,为了把那五匹马给自己人骑着撤走。小私有者的思想使他干出了伤天害理、背叛革命的行为。  另一游击小组的领导人,聋子圣地亚哥,和巴勃罗构成鲜明的对比。他对革命忠心耿耿,乔丹找他谈时,他语简心长,实事求是地摆了情况。当他知道事后撤走时马匹不够,就二话不说,主动连夜去搞马,哪知偏偏雪停了,敌骑兵巡逻队追踪他的脚迹,把他和四个部下逼到一个山头上。他们据险固守,聋子机智地诱敌暴露自己,杀了一个军官,但最后被敌机炸死在山头上,被敌人割下脑袋回去报功。老向导安塞尔莫心地善良,杀了敌人也感到内疚,想不出战后该怎样来赎这份罪,因为对天主的信仰已经被否定了。作者在小说中不止一次地写到天主教对西班牙人根深蒂固的影响,但对安塞尔莫来说,与其说这是宗教思想的烙印无法磨灭,还不如说是这无邪的心灵在被最基本的道德问题所折磨。最后炸桥时,他伏在白色的石路标后面,被碎铁片击中,默默地死了,手腕上仍然挽着那圈引爆的电线。乔丹痛心地想,如果用引爆器的话,这个好人是不致牺牲生命的。除了比拉尔,全书中只写了一个女人:玛丽亚。她生性温柔,天真无邪,和比拉尔适得其反。身心受到了粗暴的摧残,她遇到了乔丹这样的好人,毫无保留地以身相许。听到了聋子手下的青年哨兵华金的悲惨家史,她搂着他说,“我把你当哥哥,……你有家啦。我们都是一家人。”乔丹感动地也搂着他说,“我们都是兄弟。”她告诉乔丹,她父亲喊着“共和国万岁”被枪杀,她母亲接着高呼“我丈夫,本村村长万岁”而从容就义。想到此事,乔丹吻着熟睡中的玛丽亚,小声说,“我为你的家庭感到非常自豪。”在斗争中,乔丹和这些普通的西班牙人民打成了一片,心甘情愿地为他们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海明威用这一系列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同仇敌忾地抗击法西斯匪帮的历史画面,奏出了一支人类兄弟情谊的赞歌。  海明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后到我国和欧洲当战地记者,在欧洲时屡次亲身参加战斗。一九四六年初回到“观景庄”,声称正在写一部关于“陆地、海洋和天空”的长篇小说,但直到一九六一年七月自杀身亡,没来得及定稿。在他晚年发表的两部小说及由他妻子发表的两部遗作中,只有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年)博得了一致的好评,并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1954年)。从海明威所有作品的主人公身上,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到作者本人的影子。罗伯特·乔丹说自己不是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反法西斯主义者,这实际上正表达了作者本人的立场。但是,从《永别了,武器》中在不正义战争中幻灭的美国青年军官弗瑞德里克·亨利,到《丧钟为谁而鸣》中为人民的事业献出自己的青春的美国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再到《老人与海》中在墨西哥湾一叶扁舟上单身和大自然搏斗的古巴老渔民圣地亚哥, “海明威的主人公”似乎经历了一个从小我到大我再回到小我的心灵探索过程,而《丧钟为谁而鸣》作为作者本人投身有关人类前途的大搏斗的见证,可被看作他的代表作而无隗。  吴劳  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内容概要

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与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亚堕入爱河,藉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在三天的时间里,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在炸桥的撤退途中,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自己却被炮弹炸断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本书以其深沉的人道主义力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在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对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他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他争取到游击队队长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和其他队员的拥护,孤立了已丧失斗志的巴勃罗,并按部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体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和比拉尔收留的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亚坠入爱河,藉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在这三天中,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在炸桥的人,自己却被炮弹炸断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流传最广的长篇小说之一,凭借其深沉的人道主义力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简介

海明威,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本书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

章节摘录

  他匍匐在树林里积着一层松针的褐色地面上,交叉的手臂支着下巴; 高高的上空,风在松树树梢间刮着。他俯卧着的山坡不太陡,但往下却很 陡峭,他能看到那条柏油路黑黑的,蜿蜒穿过山口。沿路有条小河,他看 到山口远处的这条小河边有家锯木厂,拦水坝的泄水在夏天的阳光下白花 花的。 “那就是锯木厂?”他问。 “是的。” “我不记得了。” “那是你离开这儿以后造的。老锯木厂在再过去一段路的地方,往下 离山口很远。” 他在林地上摊开影印的军用地图,仔细端详。老头儿从他肩后看着。 他是个结实的矮老头儿,身穿农民穿的黑罩衣和铁硬的灰色裤子,脚上穿 着双绳底鞋。他刚爬了山,在沉重地喘气,一手搁在他们带着的两只沉重 的背包的一只上面。 “这么说从这儿没法望到那座桥了。” “是的,”老头儿说。 “山口的这一带地势平坦,水流不急。下面 ,公路拐进林子就不见了,那儿地势突然低下去,有道挺深的峡谷一” “我记得。” “峡谷上面就是那座桥。” “敌人的哨所在哪儿?” “你看到的锯木厂那边有一个。” 这个正在仔细察看地形的年轻人,从他褪了色的黄褐色法兰绒衬衫口 袋里掏出望远镜,用手帕擦擦镜片,转动目镜,直到锯木厂的板壁突然显 得清晰,他看到门边的一条长板凳,还有安放圆锯的敞棚后面堆起的一大 堆木屑和小河对岸山坡上把木材运下的滑槽的一段。小河在望远镜里显得 清澈而平静,流水从拦水坝急转直下,下面的水花在风中飞溅。 “没有岗哨。” “锯木房在冒烟,”老头儿说。“还有晾衣绳上挂着衣服。” “我见到这些,但不见岗哨。” “说不定他在背阴处,”老头儿解释说。“那儿现在挺热。他也许在 我们看不到的背阴那头。” “可能。另一个哨所在哪儿?” “桥下方。在养路工的小屋边,离山口最高处五公里的里程碑那儿。 ” “这儿有多少兵?”他指指锯木厂。 “也许有四个,加上一个班长。” “下面呢?” “要多些。我可以去打听。” “那么桥头呢?” “总是两个。每边一个。” “我们需要一批人手,”他说。“你能搞到多少?” “你要多少我就能带来多少,”老头儿说。“这一带山里现在有不少 人。” “多少?” “有一百多。不过他们分成了小股。你需要多少人?” “等我们察看了桥以后再跟你说。” “你想现在就去察看一下?” “不。现在想去找个地方,可以把这炸药藏到要用的时候。我希望把 它藏在绝对安全的地方,可能的话,离桥不能超过半小时的路程。” “这简单,”老头儿说。“从我们现在要去的地方到桥头全都是下坡 路。但现在要去那儿得认真地爬一会儿山。你饿吗?” “是的,”年轻人说。“但我们以后吃。你叫什么?我忘了。”连名 字都忘了,这对他来说是个不祥之兆。 “安塞尔莫,”老头儿说。“我叫安塞尔莫,老家在阿维拉省巴尔科 城。我来帮你拿那只背包。” 这年轻人是瘦高个儿,长着被太阳晒得深深淡淡的金发和一张饱经风 吹日炙的脸,他穿着—件被太阳晒得褪了色的法兰绒衬衫、一条农民裤和 一双绳底鞋。他弯下腰,一条胳臂伸进背包的一条皮带圈,把沉重的背包 甩上背部。他把另一条胳臂伸进另一条皮带圈,让背包的重量压在背上。 他衬衫上原先被背包压住的地方还是汗湿的。 “我把它背上啦,”他说。“我们怎么走?” “爬山,”安塞尔莫说。 他们被背包压得弯了腰,出着汗,在遍布山坡的松树林里稳健地爬坡 。年轻人发现林中没有路径,但他们继续攀登,绕到前坡,这时跨过一条 小溪,老头儿踩着山石河床的边缘稳健地走在前面。他们爬着爬着,这时 山路更陡峭,更难爬,直到最后溪水似乎从他们头顶上方一个平滑的花岗 石悬崖的边缘上突然直泻而下,这时老头儿正在悬崖下等着年轻人赶上来 。 “你怎么及时到得了?” “没问题,”年轻人说。他正大汗淋漓,因为爬的山坡陡,大腿肌肉 在抽搐。 “现在在这儿等我。我先走一步去通知他们。你带了这玩意儿,不希 望人家朝你开枪吧。” “哪怕开开玩笑也不希望,”年轻人说。 “路远吗?” “很近。怎么称呼你?” “罗伯托,”年轻人回答。他已卸下背包,轻轻地放在河床边两块大 圆石之间。 “那么在这儿等着,罗伯托,我就回来接你。” “好,”年轻人说。 “难道你打算回头走这条路去下面的桥头?” “不。我们去桥头得走另一条路。要近些,也容易走些。” “我不想把这东西藏得离桥太远。” “你瞧着办吧。要是不满意,我们另找地方。” “我们就瞧着办,”年轻人说。 他坐在背包旁,看老头儿攀登悬崖。悬崖不难攀登,年轻人发现,从 老头儿不用摸索就找到攀手地方的样子看来,这地方他以前爬过好多次了 。然而凡是爬到上面的人都一向很小心,不留一丝痕迹。 这年轻人名叫罗伯特·乔丹,正饿极了,并且在发愁。他常挨饿,但 不常发愁,因为对自己碰到的事根本不在意,并且凭经验知道,在敌后整 个这一带活动是多么简单。在敌后活动跟在他们防线中间穿插一样简单, 如果有个好向导的话。关系重大的只在于如果被抓住你会有什么遭遇,这 才不好办;此外就是判断可以信任谁的问题。你要么完全信任和你一起工 作的人,要么丝毫也别信任,在这方面你必须作出决定。这些都不使他发 愁。但是还有别的问题呢。 这个安塞尔莫一直是个好向导,他在山区赶路本领特别棒。罗伯特. 乔丹自己也挺能走,但是从天亮前一直陪他走着的情形看,他知道这老家 伙准能叫他走得垮下。到目前为止,除了判断力以外,罗伯特·乔丹事事 都信得过这个安塞尔莫。他还没机会考验这老头儿的判断力,不过不管怎 么说,应该由他自己来负责作出判断。不,他不愁安塞尔莫,而炸桥的事 也不见得比许多别的事要难办。他会炸你叫得出名称的任何种类的桥,而 且炸过各种大小和结构的桥。这两只背包里有足够的炸药和一切装置能恰 当地炸掉这座桥,即使它比安塞尔莫所报告的大两倍,因为他记得一九三 三年徒步旅行到拉格兰哈去的时候曾一路走过这座桥,而且戈尔兹前晚在 埃斯科里亚尔城外一幢房子的楼上曾给他念过有关这座桥的资料。 “炸这座桥没什么了不起,”戈尔兹当时说,用铅笔在一张大地图上 指着。灯光照在他那有伤疤的光头上。“你懂吗?” “是,我懂。” “根本没什么了不起。仅仅把桥炸掉只能算是一种失败。” “是,将军同志。” “应该采用的办法是根据发动进攻的时间,在指定的时刻炸桥。你当 然明白这一点。这就是你的权利和应该采用的办法。” 戈尔兹看看铅笔,然后用它轻轻地敲敲牙齿。 罗伯特·乔丹没说什么。 “你明白,这就是你的权利和应该采用的办法,”戈尔兹继续说,望 着他,并点点头。他接着用铅笔敲敲地图。“这就是我应该采用的办法。 这也正是我们无法做到的。” “为什么,将军同志?” “为什么?”戈尔兹气愤地说。“你经历过多少次进攻,还问我为什 么?有什么能保证我的命令不被变动?有什么能保证这次进攻不被取消? 有什么能保证这次进攻不被推迟?有什么能保证在六小时内发动进攻,按 时行动吗?有过一次按计划进行的进攻吗?” “如果指挥进攻的是你,就会准时发动、”罗伯特·乔丹说。 “我从来也指挥不了,”戈尔兹说。“我只是发动而已。但我就是指 挥不了。炮队不是我的。我必须提出申请。我从没得到过所要求的,即使 他们有东西可以给。这还是最小的事情。还有别的。你知道这些人的作风 。这一切没必要详谈了。总是出问题。总是会有人来干扰。所以你现在一 定要放明白。” “那么该什么时候炸桥?”罗伯特·乔丹曾问。 “进攻开始之后。进攻一开始就炸,不能提前。这样,敌人的增援部 队就不能从这条公路开来。”他用铅笔指着。“我必须肯定敌军不能从这 条公路上开来。” “那么什么时候进攻呢?”P1-5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丧钟为谁而鸣 PDF格式下载



海明威的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主人公的承受的痛苦,生活虽有痛苦,但是我们还要勇敢面对。


海明威的这本书我想看很久了就是没空去买现在买来了慢慢看啊


喜欢海明威的书


海明威的文笔要很有耐心才能品出味道,相对来说电影就通俗易懂了。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看了序,已经不能自拔,书的内容很多,需要耐心看完.不过这本书决不比<老人与海>差,堪称代表作!!


有外包装,很好~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此套丛书质量很好,翻译水平非常优秀,意思表达的非常细致逼真,值得广大文学爱好者收藏。此套书印刷清晰,胶版纸印刷,字体略小,但并不伤眼。


永远为大师的作品而感动


总读深刻的书是不对的,读书也需要放松。


书的标题有点意思,是从一个英国人的诗里截取的。丧钟为谁而鸣?为天下人而鸣。在法西斯势力的影响范围内,这很有点胸襟,跟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的初衷很近似。(呵呵,悲观一点说,至少也是兔死狐悲吧。)故事内容不说了,看小说或者内容简介吧。把一个不到72小时的故事写成这么厚的一本书,并且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不能不承认海明威老儿还是有一手。要命的是,看了这本书让我感觉在不到3天的时间内认识了解一个人甚至一群人是可能的,这太匪夷所思了。我跟身边的人有的相处数年了,可都不觉得自己有多了解人家呢。当然从患难中认识人也是最容易的。哎,好多东西是说不清的,我毕竟不是海明威。还是自己看看吧。


书的内容结构都很容易接受,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对自身经历的感悟与提炼到升华。丧钟为谁而鸣,或许那一天就是为你,为我们而鸣,身边的正义不能声张,黑势力不错除掉,有害的食物得不到消除,矿难得不到解决等等,或许这些事今天与你无关,明天与你无关,你能肯定以后就与你无关,与你的亲人无关吗。。。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或许某天就会发生在你的身边。 至此我们需要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看到身边不平的是,大家要团结起来,为美好和谐的环境而努力。


其实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弊着劲看完的,但是看完之后,才发现引起了心中的共鸣。如果是喜欢海明威的人,不能错过他的任何一本书。如果是不喜欢海明威的人,也会被书中那种人道主义所感动。但是,看海明威的书之前,还是先了解一下书中的背景吧,然后是西班牙的历史,这些都会帮助理解


几年前从图书馆借来度过,那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海明威,“迷惘的一代”也令我印象深刻,现在回想已经不太记得这么书讲了些什么,我还是喜欢“太阳照常升起”。


包装,质量都很好。一般书店买不着。当当什么能把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收集全了最好。要真有我愿意买一套。


有时间要好好读一下哦


质量很好 送来的时候书包装的很仔细 还有外封塑料薄膜 但是里面的字体很小 读起来有点吃力 感觉不如上海译文出的书


结构好,立意好。是本好书,而且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翻译都比较符合原著。


书当然是好书,可惜字太小了。有一点要提出表扬,我拿书的那天正好下雨,拆开后发现书外套了塑料带,所以感觉蛮好的。


书的内容很好,但字小了一点,如果能把封面换成硬皮的就更好了。


字实在太小了,看起来很不舒服


还挺厚。。。


大体看完了,有时间再看看,因为字太小,搞的像盗版的


还没看,想来应该不错吧


字体有点小,看的时候不方便


如题,而且字体也不是很清晰,不是适合收藏的版本。


看了一个月也没有看完,看着看着就看不下去了


一般可能电影看多了.感受不到当时的时代感召力


海明威的作品,我都非常喜欢.尤其是这个作品.细腻的笔触,感人的情节.通过阅读,使我更加了解了当时的历史场景,懂得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年轻一代人心灵和身体的摧残.谁都不会从战争中获利,丧钟为谁而鸣,为你鸣.


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的见字


这个版本的真不怎么样!字太小,纸张还不好,真是不怎么样


买了才发现居然是之前已经买过的同一个出版社同一个翻译者只是改了书名--原本叫“战地钟声”!真是气人!


永远的海明威


书的包装挺好


替人购买!


书很不错,名著,人类瑰宝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