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的人
2007年8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
[美] 威廉·巴雷特
330
222000
段德智
无
本书是美国哲学家威廉·巴雷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被公认为英语国家中研究、解释和介绍存在主义的最优秀的著作,在美国和整个西方哲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它在问世后多次再版,畅销不衰,至今仍被一些大学列为“当代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课程的教科学。 本书的主题如书名所示,强调人的非理性一面。文字通俗易懂,伦理清晰有力。
威廉·巴雷特(William Barrett,1913-1992),美国哲学家,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之一。著有《什么是存在主义》、《自我与本能》、《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等。
第一编 “当今时代” 第1章 存在主义的问世 第2章 遭遇虚无 1.宗教的衰微 2.社会的理性安排 3.科学与有限性 第3章 现代艺术的证言第二编 西方传统中存在主义的源泉 第4章 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 1.希伯来的信仰的人 2.希腊理性 第5章 基督教源泉 1.信仰与理性 2.存在对本质 3.帕斯卡尔的事例 第6章 逃离拉普特飞岛 1.浪漫主义作家 2.俄国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第三编 存在主义大师 第7章 基尔凯戈尔 1.基尔凯戈尔其人 2.苏格拉底与黑格尔;存在与理性 3.美学的、伦理学的、宗教的 4.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 5.攻击基督教世界 第8章 尼采 1.看哪,这人 2.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发生了什么;作为道德学家的尼采 3.力量与虚无主义 第9章 海德格尔 1.存在 …… 第10章 萨特第四编 整体的人对理性的人 第11章 复仇女神的地位附 录 附录一 否定性、有限性与人性 附录二 存在与分析哲学家 译后记
西方现代历史——(从中世纪到现在)——的处于中心地位的事实,无疑是宗教的衰微。 宗教在近代的衰微,只不过意味着宗教不再是人的生活无可争辩的中心和统治者;而教会也不再是人生最终和无庸置疑的归宿和避难所。……宗教的衰微确乎是人类心理进化中重要阶段之一,不如说是始终包围着个人从生到死整个一生的一个坚固的精神模子,它把个人的一生所有寻常和非常的时刻都予以圣洁化并包含在圣餐和宗教仪式之中。失去教会,就是失去整个一套象征物、偶像、信条和礼拜仪式,这些东西具有直接体验的心理效果,迄今为止,西方人的整个精神生活安稳地包含在这种体验之中。由于失去宗教,人就失去了与存在的一个超验领域的具体联系,他就可以毫无约束地同这个世界的全部无理性的客观现实打交道。然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他必然感到无家可归,这个世界已不再满足他的精神需要。家,是习惯上包含着我们生活而为人们公认的组织。一个人失去精神容器,就疳无所适从,随波逐流,成为茫茫大地上的一个流浪者。因此,人在寻求自身的人类完善时,就将不得不自己去做以前由教会不自学地通过其宗教生活这种媒介替他做的事。很自然,人的无家可归之感,在一定时间内,不会使人们感觉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仍然迷恋于一种新的、强有利的支配整个地球的幻想之中。 (范:在现代,任你拥有与但丁相匹敌的才华和真诚,也不可能写出《神曲》来。那种对中世纪诗人的不可抗拒的宗教情感和直接的实在性,已随历史飘然而去,不可复得。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决不可能复制。想让现代人回归到古代人那种宗教情感和心灵境界的任何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历史从未允许人在任何绝对意义上重返过去。我们的心理问题也不能靠退回到这些问题还未产生的一种过去的状况来解决。另一方面,人类取得的每一重大进步必然要承担某种损失,一种原有安定感的牺牲和新的紧张状态的产生和加剧,开明而进步的家若是看不到这一点,他们也是鼠目寸光。 说中世纪到现代的过渡是理性观念取代宗教观念,那是很不正确的;正好相反,正如怀特海曾经非常中肯地论述过的,整个中世纪哲学,同现代思想相比,是一种“无边无际的理想主义”。 从中世纪进入现代世界的入口处站立着科学(后来成了启蒙运动的精神)、新教和资本主义。(范:新教全力强调信仰的非理性事实,而不是象中世纪神学那样给信仰加上种种理性结构。)新教从中世纪基督教中剔除了那大量的偶像和象征物,揭去面纱,显示大自然是一个与精神相对立,要由清教徒的热忱和勤奋将其征服的客观领域。把人褫夺的赤条条的这场漫长的现代斗争是从新教开始的,这场斗争在二十世纪达到最高潮。……在这方面,新教的历史推动作用与新科学和资本主义并行不悖,因为科学当时正在使大自然的那幅神秘而象征的图象在其成功的理性解释面前消失,而资本主义当时正在把整个世界开发成合理计划的企事业进行活动的场面。
无
对存在主义有一定了解的人可以看看这本书,及其的简洁精当。
这本书我先在淘宝和拍拍上找了,都没有货,不然就是加上运费比当当更贵了咯。
书好,但这个翻译版本一般
复旦国关学院洪涛老师课堂推荐。
书好,但不是很喜欢书的装帧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