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
2007-6
上海译文出版社
村上春树
359
201000
林少华
无
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代译序) 林少华 村上春树(1949一),这位居住在我们东方邻国的作家,不动声色之间,已经使自己成了同时下任何一位世界级作家相比都不逊色的十分了得的人物。在他的母国日本,其作品的发行量早已超过了1 500万册这个可谓出版界的天文数字。在我国大陆,其中译本也在没有炒作的情况下执着地向40万册逼近。仅《挪威的森林》,不到半年便重印四次,但仍不时脱销。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因素使这位日本作家如此占尽风光,甚至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也相形见绌呢?回答自然多种多样。从我们中国读者角度来说,同是日本作家,川端也好,大江也罢,读之总觉得是在读别人,中间好像横着一道足够高的门坎,把我们客气而又坚决地挡在门外;而读村上,我们则觉得是在读自己,是在叩问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心灵的回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游历,看到的是我们自己。简而言之,也就是村上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心的共鸣。那么,引起我们心的共鸣的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就此(也可能不完全就此)谈三点感想或看法。实质上涉及的也就是村上作品的独特魅力问题— —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舂树? 虽说村上的小说译了几本,评论性文章也写了几篇,但我心里总好像还塞着一个谜团,或者说总在琢磨这样一个问题:村上作品中最能打动我个人、作为四十几岁中年人的我个人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不错——如同以前我在《村上春树精品集》新版总序中所说——小说中现实与非现实的错位,别具一格的行文,时代氛围和个人感性,田园情结和青春之梦,都足以令人沉潜其中。不过老实说,那类文章,我大多是从一个译介者和一名大学教员的角度来写的,很大程度上带有“公”的色彩,而多少压抑了纯属个人的、即村上所说的“私人性质”的东西。我认为那也是对的。在译介初期,有必要循规蹈矩地归纳村上作品的一般特点,有必要把日本以至国际上有关评论转达过来,否则对读者是不公正的。当然,一方面也是因为我的“私人性质”的感受还处于混沌状态。近来,感受逐渐趋于清晰一一其实村上作品中最能让我动心或引起自己共鸣的,乃是其提供的一种生活模式,一种人生态度:把玩孤独,把玩无奈。大凡读者都读得出,村上文学的基调就是孤独与无奈。但较之孤独与无奈本身,作者着重诉求的似乎更是对待孤独与无奈的态度。我仿佛听到村上在这样向我倾诉: 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吗?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那么,何苦非努力不可呢?为什么就不能转变一下态度呢一一既然怎么努力争取理解都枉费心机,那么不再努力就是,这样也可以活得蛮好嘛!换言之,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于是,孤独和无奈在村上这里获得了安置。就是说,这种在一般世人眼里无价值的、负面的、因而需要摈除的东西,在村上笔下成了有价值的、正面的、因而不妨赏玩的对象。实质上这也是一种自我认同或日对同一性(identity)的确认,一种自我保全、自我经营、自我完善,一种孤独自守、自娱、自得、自乐的情怀。作者藉此在熙来攘往灯红酒绿瞬息万变的世界上建造了一座独门独院的“小木屋”,一个人躲在里面一边听着爵士乐,啜着易拉罐啤酒,一边慢慢地细细地品味孤独与无奈。电视则绝对不买,报纸绝对不订,电话也只是在响了六七遍之后才老大不情愿地拿起听筒。“小木屋”的主人自然是“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年龄大多在二十九至三十四岁之间,基本是刚刚离婚或老婆跟人跑了。这里,主人公本身就是孤独的象征。他已被彻底“简化”,无妻(有也必定离异)、无子、无父母(有也不出场)、无兄弟(绝对独生子女)、无亲戚(只在《奇鸟行状录》中有过一个舅舅),甚至无工作(好端端的工作一辞了之),远远不止是我国城镇里的“三无人员”。也正由于“我”敢于简化,敢于放弃,“我”也才潇洒得起来。然而并不能因此断定“我”得了自我封闭症。“我”有时也从“小木屋 ”中探出头来,而这时他的目光却是健康的、充满温情的,如对《挪威的森林》(以下简称《挪》)中的直子,对《舞!舞!舞!》(以下简称《舞》)中的雪。当然,如果有人扰乱他自得其乐的“小木屋,,生活,死活把他从中拖出,他也绝不临阵退缩(小说情节大多由此展开),如对《寻羊冒险记》(以下简称《羊》)中的黑西服秘书和“先生”,对《奇鸟行状录》中的绵谷升。这种时候的“我”绝对不是好忍的,一定老练地、机智地、执拗地奉陪到底。主人公身上,恐怕有这样几点需加以注意:对冠冕堂皇的所谓有值存在的否定和戏弄,有一种风雨飘摇中御舟独行的自尊与傲骨;对伪善、狡诈行径的揭露和憎恶,有一种英雄末路的不屈与悲凉;对“高度资本主义化”的现代都市、对重大事件的无视和揶揄,有一种应付纷繁世界的淡定与从容;对大约来自宇宙的神秘信息、默契(寓言色彩、潜意识)的希冀和信赖,有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梦想;对某种稍纵即逝的心理机微(偶然因素)的关注和引申,有一种流转不居的豁达与洒脱;以及对物质利益的淡漠,对世俗、庸众的拒斥,对往日故乡的张望等等。可以说,这同主人公把玩孤独把玩无奈是相辅相成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惟其如此,也才不至于沦为一般所说的“拿无聊当有趣”。总之,村上的小说为我们在繁杂多变的世界上提供了一种富有智性和诗意的活法,为小人物的灵魂提供了一方安然憩息的草坪。读之,我们心中最原始的部分得到疏导和释放,最软弱的部分得到鼓励和抚慰,最孤寂的部分得到舒缓和安顿,最隐秘的部分得到确认和支持。那是茫茫荒原上迎着夕晖升起一股袅袅炊烟的小木屋,是冷雨飘零的午夜街头永远温馨的小酒吧。我甚至突发奇想地觉得,村上春树的作品尽管形式上明显受到美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但骨子里却透出东方古老的禅意。在某种意义上,乃是禅的现代诠释。读过村上一篇名叫《电车和电车票》的短文吗?“我”最后采取的态度是以“无心无我”的境界乘车:既然怎么努力车票都要丢,那么,不再努力就是,让它丢好了。引申言之,既然孤独和无奈怎么都排遣不掉,那么不再排遣就是,把玩之可也! …… 一般说来,相似的东西才能用于类比,也就是说相似性是可比性的前提。而村上的比喻则一反常规,完全不循规出牌。如盘子和行星、衣服和彗星、宾馆和狗、鸵鸟蛋和电话机、耳轮和钞票,这一对对之间几乎找不出任何相似性,莫如说其差异性、异质性倒是巨大的。而村上妙就妙在利用差异性和异质性做文章,经过他一番巧妙的整合和点化,我们非但感觉不到牵强附会,甚至会漾出一丝会意的微笑。一般比喻是“似是而非”,而村上的比喻则“似非而是”。其实这类比喻也是一种夸张,一种大跨度想象力的演示。而这又是文学创作中较难把握的一种修辞,它既要在常理之外,又须在常理之中。大致说来,日本搞文学的人算是比较老实的,不那么想入非非,自古以来就不甚中意李太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如今这位村上春树却是远远走在了他的祖辈的前面。你能找出第二个手法相仿的日本作家吗?当然,西方作家中是找得出的。如昆德拉就说某人眼睛的忽闪像车窗外一上一下的雨刷一一村上受的不是他的母国日本而是西方同行的启示。不管怎样,村上弄出了一种一看就知是村上春树的“村上文体”。港台地区甚至由此产生一个词叫“很村上喔”,用来形容如此风格的文章、如此风格的言谈、如此风格的人。创作搞到这般水准,成了“这一个”而不是“ 那一个”,应该算成功的了。这绝非易事。顺便说几句题外话。其实不光是文章风格,村上本人也颇为“别具一格 ”。他虽是作家,却很少与文坛打交道,不属于任何作协组织,不喜欢出头露面~不上电视,不大让人拍照,不出席报告会,接受采访也极有限。个人生活方面也大不同于他笔下的主人公,极为中规中矩,有板有眼。早上六点起床,晚间十点就寝,和夫人两人平静地生活,对夫人特别关爱(这点也是他深受女性读者欢迎的一个原因)。作为作家,村上交稿特别守时,绝无迟交记录。记得几年前交涉版权谈到版税的时候,我曾透露过出版社想代之以招待旅游的意思。他让秘书转告说钱多少都可以,但不喜欢什么招待旅游。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可以说是另一侧面的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吧。最后还是留下我的地址:青岛市香港东路23号,青岛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邮政编码266071),以便请读者诸君指出我的误译之处。2000年6月18日 修改于窥海斋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
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
。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村上春树(1949- ),日本小说家。曾在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戏剧科就读。1979年,他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问世后,即被搬上了银幕。随后,他的优秀作品《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挪威的森林》等相继发表。他的创作不受传统拘束,构思新奇,行文潇洒自在,
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代译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后 记
永远记得我(1)又来到德国了: 我今年三十七岁。现在,我正坐在波音七四七的机舱里。这架硕大无比的飞机正穿过厚厚的乌云层往下俯冲,准备降落在汉堡机场。十一月冷冽的雨湮得大地一片雾蒙蒙的。穿着雨衣的整修工、整齐划一的机场大厦上竖着的旗、BMW的大型广告牌,这一切的一切看来都像是法兰德斯派画里阴郁的背景。唉!又来到德国了。 这时,飞机顺利着地,禁烟灯号也跟着熄灭,天花板上的扩音器中轻轻地流出BGM音乐来。正是披头四的“挪威的森林”,倒不知是由哪个乐团演奏的。一如往昔,这旋律仍旧撩动着我的情绪。不!远比过去更激烈地撩动着我、摇撼着我。 为了不叫头脑为之迸裂,我弓着身子,两手掩面,就这么一动不动。不久,一位德籍的空中小姐走了过来,用英文问我是不是不舒服,我答说不打紧,只是有点头晕而已。 “真的不要紧吗?” “不要紧,谢谢你!”我说道。于是她带着微笑离开,这时,扩音器又放出比利乔的曲子。抬起头,我仰望飘浮在北海上空的乌云,一边思索着过去的大半辈子里,自己曾经失落了的。思索那些失落了的岁月,死去或离开了的人们,以及烟消云散了的思念。 在飞机完全静止下来,人们纷纷解开安全带,开始从柜子里取出手提包、外套时,我始终是待在那片草原上的。我嗅着草香、聆听鸟鸣,用肌肤感受着风。那是在一九六九年秋天,我就要满二十岁的时候。 刚刚那位空中小姐又走了过来,在我身旁坐了下来,开口问我要不要紧。 “不要紧!谢谢。我只是觉得有些感伤而已。(lt's all right now,thank you.I only fell lonely,you know.)”我笑着答道。 “Well,I fell same way,same things,once in a while.I know what you mean.(我也常常这样子哩!我能理解!)”说罢,她摇摇头,从座位上站起来,对着我展开一副美丽的笑容。“I hope you'll have a nice trip. Auf Wiedersehen!(祝您旅途愉快。再见!)” “Auf Wiedersehen!”我也跟着说道。 就算在十八年后的今天,那片草原风光也仍旧历历在目。绵延数日的霏霏细雨冲走了山间光秃秃的地表上堆积的尘土,漾出一股深邃的湛蓝,而十月的风则撩得芒草左右摇曳,窄窄长长的云又冻僵了似的紧偎着蔚蓝的天空。天空高踞顶上,只消定睛凝视一会,你便会感到两眼发痛。风吹过草原,轻拂着她的发,然后往杂树林那头遁去。树叶沙沙作响,远处几声狗吠。那声音听来有些模糊,仿佛你正立在另一个世界的入口一般。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声响。不管是什么声响都无法进入我们的耳里。再没有人会和我们错身而过,只看到两只鲜红的鸟怯生生地从草原上振翅飞起,飞进杂树林里。一边踱着步,直子便一边跟我聊起那口井来了。 记忆这玩意儿真是不可思议。当我身历其境时,我是一点儿也不去留意那风景。当时我并不觉得它会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绝没料到在十八年后,我可能将那一草一木记得这么清楚。老实说,那时候的我根本不在意什么风景。我只关心我自己,关心走在我身旁的这个美人,关心我和她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回头来关心自己。不管见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想到什么,结果总会像飞镖一样,又飞到自己这一边来,当时正是这样一个时代。再说,我那时又在谈恋爱,那场恋爱谈得也着实辛苦。我根本就没有气力再去留意周遭的风景。 然而,现在率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的,却是那一片草原风光。草香、挟着些微寒意的风、山的线、狗吠声,率先浮现的正是这些,清清楚楚地。也因为实在太清楚了,让人觉得仿佛只要一伸手,便能用手指将它们一一描绘出来。但草原上不见人影。一个人也没有。没有直子,也没有我。我不知道我们究竟上哪儿去了。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种事呢?曾经那么在意的,还看她、我、我的世界,究竟都上哪儿去了?对了,我现在甚至无法立即记忆起直子的脸来,我能想到的,就是一幕不见人影的背景而已。
原则上我不习惯为小说写后记,但对这部小说我想恐怕有写的必要。第一,这部小说的主轴是大约五年前我写的短篇小说《萤》(收于短篇集《萤》)。长期以来,我一直考虑以这一短篇为基础,写一部三百页稿纸左右(每页四百字)的一气呵成的恋爱小说,于是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完成后而尚未开始写下一部长篇的过渡时间里,我以一种不妨说是调节精神那样的轻松心情着手这部小说的写作,结果却成了一部将近九百页稿纸的、难以称之为“轻松”的小说。或许是这部小说本身要求我写得超出预想所使然,我想。第二,这部小说具有极重的私人性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自传性质的小说,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对我来说是私人性质的小说——在与此相同的意义上,这部作品也属于私人性质的小说。这大概是某种感情的问题。如同我这个人或被喜爱或不被喜爱一样,这部小说我想也可能或受欢迎或不受欢迎。作为我,只是希望这部作品能够超越我本人的质而存续下去。第三,这部小说是在南欧写的。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希腊米科诺斯岛的维拉动笔,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七日在罗马郊外的一家公寓式旅馆完成。至于远离日本对这部小说有何影响,我无法判断。既似乎觉得有某种影响,又似乎无任何影响。但一无电话二无来客而得以潜心创作这点却是十分难得的。小说的前半部写于希腊,中间夹着西西里岛,后半部在罗马写就。雅典一家低档旅馆的房间里连个桌子也没有,我每天钻进吵得要死的小酒馆,一边用微型放唱机反复播放——放了一百二十遍——《佩珀军士寂寞的心俱乐部乐队》,一边不停笔地写这部小说。在这个意义上,这部作品得到列农和麦卡特尼的alittlehelp。第四,这部小说可以献给我离开人世的几位朋友和留在人世的几位朋友。村上春树1987年6月
书评: 《挪威的森林》:永远的青春读本: 2007年3月,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1987~2007《挪威的森林》出版20周年纪念版”,再度增加了阅读村上春树的高温。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最著名的小说之一,1987年在日本出版后,现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流行,成了众多村上迷的最爱。村上春树写《挪威的森林》时将近40岁,他说:“想把青春的记忆延长的时候,就想写青春小说。”村上的目标是“很轻松的小说,二三百页纸,漂亮的,留在记忆中那种漂亮的小说”,甚至是“一本把全国女孩的眼泪都逼出来的小说”。 《挪威的森林》这部被誉为“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于1989年引进中国,这也是第一部在中国出版的村上春树的作品,许多人认识村上春树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的。该小说由林少华先生翻译、漓江出版社出版。之后又重印了好几次,一直都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据有关统计,仅2001年移植上海译文出版社以来即已印行22次,逾百万册,平均每年印行20余万。 汉堡机场一曲忧郁的《挪威的森林》,复苏了主人公渡边伤感的二十岁记忆:娴静腼腆、多愁善感的直子,是他动情倾心的女孩,那缠绵的病况、如水的柔情,甚至在她花蚀香销之后,仍令他无时忘怀;神采飞扬、野性未脱的绿子,是他邂逅相遇的情人,那迷人的活力、大胆的表白,即使是他山盟已订时,也觉得她难以抗拒。悲欢恋情、如激弦,如幽曲,掩卷犹余音颤袅;奇句妙语,如泉涌,如露凝,读来口角噙香。小说以纪实的手法和诗意的语言,注重表现少男少女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对于纯真爱情和个性的双重追求,超出了一般爱情描写的俗套,而具有更为深刻的人生意义。小说情节是平平的,笔调是缓缓的,语气是淡淡的,然而字里行间却鼓涌着一股无可抑制的冲击波,激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颤与共鸣。全书以回忆为线索,表达了青少年面对青春期的孤独困惑以及面对成长的无奈、无聊。村上春树通过年轻人在社会压力下无法摆脱的生存痛苦,第一次明明白白地强调了他在以后书中不断反复强调的主题:生命的悲哀与无力感。 美国华人学者李欧梵教授在他的散文集《世纪末的反思》将《挪威的森林》列为20世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部文学译著之一。其根本原因,按译者林少华先生所说的,不妨用评论家白烨先生十多年前的话加以概括最为明白:《挪威的森林》“以纪实手法和诗意语言”注重表现“少男少女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对于纯真爱情和个性的双重追求……超出了一般爱情描写的俗套,而具有更为深刻的人生意义。”
汉堡机场的一曲忧郁的《挪威的森林》,复苏了主人公渡边感伤的20岁记忆:娴静腼腆、多愁善感的直子,是他动情倾心的女孩,那缠绵的病况、如水的柔情,甚至在她花蚀香销之后,仍令他无时或忘;神采飞扬、野性未脱的绿子,是他邂逅相遇的情人,那迷人的活力、大胆的表白,即使是他山盟已定之时,也觉得她难以抗拒。悲欢恋情,如激弦,如幽曲,掩卷犹闻余音颤袅,奇句妙语如泉涌,如露凝,读来还觉口角噙香。纯而又纯的青春情感,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700万的畅销奇观,这是村上春树的毕生杰作。
无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次恋爱是高中时,他同女孩睡觉后把女孩甩了。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直子因病情产生不了性的反应,然而分手前渡边仍旧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在海边,揪心痛苦。最后,与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互相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挪威的森林”本是披头士的歌曲,书中主角直子每听此曲必觉得自己一个孤零零地迷失在又寒又冻的森林深处,这正是年轻必经的彷徨、恐惧、摸索、迷惑的表征。男主角渡边多次想拯救在自我迷失中的直子,但有时甚至他也迷失了方向。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轻一代,在都市空间愈狭小与人的疏离愈大的对比中,令他们失去与人接触的欲望,恰是年轻一代避免受伤的保护罩。正如《挪威的森林》的渡边,因他怕失望,他不想勉强去交朋友,在他的世界中,朋友始终只有那几个。
年青的好处是可原谅的率真、大胆、肆无忌惮地把内心所爱、所要、所憎、所恨的不扣修饰宣诸于口。书中大胆的情欲描写并不是一般日本小说中常见的卖弄色情,而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如高山流水,流到洼处,一泻而成瀑布,浑然天成。书中主角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学潮罢课接二连三发生,但他们漠不关心,反而对爱情的追求炽热无比。渡边之于直子,明知直子心系死去的木月,偏偏不舍追随左右:阿绿之于渡边,虽知渡边心有所属,也求守候身旁。对爱情的希望与失望在书中煎熬着主角,亦在现实生活中煎熬着年轻的一群。爱情是发自内心,身不由己,没有时代之分,那管它是不是动荡的年代和应不应该恋爱。在九十年代的香港,“学生应不应该谈恋爱”已成老话,现在讨论的已是“学生应怎样谈恋爱”。
书中的人物,身驱动作是随俗的,而心思念头则显得空灵,说话的方式特别,常常可抽离出来而成格言,如“只有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思念,才能装进一种称作小说的不完整容器里”,“我们一边把死当作微尘般吸入肺里,一边活下去”,“世界处处是驴子粪”……年青的谬思在书中比比皆是。
成长的世界充满责任和不愉快。村上春树笔下的主角们都是年轻的|他们不愿意长大,认为长大是不可思议的,长大是在完全没有准备下,被死拉硬挤出来的。主角甚至羡慕已死的人的永远青春。这是一部年轻的小说,成长历程年轻阶段的热情坦率,直抵人性根蒂:成长的苦闷、无奈、恐惧、好奇,令人感动共鸣。正如作者说“有些人会喜欢这部小说,有些人不喜欢”。
这本由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的《挪威的森林(电影特别版)(精)》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挪威的森林(电影特别版)(精)》的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1]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汉堡机场的一曲忧郁的《挪威的森林》,复苏了主人公渡边感伤的20岁记忆:娴静腼腆、多愁善感的直子,是他动情倾心的女孩,那缠绵的病况、如水的柔情,甚至在她花蚀香销之后,仍令他无时或忘;神采飞扬、野性未脱的绿子,是他邂逅相遇的情人,那迷人的活力、大胆的表白,即使是他山盟已定之时,也觉得她难以抗拒。悲欢恋情,如激弦,如幽曲,掩卷犹闻余音颤袅,奇句妙语如泉涌,如露凝,读来还觉口角噙香。纯而又纯的青春情感,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700万的畅销奇观,这是村上春树的毕生杰作。
夏日午后,站在旧式的胡同中透过交错的电线杆,望着并不太蓝的天空,两旁的行人似乎是在穿梭,但却听不到糟杂的声音,就连呼吸的声音也不能感受到,我只是在享受这种静,心灵的静,真想投入于静中不再回来,这实在是很享受呀。初读村上春树的作品被吸引,似乎在作品中体验,又似乎是个旁观者。挪威的森林贯穿全书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书的结构也如作者所说,并不以死为终结,这里有作者的无奈即每个人都会死,也有作者面对生活的勇气即有死才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两次死,很相似的两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后直子和渡边的关系便开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话说就是“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两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另一个相似之处是,木月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不是他最爱的直子而是渡边,这似乎应该是木月把直子托赋给了渡边,直子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也不是渡边而是玲子,同理应理解为直子把渡边暂时托赋给了玲子。书中所描写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醒着的,但由是他们价值观不同,心理成熟程度不同,所以他们的生活本身是有着巨大差异的。渡边本书的男主角,一个实在是很普通的人物,普通得让人难以留下印象。他对学校这个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也是很厌恶的,但他却也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他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渡边的无奈了。不过这家伙最强捍的也就是这种逆来顺受了,似乎任何人都不能影响他的生活轨迹,虽然他也并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或将要去哪里。不过渡边的心理也不太成熟,他在寻找一种既不伤害直子,又不伤害绿子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是不存在的,“如果每个人正义都大行其道,每个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话,必然导致混乱”,在直子死后渡边想通过旅行来找回自己但却失败了。直到渡边见到玲子,玲子说“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此时应该说渡边解到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伤害。直子本书的女主角之一,很执着于完美。本书一开始直子就提到了一口井,一口在森林边缘的井,一口深的并且一但坠入便只有孤独陪伴直至死亡的井,但又是很吸引直子的井,因为坠入井中便与现世隔绝,她也明白这是危险的,但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这就是直子的无奈了。这口井也是直子后来生活的写照,所不同的是渡边一度在井的附近守望着直子。在疗养院的直子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她需要靠井边的渡边才能确定自己还活着,需要靠玲子才能完成与外界的交流,以至到最后玲子几乎成了直子的化身。绿子本书的另一位女主角,应该说是森林里一棵非常奇异的树,她似乎可以冲破黑暗享受到阳光,也是我非常非常佩服的一位女性。之所以说她是一棵树是因为她非常坚强,面对生活的苦难,亲人一位接一位在经历了非常的痛苦后慢慢死去,应该说她是以常人无法想像的毅力坚持了下来(这是绿子的无奈了)。她也想逃避,也许逃到那个被她称做驴粪蛋的乌拉圭去,也许是借助性幻想(其实从这点看她的道德观远比看起来要严格得多)。她也很想有个依靠,就像她对渡过说的那段关于买饼的任性的话。绿子从心理上表现得相当的成熟,甚至很有策略,她很明确的向渡边表白,因为她尊重自己的感受,也尊重渡边的选择。当渡边因为陷入对直子的思念而忽视了她时,她选择告诉渡边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并选择暂时离开让大家可以冷静的思考。永泽注定会成为这个社会“精英”的人物,他暗熟在这个社会成为“精英”的规则,“绅士就是做他应该做的,而不是做想做的”(这是永泽的无奈),虽然他也看不惯这个社会。他也期待和初美获得爱情,但他清楚这样做就会被排除在“精英”这个圈子之外,在他的价值观里除了成为“精英”其它都是通往“精英”这座城堡的铺路石而已。社会的压力,家族的压力以及周围人对他的看法都注定了他永远都无法做一个随心所欲真实的自己,他在为这些看法活着,为别人活着。初美,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并不多,但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个人物。应该说初美很纯美童真式的梦想会让每一个读者动容吧,初美的梦想是用自己的爱来改变永泽,使他获得真正的自己,把他带回到那个纯美的世界中去,即便为此赋出再大的代价也无怨无悔,即初美可以一定程度的接受永泽的放纵。可是在永泽却不想放弃“精英”这个社会赋予他的头衔(这是初美的无奈),因为如果放弃了他可能除了初美就真的一无所有了,永泽选择了戒色,而初美在纯美的梦想破碎后选择了自杀。玲子,虽然作者赋予了她身世背景,但玲子更多的时候还是以直子的附助者,或者是替身的形式出现的,替直子写信,以至在直子死后和渡边发生关系,我们似乎看到的是直子。关于玲子来到疗养院的原因到是有点要说的,在我看来玲子相对于对事件本身的打击来说,似乎更看重玲子丈夫对此事的冷静处理,应该是这件事在玲子价值观里这件事是重大事件,解决方法只有马上离开换个新环境,而从玲子丈夫的价值观看首先是家庭本身的稳定,这件事应该是排在第二的位置,玲子感到自己没有被重视于是崩溃了。完美不是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行驶的船,而是暴风雨过后洒在甲板上眩目的阳光,完美不是来自由我们对它的执着追求,而是源于勇于面对磨难的坚强的心。
一点个人向浅显见解,欢迎讨论指正。
----------
昨天读完了『挪威的森林』。
第一次读它确实已是初一的事了。彼时无知幼稚得什么都不懂,记忆模糊得甚至和原作有出入——重读时困扰我的一件事便是,始终都在寻找「直子在疗养院的月光下做爱」以及「敢死队自杀」这两个曾经印象深刻的场景的章节。真是误人(己?)子弟啊。而如今我能以一种更完全、更成熟的姿态来面对它,能除了那口过度意象化的草原中的深井之外,记下更多更为深刻且有意义的东西,不得不说是一种庆幸。『挪』的主题是繁复的。虽然村上在后记中扬言感叹好久没写过这样的爱情故事了,但我在这二百多页的篇幅中,全然读不出任何接近本质的、有关爱的东西。更令我惊讶的是,『挪』中村上惯有的那缕招牌式的清享寂寥、伴随着爵士乐与酒精味道的孤芳自赏,甚至都淡了很多。
那么『挪』是什么?我读到的是某种近乎任性(但是平和)的意念的表述——「人格的内性与外性」是关键之一。青少年时代对客观万物的「存在」吸收理解、并将之与自己的心之机械以某种可以接受的方式配置融合,这便是村上定义中的「成长」,也是贯穿全文的叙事核心;而边缘则是那些无法(顺利)融合的部分与个体,比如直子的自我毁灭、木月与直子的伊甸温房,石田玲子遭遇的表象虚伪与荆棘之恶,初美暗喻的憧憬、永泽意指的体制内叛逆与高居一格等等,不胜枚举。
而渡边,这个「我」,则是以消极的客体姿态出现,从头到尾几乎都没有太多明确表露的感情:木月抱他,直子抱他,玲子抱他,甚至绿子也抱他,可他从来都不笑,也从来都不哭。不是简单的无性格;渡边代表的是两线之间的灰色地带。本质上说,他依然是那个停留在了十七岁木月自杀夜晚的纤弱男孩,在那份童年的三角关系中他也本就是作为缓冲的踏板,是其余二人联系外界的桥梁;所以成年之后他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副相似的容器,一如玲子所说,他愿意的话可以敞开心扉,只是从来没有谁看过那里面是什么。他舍弃了主观能动性换来一副不易受伤害的圆润外壳(而直子没有换,所以她的后半生是一场对于成长艰辛的漫长的偿还),他是「名为自我的博物馆的钥匙管理人」,平凡温和得令人哀伤。
再来说说女人。许多评论都说直子代表梦境而绿子代表现实,我并不同意。绿子才是典型的「非现实」载体,她没有继承「人格内外性异」的这个主旨核心,自始至终她的人格也本就不是病态的——何止不是病态,甚至欣欣向荣得远超出凡人平均线的日常——她从最初便是如梦似幻的「正常范围外」,因此也就无从谈起诸般有关成长撕裂与蜕变的主题(可是,其他角色都谈)。她是——明显地,村上对于多彩的非日常的表象性寄托,她是剧情节奏的调配者、关键的催化剂:是绿子的不按常理出牌,使得渡边理解了永泽那句话:「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的勾当。」
他意识到了木月的「彼性」与自身所处的「此性」的矛盾,第一次不是抱着怀恋而是意识到割裂的心情,说:「我已不再是少年,我必须要为我的继续生存付出相应的代价了。」
但仅靠绿子的催化是不够的——远远不够,任何源自外部的刺激都不行,就连直子的死也不行。接纳世界、将外界的存在这个事实本身与内部人格融合这件事,最关键的一步终归是要靠他自己迈出。害怕受伤的渡边选择了逃避,于是在看过玲子坦诚的信后,他故作姿态地离家出逃。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而直子也不是绿子的对立面。直子和绿子有着同样的本质:对现实日常的不认可,只是直子的心理依赖是以木月为中心的三角,而绿子家庭条件艰辛,于是只能依靠她自身。所以她才坚强,无数人把她迷恋。
直子的非现实性是内向的:它抵触广义的外部世界(即社会),却对个体的态度是温柔的接纳:像一颗吸收同类的养分的茧蛹,她吸收木月、吸收在阿美寮的玲子与渡边,可是那茧只会愈发密实,但永远也不会迎来破口的一天。相对地,绿子的非现实性则是外向的:它抵触每一个试图接近探索她内心的独立个体(是的,所以她孤独→与同样孤独的「中立者」渡边相吸),可是对于世界却是毫不干涉的——因为绿子的非现实性的前提与载体,就是这个世界本身。
所以渡边的旅程只是在两个非现实的温房中来回穿梭;那么现实在哪里?现实长久地停驻在他心中被「木月-直子」时代记忆所遮蔽的那部分;在那场自我欺骗的放逐中,他仍旧坚守着「死是死,直子是直子」的思维定式,自然无法感受到悲哀,路过的渔夫也爱莫能助。我觉得这里村上处理得并不完美——海边旅行,这并非渡边领悟「死在生之中」哲理的最佳时机,因为直到旅途结束,他也依然未能缓解这股现实压倒非现实的冲击,得不到任何本质的慰藉。直到新生的玲子——讽刺的是,恰巧是因为渡边与直子的缘故才能走出深林的玲子——以一种温和的(过去与现实的)糅合者姿态来访,在那个冬夜庭园弹毕一曲『挪威的森林』,两人不约而同地想到要做爱的时候,「我」才初次表露了主动的、发自内心的感情:
「哎,我度过的人生已经够不可思议的了,可也从来没想到要让一个比自己小19岁的男孩脱内裤。」玲子说。
「那你自己脱?」我问。
「也好,我来脱。不过我满身皱纹,可别失望哟!」
「我,喜欢你的皱纹。」
在我自私的理解中,皱纹,就是少年意识到「回归现实」这个核心理念的,最完美的象征。
09年立夏,我去了日本。想起一本书,《挪威的森林》。
作为我少年时代的读物,年少轻狂的时候,一直以为,自杀是一种极端的风景。这种命题,如果无伤太多,我也愿意研究。而今想来,恐怕吸引我的,正是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正如作者序言: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
村上春树的场景描写,传神如散文诗,当然,或许这得归为林少华翻译的水准,将自然镜像凝成意蕴无穷。村上春树的对白构思,性格迥异的各类人物,丰满了小说的情节,隐隐透着千帆过尽的洗练。
书中的女主角直子,一个定格在20岁的女生,书中的男主角渡边,一个感性的未满不惑之年的男子。中年男子的回忆录,在村上春树的笔下,就是这样变成了一本畅销书。纪念版的装帧,耐人寻味。有中国古籍珍藏卷的质感。
359页的故事,细腻的刻画出日本学生的校园生活,从高中时期到大学生涯,直子就是那个时代的见证。无论是自然环境的描写还是校园环境的再现,作者都逼真的契合着公众的视线。而女主角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似乎跃然纸上,信任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对新干线的提及,一笔带过的还有直子初恋男友细节到汽车排气管的自尽,在这样强烈的恐惧和悲痛之中,生死已不仅仅是躯体存在与否所涵概的意义了。
直子是个怎样的人,作者开篇还是她的面容。着墨较多的,是处处表现她的温柔。那种以严谨的态度表达优柔的真实想法,用充满爱怜的语气,伴随慢条斯理的动作。用善良这个词,仿佛不够完整。是柔弱的,却不求刚强;是依赖的,却不求独立,很消极的抗拒改变,很矛盾的挣扎适应,很纯粹的暗涌。转眼到了女主角20岁生日,一厢情愿的直子在茫然中与渡边发生了关系,思绪纷繁的直子极力将自己需要面对的一切问题条理化,但仍是徒劳的。痛定思痛中,选择了休学。
我有幸在旅行中到达过直子疗养处京都,感受过新干线在城市间转换的那种难以言喻的高时速,只是一刻钟,却莫名感到陌生的国度中来不及端详窗外风景的那种失落。
随着戏剧史Ⅱ课程,男主角身边忽然多了一个书店继承人绿子,就像不定期收到直子的信笺一般,倾诉着自己的衷肠。琐碎的生活点滴,真实的无可奈何,都不是无病呻吟,尽管也只是一种绝境求生的本能。
我亦有幸到达过绿子埋葬一场沉重地奈良,见识到和服会馆的演出,色彩斑斓的舞台背景,款款走出千姿百态的当地女子,以色泽图案各异的服饰演绎出千差万别的文化。
而在男主角的关怀中,深山老林里的玲子出场了。交谈中,那些年复一年的忧郁时光全变了轻描淡写。或许,有的人真的只适合握别,一段相依为命的岁月回不去了,总该有个纪念般的仪式需要举行。而新的生活,还是只有自己去继续。
这是一本关于恋爱的小说。 可我以为,村上在书写关于如何生的故事。 他的小说里有三对恋人,大概就写全了生存的类型。我是说,从如何看待人的生存状态,如何理解人生的意义,如何面对人生的角度来说。 首先是永泽和初美。乍看之下,仿佛这两个人天差地别:永泽冷酷、淡漠,自私地像换了一颗石头心;初美则带着一种“直欲燃烧般的天真烂漫的憧憬”,无疑是热情、善良、无私的非常积极正面的形象。不过仔细探究,这两个人实际上都是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换言之,他们追求的东西都不是身边可以伸手触到的,他们是“生活在别处”的寻梦者。永泽追求的是成功,他永远不会爱上一个人,身体里永远存在着一种“饥渴感”,这种东西催促着他向前努力。他有着非凡的毅力,为了这种永远在未来的目标不吝付出,千百倍自我鞭策。而初美呢,她的理想是美好,她对于爱情的忠贞和牺牲令人惋叹,但她无疑是有着一种信念的,认为和永泽终会修成正果——完美爱情的正果。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永泽在事业上毫无疑问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而初美在爱情上遍体鳞伤。她最后的自杀大概就是因为理想的幻灭吧,即便换了一个和永泽不同的人结婚,那般理想的爱情也不会如愿得偿的。打动渡边的那种初美身上的光辉,“它类似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一种从来不曾实现而且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憧憬”,就是理想主义者的悲剧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甘心情愿地为理想倾尽力气,无怨无悔。初美是自始至终地遵循着善的原则,但永泽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为一己所求不计代价,甚至可以伤害爱自己的人(从后来的信中,我揣测他最爱的人是初美,我是说,他不会再爱任何一个女人超过爱初美了)。也许这是男人和女人的区别?不过,永泽是个生活的强者。 第二对是木月和直子。我一直认为直子并没有爱上渡边,她本质上是属于木月的,渡边是在尽力将她拉到现实的世界中来,她感受到了,她也向往,也积极配合。她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她和渡边在一起会湿,那是因为渡边是实实在在的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只不过直子从内在上就是一个生活在精神世界里更惬意的人,所以她在最后通过玲子感到了现实世界的温暖后,也深深意识到自己徒劳的努力,意识到自己属于木月和姐姐,属于幻想中的声音,与这个世界和渡边的爱格格不入。她是清醒地选择了自己的归宿。也是正确的。她过于完美的身体只适于欣赏,并不适于在每个悲欢冷暖的夜晚紧紧拥抱。 木月和直子是死亡留在人间的影子,他们在世间的生存状态实际上是徘徊在生与死之间的。他们无疑有着超凡的洞察力,出色地感受到生与死、希望与绝望两种力量的拉扯。但是他们的本质是懦弱,这注定了他们是属于死亡那一端的。并不是说他们一定都会自杀,而是说他们的生是一种消极,是不论怎样努力都会在最终的挣扎中屈服与另一端的无奈。也许是他们少了临界关头千钧一发之时的一点点勇气吧。他们带着死亡的诱惑或者说诅咒于人间蹒跚行走,缺少一种内生的对生的憧憬与向往。直子在渡边强烈的爱的力量下,也有过一瞬间踏入到了人间,触摸到了鲜活的一切,这只能说渡边内生的热度和坚定执着的信念有过短暂的一瞬战胜了死亡那一端的牵引,着实难能可贵。 最后是渡边和绿子。他们是没什么远大抱负的人,就像永泽说只有目的支配下的活动才是有意义的,而渡边质疑,难道大部分的人不是在整天为生活琐事忙忙碌碌么?绿子照顾病重的父亲不是整天忙得团团转么?他们从来不认为这些不是生活,这些不值得感激,不值得认真对待。他们在天台、啤酒、下雨……在一切一切每天的再细微不过的日常琐事中发现无与伦比的美好,发现值得让人为之俯身膜拜的幸福。他们带着对生的与生俱来的喜爱,无论好与坏、顺畅与坎坷,“人生就像饼干罐”,怎样的经历都是人生,喜爱仅仅因为这是属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因为它有怎样宏大的成功或不同寻常的轰轰烈烈。 他们才是生活的强者,甚至都不需要永泽那样以一个目标来激励或者安慰自己。他们在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曾放弃对生的热情,他们是以一种享受的姿态度过各种起起落落。我猜,无论发生什么,他们一定能体会到最充实的幸福。他们是真真正正在生活,坦然面对命运给予和施加的一切,并且凭着生的信念战胜一切可怕的敌人,战胜死的阴暗的长手臂。 也许村上是在写一个关于主人公成长的故事——学会坚强,学会成熟。也许村上在讨论爱情的多种可能形态。这恰恰说明他的优秀,他提供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文本供读者们多重解读。 你是哪种人?你对生是什么态度?我在书中寻找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不过,我想来想去,还是决定追随生的那一端,把永泽和初美的勇气用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上,而不是理想上,会喜爱、同情、甚至像渡边对直子一样地握住他们的手同死去较量,并且——并且热情地渴望一个同样渴望生的人,好好拥抱,好好亲吻,好好在这个人间尽情满地打滚。 “人活着就是因为:他愿意活着。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或者说不必再去追寻什么意义……很多事情都是因为我们的愿望。我们期望爱情就得到爱情,期望成功就得到成功。期望生——这就是生的最大秘密。”(何怀宏《若有所思》)
刚看完《挪威的森林》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觉得与普通小说有什么区别。
回过头来再看时,故事不是怎么清晰,就如文中所说,细节逐渐淡却,但是有些东西却不知不觉地渗入人的心灵,就如木月的死让渡边感受到的生与死之间的界限一样,心灵的某些部分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或者死。也许因为太过平凡普通的我没有能力领悟那些刻骨的孤独,又或许我如渡边一样,一直坚强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觉得那些经历和感情足以不得不采取极端的方式放弃一切。总觉得《挪》里的生与死不是我们眼中见到的真正的生与死,那些只不过是某些情感和思想的生与死,木月、直子、初美都是渡边的一部分,正如渡边所说,木月永远十七岁,直子永远二十一……,一直觉得每一个细节都会永远记得清清楚楚的渡边也觉得如果凭借信件和绘画作品也会淡忘,时间会让人忘却所有过往的事情,但是,却并非完全不留痕迹。
村上春树红了很多年,我居然后知后觉的现在才看他的作品,只因为他太红了,我对现代太红的东西有点潜意识的抗拒,只因为我对炒作有天生的抗拒,当然,更有可能是我的后知后觉。决定买村上的书,缘于一次在书店随便翻翻看到对他的简介,欣赏他的处世态度,又看了几篇文章,感觉很对自己的味口。相比较《终究悲哀的外国语》,《挪威的森林》给我的印象并不太好,当作了一般的故事,并且是那种随时可以放下不留恋(我一般看小说是轻易放不下的),拿起又可以继续看的那类,但是,当我断断续续看完了之后时才发现,这也许就是它魅力所在。正如有人介绍的那样,村上的书没有国界分明的感觉,《挪》里书写的全部是逝去的青春,木月死了,渡边的一部分也死了,木月以另一种方式在渡边心里生,木月的死终结了直子和渡边的一个人生阶段。为此,死了的人了结了,留下活着的人困惑着,挣扎着,直子的死,解脱的不仅是她自己还有渡边,青春的困惑终于开始有一点点答案,正如渡边自己所说,他要活下去,并且要成熟。他成熟起来了,所以可以在三十七岁的某一天回顾逝去的过往,过去的一切都不着痕迹地造就了后来的他。
每一个人都经历了这个过程,青春期对外面世界的期待和害怕,敏感而易受伤的心灵,还有不断的困惑等等,经历了那些才会逐渐成熟,成熟的过程与孤独的感觉相依相伴,从害怕孤独到坦然面对,村上用他的方式诠释。
《挪威的森林》不宜借阅,适宜收藏,如果在轻松的午后,端着浓浓的咖啡,窗外却轻风云淡,夕阳映照,于淡淡微笑间看老鸦入巢……。
读来别有感触,也清楚的知道,自己并不曾完全读懂,只是在平缓沉静的文字中慢慢地体会细细地感受。
不知道是从多久以前,可能也没有很久,直觉自己的认识却原来浅薄,从前看似无趣勉强读完的书,只是自己无法理解的一场饕餮,太表面的欣赏还只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可是好作品从来都不是在给你讲故事,他们只是描摹自己的心,甚至抛却所有眼见的宏观与中观,只着力去记忆某一秒的尘埃浮动,个中精彩不在别处,就看你能不能看得真切。
抛却了原来那种看热闹的心态,安静地读《挪威的森林》,在序言林少华先生的点拨中,才渐渐品出其中一二。
村上春树的高明之处从作品如潮好评和记录销量中自可窥其一斑,然若要我真的谈谈不俗之处,总觉得言有尽而意无穷。最打动我的莫过于字里行间恰到好处的孤独意味,人说是玩味孤独把玩寂寞,而在我看来,这样说还嫌浅淡,中国有句古话,君子安贫达人知命,意思不同,而境界却略有相似,不解释,不希求,淡然也释然。即便有过诅咒和逃避也丝毫不减清明之意,反使人觉得真实。
渡边是无疑孤独的,他一个人做自己的事,或无聊或机械,就像星期天周而复始地洗衣服熨衣服,就像除星期天外打起精神上紧自己的法条。他结交很少很少的人,只有直子,木月;绿子,玲子入得了自己的心。他看世人不冷不暖,不解释自己也不要人理解,可他看你的时候却温馨宜人,你看不透这样的人,可你会喜欢他,用渡边自己的话讲,因为他地道吧。
很多你曾有过却不知如何表达的想法,或者那些多次一闪而过你却无意想要表现的情绪,村上都用缓缓的笔调看似漫不经心却深刻直接的通通说出来了。
死亡从不是生的对立面,他给选择生存下来的人留下或祝福或诅咒,以自己的方式,盘亘的生的头顶,看着那些留下的,比如渡边;带走那些他能带走的,比如直子。
此书用怎样一种艺术性的表述,传递给读者关于孤独的悲哀。
村上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人,用他的心感受生命本不该感受到的孤独,幻化为文字和语言的表述,传达给读者关于他感受到的东西的,情绪。
村上的笔法是高明的,他不是在写故事,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传递故事。所谓写故事,是只有文字的记载,各种情绪掩埋于心;所谓讲故事,是把借助语言把一个故事描述给别人;所谓传递,是用心的各种悲欢,把一个故事带着自己的情绪,带着自己的感触交给别人。被他传递了故事的人,不是看到白纸黑字,而是看到血脉流动,灵魂游动的形形色色的人的生命与生活,把它们从头看到尾,就是村上给你的故事,是这本《挪威的森林》。
在传递故事的时候,村上是如此与众不同。他写爱情,通过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的大段落来铺垫,为触觉铺垫,也许他笔下的爱情就是这样一种要用身体和生命去触摸去感受的情绪。他用比喻,不再捕捉事物与事物的相关性,没有美得像花这样的句子,有的是像全世界的森林都倒下,像全世界倒下的森林都融化成黄油的爱情。这种在五感上并无相关性的比喻,为什么不让人觉得不协调?答案很简单,他是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说出了这样的话,那是一种基于五感超越五感的第六感的交流。他用象征,是奥妙和传神的,当渡边还在为緑子和直子纠结时,村上用象征写出了渡边心中也许是无意识的选择。渡边一直记得直子给他的触感,却在和玲子纪念直子的死亡时,因为抚摸到玲子的被这种触觉感受而沉醉,在前文,緑子告诉渡边,她对背部的抚摸最敏感。男主人公的心情在开篇和结尾各有一个象征,开篇写悲哀,“因为直子从来不曾爱过我”,结尾写茫然,“我不知道自己站在哪里”。
当你阅读《挪威的森林》的时候,你不仅在接受着村上给你的故事,也在接受着他给你的情绪、思想。因为你被传递了。这个故事讲了孤独,书中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孤独的,却没有一种孤独的形态是一样的。书中形形色色的人,都在尝试远离孤独,但方式却一样,通过爱,尽管爱的形态不一样,珍爱、情爱、恋爱、怜爱各种形态的爱却都只是让他们走了一段旅程,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同行的旅程,然而他们发现终究逃不过别离,这段旅程中就会结束。然后,他们才明白不可能逃离孤独,因为孤独停留在他们每一个人身上。也许他们学会品味孤独,赏玩孤独,那又能怎样呢?徒劳罢了,对于孤独,人类除了承受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因为建立在孤独之上的一切都是悲哀的。在悲哀中找到的快乐,又该是怎样一种悲哀?
以前看一部动漫,上边有一句话这样说,一个人一生只能背负一个人的死,如果他背负了别人的死,到他自己死的时候,他都不能好好背负了。当时不很懂,看挪威的森林后我感觉,直子背负了木月的死,渡边背负了直子的死。
孤独是本质,爱只是形式。通过爱与被爱,我们走了一条有人同行的路,然后在告别的时候知道,孤独从未远离我们。孤独是爱的起点和归宿。
记得大一的时候,匆匆读过一遍,当时的感觉是什么现在已全然不知。这几天,耐下性子再次阅读,发现里面的人物似乎都能在自己的经历中找到点滴。
直子,对木月是一种依赖,是内心深处的精神寄托,她离开了他,心病就一直萦绕。玲子,对钢琴的特殊天分,以及生活对她的玩笑,是她也貌似不正常起来。初美,对永泽的那么从一而终,那么的忍让的理解。以及绿子对渡边的爱,尽管她遭受过那么多次葬礼的洗礼,但精神上是绝对独立,绝对与社会息息相通的。
渡边对直子的爱,毋宁说是爱,不如说是自己的一种习惯,以及习惯后的所谓的一种莫名的责任。而对绿子,则是交往过后产生的那种男女之恋,离开了你,我就不知所措。玲子在渡边从直子的死走出来,起到关键作用,她让渡边正视人生善变这一事实,让他敢于面对生活,追求自己难得的幸福机会。
曾经有人说我很像这里面的主人公——渡边。今天我才明白,其实他的真是意思,应该是他很像直子才对。心中的症结,永远是在徘徊,永远在那纠缠不已。
此刻,我想,一个善于比较,而又长于比较的心,一种惯有飘忽不定的感觉,哪怕能获得一时正常人的平静,谁又能保证他不像玲子那样突然就犯病呢。牛顿曾经向我们道出世间的真知,“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一切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往往就是不存在这种理想的境地。这个外力是会突然、而又绝对般地出现。这个“直子”也最终会走上“自杀的”。
文字与翻译我喜欢这本书的什么呢?首当其冲的应当不是其中“刻画的人性”、“揭露的社会现实”或是“对于无奈现实的沉默”这样很深刻的内容,我喜欢的东西很基本:文字与翻译。《挪威的森林》是极富画面感的,无论是酒吧、书店、宿舍还是精神病院;无论是清爽澈蓝的天空、如露流泻的月光还是烂漫过度的樱花;无论是直子的低声细语,绿子的音容笑貌还是渡边失魂落魄的旅程,我都能轻易想象出来。——被这一层次所吸引,可能意味着我文学欣赏能力尚为肤浅。最富镜头感的画面,我认为当属最后当绿子问出“你现在哪里?”时,文字如长焦镜头由近拉远,视野忽地从渡边个人拉伸向了他的周围、街道与社会,将他从故事主角变成淹没在喧嚣城市荒原中的一个个例。再者,村上春树的文字风格让我想到了新海诚,像他那样很会布光,着色;用景,置情。印象最深的是以下两句,让我颇有新海诚般的感觉。很巧的是,都是“绿子线”的。(——应该说:都是关于绿子的故事片段。不过这里借用了galgame的用词,称之为:绿子线)“我意识到:这个初秋午后瞬间的魔力已经杳然逝去了。”“咖啡沁人心脾的香气,在午后幽暗的店里酿出亲密融洽的气氛。”最后但不可或缺的是作为翻译的林少华先生。《挪威的森林》能让我读完,与翻译的成功不可分离。——以上转自我的百度空间,其他段落请看:http://hi.baidu.com/wildgun/blog/item/64e2634e1d4ae001b3de05b5.html
无论是东野圭吾还是村上春树,他们的文笔都潜藏着一种理性的锋利,也正这种锋利让人有欲罢不能的感觉。挪威的森林,是渡边无奈的迷茫,是绿子妥协的任性,是直子圆润的矜持。水般悠悠的人生,被浪花吞没拍打回暗礁的回忆,挪威的森林正是一首低回的午夜吉他曲,带着辛辣的味道,悄然绽放于文字深处。
木月永远17岁,直子永远21岁。在这两人离开之后,永远被动的渡边在经历永泽与初美的离别和玲子的感伤后第一次主动对绿子示爱,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充满故事,可都少不了那浓烈的伤感青春~~
挪威的森林,说实话我刚开始一点都没看懂,不知道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什么,后来反复思索,突然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无常,悲凉而空洞,每个人的命运既相似又不同,既纠缠又不得不离弃,就像渡边和直子,直子根本不可能和渡边在一起,她永远摆脱不了木月的影子。渡边个性复杂,也不适合直子,更不适合绿子。
总而言之,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地读,慢慢的领悟。
首先,《挪威的森林》这本书有很多种版本,个人认为此版本是最好的一种。尤其是封面设计,与全文的意境相衬。小说的内容也是极富吸引力的,不管是语言还是内容都让人感受到了村上的独特的风格。对于直子和绿子,我认为村上的选择和她们各自的结局都是偶然中的必然。直子是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女子,这种女子,往往对男性的吸引力是极大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的存在却是很少。绿子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但这种普通、平凡中却有可以让人体会出一种独特的魅力,恐怕这也是使渡边迷恋其中的原因之一吧。书的质量不错,字的大小也刚好,排版让人感觉很舒服。本人认为这是一本值得购买的书。
看过村上的《舞!舞!舞》很凄楚的过程,但结局很圆满!就迫不及待的买了《挪威的森林》,这书看过几次,但一直看的都不是自己的书籍,也都没看完。这次是彻彻底底的研读一遍,书中的人物和自己生活对比,感觉直子、木月的那类人,是花季年龄所喜爱的人物,虚幻飘渺缺乏了现实感;而渡边、绿子是真真切切生活在身边的人(对人生有深刻的认识,顺应社会的那个群体)
作为70后一代,青春期这个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是未被提及过的,但青春期过程中的那种欢与疼却都多少的经历过。读《挪威的森林》,或者也会有这种再年轻回去的感觉,是带着对书中文字的理解去回顾那年轻的过往。
年轻时的我们也曾像直子一样苦闷彷徨,有诸多的感受却难以诉诸于言语;也曾像绿子一样追寻不知所谓的爱情,希望那个人对自己千依百顺;也或者有点儿像玲子,曾经努力追求一个高度,但最后却可能只是一事无成。
成长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苦痛,这是蜕变的必经历程。
过往随着时间或许模糊,还好我们有村上春树,用他的美丽文字把那些随风吹散的往事又一一捡拾!
又走进这样缓缓地,如溪流般的情绪里。绿色,大片的绿色,深的,浅的,默然的,却是流动的,如同这段隐晦的感情,那种清澈性感的氛围。 音乐也充满情绪,清新的,干净的,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倾诉欲。
日本电影大多隐忍,有着东方特有的气质。这种隐忍不仅是在人物性格上,更多的表现在叙事手法和表现方式上。他们大多缓慢,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辨意义,他们往往用沉静来指引思考,用无言来代替争辩。
木月自杀之后,留给曾经青梅竹马的恋人直子(菊地凛子 饰)以及他们的好朋友渡边(松山健一 饰)无法弥合的伤痛。为了忘掉曾经伤痛的记忆,渡边选择了前往东京求学。在新的环境中,渡边几乎忘记过去的一切,直到某天与直子偶遇。...........
村上的写作风格与众不同,这部小说尤为突出,通读完后让人觉得有些小伤感,永泽的玩世不恭,直子的单纯美丽,绿子的开朗能干,渡边对现实迷茫无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领悟到了不少东西,值得去细细品味
直子的死去,叫我心好痛。渡边君和绿子在雨中的拥抱,又叫我感动无比。玲子与渡边的一夜,似乎也是我期待中的……看完这本书,恰是一个落雨的冬季,心情也有些灰暗,还不自觉的想起了初恋女友,不知道她过的好不好,希望她啊一切都好呀,我在这祝福你呢。虽然已经不再和你联络。
渡边君的传奇经历,一直盼着他能跟直子再好好地干一场,可惜直子下面还是太干了,到最后竟然自杀收场,渡边君也跟绿子走到了一起。作者文笔很好。
怎么说 这本书是我记得最清感觉最好的一本书 喜欢书中小文艺有小情调要慢慢看才觉得帅的渡边 小林绿子 直子
在我少年时代的一个夜晚,因为赌气而独自跑出家门,只顾心中气恼便一路疾走,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在黯然的月光下惊异于自己走入了一片幽黑的树林里。四周的树木在月光下显得面目狰狞,树影在地上交织出及其诡异的纹路,完全不是白天临风潇洒的摸样。忘记了哭泣,我只是慢慢的在树林里转着圈,但怎么也走不出去。树叶互相摩擦发出的沙沙声像极了有人在身边轻轻地走来走去。我终于开始狂奔起来,直到听到妈妈呼唤我的名字才瘫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这件事原已被忘得一干二净,但就在昨天---除了看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外什么都没做的一天---我的记忆突然如决堤的河水般的汹涌而来。少年时找不到出路的恐惧与迷惘原来早已刻进了骨髓里,一旦被唤起就有透骨的凉意袭来。看完书后翻来覆去一夜未能成眠,闭上眼睛就会看到直子的笑脸,是的,是笑脸而不是哭泣或其他的,命运待直子如此这般残忍,但留给他人的却是她的微笑,安静的笑。这着实有些奇特,我想我也迷失在挪威的森林里了。
首先这是我第一次在当当买书,当初要买挪威的森林是因为在书店买了海边的卡夫卡,看完后对村上春树的文字风格很喜欢,所以就打算买他在中国最富盛名的小说——挪威的森林。老实说,刚开始并没抱太大的期望,因为一般描写爱情的小说我都只能当作消遣读物来读,海边的卡夫卡吸引我的是一种想象力和文字风格。但看完挪威的森林之后,我却深深的陷进去了,比海边的卡夫卡所带给我的震撼要大得多,引起我的思考也要多得多。海边的卡夫卡有太多意识流的东西,而挪威的森林却平淡的多,正因为这样,我觉得挪威的森林更有可读性和现实意义!渡边能一遍又一遍的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我本人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但没觉得有太多感受,我甚至把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送给了朋友,但我却能不厌其烦的捧着挪威的森林一遍遍细读,尤其是每当我读到小林绿子的章节总觉得这本书多了一丝生气和趣味!不管怎说,这确实是一本值得品读的小说,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解读自己的青春和人生。
《挪威的森林》,初时看本书并不明白作者为何取这个名字,后来看了几遍以后才感受到作者借直子之口说出的那句话的含义,我们就像迷失在森林里,怎么都走不出。文章通篇弥漫着一种淡淡的伤感,回忆过去的美好,而即使身处在那些美好中,主人公也一直有着一种淡漠孤独的感情,怎么也抹不去。想想我们也是一样的,身处于这个社会,即使物质上得到很大的满足,我们的精神也觉得空虚。不知道怎样的生活是我们想要的,怎样去生活才能使人生有意义,而人生的意义又代表什么。各种各样的思想充斥着我们的灵魂!周国平说:“即使两人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同行。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的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我们追求这种情感,却又感到孤独。人是一个个体,所以,孤独永远伴随着我们,无论我们处在怎样的喜乐气氛!孤独的行走,迷茫的坚持,就算走不出森林也无所谓,重要的是,我们在路上!
伍佰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是在最亲密的人之间都无法到抵的”;而村上春树说“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与之永存”;我想那个连最亲密的人都无法的到达的地方,就是心中死的部分。
死是嗜血的。它一旦沾上了你,就会扎根在你的心脉中,时而潜伏,时而膨胀。它的膨胀的时候,产生的不是恐惧,而是亲切,甚至因为它断截并封闭了一段记忆,你会有一种曾经拥有的温暖。所以,我很是理解日本文学对于死的唯美表述,不是恐惧和遗忘,是因为温暖和怀念,才显得美丽。
虽然,村上春树较之以前的日本作家少了些许凝重,《挪威的森林》还是因为村上春树的独特表达,带来许多的感触和震动,产生了一种细微、柔软又贴切的阅读感受。永泽的那句“你好像还最后明白,人理解某人是水到渠成的事,并非某人希望对方理解所使然”,虽然很冷漠,但是很有到道理。还有,渡边对于自己与女孩过夜的老实的辩解“有的时候需要得到温暖”“如果没有体温那样的温暖,有时就寂寞得受不了”,使人对小说中人物的怪诞行为有所理解和怜惜。
那个“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的故事很动人:在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晚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忽然想到,《非诚勿扰》里葛优扮熊的那个创意不会就是从这里来的吧。
低调的村上春树,专门为这本《挪威的森林》写了后记,还特别说自己不习惯为小说写后记,但对于这部小说很有写的必要。后记强调了四点,说这部小说的主轴是短篇小说《莹》,具有极重的私人性质,是在南欧写的,还要献给离开人世的几位朋友和留在人世的几位朋友。村上特别强调小说是在日本以外的地方写的,或许只有站开一些,离开一段,才会看得更清楚感受得更真切吧。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试着听着《挪威的森林》,甲壳虫和伍佰相比,我更喜欢伍佰的那首,不仅是旋律,歌词也写得好。
……
心中是否有我未曾到过的地方啊
那里湖面总是澄清
那里空气充满宁静
雪白明月照在大地
藏着你不愿提起的回忆
……
为何你的眼神还有孤独时的落寞
是否我只是你一种寄托
填满你感情的缺口
心中那片森林何时能让我停留
看完以后 心里很不是滋味 但是竟说不是为了谁而难过 是直子还是渡边又或者是整个社会 想再读一遍 细细体味
已经记不清读过多少次《挪威的森林》了。当年读大学时的迷惘,似乎到现在都没有挣脱。我似乎就像直子一样,永远地在那片茂密而不见出路的挪威的森林中行走、寻找一样,一样的忧郁、一样的悲凉、一样的若有所失。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迷惘、这样的恋情和这样的记忆,而村上很好地把握和描绘了出来,再加上林少华先生精彩的翻译,珠联璧合。推荐给所有年轻和曾经年轻过的朋友。
不愧为经典,值得一读。村上春树的文字简洁,单纯但却给人无穷的想象。书中的感觉似曾相识,但却道不出在哪发生过。因为我们都年轻过,所以感觉似曾相识吧?曾经的我是绿子,现在的我是直子,不够完美不够健全的直子。多么伤感的成长?!
“死不是生的对等,而是潜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木月永远17岁,直子永远21岁。
伍佰说“就算再亲密的人也有一处森林不能到达”,我想就是死这一部分吧。
发过来的时候是用袋子封好的,但是书还是被压到了,好心痛。。但是还是真的好喜欢这本书~直子是一个让人怜惜的女孩,绿子的乐观很吸引人,总之书里面的女人都各有特点,值得一读!
因为我自己就是这种悲伤调的,所以我非常的喜欢这本书的!悲伤的恰到好处,可能是因为性格的问题吧。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感觉我的性格就像主人公一样。只是没有遇到像绿子一样善良的女生!!!我不止一次的想到如果是我站在主人公的角度,绿子和直子我到底会选择哪一个? 就是这种淡淡的悲伤比较吸引我!!!!!
直子和绿子,两种不同的风格,也许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年级比较小
看了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唯独只是很喜欢渡边 用书里的词来说,是一个——很地道的人
感觉很难得
现在再去回忆 突然发现可以理解其中的一个段落
就是渡边的好友自杀死去后 渡边描述自己的情况
大概是说 在好端端的青春年华 不想着年轻人该想的那些事
一天到晚只是生啊死啊 还得出了一个结论 觉得生不是死的对立面 而是死的一部分
现在才可以理解 一个人“没有原因”的自杀 对他身边的人会是怎么样的打击
好好地活着的每一个人 都认为死不过是遥远的事情 至少在现在与自己毫无关系
而知道一个人轻易的死亡 就好像突然明白 原来死没有那样的绝对
死是只要生就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无时不刻 都有可能
而且也许并非是事故所致
还有一个喜欢的段落 是渡边和绿子在阳台上喝啤酒 看火灾
绿子还唱了一首歌
感觉很特别 在慌乱中安闲地品味 旁观着发生的一切
要是早几年前能读到这本书就好了,那时候的自己一半是直子,一半是绿子,一半压抑一半阳光。
每一个字像每一个音符,串连起一段往事,一段时光。复古的风情,舒缓的笔调,忘不掉的直子和像汽水一般的小林绿。
为直子悲伤。更为男主人公悲伤,他说如此的迷茫!!不知道该要什么?为什么从内心那么轻易的放弃直子,只因为没有真正爱过吧!!?
失去真爱时,如同丢掉了自己一样,一切万物都将不复存在。这种心死,只有真正爱过后却阴阳相隔的无奈。
直子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却总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句,也苦于找不到那个可以理解自己没有说出口的话的人,她的情况或许有点极端,但我们谁没有为此而苦恼过呢,情绪明明满满的就要溢出来,却就是找不到词句的出口,也没有一个人能来替自己找到这个出口。
读村上的书我也总有种找不到合适词句来表达自己感受的枷锁,似乎明白了什么,但又总见不到具体的样子,只是模模糊糊的,在自己的内心中有那么一处产生了共鸣
敏感而又脆弱的直子很是让人心疼呢
六年之后再看村上的这本书,怎么说呢,与其说是看书中的故事情节,还不如说看的是作者通过故事情节所展示出来的一些观念的态度。这本书没有很丰富迂回的情节,两个不同的女人组成了这本书的主线,更多的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描写。
性爱的分离,现实与想象不同造成的困惑,人物内心的感触。。读完后会有一些比较压抑的感觉。可能这就是村上,你不要奢望能在他的书中读到多么荡气回肠的故事,但是真实的文字,淡淡地忧伤和孤独,将我们带入另外一个世界。
但是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最后渡边会和玲子都想到了要“干那事”。呵呵
这本书与今天早上看完,读到最后,脑袋竟然空空的。
似乎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猜想—之后的渡边君是怎样生活的呢?会和绿子在一起幸福的终老吗?
这本书也如我所想,让我回味。
捧着读完的书,恍惚像是欣赏完了一打老旧的照片。对于书中的人物,就像是在揣测某张发了黄的照片上的某个陌生人的心绪和他的故事,推理着一张张照片之间的某些关联。村上春树对整本书的基调处理,即是如此:一种画面般的回忆,怀旧(这一点可以从渡边君生活的时代体会到),零碎而又深沉,总之是一段飘零的回忆。
都说20岁是最好的年华。青葱岁月里的惊涛骇浪,也带着一丝甜蜜的忧伤。我们试图说清所有的来龙去脉,却终于在一番挣扎之后发现,当一切都过于清晰、详尽,反而不知从何说起。幸好有村上春树,有Beatles,有——《挪威的森林》。那些平缓舒雅的文字背后,涌动着年轻时代特有的伤感和激情,说出我们一直想说出的话,那些纯真年代的.
记得高中时学业压力特别大,偶然从同学那里借到一本《挪威的森林》。一天时间突击看完。读完之后,整个人晕晕乎乎了四五天,像喝醉酒了一样。非常喜欢直率的绿子。通过她对照自己当时的境况,居然就有一种想要大叫的冲动。多年以后自己对这本书依然念念不忘。看到当当上有卖,赶紧收了一本。也算是对自己高中生活的一点纪念吧。
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不用多说吧。以前读日本作家的小说有两种感受:一种是觉得不可理喻,繁琐而深沉,读得很累。一种是清新而幽远,读得叹惋。
之所以这么久才买来《挪威的森林》,是不想受到外界各种评价的干扰,只想在自己的世界里静静阅读。
不得不说,这个版本的翻译真的很好,林少华的功力真没的说,行文让人看得很舒畅,感觉也很好的把村上的意境还原了出来。回头看页面才发现我所在的地区已经没货了。第一次看村上的书,在某个方面,跟渡边给我的感觉很像,不少地方通过性的方方面面去阐释主角的心理状态;村上的性给人更多意境的遐想,渡边的性更直白。看着很有味道。
本以为看懂了作者要表达的想法,可是渡边最后那句“我在哪”,让我立刻陷入纠结中,他不是明白了生活吗?为什么又陷入迷茫中
我又一次读完了《挪威的森林》,第三遍了。《挪威的森林》,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直指人心。固守天真淳朴的精神家园,还是为了追求“资本增殖”而彻底溶入虚伪势利的外部世界?二者之间仿佛水火不容,选择后者就会视前者为懦弱幼稚,选择前者就会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视为异己之物,就得终生服用药物抵抗强烈的排异反应,所谓药物,就是哲学、社科,还有地道的音乐和小说之类的文艺作品吧。在这世间,感情是最为奇妙,最难捉摸的东西,尤其是爱情,一旦陷进去就难以自拔,而当某天它悄悄地离你而去时,你会感觉到这个世界我是那么的孤独。
孤独者的内心,原来是这么样的。当我孤单的时候,就会想到渡边
每当孤单的时候就回想起渡边
许久前,我将这本书不小心丢了。可是,还想重温村上春树的这本挪威的森林,于是,朋友介绍让我来当当买,结果真的有,我收到后非常开心。虽然。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很久了,但是,他的内容一直吸引着我。谢谢当当宝贝。
日本文学有它独特的传统和审美情趣,在接受了西方胡一些文学观念和技巧之后,日本当代文学更是呈现出独特的风采。村上春树无疑是日本当代文学的领军人物。要读他,必须读他的《挪威的森林》。
之前是因为觉得村上春树描写的很细腻,读过《挪威的森林》后觉得很有思想,语言上也很经典,现在读来都觉得很有味道!
村上春树的作品中 挪威的森林算是比较出名的一直对作者很好奇 想知道他的作品中的奥秘趁假期就入手慢慢看 精装的比较耐保管!!!
这是我买的春树的第一本书,果然没让人失望。《挪威的森林》名字很美,文章更美,总有一种看完后想再次翻看的感觉,正如其文中所说每每翻到《了不起的盖茨比》任意一页都能兴致盎然的读下去,都可以独自成章,实属巧妙。文中两句话印象颇深——“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永远不要同情你自己,那是卑劣懦夫才干的勾当”
挪威的森林不愧是一本世界名著,村上春树把里面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们懂得了许多的道理。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死是生的对立面,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着。”我看着本书的时候仿佛身临其境被他深深的感动了。
喜欢村上春树 ,喜欢挪威的森林
一部极具伤感色彩的爱情小说!作家村上春树在这部小说中思考了爱情、性、生死、社会、人生等话题,传递着对年轻一代的困惑与生存状态的探讨,是值得一看的作品!
看了《挪威的森林》我觉得主人公和我很像,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迥异,喜欢的人得不到,只愿她开心就好!我也会等着她的
很早就应该看这本书,没想到晚了这么多年。目前书还没看完,但是爱极了村上春树那种把玩孤独的意味。日本小说的那种细腻人文的感觉跃然纸上。我觉得,读日本文学,村上是不得不读的一个人。我一口气买了他好多书,包括那本《舞》,极为不错,都是村上的经典。。
动人心弦、平缓舒雅、略带感伤
首先 包装很好,很精致。赞一个!
挪威的森林,从披头士的那首歌开始蔓延,直到每个人的心里。
关于爱情,关于想念。
如此的经典小说,可能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可是不读,实在也有些遗憾。
我喜欢。
挪威的森林给我带来的心灵震颤究竟是什么东西——它类似一种少年的憧憬,一种从来不曾实现而且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憧憬。这种直欲般燃烧的天真烂漫的憧憬,我在很早以前就已遗忘在什么地方了,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连它曾在我心中存在过都记不起了。而挪威的森林所摇撼的恰恰就是我身上长眠未醒的“我自身的一部分”。
村上春树的第一本,晚上看完后,第二天早上突然想买全村上作品集,书很好,质量过关,只是少了腰封(纪念版呀),内容很好,很喜欢。
珍藏版。 无论是纸张还是封面包装 都是一流的。不愧为珍藏版。
内容还可以吧 ,前面还有结尾写的莫名其妙,中间的情节本人比较喜欢。ps;此书未成年禁看、太色情了啊。
对本书取名为 挪威的森林 深感无趣,一点跟小说内的情节也没关系,难道就因为很喜欢 那首歌 挪威的森林 就叫一样吗
这是一本关于恋爱的小说。 可我以为,村上在书写关于如何生的故事。 他的小说里有三对恋人,大概就写全了生存的类型。我是说,从如何看待人的生存状态,如何理解人生的意义,如何面对人生的角度来说。 首先是永泽和初美。乍看之下,仿佛这两个人天差地别:永泽冷酷、淡漠,自私地像换了一颗石头心;初美则带着一种“直欲燃烧般的天真烂漫的憧憬”,无疑是热情、善良、无私的非常积极正面的形象。
完这本书后,我对日本的性产生了疑惑,,村上春树想什么呢?死去的人物都因犹豫而走,活着的人却与死纠葛...大家自个儿看看吧,我想我得在看一遍
最近又看了一遍电影版《挪威的森林》想了想还是买来村上的原著来看看,之前读了一本岩井俊二的《情书》这一部也是被拍摄成了电影,但是我看了原著以后发现电影跟原著还有一些删减的或者说艺术上的修饰,虽然在故事的表达上是一个故事但是看书跟看电影的感觉是布一样的,通过清新的文字来读解作者的创作似乎更直观一些;所以还是看看原著吧,
好喜欢这本书,被人借走不还了,气氛啊。喜欢玲子,喜欢绿子。
读了挪威的森林已经有几遍了!还是很喜欢,所以就买了一本精装本的!!可是骂回来发现里面没有简装本的春上作品年代记录,不过这样的耶算比较干净的了。没有多余的文字!很喜欢他的文笔,林少华翻译的真的非常到位!!能读出作者的写作时的心情以及真实感情。
第一次读挪威的森林 还是在高中 当时 一个室友用了一周的生活费 买到了当时正版发行无删节版的挪威的森林 成为他当时最最得意的一件事情 现在 几经更改 虽排版更好 纸张更好 但已有种物是人非的沧桑和小落寞 在字里行间萦绕 挥之不去
挪威的森林是我度过的村山的第一本书,当时是一晚上读完的,非常喜欢村山那种独特的味道。。。现在买来,只是为了收藏。。。译文出版社的书,质量一如既往的好
这本的封皮非常精致,非常非常喜欢那质感,翻译也很棒,说实话,看完之后情绪波动挺厉害的,当晚就哭了一场,真实动人的小说,或许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理解都能喜欢它,但作为正站在森林边缘准备步入的我,觉得它给了我很大力量与共鸣。
非常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
文字间淡淡的笔墨清新的措辞竟也传达出了青春浓郁的感伤。
不同于很多其他日本小说的是,非常明朗乐观的一个END,透着对生命,对生活积极的态度与憧憬。
与《海边的卡夫卡》相比,挪威的森林缺少了一些对生活的思考,更多的是爱情故事,描写细腻,是部不错的作品。
内容还没有开始看,但是很期待。第一次看村上春树的小说。
村上春树的森林
村上春树的书都是很精彩经典的。这本那威的森林是修订的了。同样精彩。
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同学说:“村上春树的书很压抑!”
OK!最近心情不好,买来看看吧!!!
看完之后的感觉有些难以名状……
虽然很多人物的结局并不是很好,但是每一个人物都像是有血有肉地存在过……
真的很真实……就像是身边的某些事情的再现……
而且作者很细腻的叙述让人很容易就沉浸到故事中去,慢慢品味。
是一本不错的书!!!
超级好看的村上春树的书 强烈推荐
就是桂林天通公司物流太慢 强烈建议换一家快递公司
书本还好,故事挺好的,喜欢绿子,电影里的绿子很想原著的人物
青涩的回忆,在深深的草丛中埋藏着多少爱!作者白描般的文字却不知不觉的带走你的思绪。如今的日本电影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村上春树的影子!或许只有到了40岁之后,暮然回首,才能回味少年青涩的滋味。
前几天收到货了。速度非常满意。不过暂时还没看,非常期待村上春树的作品
超爱村上春树的小说。下一本就是海边的卡夫卡。
略带感伤的恋爱小说.很好看
记得是在读书的时候就有人向我推荐过这本书,但当初觉得书名太不讨好了,就也没去看。时隔几年,又一朋友强烈的推荐,我就在当当里下单买了,刚拿到书的时候觉得封面素雅,里面的文字也挺优美的,娓娓道来的故事。故事的情节不老套,完全不知道下一步会是如何,所以导致本人顶着黑眼圈的威胁在凌晨两点把书看完,看完后心里觉得像有个石头压着,无比的压抑。而后我又去看了电影,真心的不好,还是小说好。推荐大家购买,书很好。
挪威的森林实在太多人读,我自己都反复读了很多次,不过目前不想对这本书发表什么见解。因为太多人谈论了,如果想知道什么,就去读就行。
高中时就看过的挪威的森林电影版,感觉拍的不错,故事情节也好,就买书看看了!
春树,用他独特的风格,写出了挪威的森林,2007年,是这本书出版20周年的纪念,20年,说长不长,却足以让人忘却很多事情,而挪威的森林用它的魅力至今让人爱不释手,人们常说,不同年代的事物,理解起来会有代沟,17的我,却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了,畅游书中,就像做了一个优美的梦。
尊重自己的感觉,真实地活在当下,很喜欢书里的绿子……
第一次读村上春树的作品,文字中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句子很优美,读的时候常常被带入书中的气氛当中。
一直都想买这本书,终于买来看,村上春树的作品确实很吸引人
一直纠结于买和不买这本书之间,想到不是什么东西都是要划分国界的,于是将这本心仪已久的《挪威的森林》收入囊中。是正版书,印刷、包装都没的说,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不多说了,大家的作品,还是认真拜读一下为好!
我现在主要是为了扫盲而开始拜读名家的作品。这本书我是很认真的看了,但是我还是不太喜欢村上春树的文风。但是我觉得这本书还是值得去读的。
这本书的封面很美 自然不做作 纯深蓝色 书已经看了一半 很喜欢村上春树的文风 读起来有种让人舒服陷入温暖的感觉 可是这本书又是冷色调 让人沉醉期间
平缓舒雅,略带感伤。
经典小说,村上春树的书还没过呢,封皮很喜欢,很雅致
硬皮的书 感觉书封的太紧 把硬皮都弄完了 可能我太挑剔了吧 内容还没看 根据村上春树小说改变的电影看了不少 应该不会失望
我在很久前拜读过《挪威的森林》,村上的文笔细腻流畅,清新脱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刚看了电影,打算买来重温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