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导
2008-4
上海译文出版社
[英]简·奥斯丁
278
裘因
无
简·奥斯丁(1775-1817)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杰出的英国女作家.她的名著《傲慢与偏见》在中国几乎家喻产晓。但在西方文学史上,简·奥斯丁却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有人对她赞誉备至,如英国评论家麦考莱(1800-1859)称她为“散文中的莎士比亚”,英国小说家福斯特(1879-1970)认为她塑造的“人物虽比狄更斯的矮小,情节却安排得更紧凑”;英国文学评论家艾伦(1911-)则视她的作品为“十八世纪精华荟萃的百花园中最后的也是最绚丽的鲜花”。但也有些人对奥斯丁的作品持批评态度。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就对她怀有极大的“反感”,《简·爱》的作者夏·勃朗特则认为她“全然不知激情为何物”。不过,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经过两百年的变迁,奥斯丁的作品至今仍脍炙人口,表明了它们的重大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奥斯丁出生于牧师家庭。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发生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革命、英法战争等重大事件。她经历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变革,但她终生居住在乡间小镇,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她的小说对这一切没有直接的反映。她自己曾说过,“我觉得,我可以坦诚地说……世上敢于当女作家的人中间,我是最没有学问、最无知识的一个。”“我要描写的不过是乡村中的三四户人家。”……三月十三日给一位友人的信中谈到安妮时曾说过,“你也许会喜爱那位女主人公的。在我看来,她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女性。”事实上,安妮确实是一位正直、无私、乐于助人、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女性。 少女时期,安妮在别人的“劝导”下虽同温特沃思上校分手了,但对他的情意却依然如故。为了他,安妮拒绝了墨斯格罗夫的求婚;为了他,安妮形容憔悴,青春早逝;甚至在亲眼看到他追求别人时,依然一心一意地爱着他。同哈维尔上校的一席谈话正是安妮心情的写照。她说,“女性的特权……是爱得最长久,甚至在爱情和希望已破灭时仍是如此。”作家对安妮纯洁的感情曾有过这么一段描写:“安妮浮想联翩,心中充满着对崇高爱情和永恒坚贞的憧憬,这种巴思的街上不可能有过的感情,几乎足以在一路上起到净化的作用,留下芳香。” 安妮同情弱者,助人为乐。在老同学史密斯太太穷途末路时,安妮不是疏远她,而是常常去探望她、安慰她,不惜因此得罪权贵,拒绝出席达尔林普尔夫人的宴会;婚后安妮又请丈夫帮助史密斯太太清理家产,让她能过上安定的生活。为了让别人尽情地跳舞,她“噙着泪水”为大家伴奏;遇到因未婚妻早逝而感到十分悲痛的本威克舰长,她强压着内心失恋的煎熬去安慰他、开导他。为了让妹妹玛丽去参加宴会,安妮主动留下照看受伤的外甥。在即将离开玛丽家时,安妮想到的是“对小查尔斯的得力照顾,会为她在这里做客的两个月带来一些美好的回忆”。 安妮还是一个临危不乱、善于决断的女性。她的智慧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大大超过男子汉。 在路易莎摔倒在地并失去知觉之后,周围的人乱成一团:有昏死的,有歇斯底里发作的,也有吓得不知所措的。这时能保持冷静头脑的只有安妮一人。所有的人“似乎都在等待她的指令”。 在《劝导》中,奥斯丁的创作思想有所发展。她那一向比较保守的观点有了一些变化。 如果说作者在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中强调理智应该战胜情感,认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能获得幸福,那么,在她这最后一部小说中,奥斯丁却用较长的篇幅描述了“谨慎”给女主人公安妮带来多年的痛苦。她希望年轻人“充满信心,展望未来,而不要过分忧虑和谨慎”。安妮“年轻的时候,不得不谨小慎微,年长以后才懂得什么是浪漫——这是畸形的开端所造成的必然后果”。可是,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谨慎”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成功地处理个人生活的诀窍。奥斯丁在早些时候的作品中也一再告诫人们要谨慎行事。因此,《劝导》肯定人物性格从谨慎到浪漫的演变,无疑反映了奥斯丁本人创作思想的变化。这也是对当时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
简·奥斯丁(1775-1817),英国著名女作家。本书是作者最后一部小说,塑造了一位其笔下最为高尚的人物。 韶光正从安妮的身上消逝,风华正茂的时候,阅为接受了他人的“劝导”,她终与意中人温特沃斯上校分道扬镳。虽青春不再,又备受虚荣的父亲和姐姐的冷漠,但她的高贵仁慈却使她成为亲朋中最受欢迎的人。两人分手八年后再次相遇,上校不能冰释怨恨,违心追求他人;而安妮也险些接受伪君子堂兄的求婚。在因为家族事务而引发的一系列交往中,上校进一步发现安妮的无私与坚贞无人能比,而安妮也在一次次自我劝导中找回了爱的勇气。他们发现,重新团聚比第一次相爱更为幸福,于是,经受厂考验的他们不再若即若离,开始尽情地回忆并表白…… 20幅原版插图生动再现经典场景。
简·奥斯丁,(1775—1817)英国女作家,本书是作者最后一部小说,塑造了一位其笔下最为高尚的人物。
第一部 第二章 谢泼德先生是一位彬彬有礼,为人谨慎的律师。尽管他对沃尔特爵士颇有影响,也有不少想法,但他宁愿让别人去提出那些令人不快的建议。他婉言拒绝提出任何微小的暗示,只是请主人允许他大力推崇拉塞尔夫人超人的判断力。他完全相信闻名遐迩的明智的拉塞尔夫人一定会提出一些有力的措施,他只是希望这些措施能最后得到采纳。 拉塞尔夫人却表现得十分关切而热心,对此事进行了认真的考虑。她为人稳重,但思想并不敏捷,很难在这种场合下作出什么决定,因为她思想上存在着两种互相矛盾的指导原则。拉塞尔夫人本人十分正直,很讲信用,但她又很想照顾沃尔特爵士的感情,维护这个家庭的声誉;她有着贵族意识,觉得他们应该有一些享受,而这是任何明智而正直的人都可能有的想法。她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善良妇女,对别人感情真挚,本人品行端正,讲究礼仪。她的风度堪称教养纯正的典范。她趣味高尚,一般说来是通情达理,前后如一的,但她对名门望族比较偏爱,看重地位和财富,因而对有钱有势的人们的缺点有时就忽视了。她本人不过是一位骑士的遗孀,因而对从男爵的荣誉极为推崇;而沃尔特爵士不仅是一位老朋友、有礼貌的邻居、厚道的地主,还是她最亲密的朋友的丈夫、安妮姐妹的父亲。拉塞尔夫人觉得,他身为沃尔特爵士,理所当然地应在目前的困境中得到大量的同情和关注。
《劝导》描写了一个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贵族小姐安妮·埃利奥特同青年军官温特沃思倾心相爱,订下了婚约。可是,她的父亲沃尔特爵士和教母拉塞尔夫人嫌温特沃思出身卑贱,没有财产,极力反对这门婚事。安妮出于“谨慎”,接受了教母的劝导,忍痛同心上人解除了婚约。八年后,在战争中升了官、发了财的温特沃思上校休役回乡,随姐姐、姐夫当上了沃尔特爵士的房客。他虽说对安妮怨忿未消,但两人不忘旧情,终于历尽曲折,排除干扰,结成良缘。 门一打开,进来的正是温特沃斯上校,他请大家原谅,说是忘了手套,接着马上穿过房间走到书桌旁,背朝人从散乱的信纸下抽出一封信,放在安妮面前,非常恳切地盯视了她一眼,便匆匆拿起手套,墨斯格罗夫太太几乎还没有发觉他进来,他已出去了,真是一刹那的工夫!同名英文原版书火热销售中:Persuasion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