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伦敦的叫卖声

[英] 阿狄生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英] 阿狄生  

页数:

314  

译者:

刘炳善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本小书,以随笔为主,选录了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的十五位英国作家的部分散文作品。现在需要把英国随笔的发展概貌以及其他有关问题作一说明。  (一)  随笔(The Essay,过去曾用译名“小品文”),是散文(Prose)的一种。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散文的发展常常是在诗歌之后,而随笔在各类散文中更要晚出。近代西欧的随笔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诞生的,代表作就是法国蒙田的《随笔》(“Essais”,1580一11595)一书。英国随笔的发展略晚于法国,事实上,是以蒙田《随笔》的最初英译本(JohnFlorios translation of Montaigne’s“Essays”,1603)为其滥觞。因此,随笔在英国开初可以说是外来品,可是一旦移植到了英国,那块土地似乎特别适于这一株花木的生长,在三四百年间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非常富于英国民族特色的一种散文形式。  最初的硕果是培根的五十八篇《随笔》(Francis Bacon:“Essays”,1597—1625)。但培根的随笔是哲理性的,和蒙田随笔中富于个人风趣的亲切笔调不同。蒙田的随笔传统到了十七世纪在英国才有较大的发展。伯尔顿的《忧郁的剖析》(Robelt Burton:“Anatomy 0f Melancholy”,1621)和勃朗的《一个医生的宗教观》(Thomas Browne:“Religio Medici”,1643)虽是两部长篇散文著作,但它们那杂学旁搜的内容、兼容并包的观点,随作者兴之所至而漫谈的笔调却为随笔的发展开辟_『先河,无怪乎后来的不少随笔作家都以这两部十七世纪的“奇书”为其“枕中之秘”,就好像我国的《世说新语》对后代笔记小品的影响一样。在十匕世纪还出现了两本模仿蒙田的作品,那就是考莱的《随笔集》(Abraham Cowley:“Essays in Verse and Prose”,1668)和邓普尔的《杂谈集》(William Temple:“Miscellanea”,1680—1701)。但英国随笔的真正大发展却是在十八世纪。当时文人办期刊蔚然成风。譬如说,大家熟知的笛福,在他六十岁写《鲁滨孙漂流记》之前,早就是办刊物的老手,而且是英国头一份期刊《评论报》(“Review”,1704—1713)的主笔。此外,斯威夫特办过《检察者》(“The Examinei’”,1710—1711),斯梯尔和阿狄生办过《闲话报》(“The Tatler”,1709—1711)和《旁观者》(“The Spectator”,1711—1712;1714),约翰逊博士办过《漫游者》(“The Rambler”,1750—1752),后来哥尔斯密也办过短期的小刊物《蜜蜂》(“The Bee”,1759)。由于刊物的需要,随笔这一形式得到广泛的应用,作家用它来立论、抒情、写人、叙事,把随笔开拓成为一种贯穿着作者的活泼个性的非常灵活、非常吸引读者的文学体裁。评论者往往把十八世纪以后的这种英国随笔叫做南mililiar essays(漫笔,小品文,随笔)。  到了十几世纪,随笔散文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随笔作家,如兰姆、赫兹里特、德·昆西、利·亨特等。英国随笔到十九世纪发展到了一个顶峰,题材扩展到日常生活各个方面,作者的个性色彩也更为浓厚,名篇佳作甚多。承上述诸名家的余绪,斯蒂文森在十九世纪末再次振兴随笔创作,是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者。在斯蒂文森之后,随笔在二十世纪初期又繁荣了相当一段时间,出现一批作家,如切斯特顿(G.K.chesterton),贝洛克(H.Belloc),比尔博姆(Max Beerbohm),美纳尔(Alice Meynell),鲁卡斯(E.V.Lucas),林德(R.Lynd),米尔恩(A.A.Milne)等等。直到三卜年代以来,据说由于期刊减少,报纸版面紧张,随笔中亲切漫谈的优点已被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广播和电视节目所取代,因而随笔这种文学体裁颇有衰落之势。(参见Ifor Evans:“A Short History 0f English Literature”,P.346.)虽然如此,随笔这一具有三四百年历史传统的英国文学样式,是不会一下子消声匿迹的,作者仍然时有出现,譬如说,小说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就写过不少随笔作品。英国随笔的前途究竟如何,还需要看今后的事实如何发展才能断定。  ……  截选自《英国随笔简论》

内容概要

本书从英国散文的不朽篇章中,掇英三十一篇,出自18-20世纪的十五位作者的手笔。突出地反映了作者们独有的平和而丰富的情怀,幽默并略带讥讽的语境。书名取自18世纪的阿狄生的篇随笔名,漫话当时的市景民俗,卖报纸、卖点心、消防队……书中选19世纪的代表作家为兰姆,其作品记录了他作为一个忙碌的小职员,在生活中找到带苦味的快乐和遐想。这里还有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她在开创意识流小说的同时,用轻快的散文手法写下了她对文学的挚爱和印象,成为英国20世纪英国散文中的一奇葩。

作者简介

  约瑟夫·阿狄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年),英国散文家、诗人、剧作家和政治家,他与他的长期搭档理查德·斯蒂尔在发展短篇诙谐散文方面成就斐然,此类散文在现代杂志中多有转载。阿狄生曾阐述自己的想法“用智慧来激活道德,用道德来谐调智慧”。他的散文非常优美,对社会和政治丑恶进行委婉奚落,这使其成为英国文学奥古斯都时期最棒的社会幽默作家。

书籍目录

英国随笔简论《伦敦的叫卖声》译序阿狄生与斯梯尔 旁观者自述(阿狄生) 旁观者俱乐部(斯梯尔) 《旁观者报》的宗旨(阿狄生) 伦敦的叫卖声(阿狄生) 某君日记(阿狄生)斯威夫特 关于一把扫帚的沉思 育婴刍议 《婢仆须知》总则哥尔斯密斯 黑衣人 西敏大寺记游兰姆 梦幻中的小孩子 读书漫谈 退休者 兰姆自传 兰姆书简四通赫茲里特 论平易的文体 论青年的不朽之感 伊利亚亨特 睡眠小议德·昆西 知识的文学与力量的文学夏洛蒂·勃朗特 艾里斯·贝尔与阿克顿贝尔生平纪略佩特 《文艺复兴史研究》的引言和结语斯蒂文森 理想中的黄金国 乞丐 为闲人一辩本森 随笔作家的艺术鲁卡斯 葬礼伍尔夫 玛丽·沃尔斯顿克拉夫特 多萝西华兹华斯 “我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 一个人应该怎样读书?

章节摘录

  旁观者自述(阿狄生)  我曾默察,人当读书之际,先要知道作者肤色是深是浅,头发是黑是黄,脾气是好是坏,已婚还是单身,方才能够欣然开卷,因为诸如此类的详情细节对于正确了解一个作家是大为有利的。为了满足读者这种天然的好奇心,我打算把本期和下期报纸的内容定为发刊前言,介绍在本报担任工作的各位同人。而既然编、排、校之劳主要由我承当,义不容辞,我只好先来介绍自己的生平历史。  我是作世家出身,据本村口碑,自征服者威謙时代以来,迄于今日,我家那块小小领地,父承子继,完好无缺,田地草场,亦无寸土增减,就连围墙界沟也和六百年前的一模一样。家人传说:生我之前,母亲做梦生下一位法官。此说之来,究竟因为我家当时正在进行一场诉讼,还是因为家父身为治安推事,殊难言之,而且,周围乡邻还说此梦乃是我一生必交官运之兆,但我没有那样愚妄,不去信它。不过,我一来到人间以及日后所具有的那副庄严派头却跟母亲的梦仿佛有点吻合,因为她常说我生下不满两月,就把扰浪鼓儿扔在一边。珊瑚玩具呢——家人不把小铃铛摘掉,我也不要。


编辑推荐

  《伦敦的叫卖声》以随笔为主,选录了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的十五位英国作家的部分散文作品,这些作家有阿狄生、斯梯尔、斯威夫特、兰姆、亨特、哥尔斯密斯、伍尔夫等。每位作者前面还有译者所撰写的作者和作品特色介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伦敦的叫卖声 PDF格式下载



译文的装帧设计自然不在话下地精致。

任何一个喜爱英国文学和懂得欣赏英式幽默的人都不应该错过这本书。
名家小品,是平时不容易读到的,或者说是平时容易忽略的。
这本集锦,精挑细选,篇篇出彩。
妙语连珠,但绝不咄咄逼人。
忍俊不禁,你不会捧腹,但会越想越有意思。
旧时伦敦仿佛就在眼前,依然有它独有的雾气笼罩,但却如此亲近可爱。不故作深沉,不刻意古板。
文笔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炉火纯青之气魄,感叹:实非一日之功。



买这本书是因为书的名字与封面,非常喜欢~看了之后觉得很值得,有关英国的一些东西写的很细致


了解英国必读


英伦散文第一流的译本!


有篇好像叫奴仆守则的文章 非常有趣。


刘老的翻译,上译的版本,还有精美插图!


书还是很好看的,不过我还以为是中英文对照的。


很合我胃口,慢慢看


翻译很平易近人。。


刘炳善老师的译本,很好


虽说封面有些脏,可能是放置的原因,但毋庸置疑,不论是印刷、纸张还是内容都相当好,就是价格稍贵了一点。


书很不错。不过是我没挑好,以为是英汉双语版的,结果拿到手一看,是全中文的


买了好几个译本了,这个装帧不错。


  非常喜欢的一本小书。所选文章均是英国首屈一指的散文大家。英国作家就是有这种本事,能把喜闻乐见的琐事写出味道,在嬉笑怒骂中看到真情。短短三十几篇文字,不能说完整的涵盖了英国散文的发展,但也大致呈现了英国散文别具一格的风格。
  再说刘炳善老师的翻译,我觉得挺好。英国的散文文体中,长句子很多,既要保留原有的味道,又要让中国读者看懂,这一点很不容易,刘老师的确做到了。他的翻译亦庄亦谐,优美流畅,韵味深远,非常符合英国散文的特点。掩卷后,仍然意犹未尽。
  ps:刘炳善老师另外翻译的伍尔夫文集也是不可多得的翻译佳作。


  带给我罂粟花——充满着催人长眠的汁浆,
  
  还有那常青藤——它的花环缠得人窒息而亡,
  
  再给我樱草花——在黑夜里向着月亮开放。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诗)
  
   ——伍尔夫《我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
  


   只谈其中一篇:论青年的不朽之感
  我们年轻的时候什么也不顾,一心只管向前,我们有的是时间,我们以为自己能做很多事,,当爱情,健康,亲朋老友,事业,,,向鲜花一样枯萎凋谢的时候,我们感到害怕了,开始与死神作斗争,不管我们如何养生,最终化灰为尘。
   不知道陈子昂在幽州台上有没有这么想过。


  休假前随手抓起着本书塞进行李中,真是一点也没有后悔。
  非常适合在旅途中翻阅的读物。
  当然,也适合在任何有闲情逸致的时候阅读。英国人写的随笔真是太棒了!
  挑了吴尔芙/兰姆/阿狄生/夏洛特勃朗特/本森/鲁卡斯来看,因为他们最吸引我。
  本来有点担心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和内容,都和我要去的黔东南扯不上丝毫关系。但结果却不然,书里的内容从不打算参合进我的旅行里,但它又显然影响到了我,只是那影响只限于让我更加细致入微地观察自己在这次旅行中的所有感受。
  


呵呵,我上次去贵州是带了本《诗经》。因为是背包旅行,所以特别选了本薄而耐看的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