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落脚城市

(加拿大)道格·桑德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2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

(加拿大)道格·桑德斯  

页数:

351  

字数:

230000  

译者:

陈信宏  

Tag标签:

无  

前言

  关于落脚城市的推荐序  作者:南方朔(台湾作家、评论家)  一九八七年,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裔英国作家奈波尔(V. S. Naipaul)写了一本有心灵自传性质的《抵达之谜》(The Enigma of Arrival),写一个移民作家心灵的忧伤及漂泊。所谓“抵达之谜”乃是意大利超现实主义画家安基利柯(Giorgio de Chirico)一幅作品的名称,而这个名称乃是法国诗人阿波里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所取。画里有个码头,背景露出古船的桅杆,空荡荡的街道有两个人,一个可能是抵达之人,另一个可能是码头当地人。画里的寓意似乎 是说抵达的异乡人在抵达之地找不到出路而要回乡,但他赶到码头时都发现那古船踪迹已杳,他已被困在黯淡的时空胶囊里。在那本著作里,奈波尔以那种独特的印度式感伤娓娓的诉说着他的心灵漂泊感,见证了“四海无家处处家”的空旷苍凉。  我们由奈波尔的自述,已知他是1950年代移民潮的时代由千里达赴英留学的,他的确过了很长一段苦日子,尤其他选的是难度最高的写作生涯,更是历尽艰辛才进入主流的文艺圈,这使他后来纵使功成名就,但那种自视为陌生人、漂泊者的心情从未改变。他在生活上应该不是悲惨,但却是那种比较形而上的忧伤。但他那个时代的英国及欧洲移民工人则完全不同了。  今天的人们已知道,近代社会早已在“合理性”下掩护着许多阶级的、族群的或文化上的歧视及压迫。城市的空间建构就是个例证。各统治集团在阶级偏见下,总认为土地分区使用,宽广的街道,整齐清洁而空间宜人的住宅群落、高楼大厦林立的商业区和卖场,这才叫做城市,这才称之为都市的合理性。至于城市穷人们所居住的地段,那些狭窄的巷弄,湫隘的房舍,由于公共设施低劣而排水不良、垃圾满地、脏乱不堪的地段,则被认为是“城市之癌”,而任它自生自灭。而人们今天已知道,当人们选择了让它自生自灭,那种区域就真的会在自生自灭中沉沦为犯罪的温床,那个小区的居民就会在被弃感下成为激烈的复仇者。奈波尔那一代欧洲许多移民聚落,他们的父母以移民工人身分进入欧洲,他们无法取得公民的身分,无法享有公民的一切权益,注定只能终其一生做现代式的奴隶工人,等到某一天被用完后抛弃。他们的子女也将面对同样的命运,于是在1980年代初,欧洲许多城市都出现了移民之子们因为活动空间不足而去占用公有废弃建筑物,而和取缔的警察对打的“霸屋运动”(squatter movement)以及移民之子们和欺侮他们的光头帮白人小孩们对打的小区暴力事件。对他们那一代的移民工人们根本没有“抵达之谜”,只有“抵达之痛”。  而到了今天,终于有了英国记者作家道格?桑德斯(Doug Saunders)极费苦心也极具见识的《抵达城市》(Arrival City),在本书它被译为“落脚城市”。就概念而言,移民到另一个陌生地方是抵达,但从历程和机制而言,他们到了异地后乃是一长串过程的开始,他们都会有一个起点,那个起点就是“落脚城市”,从这里他们开始了未可知的前程。“落脚城市”是一切的起点,如果他们在起点就能被当作人看待,那么他们就会像人一样,虽然辛苦但却会在友善的环境里搏命攀爬,由于经济性移民自古以来都是最强韧的一群人,他们早晚会在努力下脱贫,而成为新兴的中产阶级,他们的子女也会在接受教育之后有更好的人生机会;如果落脚城市视他们为贱民、为垃圾,他们就真的会在人生旅程上无止境的沉沦以致愤恨下去,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落脚城市就会双输。  这本《落脚城市》乃是本不凡之作,作者桑德斯深刻的认识到现在全世界已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大人口迁移潮的时代,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在迁徙流动,因而移民政策和落脚城市也随之成为当代与气候变迁同等重要的大问题。移民时代的落脚城市,究竟会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全球新兴生长点?或是反过来成为新的动乱源,何去何从的选择,正面临着考验。本书作者桑德斯为了探讨这个课题,不仅穷究当代这方面的研究著作,更横跨五大洲走访了三十座城市与乡村,写成无论从人性、文明史、和当代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各种层面看,都极具时代高度的杰出著作,在我的知识标准里,它这是与科普对应的社普这个领域的顶级著作,对全世界读者、学者,甚至于政策制定者都有振聋发聩,让人的思考能力有焕然一新的喜悦之感。  由人类的社会经济史,我们都知道人类由筚路蓝缕一步步走来,早期的筚路蓝缕经验早已被后代的资产及中产阶级所遗忘,因而理所当然的视后来的中资产阶级价值及合理性为应然,而对筚路蓝缕祖先辈的经验再现,则认为是次等不入流,这乃是都市中资产阶级看到新兴乡村到都市的移民群落,那种歧视感的起源。人们看着他们居住地点的拥挤湫隘和脏乱,本能性的就排斥之、轻贱之,巴不得他们从眼前消失,如果这种心态的人成为执政者,会出现奇怪的道德感将他们的小区铲平,盖起高楼大厦但殊不知这远远超过了那些人的经济能力,只是将他们驱逐到更恶劣的环境,甚或真正的置他们于死地。真正合理也合乎人类历史经验的做法,乃是将移民第一个落脚的城市扮演好移民社会友善的迎宾室角色,尊重他们的求生权利和资格,不把都市中资产阶级价值观横加在他们无力承担的肩膀上,而是让他们享有和我们祖先从筚路蓝缕中发展的机会。每个移民的聚落都是由生存意志强韧无比的人口所组成,他们刻苦耐劳、奋斗不懈、认真学习,运气好的不必一代,平均只要两代,在友善的环境下就可发展到和我们一样成为中产阶级。然后他们离开这个落脚城市,进入主流社会,他们留下来的地方让位给更新的移民,如此生生不息,经济与社会的活力也源源不绝。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狄亚?沈思(Amartya Sen)曾经深刻的指出过,新的移民能力、意志什么都不缺,他们唯一缺乏的乃是落脚城市由于友善或不友善而造成的缺乏生存的门路,他所谓的“门路”不是我们所谓的“钻门路”,而是一个友善的城市透过体制化的安排,而使他们拥有广泛的机会。易言之,用当代社会经济学社会资本学派的说法,乃是为他们营造出社会资本异端,有能够值得努力下去的条件。  当代哈佛大学教授普特南(Robert D. Putnam)等学者首创“社会资本”之说,将货币、人力等资本之外,将社会本身也视为资本的一种形式,譬如说一个社会的官吏效率良好,即是一种良好的资本。一个社会正式的整个肌理,也都是社会资本的范畴。在一个落脚城市,如果对新移民有偏见,不能取得合法的住民身份,在自由就业贷款或求学上有种种障碍,他们也无法自由开创出适合生存的人际网络,政府也不能在适合他们生存的公共条件上投入资本或任由他们被雇主或不良势力剥削,那么这些移民聚落就缺乏由筚路蓝缕到成长的机会和条件,他们的抵达就只会是噩梦又接一个噩梦,他们的生命也只会下沉,不会向上流动。本书也指出,在友善的落脚城市,已出过巴西杰出的总统卢拉,伊斯坦堡市长埃尔多安,洛杉矶市长维拉莱波沙等成为了不平凡的移民人物,这也证明了人们歧视移民的偏见是如何的可怕与错误!近年来,我愈来愈相信人的问题没有烂苹果,只有烂篮子,落脚城市就是个烂篮子或好篮子的问题。  近年来,全球最大移民潮的中国,移民工人问题日益严重,中国的官吏深受俗化的阶级偏见影响,再加上官僚主义,他们以户籍制度限制工人在落脚城市取得居民合法身份,而在中国无身份,即不可能享有受教育、医疗福利一切权益,因此它们的移民劳工只能在工作地点居住在形同监狱的劳工宿舍,赚取微薄的薪水,有家眷的只能每年过年时见一次面。而今物价上涨,纵使调薪也无补实际,因此近一、两年工人大批过年回乡后即不再回来,许多雇主已不敢接单,许多产业正因移民工人问题而凋萎,对中国经济已造成极大的压力。富士康的工人跳楼自杀事件,青年移民劳工不敢结婚生育,这些问题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落脚城市对移民工人缺乏了友善。中国已有学者认为必须解除城市的身份管制,让贫民窟开放,他们的思维逻辑里,就是让移民工人有筚路蓝缕成长的早期资本主义及城市成长的机会。这种主张看似突兀,但贫民窟里可以出总统、市长,重新思考 落脚城市的问题,其实已到了时候。  本书理论及故事都丰富动人,而且洋溢着深刻的人性价值的关怀,洵属极为稀见的社会杰作!

内容概要

  我们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员,我们回不去故乡,也离不开城市。
  从乡村到城市,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正在进行最后的大迁移。
  由于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四处游历,我走访了全球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也因此养成了一种观察城市的习惯。从重庆的六公里,到孟买和德黑兰的边缘;从圣保罗与墨西哥城的山坡地,到巴黎、阿姆斯特丹与洛杉矶的各种社区。我发现,这些落脚于城市的乡村移民,正执着于他们想象中的城市中心,并在世界各地造就了极为相似的都会空间。
  搭乘地铁和电车,或是深入城市中心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我得以细细观察面前这片由乡村移民构成的城市飞地。我以“落脚城市”称呼这些地区,它们往往位于人们的视线和旅游地图之外,饱受暴力和死亡、漠视与误解,同时又充满了希望与活力。
  到21世纪末,人类将成为一个完全生活在城市里的物种。
  而上一次人类大迁移,用一个多世纪的城市化,为欧洲和新大陆带来了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并直接造成了人类在思想、治理与科技领域的彻底变革。如今,世界各地的落脚城市正在创造历史。而对这种历史的冷漠,导致了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持续不断的暴动与骚乱;而在亚洲、非洲与南美洲,莽撞的贫民窟清除计划,正在摧毁数以万计人的生活与未来。
  这个时代的历史,其实有一大部分是由漂泊的无根之人造就而成的。
  他们因为公民权遭到剥夺,于是采取极端乃至暴力的手段,以求在都市体制中取得一席之地。落脚城市,可能是下一波经济与文化盛世的诞生地,也可能是下一波重大暴力冲突的爆发地。究竟走上那条路,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这本《落脚城市》乃是五十年来继《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之后又一本不凡之作,作者桑德斯深刻的认识到现在全世界已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大人口迁移潮的时代,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在迁徙流动,因而移民政策和落脚城市也随之成为当代与气候变迁同等重要的大问题。移民时代的落脚城市,究竟会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全球新兴生长点?或是反过来成为新的动乱源,何去何从的选择,正面临着考验。本书作者桑德斯为了探讨这个课题,不仅穷究当代这方面的研究著作,更横跨五大洲走访了三十座城市与乡村,写成无论从人性、文明史、和当代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各种层面看,都极具时代高度的杰出著作,它这是与科普对应的社普这个领域的顶级著作,对全世界读者、学者,甚至于政策制定者都有振聋发聩,让人的思考能力有焕然一新的喜悦之感。

作者简介

  道格·桑德斯 (Doug Saunders)
  1995年加入加拿大《环球邮报》(),现任《环球邮报》欧洲局负责人。桑德斯曾连续三年获得代表加拿大新闻界最高荣誉的国家新闻奖,并被誉为加拿大最好的专栏作家,其专栏内容为探究新闻背后的常识与全球趋势。
  在对《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一次采访后,桑德斯萌生了撰写一部记录人口迁徙、尤其是农村到城市人口迁徙的著作的想法。从2007年开始,桑德斯开始了一场全球之旅,从欧洲出发,到印度次大陆、中国和北美,深入接触包括来自肯尼亚和里约热内卢的底层平民,足迹遍布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最终完成本书。桑德斯现居英国伦敦。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城市的边缘
 六公里,中国
 塔村,伦敦
第二章 由外而内:新城市的盛衰演变
 寇赫瓦迪,印度勒德纳吉里
 坎兰格查,孟加拉达卡
 深圳,中国
 基贝拉,肯尼亚内罗毕
 圣玛尔塔,巴西里约热内卢
第三章 立足于金字塔的顶端
 洛杉矶,加州
 后移民国家的落脚城市
 荷顿,弗吉尼亚;惠顿,马里兰
第四章 乡村的城市化
 达塔利,波兰
 水林,中国四川
 朵利,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
 毕斯瓦纳,孟加拉锡尔赫特
第五章 第一波人口大迁徙:西方今日面貌的形成
 巴黎
 伦敦
 多伦多与芝加哥
第六章 一座落脚城市的死与生
 伊斯坦布尔
第七章 起于市郊边缘的巨变
 尔撒圣殿,德黑兰
 佩塔雷,加拉加斯
 穆兰德,孟买
第八章 新城市与旧世界的冲突
 金字塔小区,法国埃夫里
 克劳兹堡,柏林
 帕尔拉,西班牙
第九章 落脚的终点:从泥地板到中产阶级
 佳丁·安吉拉,圣保罗,巴西
 孟买
第十章 在都市立足扎根
 斯洛特瓦特,阿姆斯特丹
 卡拉伊尔,达卡,孟加拉
 松克里夫公园,多伦多
致谢
参考资料

章节摘录

  六公里,中国  故事从一座小村庄开始。也许在外人眼中,这座村庄仿佛定格于时间之中,遗世独立,安宁静逸,恒古不变。村庄看起来就像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如果有人搭乘交通工具经过,瞥见村里坡地上层叠的低矮房屋和炊烟,必然觉得这里平静安详,充满了细腻而秩序井然的美感。在乡下,这里显然有着怡人的生活节奏,不受现代化的束缚。村中为数不多的简陋小屋安然坐落在一座小山谷的顶端。畜栏里有几双牲畜来回走动,儿童在一片田地的边缘奔跑嬉戏,炊烟从一间小屋上冉冉升起,一个老人漫步在山丘顶上的树林中,后背一只布袋。这个老人名叫徐钦全,正在寻找草药。他沿着梯田边缘的古老石子路走向山谷底部的一片林中空地。这是他祖祖辈辈走了十几个世纪的道路。在这里,他可以找到自己儿时就已知晓的各种草药:茎秆纤细的麻黄,用于发汗去除风邪;枝叶繁茂的枸杞子,具有补肝效果。他以小刀割下茎秆,装进布袋,再走回山丘顶上。爬到顶端之后,他停住脚步,略站了一会,望着北方扬起的尘土。在那里,一群建筑工人正在把一条狭窄崎岖的小径开发成宽广平直的大道。这样,往返北面重庆原本需要一天的路程,不久后就将缩减至两小时以内。老人看着远方的树木被烟尘染成土黄色,他想着村里众人的生活,想着折磨他们已久的贫穷。这样的贫困导致他们的小孩夭折,使他们数十年来活在缺乏粮食的饥荒之中,接着又陷入令人麻木的单调生活。那天晚上,在村里的大会上,他提出了一项改变山村居民生活的方法。今晚之后,他说,我们将不再是个小村庄。  当时是一九九五年,这座村庄名叫“六公里”。这个村庄的外观、村里的家族,乃至仍然维持完全人工耕种的小麦和玉米,在几百年里都几乎没有任何改变。村庄在缅甸公路修建期间获得“六公里”的称号,原因是缅甸公路的东方终点就在内陆大城重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数十年,“六公里”却成了个虚幻的名称,因为原本通往重庆的桥梁遭到炸毁,最近的替代桥梁则位于好几公里之外,这座小村庄因此无法与任何城市和市场联络,只能自己种植作物为生。由于土壤贫瘠,农具简陋,村里生产的粮食一直都不够喂饱所有人。每隔几年,天气与政治的变化就会导致饥荒,造成居民丧生,儿童挨饿。在上个世纪的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座村庄失去了不少人。饥荒的状态终于在二十年以后结束,但存活下来的居民也只能依赖政府的补助勉强生活。一如世界各地的农村,六公里的村民从没认为乡下生活有任何安宁或贴近自然之处。在他们眼中,乡下生活乃是一种单调乏味而且枯燥的生存状态。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社会开始快速进入了市场经济,于是国内的村庄也就突然获准了可以为市场需求而开发非农业用地。因此,徐钦全老人在会议上提出了他解救村庄的方法之后,现场毫无异议:村里所有的土地都将成为非农业用地。自此,六公里就不再是乡村,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乡村居民迁徙的目的地。  十五年后,六公里成了重庆市郊一公里处一个盘桓在一条四线大道旁的幽灵,在密集耸立的公寓大楼之间,突然出现一片闪闪发光的海市蜃楼,只见一望无际的灰色与褐色方块在山坡上连绵而下,形成一团毫无章法的水晶结构,彻底淹没了地貌。靠近细看,才发现这些水晶原来是房屋与商店,是居民在未经规划也没有申请许可的情况下以砖块与水泥搭建而成的二三层楼房,交叠耸立,以难以置信的角度突出于地表之上。在徐钦全提出改革方案之后不到十年,这座原本只有七十人的村落已经增加了超过一万名居民:十几年内,这附近的几座村庄已结合成一片居民多达二十万人的聚集区,其中绝大多数人的户口都不在这里。这里不再是一座偏远的村庄,甚至也不再是市郊的外围地区,而是重庆市颇具重要性的一部分。重庆市的人口多达一千万左右,摩天高楼四处林立,人口密集和繁忙的程度与曼哈顿相仿。重庆市每年增加超过二十万人口以及四百万未登记的流动人口,很可能是全世界成长速度最快的城市。  这样的成长得到来自于六公里这类地区的人口增长助力。像六公里这样由离开乡下的人口自行建构而成的聚落,在中国被称为都市村庄,重庆市周围就出现了好几百座这样的村庄,尽管市政府并不承认这些聚落的存在。这些地区的街道与房屋都按照居民的不同来源而划分;居民对于和自己来自同一个地区的邻居都称为“老乡”。在中国各地,每年至少有四千万农民涌入这类城市飞地。不过,这些人当中也有一大部分——也许多达半数——最后还是会回到乡间村庄去,也许是因为都市生活太过辛苦,也许是因为衣食无着,也有出于个人喜好的选择。能够在都市飞地留下来的人通常具有非常坚定的决心。  在外人眼中,六公里是一座肮脏腐臭的贫民窟。通往山谷底部的幽静古径现在已经成了一条繁忙的街道,两旁是杂乱的房屋,沿街都是商店,有卖手机的、肉贩、冒着蒸气飘散着呛辣香味的小吃店,还有卖衣服、卖工具、卖高速纺纱机的摊贩,热闹嘈杂,蜿蜒长达两公里,深入令人晕头转向的杂乱小巷与不知通往何处的阶梯,看来就像是把幻觉艺术之父埃舍尔的画颠倒了过来一样。头顶上满是电线和有线电视的线路;废水从水泥地涌出,流过房屋四周,沿着开放的水沟灌入一条臭气熏天的河流,流淌在山谷底部的水泥桥梁下。垃圾与废弃物似乎无处不在,在每一栋房子的后面堆积成山。每一条巷道上都停放着不同规格的车辆:自行车、三轮助力车以及各种排量的小汽车。所有的空间都挤满了人,所有人都繁忙不已,而且举目所及完全看不到一丝绿意。从这个观点来看,你也许会认为这里是穷人迫不得已的栖身之地,是这个庞大的国家里遭到社会摒弃的失败者最后的容身之处,是落魄失志者的收容所。  不过,你一旦从主干道走入通往山谷底部的泥土小径,即可看出六公里的真正本质,在山谷顶端,在每一扇窗户的后面,在每一栋水泥房屋粗陋的门口里面,都可见到繁忙不休的活动。在山谷顶端,也就是徐钦全在1995年做出重大决定的那个地点附近,你会不禁注意到由煤渣砖盖成的长方形建筑,塞在一个陡峭的角落里,不断发出吵闹的声响,并且散发着怡人的杉木香味。  这里是王建一家的工厂兼住所。三十九岁的王建在四年前从八十公里外的南永村搬到这里,身上带着七百元人民币,是他从事两年木工攒下的积蓄。他租下一个小房间,捡拾了一些废弃的木料和铁料,然后开始以手工制作传统的中式洗浴木桶。这种木桶颇受新兴中产阶级的喜爱。他花了两天时间做出第一批木桶,然后卖了出去,每个木桶能赚五十元人民币。一年后,他赚的钱已够他买些电动工具和一间较大的工作室。他把老婆、儿子、还有儿媳妇以及仍在襁褓中的孙子一起接了过来。他们睡觉、煮饭、洗衣、用餐都在工作室后方一个没有窗户的空间里,只用一张塑胶帘布隔开。比起他们当初在村里勉强居住的小屋子,这个空间不但更拥挤,也更缺乏隐私。  尽管如此,却没有人想要回乡下去:这里虽然肮脏狭小,生活却比乡下好得多。“在这里,你只要找对了谋生方式,就可以让你的子孙获得成功的机会——在乡下,你只能努力填饱肚子。”王先生一面用一条铁带拴住木桶,一面用连珠炮般的四川方言说着,“我们那个村里和我一样离乡背井的人,我猜有五分之一都是自己创业。而且,几乎所有人都离开了——只有老人还留在那里,那里已经变成一个空村子了。”  王先生和他的太太仍然会把收入的三分之一寄回村里,供养他们仍然健在的父母。一年前,他在六公里买下了同一条路上的一家餐厅让他儿子经营。老王的获利空间很小,因为竞争非常激烈:重庆还有另外十二家洗浴木桶工厂,其中一家同样也在六公里。“我的工厂产量最高,”他说:“可是利润不一定是最高的。”因此他们还得存许多年的钱,并且祈求洗浴木桶业的热潮不退,才有能力买下自己的公寓,把孙子送上大学,并且举家离开六公里。不过,等到他们梦想成真的那一天,说不定六公里也已经成了他们梦想中的城市。  这座山谷看起来犹如一幅灰色的立体派画作,草草搭建而成的水泥建筑里藏着许许多多在政府记录上并不存在的微小企业。在木桶工厂的同一条街上,可以见到另一个大型冷藏库,一家粉末颜料搅拌厂,一家工厂以五六部大型机器输出刺绣团,另一家生产电动马达线圈,还有一个地方酸味刺鼻,只见许多十七八岁的小工人正在弯着腰操作塑封机,制作吹气海滩玩具。这里有着各式各样的家庭工厂,制作橱窗道具、塑钢窗户、工业用空调管,生产廉价木质家具、木质装饰床架、高压变压器、电脑车床加工而成的摩托车零件,以及不锈钢抽油烟机。这些以亚洲各地为主要目标销售市场的工厂全都创立于近十几年,老板不是外来的乡村移民,就是第一波乡村移民的员工。  在每一栋素面的水泥方块建筑里,都可以听到同样的故事:从外地搬迁而来,努力奋斗,供养家人,认真储蓄,规划未来,仔细盘算自己的每一步。住在六公里的所有居民,还有这个地区的十二万人口,都是1995年以来移入的乡下村民。这里虽然肮脏、拥挤、生活困苦,而且这些人经常把子女和老人遗留在乡下,但他们只要在这里撑过头几个月,就会决定留下来长期奋斗,因为他们认为在这里才有希望。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自我否定以及极度贫困的生活。几乎所有人都寄钱回家供养村里的老人,再存一点钱准备让自己的孩子日后到城里接受教育,而这几乎就用掉了他们全部的收入。所有人都不断盘算着自己的前途,一方面是乡下让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另一方面是城市难以负担的生活开支,同时也盼望着有一天能时来运转,得以突破这两方面的窘境。  换句话说,这个地方的主要功能是作为他们迁徙目的地的门槛。如同世界各地都市外围的新兴区域,六公里也具有一套特定的功能。这里不只是供人居住、工作、睡觉、吃饭、购物,而是具有社会最重要的过渡功能的地点。在这里,除了最基本的生存之外,其他各种重要活动的目的都在于把这些村民乃至整座村庄带进都市的世界,带进社会与经济生活的核心,让他们得以接受教育和文化适应,融入主流社会,享有可长久的繁荣生活。落脚城市不但聚集了处于过渡期的居民——外来人口一旦到了这里,即可转变为“核心”的都市人,在社会、经济与政治等方面都得以在都市里享有可长久的前途——而且本身也处于过渡时期的地区,因为这里的街道、住宅,还有居住在这里的家庭,有一天都将成为核心都市的一部分,不然就是在追求目标的路途中败下阵来,陷入贫穷的深渊,或是遭到捣毁拆除。  落脚城市和其他都会地区有着极为鲜明的差异,不只因为这里住的都是外来的乡村人口,也不只因为这里的市容充满了临时拼凑的色彩,总是变化不休,而是因为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间住家和每一个工作场所,都不断联系着两个方向。一方面,落脚城市与来源地乡村保持长久而紧密的关系,人员、金钱与知识的往返流通不曾止息,从而使得下一波的村民迁徙活动得以发生,也让村里的老年人得以照顾、年轻人得以教育、村庄本身也得以拥有建设发展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落脚城市也和既有城市具有重要而深切的联系:其政治体制、商业关系、社会网络与买卖交易等一个个的立足点,目的在于让来自乡村的新进人口能够在主流社会的边缘站定脚步——不论这样的立足有多么如履薄冰——从而谋取机会把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推向都市核心,以求获得社会的接纳,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六公里生产许多产品、贩卖许多产品,也容纳了许多人口,但许许多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活动,都有着一项核心的目标,一个共同的使命。六公里是一座落脚城市。在城市的外围地区,这里就是新的世界中心。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无论从人性、文明史和当代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各种层面看,都是极具时代高度的杰出著作,在我的知识标准里,它是与科普对应的社普领域的顶级著作。 ”  ——南方朔(知名作家、评论家)  “这是精彩绝伦的著作,作者做了一项了不起的工作!”  ——英国前首相,布朗  “充满了严谨的实地寻访、崇高的人性思考与第一手极具故事感的细节,也许本书能改变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  ——《纽约时报》  “五十年来首部比肩《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之巨著!”  ——英国《卫报》


编辑推荐

  全世界已进入有史以来最大人口迁移潮的时代,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在迁徙流动,移民时代的落脚城市,究竟会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全球新兴生长点?或是反过来成为新的动乱源,何去何从的选择,正面临着考验。本书作者桑德斯穷究当代研究著作,横跨五大洲走访了三十座城市与乡村,写成无论从人性、文明史、和当代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各种层面看,都极具时代高度的杰出著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落脚城市 PDF格式下载



本书作者桑德斯穷究当代研究著作,横跨五大洲走访了三十座城市与乡村,写成无论从人性、文明史、和当代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各种层面看,都极具时代高度的杰出著作。


“落脚城市(arrival city)的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得之则诸事顺遂,反之则矛盾频发。这便是桑德斯在《Arrival City: The Final Migration and Our Next World》一书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什么是落脚城市?落脚城市是由乡村移民在城市中构建的飞地。它位于城市空间的边缘,却是社会变迁的核心地带。落脚城市有自己的野心。它从未自视为贫民窟而不思进取。恰恰相反,它给新落脚的移民提供了工作之海,提供了自雇劳动的机会,提供了四方街邻的关系网络,同时还维系了乡村与都市之间的平衡——它是转换器,而非贫民窟。
  的确,这一地带的贫困率从未下降到人们期望的水平。但是落脚城市的贫困恰恰是它们的成功之所在。作为转换器,它们本身并不必然走向中产和绅士化,它们的最大功效是给人提供条件,帮助其中的居民在社会等级的攀登之路上加快步伐。每当前一批居民因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改善而搬进更高档的社区,填空增补而来的必然是新一批贫穷的新人——贫困率依旧,甚至有所上升,但是谁能否认此arrival city再也不是之前的那个?
”---节选自 douban 短章


得益于作者职业的原因,实地采访了很多移民飞地(书中语),掌握了第一手真实的资料,并在较长的一个时间跨度内进行观察,分析了移民落脚城市的成因、奋斗、挣扎、困难、成功或失败。梳理了落脚城市要转变为成功社区的的必备条件:可靠的财产权、工作收入机会、教育医疗条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凡是在这方面做得好的,移民社区充满活力并能晋升为中产阶级;相反移民社区将陷于绝境,成为贫穷暴力的代名词。希望我国执政者、城市管理者能借鉴成功的经验,吸收外来人口进入城市晋升中产阶级,而不是将外来人口当做一种用之则弃廉价资源,因为这样短浅的目光将破坏城市化进程,造成外来人口的贫因及暴力化,危害全社会的安定和福祉。


落脚城市(全球首本全景式阐述底层社区著作 2011年莱昂内尔·吉尔伯图书奖最佳图书)


落脚城市!我们每天都在发生的历史变迁,作者用极其细腻的文笔将其记录下来加以分析并给正在到来的人类迁徙变化给出自己的意见,很有见地。然我们认为很小的事其实关系都一个国家向何处去。是为人民服务还是视若不见而继续向错误的方向前进,本书都给你我以深深的思考。正当时读到此书。


南方周末上看的连载 讲述世界各地的移民外来人口怎样努力进入社会主流的过程 世界观人生观方面有些东西发人深省 落脚城市的过程不仅是一代人的也是几代人的


贫民窟在世界的所有国家都存在着,即便是最发达的美国。但是不同的国家对待贫民窟确有不同的认识,进而采取不同的政策。有的成功了,有的却变得更加糟糕。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差别呢,有应该如何去理解他。跟随作者的思路走进不同的落脚城市。


或许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有落脚城市才算有活力、有潜力。跟着作者,走了世界一圈,见证了各个城市的发展,作者也对落脚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观点,我觉得很有道理!


历史的变迁,在于落脚城市的选择。


很好的一本书,作者走了很多地方,应该是做了调研的,至少看着书可以足不出户就知道世界不同地方的落脚城市是怎样的,看了之后就忧国忧民啊


我也是一个生活在 落脚城市中的人


落脚城市很值得城市规划相关专业阅读,作者的观点很新颖


落脚城市是对我们的很大的一个警示。


从各方面论述何为落脚城市。


与何伟的《江城》《寻路中国》一起读,可以窥见平时无法了解的城市边缘以及农村的生活状况


自己一直生活在城市里,来到另一个城市后,陌生的感觉久久不能消失,看到诸多的外来人口聚集在生活条件并不如意的狭小空间内,很想了解他们的想法,也想看看其他国家地区这类人的状态,只是好奇而已。书还没正式开始阅读,翻了几页,觉得还可以。


有一群人,在城里生活却不属于那里、但是原来所出的农村却又回不去了。心灵没有归属的人的状况如果没有深刻的体认,就不能预见未来社会的城市,可能会遇见什么样的冲突与动荡。


读起来很沉稳,又能引发思考。城市迁徙这个话题太大,需要慢慢品读。


想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它的第一篇讲的城市在重庆!!!!!喜欢社会纪实的书!!!


离不开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说到我心里去了,难得一本讲解小人物命运与城市化进程关系的好书!


作为由农村通过上学来到城市的一族,我们注定是没有办法回到农村过那种农耕生活的,可是,城市,它一定程度上根本是不属于我们的,很迷茫,买这本书就为这句:我们回不去故乡,也离不开城市。所打动的。


看这种书要点耐心,要对城市迁移有关注。书不错。


这个和打工城市配套,不知道为什么,写中国国情,能写出如此深刻的文章的人竟然是外国人?


城市的发展,福哉?祸哉?本书让人深深探讨


比较专业的书,看过之后对城市旅游很有帮助


我们生活在城市,我们没有自己的田园。


初步浏览了一下,里面涉及的城市文化还是不少的。值得休闲阅读


这本书很好,适合城市规划也好,建筑也好,都可以读一读。


记者角度看待城市


这本书,我读了部分了,和我之前的一个课题有些许相近的地方。我们中国也要走过城市化的那段西方曾经经历过的路,无可避免,所庆幸的是,有这样的著作,帮我们指导方向,避免弯路!!!


与何伟的江城、寻路中国对比看,发现另一个视角里的世界。


我是看了蒋方舟的推荐,才买的这本书,据说作者为了写书,走访了23个国家……了不起~!


比熊培云那本《一个乡村里的中国》更精致一些。《一个乡村里的中国》太碎片化


对城市化过程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从人的城市化出发,对认识中国正在发生的城市化进程很有帮助。


因为买了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所以就想买来看看这本


可以媲美《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和预计到达的时间一样,书本外观很整洁,作者作为新闻记者游历了如此多的地区,单凭这点就很期待!


看了一半,对于当代社会,人们对于自身落脚点问题阐述的很不错


对世界城市化之路最贴切的解读


写的很不错,很长见识。在转移农业劳动力和城市化过程中,只有中国和别过不一样。呵呵~土地制度。


世界推荐说很好,买来看看呗,比较喜欢从社会层面出发的书


很能静下心来读的一部作品,从人性社会文明各层次都有很高的诠释,引人深思


刚开始看,就觉得这本书写的很现实,能够折射出现在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推荐一下。


在微博上看见蒋方舟推荐,一是内容我也感兴趣,二是作者游历世界得到的体验更能让人觉得生动和真诚~感觉纸有点薄,但是对我来说内容好才是真的好~~~哈哈哈


非常棒的一本书,反应了世界各地的城中村的发展现状,其中对城中村的描写,作者观察非常仔细,可以作为中小学生作文的范例教材


同学推荐的,对当下“回不去的故乡”情结的思考很深刻。


社会发展,总是在城市化和反城市化之间游走交替


后面不如前面写的好,写中国问题很深入。


不愧为获奖作品,写的非常好。很贴合现在社会的某些实际的事实和现象!


中国城中村写的很真实,推荐。


喜欢这种反应社会现实的数,也是经过别人推荐购买的,才看以小部分,服务方面比较满意的说


写城中村的,观察细腻,思考深刻!


朋友买的正在研究.。。


朋友推荐下买的,刚读了前几章,确实不错,发人深思


看城市化的书,好过看房地产的书。


我是在杂志上推荐的 这本书好看到爆 不想放下来


很期待的这本书,和作者一起去看看 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他认为这本书很不错,作者的文笔很好,很有见解


书本印刷质量好,内容更好,适合了解社会现状


这样的书,现在似乎只有外国人写的出了。


了解社会啊


还不错,写了不同层次的人。。。


喜欢作者客观理性的视角。


重庆的故事让我立刻想要买这本书,文字间流露出一名记者的深思和细致描绘,喜欢这样细致又理性的描述与分析


中国现今亟须这样的书


了解另外一个群体的生活


想看一看现实风格的,希望给我新的体验


是看了介绍以后买的,老师同学都推荐,值得一看!


蒋方舟推荐过的好书。。。


社科院的一位领导推荐看看,不错


一本纪实小说,看了以后很有感触,推荐


书是老师推荐的,我也是比较喜欢的


好像是南刊 推荐的吧。。看了第一章,或许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吧。。感觉一般般


看到微博上的推荐,觉得值得一读。


一本改变了我许多旧有观点的书,推荐当权者多看一看。


以前没有读过这类型的书,读着很有感觉,书中的信息量比较大,很多问题会引起思考


作为工科生看这样社科类书有一点累,感觉是好书。


书,包装的很仔细~细细阅读,应该会不错~


没读完,但写得真好,会仔细读下去!


写的不错,适合拜读。


记者写的,面广


内容 深刻


一本很有时代感的书,能学到很多收获很多


无意中发现的,应该不错。


还没看,翻了翻,觉得是本需要静下心慢慢看的书


还没看,希望内容会很充实吧


看看别处的生活


不愧是大手笔,分析的很深刻,值得一读


用自己的经历关注不一样的人群,值得赞赏,思考方式值得肯定


从另一个视角解读城中村


前几天收到的,很不错!


东西很好,速度一般,希望提高速度


以为会有图片的 希望类容好看


很不错的非虚构类作品


真实详细,看后有余味


真的挺好的我很喜欢这本书


很不错的一本书,非常值得我们一看!


这本书还没看呢!先收货哈!


很喜欢的一本书....


这本书很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