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7卷)

吕慧鹃,刘波,卢达 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03-01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

吕慧鹃,刘波,卢达 编  

页数:

769  

内容概要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7卷)》出版后得到学界、教育界、出版界、文化界的一致好评,并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参考书,还获得全国第一届优秀教育读物一等奖等多项奖励。1989年,我社又出版了该书的续编三卷,收入此前漏选的,或文学史地位略逊于前的,以及主要成就不在文学方面的文史名家的评传一百八十三篇。九卷书总计四百二十余万字。1997年,《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七卷)》的前六卷和续编三卷同时再版。

书籍目录

孔子孟子荀子韩非李斯晁错刘安东方朔桓宽刘向蔡邕孔融陈琳阮瑀刘桢向秀李密张华挚虞张载张协刘琨葛洪干宝王羲之颜延之范晔谢惠连谢庄丘迟吴均阴铿徐陵颜之推卢思道薛道衡王绩卢照邻杜审言杨炯宋之问沈俭期贺知章张若虚张说储光羲寒山常建李华张继钱起皎然……

章节摘录

  孟轲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劝君王实行仁政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他主张用仁政去获得民心,不赞成法家的富国强兵之术,反对用武力去实现统一。孟轲时代,战争连年不断,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公孙丑上》)孟轲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解救人民于倒悬。孟轲的仁政思想就是基于这个前提提出来的。  孟轲政治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民”,他的仁政纲领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上。孟轲注意到民心的向背是政治上得失的决定因素,他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公孙丑下》)就是说只有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人和,才能统一天下。可见孟轲是把民心问题置于国家治乱的中心环节。他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离娄上》)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孟轲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清醒认识。在封建君主对人民群众握有绝对生杀予夺之权的年代,孟轲能够公然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声言,君臣关系也要根据君主对待臣民的关系如何来定:“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孟轲的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中民主性的精华,是孟轲思想中最值得称道的东西。  孟轲的仁政思想还体现在“制民之产”上。孟子认为,要实现“仁政”、“王道”,必须维持人民的最低生活水平,使人民有一定的耕地和住宅,“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梁惠王上》)。让人民具有一定数量的恒产,这是安定人心,巩固封建政治秩序的必要条件。人民有恒产,才能安居乐业,“仁政”和“王道”才能得以实现。所谓“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滕文公上》)。人民没有恒产,生活无着,就会犯上作乱。因此,孟轲把有恒产,使人民“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作为“王道之始”和仁政的主要内容。他的理想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这幅王道乐土的图景,虽然带有一定的空想色彩,但它充分体现了孟轲“保民而王”的思想。  鉴于战争的残酷和民生的疾苦,孟子又提出了“轻徭薄赋”的主张。他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尽心下》),这些赋税劳役只能征一种,征两种就会饿死人,征三种就会弄得家破人亡。告诫统治阶级剥削要有一定限制,要维持人民的最低生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封建经济的再生产,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孟轲的仁政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之上的。他认为人性本善,只要顺着人性发展,就合于道德,就可实行仁政。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告子上》)又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这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充分发挥内心的善,就可以实现仁政,就能得天下,保四海。显然,孟轲的性善论过分夸大了道德修养的能动作用。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7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