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国际教育舞台的参演

兰军 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0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

兰军 著  

页数:

368  

内容概要

  《国际教育舞台的参演:基于对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考察》介绍了:近现代以来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发展概况、中国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内部动因及条件、中国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历史演进等内容。

作者简介

  余子侠(余子峡),湖北蕲春人,1953年生,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先后获得哲学学士、史学硕士及博士学位,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两级研究生指导教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兼职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在《教育研究》、《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独撰及合著《山乡社会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等学术专著多部,主编(合作) 《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日本侵华教育全史》、《湖北考试史》等大型学术著述多套,另参加《陶行知教育学说》等学术著作的编撰。  兰军,女,1968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2007年夏,在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学习。大学本科毕业后,先后在小学、中学、中专和大学任教,现为江汉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湖北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从事中外教育交流史和教育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国家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及教材3部,主持课题5项(其中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l项,湖北省教育厅课题2项,武汉市教育局课题2项)。

书籍目录

总序绪论一、研究意义二、研究范围、对象及概念界定三、研究概况四、研究思路第一章 近现代以来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发展概况第一节 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演变一、19世纪末至“一战”结束二、“一战”结束至“二战”爆发三、“二战”末期至今第二节 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特点一、欧美是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产生的策源地二、战争催生了全球性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三、以教育合作促世界和平为价值取向四、涉及主题广泛,参与国家众多五、非政府间国际教育组织占绝大多数六、欧陆与英美对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管理有别七、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职能丰富多样八、强国是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重要行为体第二章 中国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中部动因及条件第一节 国家利益的诉求第二节 中国教育的深刻变革一、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的发展概况二、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概况第三节 留学生的积极倡导一、倡导二、践履三、优势第三章 中国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历史演进第一节 萌芽期(清末至“一战”结束)一、初涉国际教育论坛二、特征第二节 由发展到衰落期(“一战”结束至“二战”末期)一、中国参与全球性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情形二、中国参与区域性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情形第三节 复兴期(“二战”末期至南京国民政府败走大陆)一、中国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情形二、远东区基本教育研究会议在中国举行三、参加其他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情形第四节 由冷寂到繁荣期(共和国成立至今)一、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中国与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理事会三、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教育大会第四章 中国参加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行为主体及其运作方式第一节 中国政府参与及其运作方式一、政府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目的二、政府对于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认识基础三、政府制定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相关政策及实施第二节 教育社团及其运行方式一、教育社团的一般发展情况二、教育社团参加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目的三、教育社团的运作第三节 教育界相关人士及其作为一、中国教育界相关人士对国际教育运动的回应二、活跃于国际教育论坛的代表人物第五章 对外传播中国教育的基本内容……第六章 中国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产生的影响结语:对外传播中国教育的自觉附录:中国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大事记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之后,陶行知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多次倡导此事。如1923年8月,在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两周年纪念会上,他就发表演讲,认为“以现在教育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国家的关系,并且有国际的关系;教育的良否,在国际地位上很是重要”。1936年7月10日,他在出席世界新教育联谊会第八届会议②之前,又言及,“我特别注意的是向国际报告中国的现状,中国大众文化运动、救亡运动现阶段的实况以及中国大众当前英勇斗争的事实”。“自然,我也要报告中国的新教育者,如何在艰难困苦中,用教育的工具,改造中国的实践。”  另一位国际教育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是中国第一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郭秉文。他多次重申中国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的积极意义。1923年,郭秉文在离沪前往美国参加世教联成立大会前夕,在上海商科大学的学生为其召开的欢送会上,他提到此次参会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中国近年教育状况”;“报告现在中国虽处于政治纷乱,社会不宁状态下,而教育状况,实无时不在发展进步中”,“以免外人仅目中国为匪国、军阀国”。同时,他还从外交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将中国参加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之举看做是“国民外交应有之举动”。在世教联成立大会上,他发表演讲,指陈“我国对于此种会议,当竭力赞同参与,仅此为国际之事,必须加入,且教育事业,宜共同合作,且一国之固有之国性与特长,亦当保存,不可稍忽”。这篇演讲后来在《申报》上予以全文刊载。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三届年会上,郭秉文再次向与会代表明确呼吁:“吾人当合力提倡中国式教育,以中国对于国际亦负有重大责任。欧美各国,近方觉其立国主张有改良之必要,且认中国哲学有益于彼邦。中国若能应时势之需求,必大有助于世界。”其意在促醒中国教育界人士应借助国际教育论坛,对外传播中国教育,以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国际教育舞台的参演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