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复归与重构

朱晓宏 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

朱晓宏  

页数:

233  

内容概要

  《复归与重构:当代美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革》实际上是此前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教育回顾与前瞻”丛书的续篇。“20世纪教育回顾与前瞻”丛书出版于1995年,主要叙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的教育在若干方面发展的进程。目前读者看到的“转型期西方教育理论与实践”这套丛书,主要叙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教育理论和实践若干主要方面的进程。  关于“转型期”这个概念,可谓意见纷纭,但在这里,主要是从时间的意义上使用的。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确是一个“转折”的时代,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各个方面都或隐或显地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征,故此,我们把这个具有分水岭性质的时代,称之为转型期。具体来说,本丛书的“转型期”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大约30年左右的时间。

书籍目录

前言引言上篇 理论篇第一章 培养正直的心灵:品格教育运动思潮第一节 美国品格教育的发展轨迹l一、时代变迁决定品格教育的兴衰二、凸显个人精神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二节 当代品格教育复兴的时代契机一、青少年道德危机:行为失范问题严重二、联邦政府的新保守主义倾向三、批判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道德教育理论:重构基本价值观第三节 当代品格教育理论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根基一、当代品格教育理论的思想基础:托马斯·杰弗逊等建国者的观点一、当代品格教育理论的道德哲学基础:复兴古典的德性理论三、当代品格教育理论的教育学根基:超越社会取向与道德发展取向的分歧第四节 当代品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品格教育的概念一、重构道德规范,指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l三、教师与品格教育的实施第五节 评析一、品格教育运动的特点:重视传统和实用的价值一、品格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二章 培养关爱的德性:道德教育的另一种声音第一节 关爱理论面临的实践与理论问题一、审视社会现状:儿童成为情感缺失的受害者二、批判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偏重认知,忽视情感,掩盖差异三、反思道德发展理论和品格教育理论第二节 关爱理论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一、关爱理论的哲学思想l一、当代思潮的影响三、关爱理论的伦理学基础:吉利根的关怀伦理学四、经典教育学思想的影响l第三节 关怀教育的目的:培养儿童的关怀素养与关怀能力一、重新理解关怀一、关怀视角中的学校教育三、关怀教育的内容与实施方法第四节 评析一、诺丁斯的理论贡献与影响二、诺丁斯的生活经历与其理论的关系三、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与麦克菲尔等人的“体谅模式”的差异四、关怀教育理论的局限性……下篇 实践篇后记

章节摘录

  与此同时,宗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也正处于日暮途穷的境况。从美国社会传统来说,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和犹太教的教会一向承担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而且人们也在很大程度上把个人德性修养的任务归于家庭教育或宗教教育。但是,由于整个社会缺乏规范和自我克制能力的下降,个人的责任感、义务感以及宗教信仰都处于衰退之中,公民的社会环境日趋恶化。离开了社会、宗教和家庭的道德氛围,没有了家庭和教会的协作与配合,学校对于孩子道德成长的影响力正在变得十分微弱。美国教育中与价值相关的教育计划在许多方面既不完整,也缺乏系统性。尽管许多教师在这方面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但是,一想到价值相对主义的社会大环境,以及个人在意识上尚不熟悉明确的较高水平的学术标准,教师就可能变得很沮丧。  另外,高等院校或学术机构对于价值争论缺乏系统而明确的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当前社会道德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总是希望为获得好的生活而学习、应用道德规范,而目前,在道德争论的政治性方面和个人道德判断方面的两极分化现象令人不安。尖锐的道德争论反映了一个普遍的想法,即现代社会不存在确保道德认同的理性措施。在道德争论的清晰度方面,理性的瓦解导致非理性方法正在取而代之。抗议已经成为当代道德教育的特征,愤怒是最突出的道德情感。然而,抗议仅仅是一种反应,愤怒不能证明任何事情。  总之,目前美国社会的价值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与新一代人面临道德规则的转型有关。以往,通过人类文化的传承,人们已经建立起具有功能作用标志的道德系统,而当教育在保持道德系统的效用与一致性方面的功能弱化的时候,新的一代可能会把道德看做一种权威独断。他们会将这些规则视为自由的敌人,而且拒绝接受来自长辈的规范指导。另一方面的价值危机来自道德概念本身。当代人们在作出道德判断方面失去了信心,道德最终被看做主观偏爱的表现或官僚政治力量的命令。至此,道德危机已经演变成道德判断方式的危机。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复归与重构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