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天堂的哀歌

张清华 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2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作者:

张清华  

页数:

33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e批评丛书”是一套关于几十年代的中国文学评论。由十位大多出生于十二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批评家所著,他们在九十年代取得了丰硕的批评业绩,他们的地位、名声和影响也许还无法与八十年代那批批评家相比,但是他们已经开始了全新的追求,他们的第一次“集体亮相”也算得上是对一个时代文学批评成就的一次总结和展鉴。这套书不是宣言,也不是证明,而是一次货真价实的“呈现”与“展示”,这代批评家将用他们最优秀的批评文章标示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e批评丛书”是一套关于几十年代的中国文学评论。由十位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批评家所著,他们在九十年代取得了丰硕的批评业绩,他们的地位、名声和影响也许还无法与八十年代那批批评家相比,但是他们已经开始了全新的追求,他们的第一次“集体亮相”也算得上是对一个时代文学批评成就的一次总结和展览。这套书不是宣言,也不是证明,而是一次货真价实的“呈现”与“展示”,这代批评家将用他们最优秀的批评文章标示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作者简介

  张清华,1963年10月生于山东博兴,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山东师范大学,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自1990年以来,先后出版过《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内心的迷津:当代诗歌与诗学求问录》(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境外谈文——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花山文艺山版社,2004年)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等刊物发表理论与评论文章二百余篇,多篇文章被翻译为英、日等文字发表;曾获省部级社科一等奖、《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奖(2003年)、《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2002年)等奖项。2000年10月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学术奖学金,并赴海德堡大学客座讲学一学期。涉猎诗歌散文写作,出版有散文随笔集《海德堡笔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书籍目录

瞧,他们走来了(代总序)自序:文学作为个人记忆文学的减法——论余华天堂的哀歌——论苏童叙述的极限——论莫言叙事·文本·记忆·历史——论格非小说中的历史哲学与历史诗学从这个人开始——追论一九八五年的扎西达娃从“青春之歌”到“长恨歌”——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奥秘及其美学的变迁解构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民间理念的流变与当代文学中的三种民间美学形态精神分析:三个实验细读的案例——在海德堡大学的一次演讲当代小说中的皇帝婚姻模型经典与我们时代的文学四个问题,互不相关长夜漫笔——关于“真实”与“虚构”的思考小说丛谈四题域外札记作为文学“敌人”的批评家这就叫天花乱坠——关于批评家的李敬泽五位“朦胧诗人”的过去和现在——关于食指、舒婷、哑默、林莽和梁小斌“谁来追赶这令人心碎的变化”——阅读翟永明当代诗歌的民间版图——阅读民刊札记大地上长出一串诗歌的果子——关于山东青年诗界的随笔五篇网络时代的诗歌伦理跋:诗与思想的理性之路——关于张清华及其文学批评

章节摘录

  自私与高尚,虚伪和真诚一九九二年,余华在他的《活着·前言》里面由衷地写下了一句赞美自己的话:“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我理解这是一个提醒和辩解,余华非常担心人们会在两个极点的某一方面来理解他——不是担心误解他的能力,而是担心误读他的立场。他所要证明的是,自己不仅是一个高明的作家,更是一个高尚的作家。因为人们通常会过分看重他的叙述实验,而忽略了他的作品中的现实态度和情感含量。同时,在更深一个层次上,人们也通常会把余华看成是一个有“哲学倾向”的作家,而不太倾向于将他看做一个具有“历史倾向”的作家。我想,“高尚的作品”在其精髓上当然更亲和于历史而不是哲学。所以在这里,我要把他当做一个书写历史的作家来分析。的确,像加缪、卡夫卡、陀斯托耶夫斯基一样,余华有哲人作家的一面,但在我看来,余华之所以不同寻常,是因为他具有罕见的多面性。他的叙述虽然由于时间因素的剔除,而导致了“对历史的抽象化”,消除了当代一般小说叙事中易见的“历史一社会模式”,而凸显出另一个更带有普遍和抽象色彩的“生存一人性模式”,但在他的小说中,所谓现实和历史是没有界限的,他对永恒的讲述中同时就充满了历史感,甚至真切的历史情境。在这方面,不止《一九八六年》和《往事与刑罚》等早期作品,连《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也都是非常好的例证。他的早期的作品可以看做是“对历史——现实的哲学分析”,在这里,他刻意混淆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或者说,他是“把历史当做现实”来写的。比如《十八岁出门远行》,它实际上是以一个少年的角度对当代历史的一种追忆,即良知被出卖、“强盗”畅行无阻的历史,受骗即意味着人生的开始,他将因此而成熟,开始地狱之旅。这简直就是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翻版了。不要忘记,在一九八六、一九八七年前后余华登上文坛之时,正是当代小说文化——历史主义思潮处于峰巅和走向深化的年代,也是新历史主义小说正欲萌发的时期,余华不可能没有受到这种趋向的感染,像苏童最初的《罂粟之家》、《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一样,余华实际上是处在一个文化历史小说的转型时期的路口上。如果这样来看,很多作品就找到了答案。《一九八六年》所讲述的,实际是“历史是如何被遗忘的”这样一个命题。多年前的“历史教师”被抓走,意味着对历史的解释将成为一个谜。他被误认为已经死了,但他实际上却变成了另一个人们眼中的“疯子”,而他所讲述的各种酷刑,正是历史的核心结构。他的“妻子和女儿”是现实的化身,她们和历史之间无论是怎样的遗忘和断裂,仍然有着扯不断的血脉关系。她们是在“废品收购站”发现了记忆中的“死者”,但“死者”——当年的历史教师,也似乎永远生存于被遗弃的历史之中,而无法“返回”到今天的所谓现实之中了……在这个作品里,余华良苦的历史用心和对历史情境的敏感体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一九八六,这个年份距一九六六这个特定的符号,整整二十年的时间,余华标定这个时间的点,是意在唤起人们对一个“历史单元”的关注。《往事与刑罚》是另一个例子,它使我相信,余华说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绝不是虚夸。它的出现,确立了余华小说中“历史——刑罚”的基本模型,这篇小说几乎是不可思议地预见了不久之后的重大事件。它可以说是一篇讲述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的作品,在呈现为不断重复的刑罚的历史面前,知识分子显现了他们的二重性,即其注定下地狱、注定受误解的悲壮,和永远无法摆脱的软弱。他只能在无数次的惩罚经历中完成自己对历史的记忆,并以包含了怯懦的死(自缢)来完成自己的自我拯救——从精神、人格和道义上的自救,勉强地续写下中国自古以来的光荣的“士人”——知识分子的传统。这大约也是余华对当代知识分子之所以“不喜欢”的一个理由吧,他们总是找不到起点,而总是免不了重复历史——“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余华探讨历史的兴趣是十分广泛的,他在《鲜血梅花》、《古典爱情》这样的作品中,甚至以超验的文化理念与姿态进行历史的虚拟探讨;在《现实一种》里,他用一个近乎神话的残杀故事来隐喻中国人自残的本性与历史。但我要强调,余华对历史的叙述也同样是运用了“减法”。这减法的核心就是对历史的复杂枝叶与“广阔生活”的背景的剪除,通过对历史的叙事简化,使其“由历史抽象至哲学”。包括他自己个人童年的历史记忆也是这样,在《在细雨中呼喊》这部小说里,历史作为个人经验,与宏伟的政治历史几乎已看不出有任何关系,但看不出并不意味着没有关系,主人公对众多惨痛的死亡的记忆和对“被抛掷”(海德格尔语)的处境的绝望感受,还有对历史与记忆的恍惚感,仍然有效地透视出一段历史的本质。当然,“历史的减法”运用最好的仍然是后期的两部作品,《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其实《活着》也可以看做是一部“红色历史小说的翻版”,它是真正的“历史背面”的写作。红色小说写的是“穷人的翻身”,而它写的则是“富人的败落”。只是余华简化了它的意识形态色调,将之还原为一个纯粹的生存着的个体。这样,它就不再是一部单纯的历史叙事——尽管它依然包含了历史。要是让我来概括,它所揭示是这样三个层面:作为哲学,人的一生就是“输”的过程;作为历史,它是当代中国人生存的苦难史;作为美学,它是中国人永恒的诗篇,就像《红楼梦》、《水浒传》的续篇,是“没有不散的筵席”。实际上《活着》所揭示的这一切不但可以构成“历史的文本”,而且更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历史诗学”,是中国人在历史方面的经验之精髓。《许三观卖血记》也一样,它完全可以看做是一个当代底层中国人的个人历史档案。作为哲学,“卖血”即生存的基本形式,是“用透支生命来维持生存”;作为政治,血是当代历史和政治的基本形象和隐喻方式;作为美学,卖血的重复叙述构成了生命和时间的音乐。它同样是映现着中国人历史诗学的一个生动文本。  ……


编辑推荐

  这套丛书共由10本组成,每本都是各位评论家在九十年代以来所作研究成果的精选结集,它们包括:王彬彬《一嘘三叹论文学》、王干《灌水时代》、黄发有《媒体制造》、李建军《必要的反对》、张清华《天堂的哀歌》、贺仲明《真实的尺度》、张学昕《唯美的叙述》、张新颖《打开我们的文学理解》、杨扬《无限的增长》、张颐武《新新中国的形象》等。作为“e时代”青年评论家的代表,他们以各自不同的一套批评笔墨,或深刻精警、或犀利独特、或严谨扎实、或自由放达,从不同的视角或层面来切入当下的文学创作,表达诉说着他们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良知、正义、职责以及对于当前的文学现象、文学性质、文学发展以及具体作家作品的独到见解与鲜明立场,撇开浮沫,洞入真知,再现了当下文学的本真状态与精神走向。可以说,近十年来我国文坛的潮起潮落,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理论上的突破与收获,在这些批评家们的著作中都得到了评说和总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天堂的哀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