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陶艺的起源与流变研究

齐彪 山东美术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山东美术  

作者:

齐彪  

页数:

23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陶瓷”在人类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功范例之一。然而人类在物质创造的同时,也无时不在进行着艺术审美的创造。这说明,人类有着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的基本需求,人类祖先在制作第一件陶器之始,也是陶瓷艺术创造的开始。 从历史的发展可知,“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它与其它并行发展的姊妹艺术,有如绘画、雕塑、设计、以及其它工艺美术等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的关系。它们的影响痕迹也就成为了陶瓷艺术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介入,西方“当代陶艺”观念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陶艺”的概念也一度成为了陶瓷艺术界的新时尚。但对它的理解和认识一直以来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它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矛盾与碰撞。诸如“何谓陶艺”,“陶艺与陶瓷艺术的关系何如”等一系列看似不是问题的基本的问题,直到如今未能取得统一认识。 此外,由于使用上的混乱,加上认知上的不足,“现代”、“现代性”与“现代派”,“陶艺”、“传统陶艺”、“当代陶艺”与“现代派陶艺”等相关联概念相互交织,面目难辨。这些都说明了陶艺理论研究的重要与必要。 本文从艺术学的研究角度,以陶瓷艺术本身的艺术特征为基本点,从陶艺的起源,与雕塑、绘画、设计艺术以及现代主义艺术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陶艺的起源与流变。试图解决“陶艺是什么”这一最基本的问题,同时也认识到,艺术理想的实现,不仅需要“艺术自觉”与“文化自觉”,而更重要的则是“人性自觉”。

作者简介

齐彪,男,安徽阜阳人,生于1972年11月。2001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硕士研究生毕业,2007年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供职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致力于陶艺创作与理论研究。作品与论文发表于《美术观察》、《美术与设计》、《设计艺术》、《艺术百家》、《东南大学学报》、《美学与艺术学研究》、《浙江工艺美术》、《中国陶艺》、《中国书画报》、《中国美术报》、《中山日报》、《江西日报》、《人民日报》等。

书籍目录

炉火正旺——祝三博士抟埴升华张道一对《陶艺的起源与流变研究》之评语张道一摘要绪论 一、陶艺概说 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的对象、方法及意义第一章 陶艺的起源 第一节 陶器的起源 一、人类生活的自然要求 二、“土器时期”与火的产生 三、陶器与编制器的关系 第二节 瓷器的肇始 一、“瓷”的定义问题 二、“原始瓷”与“原始青瓷” 三、陶、瓷同源而异流 第三节 陶瓷艺术的起源 一、人类的“无意识”艺术心理 二、原始陶器艺术中的“功利观念” 三、原始陶器艺术思维的表现形式第二章 陶艺与雕塑艺术 第一节 陶之初,为塑 一、“雕塑”释义 二、雕塑与制陶之关系 第二节 亦陶亦塑,非陶非望 一、动物雕塑 二、人像雕塑 第三节 陶瓷雕塑的近代衰落第三章 陶艺与绘画艺术 第一节 陶饰之始,为绘画 一、“绘画”界说 二、绘画装饰的图案化 第二节 陶瓷装饰绘画与陶瓷绘画 一、陶瓷装饰绘画的形成 二、近代陶瓷绘画 第三节 “青花五彩” 一、“青花五彩”与“墨分五彩” 二、“水墨精神”的社会根源 第四节 民窑青花瓷上的简笔画 一、民窑青花的“简笔”特征 二、“简笔”与“写意”和“抽象”的区别 第五节 民窑陶瓷绘画与市井文化 一、民窑釉上彩绘中的杂剧、小说及历史故事 二、民窑釉上彩绘中的小说插图、版画及年画 三、民窑釉上彩绘中的文人画情趣第四章 陶艺与设计艺术 第一节 设计概说 一、造物之始 二、工艺与设计 第二节 陶艺的设计观念 一、设计观念 二、设计原则 三、设计忌讳 四、设计与生活 第三节 传统陶艺的新形式 一、生活陶艺 二、环境陶艺第五章 陶艺与现代主义艺术 第一节 现代主义艺术 一、现代,现代性,现代派及其他 二、现代主义艺术 第二节 陶艺与当代艺术思潮 一、西方当代陶艺的兴起 二、中国传统陶艺的现代转型 第三节 “现代陶艺”阐释 一、关于名称和定义 二、关于实用性 三、关于绘画性和雕塑性 四、关于工艺性 第四节 余下的思考 一、现象的背后 二、人性自觉结论参考文献图片资料来源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在我国的原始彩陶中,一些图形的含义始终使人难以解读,那双眼紧闭的人面鱼纹,那圆目尽张的鹳鸟、石斧和小鱼,那日、月、山形的标记,似乎都是人们通过想象的产物。而那人面与器皿、兽形与器皿的绝妙组合,更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还有就是那生育女神、男根崇拜,对人类生殖器官的极大夸张,对人的头部和四肢极大地弱化,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繁殖的热切愿望。而原始陶器上大量出现的鱼纹、蛙纹无疑也是出于同一目的。而巧合的是,这些却是原始陶器艺术的最精彩的部分。正如张道一先生对艺术想象思维的评价:“不管怎么说,艺术的想象不仅能给现实主义增强活力,更能够独展其长,将艺术推向变化莫测的奇异境界。”①3.几何化与符号化——早期抽象主义。几何化、符号化图形在原始陶器艺术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似乎是原始图案演化的一个普遍规律。虽然它们的实际意义大都已无从辨别,但根据原始艺术的发展特点,可以推测出它们产生的几个重要来源的途径。李泽厚先生称原始陶器的抽象几何纹饰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②,是完全正确的(但说它“并非某种形式美”,显然是自相矛盾的)③,它们大都是从传统的图形演化而来,这在前文中已有表述。然而,问题是原始陶器的装饰图形从写实走向几何化、符号化,而何以又从神秘、静谧变得激情跌宕起来了呢?我想是因为:①传统图形在流传、转摹的过程之中的简化。传统图形在流传、转摹时被逐步简化是很正常的,画工为了方便也会便易行事,以致到了后来图形完全地几何化。

后记

2007年5月1日,当不少人正忙于用拥挤与混乱去挥霍这本该的清享与宁静的时候,我却终于完成了论文初稿。似乎忽然又觉得一篇论文总是该有篇后记的,不然总像欠了点什么。正如原始人认为陶器是不能没有一些编织纹一样。按理是要对一些师友说一些感激之辞,以示已经记住了曾经的教诲与友情。但我认为感激只能在心里,越是自己敬重的人越是羞于启齿,因为说出来了就像撒了谎或做了亏心事似的。所以对那些能够标准、自然、流利地道出谢意来的人,很是羡慕。据说在50、60年代,中国女人生了个孩子,就说要感谢毛主席。礼仪之邦有太多的由程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中国俗语所谓:礼多人不怪。我想要感激的,是生活。生活是一个过程,但一切的人情世故都已包含于其中。回想起这四年来的匆匆岁月,相对于刚来时的火热与新奇,内心反倒平静得有些无动于衷了。学校对我来说似乎只是一个可以睡觉与工作的铺位,虽然每当走在校园的梧桐大道上、圆顶大屋旁、堪称一流设计的宁静水池边,或斜阳半照的绿茵之上,心情都会无比的舒畅。真正让我魂牵梦绕的,是这六朝古都的地貌与山水。无论何时游荡在鸡鸣寺后山,那整片整片的翠绿浓厚而神秘,在寺塔的俯视之下让人窥不透它的深邃。如果到了2、3月份的樱花期,鸡鸣寺门前的道边就会红白相兼,繁花怒放,漫步其间就如同踏入了落英缤纷的童话。玄武湖边的老城墙根小道,却是用以散去“囚坐”困乏的地方。那宁静的水面与那伴有水草味道的徐徐清风,我已熟悉得能够感知到它的哪怕一点点的变化。虽然无端的湖边搭建似乎在标示着无知与罪恶,近两年来水质的恶化也使得湖面上常常漂浮着各种鱼的煞白的尸体,但那妩媚的柳条与那沉甸甸的荷叶,常常能够让人有暂时的隔世之感。湖中有一种“小水鸭”很有意思,常常三五只次第地钻入水下,让人根本分不清刚钻出的那只是否就是刚才钻入的那只。但有次读了周作人先生的一篇考证散文《歌谣与名物》,才知道这种被我喊了三四年“小水鸭”的东西,原来也是有名字的,无误的话应该叫做“水葫芦”,又称“鹛鹕”。湖边的垂钓者也很特别,在钓线上系上一排蜘蛛腿似的大钓钩,却不装任何的钓饵,在荷池的空隙间来回拖动。


编辑推荐

《陶艺的起源与流变研究》是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陶艺的起源与流变研究 PDF格式下载



认真看 大有启发


《陶艺三十家》图片非常清晰,很满意《陶艺的起源与发展流变研究》书皮有不少灰尘……谢谢店家,肯定是好不容易才帮我找到这本书的吧。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很干净的书。谢谢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