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十五岁上北大

王忠亮,张永仙 著 山东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作者:

王忠亮,张永仙 著  

页数:

22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位十五岁的少年从出生到考入北京大学的真实成长记录。本书作者王忠亮、张永仙夫妇从做父母的角度对其子王天辰的每个成长阶段出现的典型行为,用一个个具体事例,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同时也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理解与认知,然后以总结经验的方式给家长们支招,让父母们从这些生动的事例和分析中了解到养育孩子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孩子也是一个需要尊重的个体,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宽松、开明的家庭氛围至关重要!父母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孩子的正当权益在家里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维护,才能创造一个无障碍的沟通环境,父母才能顺利地走入孩子的内心,从根本上了争自己的孩子,从而引导孩子自然成长,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让孩子长成他或她天赋里应该成为的样子。只要父母为孩子创造了这样的家庭环境,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取得他们应有的成功。

作者简介

王忠亮辽宁海城人1966年出生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1988年考取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1991年获得北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曾连续获得两届市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曾就职于美国idg中国公司、海信集团等现任北京蓝色时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仙云南东川1人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1988年被免试推荐为硕士研究生1991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曾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女科技工作者称号现任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副主任,研究员

书籍目录

前言 让孩子自然成长第一章 智力决定人生高度:给孩子一颗奔腾的“芯” 一、授之以渔:引导孩子自主学习  1. 我们从来没有教育计划  2. 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 不喝“课外辅导”这一剂补药 二、训练孩子敏锐的感知能力  1. 眼睛跟着手指转(出生第一天)  2. 辨认雪山和红花(3个月)  3. 一眼认出夏利汽车(2岁)  4. 米饭竟然越嚼越香(2岁)  5. 小小建筑师(3岁半) 三、爱学习+会学习=学习好  1. “个”写的A在哪里?——玩积木识字(1岁半)  2. 车牌——免费的启蒙卡片(2岁)  3. 学会有节制地玩耍(3岁)  4. 畅游科学探险乐园(3岁)  5. 自己选玩具和书:顺应孩子的兴趣(3岁)  6. 自学的好工具——教学模具(3-4岁)  7. 我的大脑也死机了?(5岁)  8. 为什么我抓不到光点?(6岁)  9. 教外婆说普通话(6岁)  10. 船是塑料做的?(6岁)  11. 春天在哪里?(7岁)  12. 学习有什么用啊?(8岁)  13. 不该有的疏忽:玩游戏累成了近视眼(8岁)  14. “青见青见酒家”(9岁)  15. 差点错过少儿班:小动作害处大(10岁)  16. 一起找周记题目(10岁)  17. 把旅游的时间用在学习上:高考冲刺(13岁)  18. 复读:2分之差与北大擦肩而过(14岁) 四、数学小天才  1. 第一位数学老师——日历本(1岁半)  2. 你有几个果冻?(2岁)  3. 在回家路上学数数(3岁)  4. 骑马机上的发现:数字的规律和美感(5岁)  5. 一起猜数字:在路上(5岁)  6. 通过二等分原理算出1/128=0.0078125(6岁)  7. 算出2的43次方(6岁)  8. 玩24点游戏(7岁)  9. 心算三位数乘法:很准,很快(7岁)  10. 口算微分:令人惊讶(12岁)  11. 参加数学竞赛:稀里糊涂就得奖了(10-14岁) 五、小小智多星  1. 计献果冻(1岁半)  2. 称称“地”有多重(1岁半)  3. 不给我买也得买(3-4岁)  4. 下围棋输了“打人”(8岁)  5. 给大家出道物理题:搞笑行为(13岁)第二章 音乐相伴成长: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 一、给孩子插上音乐的翅膀  1. 发现孩子的特长  2. 培养特长关键在于坚持  3. 特长与学习的平衡关系 二、在妈妈的歌声中成长  1. 从“藏猫猫”开始练习听力(5个月)  2. 跟着电视咿呀地唱(1岁)  3. 用玩具电子琴弹奏歌曲(3岁)  4. 第一次上音乐课(3岁)  5. 发现数字和音阶的相似性(4-5岁)  6. 学会专业电子琴(5岁)  7. 开始系统地学习音乐(6岁)  8. 听一次就弹出《蓝色多瑙河》(6岁)  9. 哼唱自己作的曲子(6岁)  10. 跳舞毯上的高手(7岁)  11. 为班级合唱伴奏(8岁)  12. 小周杰伦(12岁)  13. 《奥运之光》:参加奥运征歌活动(13-14岁)  14. 担任北大数学学院合唱队音乐编导兼钢琴伴奏(15岁)第三章 植人生之根,立成功之本:铸就孩子的优秀品格 一、品格:人生的方向盘  1. 润物细无声  2. 品格就是力量 二、爱与责任同行  1. 不达目的不罢休(10个月)  2. 亲近自然:到野地里捉蚂蚱(2岁)  3. 独立爬上2000多米的灵山(5岁)  4. 不是懒人,不坐缆车(6岁)  5. 替别人着想:爸爸睡在哪里?(6岁)  6. 小孩子也要坐大椅子(7岁)  7. 妈妈,我要哭啦!(8岁)  8. 帮同学做题收钱和礼品(9岁)  9. 钓鱼:耐心终有收获(10岁)  10. 拒绝保送清华:真正的独立自主!(15岁)第四章 未来靠自己: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一、爱孩子,就让他早日独立  1.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品  2. 该放手时就放手  3. 为孩子创造独立发展的空间 二、做生活的强者  1. 摸爬滚打样样有:不怕脏(1岁)  2. 自己收拾玩具(3岁)  3. “一个人”去旅行(5-6岁)  4. 两只袜子穿在一只脚上了(6岁)  5. 妈妈,晚上有工作吗?(6岁)  6. 我家不装空调:环保小卫士(7岁)  7. 差点变成小皇帝(8岁)    8. 自己做一些简单的食物(8岁)  9. 父亲的反面榜样!(9岁)  10. 没有大人的夜晚(9-11岁)  11. 拖地也有技巧(9-11岁)  12. 不能回家的一周(10岁)  13. 考上北大,家务更多了!(15岁)  14. 自己办理入学证明:步行5公里(15岁) 三、提高孩子的危机应对能力  1. 爸爸不在身边(1岁半)  2. 头被夹住了!(2岁)  3. 可怕的硫酸(5岁)  4. 孩子不见了!(5岁)  5. 丢了50块钱(10岁)  6. 爬山走错路了(11岁)  7. 用湿纸巾解渴(12岁) 四、及早树立现代金钱观念  1. 钱不够怎么办(1岁)  2. 第一次自己买东西(5岁)  3. 精明的小管家(7岁)  4. 收学费的小老师(9岁)附录一 天辰自述 一、心灵之窗  1. 我不是“好孩子”  2. 家长的期待就是子女的未来  3. 子女最需要家长的同情和认可 二、学习之路  1. 小时候看过什么书  2. 怎样学习理科和文科  3. 除了作业什么都不做  4. 三驾马车:学习、习惯、爱好  5. 近视未必无优势  6. 清华还是北大? 三、思想之门  1. 以貌取人的“礼貌”  2. 当科技改变人性  3. “知”与“行”  4. 代沟问题与我对流行音乐的态度  5. 仰望与希望  6. 我的哲学观附录二 北大之家面面观 一、北大之家简介  1. 子:王天辰  2. 母亲:张永仙  3. 父亲:王忠亮 二、关于优生  1. 意外怀孕:科学搭配膳食,调养身体  2. 孩子出生:悉心照料,坚持母乳喂养  3. 回京抚养:姥姥的功劳——给孩子好体质  4. 健康成长:身体迅速发育,中间偶有波折 三、天辰杰作:周杰伦歌词疯狂改编 四、给儿子的一封信写在后面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三章 植人生之要有,立成功之本:铸就孩子的优秀品格5.替别人着想:爸爸睡在哪里?(6 岁)快要过年了,爸爸带着天辰坐火车回辽宁的爷爷奶奶家探亲。由于路途遥远,爸爸买了卧铺。天辰还小,不用买票,爸爸就只买了一张卧铺车票。这是天辰第一次坐卧铺,睡觉的时候,他先躺到床铺上面,身体紧紧地贴在一边,然后不停地打量着床铺,看了一会儿之后,他问道:“爸爸,这个床有点小,你睡哪儿啊?”爸爸听了很欣慰,在心里赞叹道:“这孩子,从小就这么细心,真难得。”赶忙对他说:“宝贝,你可真细心,不要担心,看爸爸有办法,我们两个不并排睡,你的头朝里面,爸爸的头朝外面就可以啦!”天辰从小就懂得关心别人,这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是分不开的。在给孩子食物、玩具、衣服等东西的时候,我们都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关心他才给他买那些东西。天辰对这些话铭记在心,渐渐地学会了关心我们。不关心孩子的父母是没有的,只是父母在关心孩子的时候要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只有感同身受,孩子才会懂得关心父母。替父母着想是孩子关心父母、懂得感恩的表现。父爱和母爱是无私的,是不要求回报的,因而,许多父母觉得没必要让孩子、感激自己,可是,一个不懂得爱、不懂得感激爱、不懂得付出爱的孩子是不会为社会所容纳的,父母必须让孩子有一颗爱心。可是,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不让孩子做家务,不让孩子劳累,不让孩子伤心……在没有任何付出就能得到宠爱的前提下,孩子爱的心田已经变成了荒漠,他们变得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感谢爱,更不知道付出。在家里,他们如同太阳,认为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无私奉献就如同八大行星绕着太阳转一样,是一种自然规律;在学校,他们如同万人迷,认为老师、同学关心自己、让着自己就如同追星族迷恋心中的偶像一样理所当然;在社会上,他们就如同公司领导,认为其他人都是为自己服务的,他们自私自利、贪小便宜、不服从领导、不虚心学习、不团结同事,最终只会落得卷包袱走人的下场。可以说,除了在家里,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都是一个孤儿:没人理、没人爱。这当然是所有父母不愿意看到的,但是,许多父母溺爱、纵容孩子,实质上是把孩子渐渐推向这个深渊。父母应该及时反省自己的行为,停止溺爱、纵容孩子,教会孩子饮水思源的道理,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呢?最关键的一步是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的辛劳。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蕴含了父母无私的爱,点点滴滴的爱串联起来,给了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在温暖的家中,孩子有数不清的机会发现父母的爱,这些机会就是生活中的细节。细节总是让人感动,让人难以忘怀,让人印象深刻。让孩子在细节中感受父母的良苦用心,感受父母为此付出的艰辛,甚至让孩子体会这种艰辛,会使孩子理解父母、感激父母、关爱父母。孩子懂得父母的爱、感激父母的爱后,就会关爱父母。当然,他们的能力比较弱,爱的举动仅仅限于一张生日卡片、一次家庭劳动等简单的事情。许多父母对于孩子的爱视而不见。当孩子提出帮妈妈洗菜时,许多妈妈会说:“做作业去,做好作业比给妈妈洗菜好多了!”当孩子递过来一杯茶时,许多爸爸会说:“我自己不会倒吗?赶紧复习功课去!”这些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如同一盆凉水泼在孩子火热的心上。当今父母都怪孩子太冷漠,可是,你们是否给过孩子爱你们的机会呢?面对孩子的关爱,父母应该予以积极的回应。感恩的心如同一棵树,孩子知道感激父母,感恩的心就发芽了,要让这棵树枝繁叶茂,还需要父母在孩子付出爱的时候给予夸奖和鼓励。夸奖好比阳光,鼓励好比肥料,有了阳光和肥料,孩子心田感恩的爱心树才会不断长出嫩绿的新芽,继而开花结果。抄完上面这一节,我忽然又想到一个例子,那是我认识的一个他的孩子已经上小学四年级的年轻人,因为他的孩子的爷爷,也就是是这年轻人的父亲,一次带这年轻人的孩子出去玩,一眼没看见,孙子差点受伤致死,于是这个年轻人就恨死了他的父亲,从此把他父亲视为仇敌。我此时要说的关键还不在这一事实,而是一次我劝这个年轻人要孝敬父母,他竟然十分认真而又充满哲理地对我说:不应该要求孩子孝顺父母,因为父母创造了孩子,就应该把孩子抚养长大,这是做父母的义务,尽好这个义务没什么功劳,尽不好就有过错。他说“我只对我的儿子负责,因为我生了他。同样我的父母也是由他们的父母养大的,他们再养大我是应该的……”我现在想想他说这话时振振有词、不容置辩的神情,还会浑身发冷(当然还有更让人发冷的,是他说父母生孩子原本并不是为了创造生命等等,在这里无法引出了)。你想一想,对父母的生养都没有一点感恩之心的人,能指望他对别人、对社会怀有一丝一毫的感恩之心吗?西方有感恩节,据说此节源于感恩节的源于美国: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安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现在西方许多国家都很隆重地对待这一节日。在这一节日里,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对亲人的感恩之心得到培育和强化。其实,不仅感恩节,西方文化中本来就有感谢上帝创造人类、并创造人类生存的一切资源的文化传统,让人们自小懂得感激这个世界给了他生命和他所必须的一切。当然,中国文化中也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得恩不报非君子”等传统观念,但可怕的是当今社会,这所有东方的西方的关于感恩的思想统统都被抛弃得一干二净,做父母的即使年龄大些,自身接受过这种教育,也很少想到把这一切教给孩子,他们只想到一点,就是让孩子读书、学艺、考大学、找好工作,他们自己不图报答,也不去教给孩子如何报答,结果就培养了一整代不知感恩、报恩为何物的孩子,这些孩子认为所有的人对他好,为他付出都是应该的,他只知道向这个世界索取、向他人索取,稍稍不如意就会报怨甚至仇恨别人,仇恨社会,这是一代多么可怕的孩子,一个多么可怕的现实啊!所有为父母者和为儿女都到了应该警醒的时候了!这里我再重复上面引文中的几句话:可是,一个不懂得爱、不懂得感激爱、不懂得付出爱的孩子是不会为社会所容纳的……在没有任何付出就能得到宠爱的前提下,孩子爱的心田已经变成了荒漠,他们变得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感谢爱,更不知道付出。在家里,他们如同太阳,认为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无私奉献就如同八大行星绕着太阳转一样,是一种自然规律;在学校,他们如同万人迷,认为老师、同学关心自己、让着自己就如同追星族迷恋心中的偶像一样理所当然;在社会上,他们就如同公司领导,认为其他人都是为自己服务的,他们自私自利、贪小便宜、不服从领导、不虚心学习、不团结同事,最终只会落得卷包袱走人的下场。可以说,除了在家里,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都是一个孤儿:没人理、没人爱。所有看到我这篇博客的朋友,你可以去你的周围看一看,想一想,这本书中的这段话绝不是危言耸听啊!我们要告诉身边年轻的一代:记住啊,孩子们,不管是一丝清风、一缕暖阳还是别人的一句鼓励、一点微小的帮助,你都要记在心里,并怀着感恩之心去回报,尽可能多地报以你对别人的爱,对这个世界的爱,这样你才能得到更多的爱,这样你也才能永远快乐!


编辑推荐

《十五岁上北大:快乐教子故事》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14岁主动放弃清华大学保养名额,15岁以681分考入北京大学,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从没有上过任何辅导班,从没有背负课堂之外的学习压力,这一切的取得,主要是因为他的父母有着不同一般的教育理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十五岁上北大 PDF格式下载



读后感想很多,对教育孩子意义深远,值得一读。


还可以,但比《哈佛女孩刘亦婷》要差些。


让孩子自然成长,多多奖励--但成功的案例是不可复制的。该书的描述有待详细。


可能是家教类的图书我看得太多的原因,我认为这书相比较而言一般化了。一方面似乎小孩自已比较聪明,因此看不出家长的家教措施是发挥了关键作用的。另方面事例一般化,而解读有点过度。


感觉没什么帮助。


人家是神童,没有可比性。此书可操作性不强。


很适合现在的学生来读


看了几本类似的教子的书,有一个体会:成才的孩子之所以成才,一方面是外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是内因,这是主要因素,但凡成才的孩子,有一条都是很理性的孩子,很早就很懂事。


本书写到孩子考上北大为止,但今后孩子会有怎样的发展,我们还要拭目以待。我觉得本书对孩子的数学能力的培养可以借鉴


大家好。有人买过读过这本书吗?如何?请说说。谢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