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冤案实录

晁中辰 主编 齐鲁书社
出版时间:

1999-09  

出版社:

齐鲁书社  

作者:

晁中辰 主编  

页数:

542  

字数:

43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曾言:“其文真、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谓之实录”。丛书即以这一传统史学的最高标准为指归,选取历朝朋党之争、政变叛乱、宦官祸国、重大冤狱等侧面为切入点,选择与此相关的著名历史人物和重大政治事件,演绎成以封建政治舞台为背景的惊心动魄、波谲云诡的生动真实的历史画卷。本书借鉴传统史学的纪事本末体裁,以事件起讫为纲,各自独立成篇,依年代顺序编次;以叙事为主,辅以画龙点睛的评论,以期透过表象揭示本质。分开读犹如一段段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勾画出鲜活的封建政坛众生相;合起来则概括地反映出中国封建政治史的大致风貌,凸现出历史的纵深感。本书可读性与知识性同具,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并存,参考价值与收藏价值兼备,是一套独具特色的历史普及读物。

作者简介

  晁中辰,男,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所长,兼任山东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明史学会理事,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中国国际徐福文化交流协会理事。1982年山东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主要从事明清史和中外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成祖传》,《中国古代科技与西传》,《李自成》、《景山游魂──崇祯帝》。主编和参编数种,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助吴国兴军破梦,进忠言竟遭杀身 ——伍子胥之冤辅勾践复国灭吴,遭疑忌命丧九泉 ——文种之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之冤杀妻求将文武兼备,变法强楚遭忌殒身 ——吴起之冤变法功高 身遭车裂 ——商鞅之冤击匈奴修筑长城,遭变故无过被杀 ——蒙恬之冤助始皇兼并六国,辅二世夷灭三族 ——李斯之冤遭腐邢隐忍苟活,著《史记》万古流芳 ——司马迁之冤苦经营民富国强,遭株连珍家伏诛 ——桑弘羊之冤马革裹尸流芳后世,身遭诬陷难慰生平 ——马援之冤忠勇奋发偷袭成都,有口难辩父子蒙冤 ——邓艾之冤立兴国之功,遭灭族之祸 ——崔浩之冤隐山林名高千古,遭诬陷“雅音”永绝 ——嵇康之冤三朝国戚声震遐迩,一朝被逼含恨自杀 ——独孤信之冤东征西战宫至丞相,功高震主终遭屠戳 ——斛律光之冤“或成不去,竟逢鬼蜮” ——长孙无忌之冤勇革新兴利除弊,曹宦祸或逐或杀 ——二王八司马事件……

章节摘录

  周敬王二十六年,闽闾以越不出兵跟从他伐楚为罪名,兴兵伐越。越王勾践领兵迎击。两军在今浙江嘉兴市西南交战,结果吴军被打得大败,闽阊一只脚的大拇指也被越人击伤了。吴国只好收兵而回。  阉阊受伤后一病不起。但这时吴王还没立太子,他感到自己快要不行了,便开始考虑立太子的事。伍子胥也很为这事犯愁。他希望阖闾能有一位好的继承人,使他千辛万苦辅佐阖阊创立的功业能得以保持。正在这时,夫差来求助伍子胥,说:“父王想立太子,除了我,还有谁更合适呢?父王十分信任您,这事就全听您一句话了。”伍子胥从平日对夫差的了解,认为他在诸公子中,确实是立太子的理想人选,就决定帮助他,于是他对夫差说:“大王还未拿定主意,我这次进去一说,就将决定了。您就放心吧。”恰巧在这时,阉闾召伍子胥进去商量立太子的事,伍子胥便乘机对吴王说:“我听说,王业的废坏,往往是由于后继无人;王业的兴盛,则在于能够选立贤嗣。依我看,要立太子,诸子中没有比夫差更合适的了。”阉阊却说:“我看夫差愚蠢而又缺乏仁慈之心,恐怕不能继承吴国的大业。”伍子胥说:“夫差待人诚信而又友爱,恭行正道而又敦守礼义。父死子代,经书上早有明文。请立夫差为太子,不要再犹豫了。”阖阊对夫差这个人选虽不太满意,但经不住伍子胥的反复劝说,又基于对伍子胥的信任,心想也许自己对夫差的看法不正确,而伍子胥的看法才是对的,于是就同意了伍子胥的意见。他对伍子胥说:“立太子的事,我就听从您的意见了。”夫差就这样被立为太子。阖闾立太子后不久就死了。临死前,他把太子召来问道:“夫差,你忘了越王杀父之仇了吗?”夫差立即肃然正容回答说:“不敢忘!”这实际上就是要夫差为自己报仇。  阖阊死后,夫差继位,在伍子胥等人的辅佐下,积极准备伐越报仇。经过三年的准备,到了周敬王二十六年春,夫差亲率大军,举行大规模的伐越战争。吴军在夫椒(今浙江绍兴)把越军打得大败,越王勾践只带五千人逃奔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吴军把会稽山团团围住。越国灭亡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了。  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越国君臣经过紧张的谋划,决定卑躬届膝,向吴国请和投降,只要能求得生存,就不惜一切代价,然后再作将来的打算。他们还通过贿赂,买通了大宰伯嚭;伯龉答应帮助吴国说服夫差同意媾和。这样,在越国极其谦卑的言辞恳求下,加上伯豁的竭力怂恿,也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夫差急于北上伐齐,进而争霸中原,也想尽快了解越国的事,因此夫差决定接受越国的求和。  这时,只有伍子胥看到了同越国媾和的巨大危险,因此竭力反对,而主张乘胜前进,将越国彻底消灭,免遗后患。他劝夫差说:“千万不可接受越国的求和!越国和吴国是仇敌之国。吴越二国周围有三江,(指吴江、钱塘江、浦阳江)环绕,二国的人民没有别的地方可迁徙,有吴就没有越,有越就没有吴,这种势不两立的局势是任何时候也不会改变的。我听说,陆生者居陆,水生者居水。北方中原地区的国家,我们攻打他们取得了胜利,我们却不能居住他们的土地,不会乘坐他们的车辆;对于越国,我们战胜了他们,却能够居住他们的土地,能够乘坐他们的舟船,这也正是我们攻打越国的利益所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大王一定要把越国灭掉!否则将来后悔也来不及了。”伍子胥还举出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说:“夏朝时候太康失国,被有穷氏的后羿夺取了政权。后羿又被他的部下寒浞所杀,帝位又被蹇浞所篡夺。太康和他弟弟仲康在外逃中不久都死了。仲康的儿子名叫相,便去投靠斟灌(今山东寿光县东北)、斟郡(今山东潍坊市附近)两个夏的同姓部落。寒浞夺得帝位之后,便大力消灭夏的残余势力。他出兵灭掉了斟灌和斟郡,并杀死了相。当时相的妻子正怀着儿子少康,她从一个墙洞里钻出去逃跑了。她跑回了自己的娘家有仍氏(今山东金乡县境),生下了少康。少康在有仍氏长大成人后,便积蓄力量,努力要恢复夏王朝。后来终于灭掉了寒浞,重新恢复了夏的统治。现在我们吴国远不如过去的寒浞强人,而现在的越国却比过去的少康要强大的多。说不定上天还会使越国重新振兴起来,到那时再想制服它,就很难了。我国介于蛮夷之间,却要保存敌人,以使其强大,用这样的方法来求取霸业,必然是行不通的。”但无论怎么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夫差就是听不进去,终于答应了越国的求和。  伍子胥见过夫差出来后对人说:“越国用十年的时间繁衍积聚,用十年的时间对人民进行教育训练,二十年以后,吴国的宫殿恐怕就要变成沼泽了!”  根据吴越两国的媾和条件,勾践当和他的大臣随夫差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周敬王二十六年五月,勾践留文种守国,自己带着范蠡等大臣来到了吴国。夫差把他们君臣密闭在宫中,让他们做苦役。勾践君臣知道,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只有一切隐忍,逆来顺受,才有可能求得吴王夫差的宽宥和赦免,从而获得一条生路。因此他们表现出毫无怨言,一切恭敬从命的样子。夫差见此情景,果然很高兴。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死。秦孝公死前不久,一个名叫赵良的人去见商鞅。  开始时,赵良吞吞吐吐,转弯抹角。后来,他就左一个“孔子”,右一个“尧舜”,以这些“先王先圣”的“遗训”作法宝,指责商鞅违背了“尧舜之道”,不准他们讲话。并且,以古非今,反对商鞅的变法。  赵良对商鞅说:“你不循旧制,用不正当的手段建立集权,变革法制,这些都是不足以教化人民的。”“《书经》上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你已经像早晨的露水一样,危在旦夕,难道还想延年益寿吗?何不把封给你的十五个邑交回去,到偏僻的地方去种种地,浇浇花,劝秦王起用隐居山林的人。”最后,他警告商鞅道:“秦王一旦死了,秦国要收拾你的人难道会少吗?你的末日快到了!”  赵良的这段话说明旧贵族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赵良打出“为民请命”的旗号,抓住秦孝公病重的决心,迫使他放弃变法。但是。赵良的建议被商鞅拒绝了,商鞅决心要将新法贯彻到底。  秦孝公死后,太子驷即位,这就是秦惠王(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不久,商鞅告退。  旧贵族以为复辟的大好时机已到,他们纷纷聚集在公子虔的旗帜之下,掀起一股反对商鞅变法的逆流。公子虔的党徒们大肆活动,他们有的诬告商鞅谋反,有的向秦惠王煽风点火,别有用心对秦惠王说:“现在连秦国的妇女、儿童都只知道商鞅之法,却没有人说是大王之法。这样,商鞅反成了主,大王却成了臣。何况商鞅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早早除掉他。”  秦惠王派人去逮捕商鞅。商鞅逃到边镜的一个关口,没有过夜的地方。他想逃往魏国,魏国守将又不准商鞅人魏。商鞅便赶到於、商,发动兵变,准备起兵反抗。结果,商鞅失败被俘。秦惠王用最残酷的刑罚把商鞅车裂示众,还杀害了商鞅的全家,并恫吓说:“没有人再敢像商鞅那样造反了吧。”在古代,车裂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民间也俗称五马分尸。其方法是,将犯人的四肢和头系在马车上,同时朝不同方向拉,将人体分解而死。  商鞅一生致力于地主阶级的社会改革,并为推翻奴隶制、建立封建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正如汉代著名法家桑弘羊(前152—前80年)所说,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但是,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必然打上剥削阶级的烙印,摆脱不了剥削阶级的局限性和软弱性。他的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根本不可能依靠人民群众,组织人民群众。就是对于新兴地主阶级,他也没有把他们的力量广泛动员起来。因此,秦孝公一死,他就失去了支持者,没有力量抵挡旧贵族的反扑,最后竟被车裂而死。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秦国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相传六代,基本上都沿用了商鞅的法制,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日益强大,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日益削弱。而当时的中原各国却法制不  定,内乱频繁。各国之间尔虞我诈,互相攻打。三晋人民纷纷入秦,更增加了秦国的力量。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秦国“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号称“天下之雄国”。在这个基础上,奏始皇终于陆续消灭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中央集权的局面。  拓跋嗣神瑞二年(415),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连年大旱,五谷不收,饥荒并至,民多饿死。太史令王亮、苏垣等人对拓跋嗣说:“按谶书所言,大旱凶兆,应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县),以避其灾,可得丰乐五十年。”拓跋嗣立即命群臣讨论王亮的意见。  博士祭酒崔浩和特进周澹听到王亮等人的言论,感到非常吃惊,认为国家刚刚草创,迁都平城还不到二十年,现在又要迁都,这样只会扰乱人心,而不能妥善解决饥荒问题。为了安定人心,从长治久安考虑,二人便向拓跋嗣献策说:“国家迁都邺城,可能会暂时解救今年的灾荒,伹不是长久之计。河北(指邺城一带)人民认为国家久居大漠之地,人畜多如牛毛,无法加以统计;今率众南迁,恐河北诸州无法加以安置。如果让他们杂居于郡县之中,放牧于荒林之间,他们又不服水土,疾疫死伤者必接踵而来,民众见此情景,必然心灰意冷。周围各国得知这一消息,也必然轻蔑我国。旧都守兵既少,赫连勃勃、柔然必然乘机进犯我国。这样,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平城必危。我军远隔千里,又不能及时救援,必然有损我国国力和声誉。如今我国军民居住北方,如若河北有变,我军轻骑南下,陈兵于山林之中,谁能知道我军虚实?百姓也会望尘归服,这才是我国威震华夏的长治久安之策呀!到明年春草长出,乳酪自然就多了,兼有蔬菜水果,定能吃到明年秋天。如果明年秋季丰收,饥荒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


编辑推荐

  其它版本请见:《中国历史实录:中国冤案实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冤案实录 PDF格式下载



不贵的史料书,内容一概而过吧。


消遣看看还可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