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汉代人性论史

李沈阳 齐鲁书社
出版时间:

2010-9  

出版社:

齐鲁书社  

作者:

李沈阳  

页数:

409  

字数:

294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沈阳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攻读硕士博士,赵国华是他的硕士导师,当时的论文题目为《汉代人性论发展脉络研究》,这为后来的博士论文《汉代人性论史》的顺利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沈阳大学毕业后在某地中学工作了几年,然后又考回华师攻读博士。此时我就成了他的导师。说实话,我没有对他指导什么,因为他的研究在硕士阶段就已选定了题目,到博士阶段只是继续其已开始的研究而已。可知在选题上我没有指导什么。选题确定之后,如何来写?就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曾说过,对于中国古代的思想,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是史的方式,一种是心的方式。史的方式就是探讨某一思想在历史过程中如何发展演变,寻找出前后诸人关于这一思想的不同之处以及相互之间的源流承继和前后变化的关系。这基本上是从史学的角度来观察古代的某一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我们看到的许多哲学史或思想史的著作往往是如此来撰写的,其思路与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约束。当然也有些著作能尽量向深处挖掘古代思想中的诸多内涵,但只要不脱离史的视角,就难免会受其约束而影响对思想的探讨和分析。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揭示汉代人性论的发展演变历程或发展脉络,对影响汉代人性论发展演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把汉代人性论的发展演变分成西汉初年、西汉中期和西汉后期三个时期,深入分析每个时期重要思想家和著作的人性论,探讨汉代人性论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原因;其次,通过与先秦、魏晋人性论的比较,归纳汉代人性论的特色,分析汉代人性论的影响,进而合理地评价汉代人性论在中国人性论史中的地位。

作者简介

李沈阳 1976年生于山东平度,1999、2005、200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分别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02008年8月至今任职于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所,主要从事历史文献整理与区域社会史研究,先后主持厅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1项,参加上海古籍出版社

书籍目录

序绪论 一、现代人性概念辨析 二、性、人性与人性论 三、研究现状与本书的思路、方法 四、本书使用的资料说明上篇 第一章 西汉初年的人性论 第一节 西汉初年的儒家人性论 一、陆贾的人性论 二、贾谊的人性论 三、韩婴的“人性善”说 第二节 《淮南子》的人性论 一、《淮南子》的人性自然说 二、《淮南子》论人性的改善 三、《淮南子》人性论分析 第二章 西汉中期人性论的发展 第一节 董仲舒的性未善说 一、董仲舒论天与人性的关系 二、董仲舒的性未善说 三、董仲舒论人性的改善 第二节 《盐铁论》的人性论 一、贤良文学论人性 二、御史大夫论人性 三、《盐铁论》反映的人性论与治国方略 第三章 西汉后期人性论的演变 第一节 儒家人性论的分化 一、刘向的性情相应说 二、扬雄的人性论 第二节 《老子指归》的人性论 一、《老子指归》论人性的来源 二、《老子指归》的人性有粗精论 三、《老子指归》人性论的矛盾之处 第四章 东汉前期人性论的继续发展与分化 第一节 《白虎通》的人性论 一、《白虎通》的人性论 二、《白虎通》对董仲舒人性论的发展 第二节 王充的人性有善有恶论 一、王充的人性有善有恶论 二、王充的性命论 三、王充论人性的改善 四、王充人性论分析 第五章 东汉后期人性论的转变 第一节 儒家的人性论及其动向 一、王符的人性论 二、赵岐的性善说 三、郑玄的人性论 四、荀悦的性情相应说 第二节 《老子河上公注》的人性论 一、《老子河上公注》论道气与人性 二、《老子河上公注》对情欲的态度 三、《老子河上公注》论人性的改善 第三节 早期道教的人性论 一、《太平经》的人性论 二、《老子想尔注》的人性论下篇 第六章 汉代人性论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汉代社会形势与思想界的变动 一、西汉初年的社会形势与思想界状态 二、西汉中期到东汉前期政治经济与思想界的变动 三、东汉后期的政治形势与思想界状态 第二节 汉代儒家人性论的发展演变 一、西汉初年的儒家人性论 二、西汉中期到东汉前期的儒家人性论 三、东汉后期的儒家人性论 第三节 汉代道家道教人性论的发展演变 一、汉代道家人性论的发展演变 二、早期道教的人性论 第七章 汉代人性论的时代特色 第一节 人性来源的宇宙论探讨 一、汉代思想家对人性来源的探讨 二、汉代思想家探讨人性来源时遇到的问题 第二节 性善情恶的价值判断 一、性情关系上的相应说与本末说 二、汉代思想家论性善情恶 三、汉代性情观评析 第三节 人性论与政权性格之间的互动 一、政权性格与人性善恶的关系 二、人性论对政权性格的限定 三、对汉代人性论与政权性格互动的反思 第四节 性三品说的流行 一、汉代思想家的性三品说 二、性三品说出现的原因 三、性三品说评析 第八章 汉代人性论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汉代人性论对先秦人性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先秦人性论的基本情况 二、汉代人性论对先秦人性论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汉代人性论的传播与演变 一、汉代之后人性论的发展 二、汉代人性论的传播与演变 第九章 汉代人性论的现实影响 第一节 东汉后期士人品格的分化 一、汉代礼的功能从稳定秩序到节制性情 二、东汉后期士人的偱礼抑情与任情废礼 第二节 德主刑辅治国理念的确立 一、汉代思想家论人性与刑德 二、汉代德主刑辅治国理念的确立 第三节 社会风俗的政治化 一、汉代思想家论社会风俗与人性 二、汉代社会风俗的政治化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成帝时,刘向奉命校书,撰成《别录》,其子刘歆又奏上《七略》,为中国校雠学奠定基础;他还采摘先秦旧事和汉初遗文,撰成《新序》、《说苑》及《列女传》。刘向的人性论主要见于《新序》、《说苑》和王充、荀悦的记载,是我们今天研究其人性论的主要资料。  1.刘向的性情相应说  在汉代人性论史上,刘向提出的性情相应说具有重大的意义。董仲舒提过:“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然而不能义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终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之而已,愧之以塞其源也。”①刘向认为:“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羞言利名。言利名尚羞之,况居而求利者也?”②两相比较,刘向重“德”,董仲舒重“义”,德是对主体本身的要求,义是外在伦理,两者的不同显示出从董仲舒到刘向生活环境的变化。研究者根据刘向的这句话对他的人性论作出不同的解释。徐复观先生认为刘向主张性善情恶,“按论语以‘德行’二字连词,故德亦有行义;‘欲善其德’,即‘欲善其行’。欲善其行,而系出于人性之要求,则刘氏实亦以性为善。从《建本篇》‘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己才者也’的话来观察,则他承董仲舒的影响,大概认为性善而情恶,所以‘反情’即所以治性”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汉代人性论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