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南国残阳

汤毓贤 福建教育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福建教育  

作者:

汤毓贤  

页数:

284  

内容概要

太平天国“天京”失陷后,太平军南路西征主帅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统领太平军南方余部转战于赣、闽、粤三省之间。李世贤率部攻占漳州后,列王朱义德、天将宋北斗也随之攻入云霄,占据厅城长达七个月。漳南要邑诏安县也在太平天国天将丁太阳的铁蹄之下,惨遭屠城之祸,邑令赵人成及城内绅衿力战而死。云霄、诏安、饶平和海阳县诸乡勇齐聚云霄莆美城,同太平军“相持二百余日,首尾几一百战”,展开殊死的对抗与周旋,力捍此堡不破。闽浙总督左宗棠率湘军、淮勇与英法联军大举入闽,围剿侍王所属太平天国余部。败退后的祥王黄隆云命天将陈仔领太平军三百余人,会同云霄岳坑朱姓民众留踞梁山土堡楼寨牵制清军,被淮军提督郭松林、杨鼎勋所部强行突破。藏匿于龙溪齐云楼的太平军及楼内民众,随之遭攻陷和杀戮。转战于广东嘉应州的太平军汪海洋残部,也最终走向覆亡。

作者简介

汤毓贤,福建去霄人,复大学历史系文物与物馆学专业毕业,研究馆员,漳州市管中青年专家。长期从事文物、涉台民俗与文化学研究,有120篇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与海外刊物发表或获奖,有专著《云霄城隍文化》,主编《吴原享堂》等。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出席文化部全国青年论坛。曾获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省职工自学成才奖,入载《中国当代文专家志》。

书籍目录

前言序序二序三序四引子第一章 侍王挥师克漳云城弱守沦陷第二章 莆阳备御鏖战众力独撑漳南第三章 清将浴血松关侍王雄镇漳城第四章 列王平和乞师莆城鼙鼓不歇第五章 莆城森严壁垒杨添阵斩枭将第六章 南诏告警调兵战局急转直下第七章 天将兵逼诏城中军乞援潮郡第八章 天兵掘地陷城南诏赵令死节第九章 霞勇围诏救云天兵南寨丧魂第十章 楚军会战漳境侍王败遁平和第十一章 万善同归黄土千秋节义永存第十二章 漳南灾后余事诏城赵令归葬第十三章 梁峰备御清剿岳坑喋血抗暴第十四章 岱山清军扫荡天国残阳西坠尾声附录一 岳坑古战场寻古附录二 云霄“万善同归”义冢由来附录三 140年前。漳州惨遭“长毛反”——文史专家汤毓贤历时四年寻找太平军屠城血证附录四 一部探讨闽南“长毛皮”的力作——读汤毓贤的《南阳残阳》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侍王挥师克漳云城弱守沦陷清同治元年(1862年)初夏四月,江苏布政使曾国荃率领湘军十五营陆师突破太平天国长江防线,在天京(南京)城南雨花台扎下大营,与闯入护城河停泊的兵部侍郎彭玉麟的水师互为犄角,逐步收拢对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包围圈。次年九月,清军无情地逼近天京,缴获了太平军储积的上百吨蔗糖和5万担谷物,造成太平军粮草恐慌,粮道绝门。岁末,太平天国军事统帅忠王李秀成为解天京之困,屡次突围往湖州、常州征粮失败,连补给官收集的最后大批粮草也于翌年年初被清军截获。随之,剩余粮库相继陷落,城中缺粮,李秀成劝天王洪秀全弃城遭到拒绝。严重的粮荒,销蚀着天京守城将士的锐志。李秀成派其堂弟侍王李世贤率来王陆顺德等四路人马杀开重围,分进江西就粮,以获得粮食补给,并相约于3个月后回援天京城。然而,严峻的战局迅速击碎了忠王周密的用兵计划。同治三年甲子(1864年)农历六月十三日己午时分,清军统帅曾国藩率兵在天京城东墙下挖掘出一条地道,点燃了填好的炸药,毁坍太平门东侧城垣20余丈。清军从缺口蜂拥入城,太平天国建都11年零4个月之久的天京城沦陷。李秀成自太平门败回,赴天朝宫殿接护仅登基49天的幼天王洪天贵福出走,转移至清凉山暂避。当夜,李秀成率众由太平门缺口突围,被曾国荃马队跟追。4天后,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在天京东南方山被俘获。

后记

早年常听长辈们说,太平天国残部曾攻入云霄。起初窃想,攻入云霄?那就是推翻清朝政府在云霄地区的统治了!而对于陷身这场战争的云霄民众而言,他们几乎是众口一词,认为那是一场空前的浩劫!我从事南方后太平天国历史的研究,纯属云霄文物工作赐予我的一次机缘。县内多处文物点常见碑碣提到“发逆陷云”之事,集中起来也就不是小事了。从2000年开始,我从各件碑刻着手,参照了各观点并存的太平军人云资料,特别是与其同时期的文人们所珍贵的纪事诗文抄本,查阅了大量地方史和太平天国史等文献资料,并追寻历史的足迹,多次赴粤东、闽西及漳属各地进行实地考察访问。本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重新审视140多年前这段历史风云,自觉颇有所获。这才开始撰写《血染岳坑》、《万善同归》、《华庙案刻》、《从几处史迹看太平军余部在云霄的活动》、《岳坑古战场寻古》、《云霄“万善同归”义冢由来》、《太平军岳坑之役》等学术论文,相继在《人民政协报》、《中国文物报》、《福建文化报》、《福建史志》、《闽南日报》、《漳州论丛》、《漳州今古》、《漳州人大》等报刊发表。不过这种学理性强的文字,一般读者不愿问津。但如果用活泼的语言描述和较为通俗的纪实方式,把漳属各地有关著述和民间盛传太平军人漳的情况如实地再现出来,写就一部长篇历史纪实,不就可以填补这类课题的缺憾吗?也就有读者乐于问津了!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这些史事输入脑海,竟然形象而鲜活起来。但也常为此嗟叹不已,泪流满面。于是顿觉情与境会,顷刻万言注入笔端。我开始在《云霄文艺》连载《太平军陷云与岳坑之役纪实》,获得不少读者的兴趣和关注。时云霄县史学界耆宿陈嘉音先生在阅罢本著初稿后,慨然赠诗云:云霄故郡傍漳江,雄镇闽南重一方;天国兵临遭战祸,莆阳抗暴世传扬。

媒体关注与评论

文字优美,内容详实,史料丰富,与其说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不如说是一部历史作品。它的属性定位,应当是史学类的,只是通过纪实文学的形式,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和了解,这也是一种创新。  ——原福建省文联主席、著名评论家 许怀中他从散落于正史之外的民间史料中搜集创作素材,用虔诚的心灵仔细聆听古人倾诉,宛如越过一百四十多年时空隧道的一名“战地记者”,在金戈铁马的麈战场所采写战地报告,记录下了历史长河中这一幕幕珍贵的瞬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采访、考证与写作时,没有刻意去描写人物和渲染情节,只是把事件发生的过程放在太平天国末期历史大背景中,根据自己的构想取舍写作素材,并按时间顺序进行平易的表达,力求真实地表现事件主线,揭示灾难本质,昭示“只有天下太平,才有太平日子”这一主题。  ——福建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福建省文物局局长 郑国珍有关太平天国的论述,向来是将之作为农民革命战争来颂扬,认为是广大农民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正义战争,很少提到其给社会造成危害的负面影响。这大概是“史讳”之故吧,对所颂扬者“虽有其恶,不加毁也”。然而,在《南国残阳》中,汤毓贤先生却不为世俗所左,把这些攻入漳南的太平天国残部称为“寇”,认为他们“早已染上流寇土匪习性”,“到处劫掠财物,殃及城乡民众”,已无什么积极因素可言。似汤先生敢于如此“秉笔直书,善恶直书”,非有一定的“史德”与“史胆”不可。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博导 李金明太平军南方余部走向败亡的历史,中国近代通史从略,福建地方史叙述非常简略,只字不提太平军使人民遭受的血刃之灾,却给予“悲壮”的赞颂。《南国残阳》著者,查阅史籍和民间文献,踏勘考古,访录口碑,钩沉考证,对这段历史做了全面、详细的拓补,对历史做了重要的重新发现。一些文学成分的介入意在使史实生动传神和流畅链接,并不影响此书历史纪实的性质。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博导 郭志超


编辑推荐

《南国残阳:太平军南方余部烽烟纪实》是太平军南方余部烽烟纪实。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南国残阳 PDF格式下载



有谁又记得这群失败者呢,何况他们还没有黑旗军的好运!


这本书写得挺真实的,不错!


历史是令人沉重的。


从地方志的角度填补了一些史料空缺,但是看评论确实会给人误导。首先,它就是文学作品,而且采用的是章回体;其次,个人认为作者并没有完全贬低太平军残部为寇的意思。


该书所引用的大多是带有片面性的清方史料,一个镇压了太平军起义的清军能提供什么公正客观的材料吗,不可能的。所谓的实地考察也很难作什么证据。建议大家阅读一下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综合来读,我觉得作者的良知用在了恭维满清、贬谪长毛上。


作者以独特的眼光解读历史,并对太平天国残部活动地域进行实地考察;以自己的亲眼所见来描写,很多事件是历史典籍上所没有的,是绝对值得一读的好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