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童年
2009-4
福建教育出版社
张文质,林少敏 著
261
无
今天继续让我们深感震惊但又不容置疑的发现是,我们的教育现实仍持续地滑向令人遗憾与痛心的境地,教育失败已经证明了改弦易张的必要性,但是所谓的变革似乎仍然杳无讯息。我们时常不知不觉地陷人了虚无、沮丧与抱怨,同样缺乏的是作为一个人的责任与勇气;怯懦和谨小慎微常常折磨着心灵,而某些“势力”却仍希望从这种屈从和迷茫中获得更多的利益。现在重申“保卫童年”,不仅仅只是对外在压迫环境的呼吁与抵抗,更是回到具体的生命,回到具体的教育现场,回到对生命和人性的敬畏——也许我们时常意识到的是,一个生命个体,他终归只能生活在某一个时代,我们祈求的不是外在的变化,而是内在觉醒之后,教师对这一个人可能的尊重、理解、帮助。回到一种在正道上的微小的努力,耐心、坚韧地做对一个个生命成长有益的小事。在这样“做小事情”中,重新理解与坚持教育应有的道义和信念,这一切也将有助于使教师像所有负责任的人那样生活。 教师责任的觉醒与回归,意味着对工作有新的理解力。也许我们能够不断给予自己提醒的就是“愚蠢是比恶意更为危险的敌人”(朋霍费尔语),今天教育中的各种恶的存在大都是通过同样广泛存在的愚蠢而得以实现的。 改变教育同样要从改变教师自身开始。 我首先强调的是要从改善教师的阅读开始。重新理解阅读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我们既是贫血的一代,又是喝着狼奶长大的一代,无知、盲目、粗陋、急躁几乎是共性,今天教育的问题既是体制性的,更是文化性的,这文化性尤其关乎教师的文化素养。许多“愚蠢”的背后是文化的鄙陋,我们太容易被胁迫、屈从了,在无知中根本就不可能有多少所谓的反省。
从作者这十几年对基础教育的观察、思考,“保卫童年”这样一个话题,应该说是基础教育最重要、意义最为深远、形势最为严峻因而也可以说是“悠悠万事,惟此为大”的一个话题。 今天中国的教育现状常常会使你产生一种对儿童的怜悯,同时又更多地感到无可奈何。孩子进入学校,就意味着我们把生命中最珍贵、最有意义的另外一个生命交给了学校。交给学校为什么是一个严峻的话题呢?校园里的一切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都不是作者们能够言明道白的,我们很不放心。但是这种不放心又不像别的事,你可以随时随地地去维护、看管或者去调整、改变。孩子进入学校,这一切工作都无法进行。作者很能理解为什么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刚入学的时候,一早就忧心忡忡地把孩子送到校门口,放学时又忧心忡忡地守在校门口,实际上就是关注孩子今天的生命状态怎么样,关注孩子和老师第一次相遇意味着什么,对任何一个父母来说,这个时候内心深处荡漾着的往往都是因为对生命的珍视所引起的某种紧张感……作者由衷地感受到不是今天的孩子对不起教育,而是,基本上是今天的教育对不起这些孩子!
张文质,诗人,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1新父母行动的发起人,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探索。著有《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的十字路口》《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幻想之眼》《教育的心灵之约》等,主编有《明日教育论坛》《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生命教育实验教材》《活着就是幸福——生命读本》《生命化教育探索丛书》《年度教师丛书》《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等。
保卫童年附:玛丽的影子乡村儿童教育: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站在儿童这边:对教育更多的探索附:期待制度变革对儿童的保护探寻教育的人文精神(一)探寻教育的人文精神(二)附:“德”、“福”之间的教育取向——一个缘自启蒙时代的课题对基础教育中10个人文关键词的思考重返师道——关于现时代教师角色的对话语文——重返真实的言说附:语文教育,回到起点,回到人教育写作的自我授权——一次困难的自言自语的记录生成中的新教育——对厦门同安第一实验小学教育改革的散点透视附:教育的价值向度与终极使命回归生命化的教育教育之本在于立人民间立场:一个边缘学者对生命化教育的承诺
保卫童年 张文质(以下简称张):从我这十几年对基础教育的观察、思考,“保卫童年”这样一个话题,应该说是基础教育最重要、意义最为深远、形势最为严峻因而也可以说是“悠悠万事,惟此为大”的一个话题。今年夏天我在一次师资培训中提出来,得到的反响很出乎我的意料。当时谈论这个话题,我仅仅是灵光一闪,还没有系统地展开,也缺少深入的思考,.我只是从教育的使命这个角度谈儿童的特点,还是一个很感性式的把握,但很多老师特别有感触。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正在接受基础教育,在小学阶段读书的,特别是那些个性比较独特,不那么驯服,那么听话,学业成绩不那么理想的孩子,作为他们家长的老师,对童年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有很多老师对我说:“张老师,你要把这个文章写出来,让所有的家长都能看到。”他们的反响,促使我更深入地去思考。 今天中国的教育现状常常会使你产生一种对儿童的怜悯,同时又更多地感到无可奈何。孩子进入学校,就意味着我们把生命中最珍贵、最有意义的另外一个生命交给学校。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