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三叶集

宗白华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年5月1日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

宗白华  

页数:

15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三叶集》是宗白华的一本书信集,书中所收入的信函包括:《宗白华致田汉函》、《田汉致宗白华函》、《宗白华致郭沫若函》、《郭沫叵致宗白华函》等;本书还有一编续编,收录了《宗白华致寿昌君左函》、《宗白华:自德见寄书》、《陈嘉异致李石岑书》等等。 本书为田汉、宗白华、郭沫若合著。收作者1920年1—3月间的书信20封。其中田汉5封、宗白华8封,郭沫若7封。卷首有3位作者序各1篇。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5月初版,到1941年5月已印15版。“三叶”,是指一种三叶矗立的植物,作者用来作为三人友情的象征。通信“大体以歌德为中心”,谈人生,谈事业,也论诗歌和戏剧、婚姻和爱情,涉及宇宙观和人生观等多方面的社会问题。见解敏锐,感情炽烈,文笔挥洒自如。从中可以看到五四时期青年人裸露的灵魂和坦荡的胸襟。田汉称这个集子为“中国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可视为研究田汉、宗白华、郭沫若三位作家早期思想和创作的珍贵资料。

作者简介

请见 宗白华 小组

书籍目录

作者自传三叶集 田 序 宗序 郭序 宗白华致田汉函 宗白华致郭沫若函 宗白华致郭沫若函 郭沫若致宗白华函 宗白华致郭沫若函 宗白华致郭沫若函 宗白华致郭沫若函 田汉致郭沫若函 郭沫若致田汉函 郭沫若致宗白华函 郭沫若致宗白华函 田汉致郭沫若函 郭沫若致田汉函 宗白华致郭沫若函 田汉致郭沫若函 郭沫若致田汉函 田汉致宗白华函 田汉致宗白华函 宗白华致郭沫若函 郭沫若致宗白华函 附 秋日谈往 ——回忆同郭沫若、田汉青年时期的友谊续 编 宗白华致寿昌君左函 宗白华致郭沫若函 宗白华:中国的学问家一沟通一调和 宗白华致郭沫若函 郭沫若致宗白华函 宗白华:自德见寄书 陈嘉异致李石岑书 郭沫若:论中德文化书 ——致宗白华兄 宗白华致舜生寿昌书 田汉致宗白华书 宗白华:欢欣的回忆和祝贺 ——贺郭沫若先生五十生辰 关于《兰亭序》宗白华致郭沫若函(一) 郭沫若复宗白华函 关于《兰亭序》宗白华致郭沫若函(二) 郭沫若复宗白华函

章节摘录

书摘沫若先生: 你的长信我回环读了几遍,欢喜感激的了不得。因我的思想,我的学识,我的见解,有几多的良朋同我相同,或且远超过我,但我深心中的感觉,个性中的灵知,直觉中的思想见解,要以你同我最相近了。所以一读了你的诗,就以为也是我应该做的诗,你做了不啻代我做了,欢喜的了不得。以为有一部分的我已经实现了,我可以尽力实现别的部分的我了。 以前田寿昌在上海的时候,我同他说:你是由文学渐渐的入于哲学,我恐怕要从哲学渐渐的结束在文学了。因我已从哲学中觉得宇宙的真相最好是用艺术表现,不是纯粹的名言所能写出的,所以我认将来最真确的哲学就是一首“宇宙诗”,我将来的事业也就是尽力加入做这首诗的一部分罢了。(我看我们三人的道路都相同)但我现在的心识总还偏在理解的一方面。感觉情绪也有些,所缺少的就是艺术的能力和训练。因我从小就厌恶形式方面的艺术手段,明知形式的重要,但总不注意到他。所以我平日偶然有的“诗的冲动”,或你所说的In- spiration,都同那结晶界中的自然意志一样,虽有一刹那顷的向上蕴动,想从无机入于有机,总还是被机械律所限制,不能得着有机的“形式”(亚里士多德的Form)化成活动自由的有机生命,做成一个“个体生流”的表现。我正是因为“写”不出,所以不愿去“做”他。 你对于歌德的观念同我一样,所以我们的思路极相同,也不足怪了。我那篇《歌德宇宙观》极难下笔,我这里歌德的书又极少,我又没有详细的研究,精密的分析,将来只好就我自己所直感的写了出来,以待他人的校正罢了。 你在东岛海滨,常同大宇宙的自然呼吸接近,你又在解剖室中,常同小宇宙的微虫生命接近,宇宙意志底真相都被你窥着了。你诗神的前途有无限的希望啊! 夜已深了,无限的情绪已同这漫漫的黑夜化入朦胧境界了,我们再谈罢! 你的旧诗,你的身世,都令我凄然,更不忍再谈他了。 宗白华 九,一,三十夜 P20-21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三叶集 PDF格式下载



不是专业性的研究书籍,但是属于大师级的心灵碰撞,值得一读


老师推荐买的,不错


虽然不属于收藏品,但物美价廉。不错。


读此书知道了几位大家鲜为人知的交往故事,书信来往中更能体会他们的平常之心,智慧之思。


《三叶集》是郭沫若、田汉、宗白华在民初的书信集,我在四十年前在下乡时在一个书香人家借来看过,当时被他们三人的才气及个性的追求深深感动了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城后,一直想找回重读,但这种书在书店是不会有的,想不到竟在卓越找到了。该书解放后可能极少重印,最近才有有心人重印了三千册,还摆上网销售,真是太令人喜出望外了!谢谢卓越!


  很简单,很单薄的一本书,不过扉页之下却很吸引人,这是过了多久才又出现这种我能重复看了两遍的书了,而且给人一种恬静闲适的感觉。也激发了我写信的极强烈的的意愿,于是立马置笔给有人传书,奈何写了一封之后就又被各种琐事冲去了那份动力。改而写了两张明信片草草了事。
  
   ——just say say
  
   如果说我是因为认识郭沫若才认识朱光潜,认识了朱光潜才认识宗白华,认识了宗白华才认识了田寿昌,那么我只能说我真的比较无知,朱光潜,郭沫若这种文豪是著作等身的大师,而宗白华和田寿昌则是思想界的启蒙师。三个人的书信往来,字里行间无一不透露出一种文学气息,从诗歌到哲学,再从哲学到人生。你会感慨,人生若得次一知己,无憾yi~居然他们还是三儿。何其幸也~!虽然他们所说的,似乎是我们今天非常i喜欢嘲笑的话题,但是却没有让你丝毫感到一种炫耀,肤浅,却让你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他们真的是在做哲学的人啊,谈论的就该是哲学的事情。你会觉得自己特别特别的卑微。
  
   其实人的友人也分三种,第一种,便是像三叶集中这样互相赏识,互相鼓励的知己;第二种,便是互相讥讽,互相竞技的对手;第三种,便是普普通通的朋友。你可以与第一种人探讨人生,和第二种人参与竞技,和第三种人谈天论地。最重要的是第一种人吧,特别现在的我们,至少对我,是很需要的。你有很多想法在脑子里面想要迸发,有很多思维想要创造,奈何无人可诉,或者说无人可懂。不过细细想来,我还是有一两位这样的友人的。比如海啸,比如马di……现在大家似乎都比较习惯欣赏可以数据化或者物质化的东西,精神上的交流着少之又少,你若说出什么来,却又怕人讥讽。不过有这两个人我是不怕的,因为我知道,不论我说什么奇形怪状的思绪,人生的哲理也好,探讨也罢,他们总是听得懂而且能提出我听得进的建议的人。
  
   我是无法斟酌大师的笔法和写作的,只能摘抄其中一二,以作后感:
  
   所以一个人的一生,若以线形表之,只是波线。朝而君子,便是登山的/\;夕而小人,便是落谷的v;绝少有一线到底的。
  
   ——田
  
   这是在说郭沫若的婚外情,郭沫若和宗经田介绍相识,两人初次通信,guo坦诚相见,说了自己认为非常卑微而不耻的事情,告诉宗,问他还愿不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心。宗当然愿意。田在看了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之后安慰郭沫若的话。
  
  
  
   我们对于一种艺术品,若既不能understand又不能appreciate,就辜负艺术品了,现在的人大都新奇薄弱,看见稍微露骨一点子的深刻一点子的东西,就掩面却走,破口大骂,不肯take things as it is
  
   ——田
  
   这和我们的实际又是多么的相似呢?想来自己也是这样的肤浅之人把。改之改之……
  
  
  
   天色已晚,未完待续……


  旧书网上偶得的旧版,搁置了许久冲着白华先生的序,姗姗拜读,顷欲罢不能,让人倾羡不已。
  
  我是多么的想遇见··· ··· ···
  
  那个连声向白华自我介绍:「我是沫若,我是沫若」的青年沫若。六年的书信神交得来第一次的见面,可想那无以平息的激动感慨。
  
  那个黄昏中,向沫若说着:
  —其实你很像席勒。
  —何以故?
  —席勒学医,你也学医故。··· ···不过你有种关系有像歌德。
  —何种关系?
  —妇女关系!
  俏皮话的寿昌君。滔滔不绝地说着歌德、海涅,还有戏剧的好一个弟弟。
  
  那个激动地在给寿昌信告诉他「我有得着一个像你一类的朋友,一个东方未来的诗人郭沫若。」,介绍他俩做诗伴的白华君。
  
  那个沉浸在诗境为着一张车票跳下火车的沫若君。丢下寿昌在田畴中颂着诗儿漫走的沫若,宛若在光海中浮泛。
  
  那个第一次拜访福冈博多湾的寿昌君,敲响沫若家门,托着帽儿做着自我介绍的少年。
  
  那个慌乱中惊喜万分的沫若君,幼儿的牙牙学语,婴儿的恬闹声,厨下烧火煮水声,妻子温恬的招呼,恍若身临。
  
  那个独自在上海时觉烦闷无味的白华君,身兼《少年中国》编辑及主编《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激发了沫若的创作欲,又转而促成了这本集子。
  
  那个,那个··· ··· ···
  
  一本薄薄的信札集子,承载着三人从青年时期开始的深厚真挚的友谊。信中谈及关于人生、事业、诗歌、戏剧、哲学、音乐、婚姻和恋爱,那些困扰人生的永恒话题,那些人类精神思想的不灭追求。他们互相倾诉心中的不平,追求着美好的理想,自我解剖,彼此鼓励。怀着一颗像火一样热烈,像水晶一样透明的心。相遇,相知,一路行去,谱就我们近现代文坛的萌芽先驱。
  
  那是一个对青年施以沉闷压力,又是无数青年奋起寻求救国之路的时代。他们远离祖国,或分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带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他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默默的追求着自己的声音,探索着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其艰愈破。
  
  我总把这样糅杂着这样光芒的人儿认作少年,他们或有着困顿迷茫不屈的眼睛,却又安静而坚韧地实现自我追求,永远都定格在少年的唯美一刻。总这么耽迷着的我,愈来愈贴近王尔德笔下的风景,那些不曾遇见的少年,韶华未央。
  
  


  《诗论》和《三叶集》
  
  之所以将两本书并置,起源为北大叶郎教授在纪念朱光潜与宗白华两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时所宣扬的主题“美学双峰”。从另一个角度说,我在douban上建立的“宗白华小组”,其logo即选用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宗先生的“名著”《美学散步》,这本薄薄的小书是我的“启蒙读物”,可是就像几年前在北师大念“文艺学研究生”的大学同学坦言,他清楚我对宗氏美学体系的推崇态度,但在他却不一为然,因为我在他寝室的书架上所见的基本上以西洋文艺学理论丛书为主干,至于中国以至东方本土的著作却几乎不见踪迹。我的态度是可以理解,但不认可。从某种角度说,北师大“文艺学研究生”的同学的态度是普遍现象而绝非偶然,推而广之,代表了当下中国学术界对朱光潜和宗白华二先生截然不同的态度。而在我心中,朱、宗二先生均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大家”。(在单位组织的“影响我的大家”征文中,我之所以推荐了建筑家梁思成而不是最为倾心的宗白华,主要是考虑到“美学散步”几个在中学教学中比较敏感的词汇,或许是自己多虑了。)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在大三便早早定下的,一门心思地要研究《流云小诗》和《飞鸟集》,其中的执拗和单纯仍存留于泛黄的28页B5纸上。
  回到正题。《诗论》是在古代文学史课堂上听说的,后按图索骥在大学图书馆老馆二楼学生阅览室翻看的。(应该是不同于手边的广西师大版的别一版本,范用《叶雨书衣》中颇为自得的提到了三联版《诗论》,也许就是那版吧。)而《三叶集》是在利群书社买的,当时临近毕业离校,遂以之代留言册托了近十位同学在其中的空白叶上留下“墨宝”(参见《三叶集》边上的毕业赠言:http://suxing735.bokee.com/6612905.html)。
  事实上,上海亚东版《三叶集》本来就是宗白华与郭沫若、田汉的通信集。毕业前的那个夏天,我曾和文军、老四约定保持通信,希望日后我们也能出版自己的《三叶集》,而我们三人果然开始通信,但因故并未坚持下去,所以手头存着的只有文军打印的两笺长信(其中之一即是回应我的《庄园文字》的手稿),以及老四手写的一笺。终于我们的《三叶集》化作了泡影。
  还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安徽教育出版社“宗白华著译精品选”是我开始系统购书的开始,为此直接与北京风入松书店联系,委托他们从出版社调货(必须更正的是,直接委托书店购买的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周作人自编文集》,相对而言,配齐“宗白华著译精品选”费了我不少工夫,也得到了久违的满足,另外,宗、周两套丛书的购买经历在douban相关小组讨论中均有记录可查。);其二,移动硬盘中的朱、宗二先生全集电子版是同事兼师长“桴琼居主人”惠赠的,一道拷贝的有梁思成全集电子版(其缘起即是编写“影响我的大家”时需要校对《建筑与建筑的艺术》原文)。我也专程奔赴京城未名湖畔的各大知名书店“探营”,印象中宗氏全集缺第四卷,而朱氏全集只在风入松有“一面之缘”。
  作为“补白”,我不得不提到《诗论》中的“陶渊明”专章。倒不是因为鲁迅那句刻薄的批评,而是联想到朱光潜先生的翻译事业,进而联想到宗白华先生的翻译工作,以及宗先生曾经长期的“静穆”。“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评论希腊艺术的断语放在两位美学大家的身上毫不为过。
  


最爱的是宗白华的《秋日谈往》里记他于郭沫若初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