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文学史演义 上下

钱念孙 安徽教育
出版时间:

2004-5  

出版社:

安徽教育  

作者:

钱念孙  

页数:

708  

前言

  为什么流行的各种文学史,都是用抽象思维方式写成的理论著作?为什么文学史不能有多种多样的写法,尤其是既生动介绍作家的“文”,又形象描绘作家的“人”,使作家的人生风貌和精彩作品相映生辉呢?于是,我想到用“演义”的形式来写文学史——融理论和形象于一体,汇学术与艺术于一炉,使文学史像它发生过程一样异彩纷呈,饶有兴味。  “演义”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写作体裁,它由宋元之际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一般多用来写历史故事,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以及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等等。演义的写法比较自由,可以叙述故事,描绘人物,又可以援引例证,插话评论。这一特点,正符合生动活泼地写作文学史的要求,即不仅介绍中国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而且勾勒出一位位大作家的人生风貌;不仅赏析那脍炙人口的名篇杰作,而且写出它们在创作或流传中的佳话趣闻。  随着阅历的增加,我越来越觉得,大作家们写出一部部文学杰作,固然有很高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但他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如何对待事业功名、家庭爱情,如何处理悲欢离合、失败挫折,以至生死存亡等一系列问题,同样能给人许多思想启迪和生活感悟。他们的人生本身往往也是一部精彩著作,同样蕴涵深厚,值得细细品味。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发展充分:从远古神话,到诗经、楚辞、汉赋、魏晋诗文,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可谓峰峦叠出,代有高峰。用“演义”的形式撰写文学史,以前没有先例,这里只是初次尝试。不过,本书虽名为演义,所叙故事和佳话,尽管在细节和对话上,有一定的点染和补充,却都是以史料为根据的。本书在注意演义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的同时,又注重把握学术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以有助于读者轻松掌握中国文学史知识,并获得读书悦心明智的乐趣。

内容概要

  《中国文学史演义(套装全2册)》是第一部用“演义”形式写成的中国文学史。全书从远古神话起笔,经诗经、楚辞、汉赋、魏晋诗文,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叙说中国文学史数千年演化嬗变,线索清楚,详略得当;对各个朝代的杰出作家、经典作品和重大文学事件,概括准确,阐释精到。  全书写法新颖,融理论和形象于一体,汇学术和艺术于一炉,在优美凝练的文字和浓郁的诗情画意中,生动展示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及丰富知识,尽显伟大作家的才情气概和人生智慧,追求演义的趣味性和学术的严谨性完美结合。

书籍目录

引 言上 先秦至唐代篇第1回 古神话开篇呈异彩 诗三百集萃流芳泽第2回 兴诗教孔孟尚致用 乐逍遥老庄崇无为第3回 悬日月屈原撰楚辞 搞丽文相如陈汉赋第4回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父兄妹承续编汉书第5回 汉乐府缘事发真情 仲卿妻饮恨赴清池第6回 曹操观海遗名篇 曹植逃生展捷才第7回 文姬出塞泄悲愤 王粲登楼涌乡思第8回 嵇康绝响广陵散 阮籍垂名咏怀诗第9回 左思潜心赋三都 郭璞飘逸吟游仙第10回 陶渊明弃官归田园 谢灵运纵情山水诗第11回 鲍照受挫叹寒门 庾信失路哀江南第12回 王子安妙文滕王阁 骆宾王续诗灵隐寺第13回 陈子昂破琴扬诗名 王之涣旗亭比高低第14回 孟浩然遭责隐山林 王摩诘避祸辋川园第15回 李太白斗酒称诗仙 杜子美精工为诗圣第16回 白居易垂泪湿青衫 刘禹锡拟诗刺权贵第17回 韩退之古文起八代 柳宗元匠心记永州第18回 李贺觅诗险中求胜 杜牧咏史见识超群第19回 李商隐无题聚争讼 贾浪仙推敲扬美誉第20回 温庭筠独秀花间词 李后主亡国得佳篇下 宋代至清代篇第21回 欧阳修游乐醉翁亭 范仲淹抒怀岳阳楼第22回 梅尧臣嗜诗成痼癖 王安石炼字点龙睛第23回 柳三变填词奉圣旨 宋子京闹春红杏枝第24回 苏东坡豪情赋赤壁 李清照哀婉叹西风第25回 黄庭坚题画惹诗祸 周邦彦争艳遭放逐第26回 秦少游失意怨飞红 贺方回寂寞愁梅雨第27回 陆放翁魂断沈园情 辛弃疾挑灯看利剑第28回 范成大使金记壮行 姜白石咏梅得佳姬第29回 关汉卿称雄元杂剧 王实甫夺魁西厢记第30回 白仁甫讴歌痴情女 马致远肠断天涯人第31回 包公戏为民申冤屈 琵琶记轰动兴南戏第32回 元好问悲恸吟丧乱 杨维桢持节作妇谣第33回 罗贯中演义三国史 施耐庵浓墨水浒传第34回 吴承恩奇想西游记 笑笑生艳绘金瓶梅第35回 冯梦龙慧眼辑三言 汤显祖临川托四梦第36回 李梦阳复古反台阁 袁宏道重今抒性灵第37回 蒲松龄孤愤寓聊斋 吴敬梓谐谑讽儒林第38回 曹雪芹情寄红楼梦 孔尚任血染桃花扇第39回 吴伟业怨诉圆圆曲 王士祯悲秋咏柳诗第40回 龚自珍郁闷唤风雷 黄遵宪歌吟海外天第41回 吴趼人笔锋刺官场 李伯元谴责怪现状第42回 刘铁云哭诉记老残 曾孟朴愤世绘孽海台湾版后记修订版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王大人,您面子大,又和相如是好友,烦您亲自去跑一趟行吗?” “本官就去。不过我和司马相如虽是旧交,但有时到他那里,也吃闭门羹,这回能否请来,也没把握。” 县令王吉说完就匆匆走了,大厅里顿时像开了锅: “这司马相如是何许人?竟有这么大的架子!” “噢,他是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生于汉文帝刘恒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今年三十六七岁了。听说他自幼胸怀大志,酷爱读书,也学过剑术,希望长大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他本来姓‘司马’,名‘犬子’,因倾慕战国时代机智勇敢的赵国著名宰相蔺相如,便改名叫‘司马相如’。” “二十来岁的时候,他从成都跑到长安,最初花钱捐了个小官做;景帝即位,升为武骑常侍(皇帝的警卫侍从)。他生性不爱舞枪弄棒,就喜吟诗作赋,可是汉景帝对辞赋却毫无兴趣,因而司马相如在朝廷里郁郁不得志,一直想换个事做。” “这时,梁王刘武到长安朝见皇帝,一班跟随的人如邹阳、枚乘、严忌等,都是辞赋好手。司马相如与他们志趣相投,一见如故,于是便托病辞职,离开京城,赶到河南开封,投奔梁王去了。” “梁王刘武素来喜欢附庸风雅,结交文士,对司马相如犹为厚待。他每日与邹阳、枚乘等研讨辞赋,诗酒逍遥,后写了有名的《子虚赋》,甚为人们称赞。” “唉,可惜好景不常,没过几年,梁王辞世,这帮文人失去靠山,只好各奔东西,自寻出路,司马相如也回到了老家。他家本来就比较清贫,加上回家后无事可做,自然穷困难熬。咱们县令大人可是个有眼光的人,料定司马相如将来必有大出息,因而把他接到临邛,每日以上宾相待。” “对,他写的那篇《子虚赋》,就是出手不凡,假托子虚、乌有先生相互辩论,夸赞诸侯游猎之盛,洋洋洒洒,满篇锦绣,堪为天下至文。”…… 众人正在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忽报县令大人陪同司马相如驾到。那司马相如原来就有学问,加上曾在皇宫混过好几年,见过大世面,自然风度翩翩,气度不凡。他跨人大厅,几句寒暄,便令土财主们大为倾倒。 县令王吉知道相如有些口吃,不喜欢交谈,但善著文章、精于音律,便在酒过三巡后,站起来说道:“诸位,司马相如乃当今名流,不光是辞赋大家,也是弹琴高手,何不请相公抚弄一曲,让吾等一饱耳福。” 当时,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刚死了丈夫,住在家里。司马相如早听说她貌美贤慧,工于辞赋,爱好音乐,只恨无缘相会。“今日她肯定知道我来,也许正在后房,何不寄心于琴,表达爱慕之意?”相如这样想着,便弹了两首动听的“凤求凰”曲: 凤兮凤兮归故乡, 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 何悟今夕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此方, 室迩人遐独我伤, 何缘交颈为鸳鸯。 凰兮凰兮从我栖, 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体心和谐, 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 无感我思使予悲。 这两首“凤求凰”曲,是楚音骚体,用比喻手法,表现了凤求凰的爱情:凤遨游四海,寻觅雌凰,佳偶难遇,只好回归故乡;谁知今目到此,幸会美艳淑女,无奈咫尺天涯,没法接近,令人好不悲伤。如何才能使凤凰配成鸳鸯呢?对,办法有了!半夜里你跟我走吧!人不知,鬼不晓,你我比翼双飞,远走他乡。美艳的淑女啊!你如果没有领会我的心意,将使我痛断肝肠。 果然,司马相如刚到,卓文君已在后房隔帘偷看,见相如眉目清秀,温文尔雅,一表人才,顿生好感;琴声一起,春心萌动,更加心心相印。于是,她当晚就在丫鬟的帮助下,不顾一切地带着细软包裹,跑到相如所住客舍。第二天一早,两人便逃回成都,在那儿结了婚。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司马相如琴挑文君,卓文君私奔的佳话。传统戏剧里还有一出戏《卓文君》,演的就是她反对封建礼法,争取婚姻自主的事儿,很受人们喜爱。 不过,司马相如家境贫寒,俩人在成都的生活非常窘困。于是卓文君提议还是回到临邛,看能否得到亲友的接济。卓王孙本来就对女儿私奔的事大为恼火,自然不肯帮助他们。小俩口没办法,就卖了车马。在街上开了一家小酒馆。文君坐柜台打酒当掌柜,相如穿着围裙,和仆人一道端盘洗碟。 豪富卓王孙的女儿和女婿,竟然开小酒馆糊口,这事在临邛一时成为奇闻,弄得无人不知,满城风雨。卓王孙深以为耻,闭门不出;最后无可奈何,只好分给文君僮仆百人、钱百万缗,以及她出嫁时的所有衣物。两人得了这一大笔财富,关了酒店,搬回成都,买田造屋,俨然也是个富豪了。 关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这段经历,最早见于司马相如亲笔写的《自叙》,司马迁著《史记》时,即采其事而加以点染。后世对其多有议论,受历史条件限制,其中自然多属道学家的看法,但也不乏精彩高见,读来甚为有味。 唐代刘知几在《史通·序传》中说:“相如《自叙》,乃记其客游临邛,窃妻卓氏,以《春秋》所讳,持为美谈。虽事或虚。而理无可取,载之于传,不其愧乎!”当代学者钱钟书在《管锥篇·司马相如列传》中说:“虽然,相如于己之‘窃妻’,纵未津津描画,而肯夫子自道,不讳不愧,则不特创域中自传之例,抑足为天下《忏悔录》之开山焉。” 却说司马相如大发其财,回到成都时,汉景帝已死,武帝刘彻接了皇位。汉武帝不仅是历史上著名的雄才大略的皇帝,而且常常雅重文学,喜欢作辞写赋。他创作的《秋风辞》、《悼李夫人歌》,还写得相当不错。一天,他偶然读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欣赏,以为出自古人手笔,便感叹道:“真遗憾,朕不能和这人同生一代!”……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引言为什么流行的各种文学史,都是用抽象思维方式写成的理论著作?为什么文学史不能有多种多样的写法,尤其是既生动介绍作家的“文”,又形象描绘作家的“人”,使作家的人生风貌和精彩作品相映生辉呢?于是,我想到用“演义”的形式来写文学史——融理论和形象于一体,汇学术与艺术于一炉,使文学史像它发生过程一样异彩纷呈,饶有兴味。 “演义”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写作体裁,它由宋元之际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一般多用来写历史故事,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以及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等等。演义的写法比较自由,可以叙述故事,描绘人物,又可以援引例证,插话评论。这一特点,正符合生动活泼地写作文学史的要求,即不仅介绍中国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而且勾勒出一位位大作家的人生风貌;不仅赏析那脍炙人口的名篇杰作,而且写出它们在创作或流传中的佳话趣闻。 随着阅历的增加,我越来越觉得,大作家们写出一部部文学杰作,固然有很高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但他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如何对待事业功名、家庭爱情,如何处理悲欢离合、失败挫折,以至生死存亡等一系列问题,同样能给人许多思想启迪和生活感悟。他们的人生本身往往也是一部精彩著作,同样蕴涵深厚,值得细细品味。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发展充分:从远古神话,到诗经、楚辞、汉赋、魏晋诗文,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可谓峰峦叠出,代有高峰。用“演义”的形式撰写文学史,以前没有先例,这里只是初次尝试。不过,本书虽名为演义,所叙故事和佳话,尽管在细节和对话上,有一定的点染和补充,却都是以史料为根据的。本书在注意演义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的同时,又注重把握学术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以有助于读者轻松掌握中国文学史知识,并获得读书悦心明智的乐趣。


编辑推荐

本书是第一部用“演义”形式写成的中国文学史。全书从远古神话起笔,经诗经、楚辞、汉赋、魏晋诗文,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叙说中国文学史数千年演化嬗变,线索清楚,详略得当;对各个朝代的杰出作家、经典作品和重大文学事件,概括准确,阐释精到。全书写法新颖,融理论和形象于一体,汇学术和艺术于一炉,在优美凝练的文字和浓郁的诗情画意中,生动展示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及丰富知识,尽显伟大作家的才情气概和人生智慧,追求演义的趣味性和学术的严谨性完美结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文学史演义 上下 PDF格式下载



容易让人有兴趣读下去,挺好


不错的书,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增长知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