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人语
2005-5
安徽教育出版社
徐刚
225
雨或者雪还有淡淡的雾笼罩下的山村、旷野,那是风景。我常常想起,当夏日的惊雷在崇明岛上空的云层里震响,江海边缘的大芦荡起伏呼啸,然后是大雨如注。母亲和姐姐在茅草屋端着盆盆罐罐四处“捉漏”,而我却痴痴地望着屋外的风雨,少小年代的敬畏,对天的敬畏,便是这样发生的。后来,我到西保小学读书了,每逢这样的雷雨天,既没有钉鞋——一种用油布做鞋面、鞋底有钉子的老式雨鞋——也没有雨伞,便只有飞快地赤脚奔跑,在雨中。 如今想来,夏日的雷雨是一种诱惑,诱使你冲进疾风暴雨中,有一种催人冒险的冲激力,可以全身心地感觉雷鸣电闪和暴雨的风景,但肯定有摔倒乃至遭到雷击的风险。冬日的雪就不一样了。上世纪50年代的崇明岛不仅有雪,而且有大雪,那漫天飞雪温柔而飘逸,一片一片的似乎是在挽留我童心。上学放学时便一路打雪仗,找不到路,有几次滚到了河沟里,从头到脚都陷进了冰冷的温柔中。雪天无风,家家户户的炊烟会从烟囱里笔直往上升腾,会有写诗画画的冲动。那雪花竟然也牵动着一个乡下少年的茫然无绪的思,不识愁滋味的日子将要过去了。
江的边缘,海的边缘,是水的边缘。淡的边缘,咸的边缘,是生的边缘。边缘之人往往麻木。边缘之梦常常惊醒。边缘是一种景观。从某种意义上说,边缘状态总是酝酿着变化的状态,也是可以激活人的思想、情感的最佳状态,于求生和毁灭之间,不是麻木终了便是灵智闪烁。 人在边缘时草也在边缘鱼也是边缘,命运和机遇都在边缘。从边缘的自由到自由的边缘,人怀警惧,心无块垒,怀边缘之想反而海阔天空。 边缘寂寞。 边缘美丽。 远离了神话之后,边缘的启示就刻在每一粒沙子上了,长在每一根芦苇上了,嵌进每一片鱼鳞中了驮在每一对翅膀上了——于创造及灾难之间,平和及暴烈之间,幸福与痛苦之间。空灵与物化之间,生存与毁灭之间,我们无一你外地边缘着。
徐刚,1945年出生于崇明岛,世代农人之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徐刚以诗歌成名,作品有《抒情诗100首》、《徐刚9行抒情诗》及散文集《秋天的雕像》、《夜行笔记》、《林中路》等。近十多年主要从事人与自然的研究和环境文学写作。主要作品有《伐木者,醒来!》、《中国,另一种危机》、《绿梦》、《倾听大地》、《守望家园》、《地球传》、《长江传》、《国难》等。 另外,徐刚的多篇作品入选大学和中学语文教材。《守望大芦荡》、《森林写意》、《小草》、《小河》等作品分别收入上海,北京中学语文教材或补充教材及全国中专技校教材,《中国风沙线》选编入大学报告文学辅导教材。《伐木者,醒来!》列入《绿色经典》文库。 徐刚的作品曾获得过首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环境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冰心文学奖等奖项。徐刚本人是地球奖得主。
自序敢问沧桑岁月,雪在何方引子:人在边缘思,然后飘散窗户溪流集(一)溪流集(二)眼睛露珠在想像的荒野里门与边界及行者山川笔记美的笔记黄山拾美泰山拾絮长江之流大海的一角夏之别秋夜素描秋天的雕像冬恋白雪肖像夜行札记夜晚夜行者夜行者的路夜行的发现夜之声海边·烤灼荒漠坟地古堡红枫瀑布结语:终极之路后记
依我想来,可能会有的。当然,那也绝不是现在的明晃晃的玻璃窗,而只是一个或几个小洞而已。 人类多少总是带些“野性”的——看现在动物园里调皮、好动的猴子就知道了。因此,虽然住进了屋子,总还有点留恋大自然明丽的风光、新鲜的空气,不时地要向外张望一下,这也是可能会有窗的论据之一。 要生存,要发展,就离不开空气和光线,就不能没有打开了的窗户。 就连最古老的城堡,以及后来发明的新式的碉堡也都留着“窗户”——枪眼。那是为了观察敌情,准备出击的。 躺在壁垒甚厚的堡垒里,没有一个小窗,不知道外面的一切,这固然安全,但安全的结果是灭亡。 自然,窗户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说,窗开得越大,小偷或走兽来作案、捣乱的可能性就越多。被狼叼走孩子、被小偷洗劫一空的事情也确是有的。 正因为如此,窗户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山里人家的房子都比较坚固,窗户也开得高,且比较小——让野兽只能望窗兴叹,够不着。窗户外面有加了铁栅栏的,并且还有一层天蓝色的纱窗等等。总之,窗户可以变革而不能废除,绝不可因为一家被盗便把邻居的窗户统统用钢筋水泥堵上。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窗户只会越来越大。 阳光总是越多越好! 北京的故宫一直开放着,我也去过几次。玉石台阶的光亮、雕梁画栋的豪华自不必说,使人惊讶的是太和殿里那么昏暗,白天也得点着灯!不知道这里有没有窗户? 无论如何,不让奴隶们接近,用高高的城墙挡着,用一重又一重的大门锁着,并且以此来表明皇帝的至高无上却是事实。否则为什么叫紫禁城? 再说宫里有那么多的美女,有那么多的黄金、珠宝,不把门窗关严了,怎能放心?